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罗江习俗(5)岁时•过年

(2013-02-04 07:23:04)
标签:

罗江习俗

文化

 

歲時

过年

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我们民族认同的重要元素之一。她包含着我们群体的价值观,它具有一种内在的力量,使我们在情感上产生一种向心力。我国的传统节日在相对统一的前提下,各地又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岁时习俗。正是这种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对立统一,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有着非凡的包容和谐的品质。

旧时罗江岁时习俗,礼仪烦琐,迷信色彩浓厚,作为史料,录以备考。

四时之序首重过年,“过年”时节始于“腊八”(十二月初八),是日起开始准备过年,以晒冬粉、做年糕为重点。罗江人所说的冬粉是水磨糯米粉,须在立春前晒燥。冬粉喻为“日进纷纷”,年糕喻为“年年高升”。十二月二十以后,称“日”为“夜”,俗称二十夜,廿一夜,廿三夜,廿九夜,三十年夜(月小十二月廿九称三十年夜),

祭灶十二月廿三,罗江人称之为“小年夜”。据说这天是灶君菩萨上天庭述职的日子,灶君菩萨上天宫后,向玉皇大帝报告该户人家一年以来的善恶,决定明年一年的祸福。各家祭灶,晚饭后于灶龛前设供,以糖茶、饧糕祭灶君,饧糕俗称祭灶果,有红球、白球、麻球、油果、寸金糖、脚骨糖、白交切、黑交切等,或8色,或12色,吃到嘴里都是又甜又粘。当供桌上的蜡烛快燃尽时,将贴了一年的灶君像撕下,连同一匹纸扎的“灶马”用蜡烛火苗点着后送上天。祈求他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奏好事,保佑一家平安,“灶君封位口,四季无灾愁”。祭灶果则由家人、主要是小孩分而食之,“吃了祭灶果,脚骨健健过”。至除夕夜换上新的灶君像,祭以蔬菜、酒、饭,俗称“接灶神”,有“上天言好事,入地保平安”之说。因灶君下界先要清点名册,所以家庭成员都要回家过年,以祈求灶君降吉祥于全家人,罗江人又把这一天称为祭灶夜

灶君菩萨是玉帝派到人间负责监督善恶的神,每年要上天向玉帝作一次综合汇报,以便玉帝掌握民情,惩恶扬善,四海太平。人们重视祭灶,看重的是灶君菩萨的职责,灶君菩萨“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是公安与监察一身兼。

谁家都愿灶神“上天言好事”,多多报喜。故当他老人家上天之前,人们总要对他宴请一番。宋代范成大的《祭灶词》写道: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在清人袁枚的《随园诗话》中有12岁的谢学墉写的《送灶》诗:

忽闻爆竹乱书声,香黍盛盘酒正盈。

莫向玉皇言善恶,劝君多食胶牙糖。

有首《灶君》诗道:

一杯清茶两炷烟,欢送灶君上青天。

请给玉帝捎句话,而今文章不值线。

祭灶的风俗在中国很早就形成了,它源于古人对火的崇拜。火的发明和使用,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先民们在住地烧起一堆堆火,用于取暖照明、烤熟食物、防御野兽袭击。这就是原始的灶。灶君菩萨,民间又称灶王,灶王爷、灶君。《庄子》说,最初的灶君是位女性,着赤衣,状如美女。道书则把灶君说成是昆仑山上的一位老母,叫做种火老母元君。灶的出现离不开火,先民们取暖照明,烤食制器,防御野兽,有赖于灶火的燃烧。汉代以后,出现了灶王爷,充当了头面人物,一些书籍为它造了舆论,《淮南子》说黄帝作灶,死为灶神。又说炎帝于火,死而为灶。《五经异议》认为火正祝融为灶神。人们让敬仰的黄帝、炎帝或火神祝融来兼任灶神,其规格大大提升了。民以食为天,人们祭灶王是表示感激和颂扬灶王的功德,则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廿三以后开始采办年货,准备菜肴过年。

弹尘 全面的大扫除。把一年来的灰尘连同“晦气”全部扫除干净。

祭祀 各具牲醴祀神,谓之“送年”或“谢年”也叫“请送年菩萨”,是一年中最为隆重的一次家庭祀神,是表示对大自然的年终感恩,也是对来年吉祥如意的祈盼。主祀的神谓“南朝圣众”,俗称“送年菩萨”。“南朝圣众”四个字,应该分两段来解释:所谓“南朝”是指沦亡的南宋王朝,“圣众”是指许许多多抗元殉国的圣贤忠烈们。所以旧时买来的神像俗称“送年纸马”,当中印着头戴香貂帽,身穿大红袍,手执朝笏的大官,这就是惊天地、泣鬼神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左边文官班里为首的是丞相陆秀夫;右首武将队里领先的是元帅张世杰。端顶的龙舟里坐着一位戴束发紫金冠的红袍少年郎君,据说这就是年仅九岁的祥兴帝赵昺。

南宋末年,坚持毁家靖难、抗元救国、战斗了四年之久的文天祥率弧军在广东海丰以北的五坡岭,被元军追及,寡不敌众,文丞相不幸被俘,被关在大都(今北京)监狱里,作《正气歌》表明心态。他在狱中被关押三年之久,最后在拒绝了忽必烈的亲自劝降后英勇就义。

许多爱国之士为怀念故国和先烈们,就用巧妙的方法创造出“南朝圣众”神的图像来,让人们来进行爱国的纪念活动。由于蒙古贵族对汉人限制十分严紧,所以公开诡称是一年一度的“送年祚福”,求神保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一年四季大吉大利。又为了防止万一,故而特地选择在腊月夜间进行,这就是当初悼念“南朝圣众”活动的由来。

传说宋亡后,人们借此表示对南宋众位英烈的哀思和对故国的怀念,后相沿成俗。“送年祚福” 成为浙东民间的重要祭祀活动,宁波人简称“送年”, 绍兴人简称“祚福”后以鲁迅先生的《祝福》影响,绍兴人又称“祝福”

“送年”大典用的桌子,要按照横神佛,直祖宗的原则摆放(祀神的桌子,须按木纹横着摆放,祭祖则竖着摆放);旧时富庶人家,也有将两张八仙桌拼起来,放置在厅堂靠近大门的位置摆放的。以三牲五鼎之仪,面向室外遥空祭祀。三牲,一是猪头,称为“利市”, 是吉利的意思。 办不到猪头的用一刀肋条肉(猪腹部肉)代替,谐音福礼;二是全鸡,是一只大公鸡,母鸡是不用的。要使其呈昂首姿态,跪在祭盘中,头朝门外摆放,以示恭迎神明,鸡身上一般戳把小刀,以供神割食,蒸熟的鸡血、内臓各置一边,以上两盘是熟食三是鲤鱼,取意年年有余,必须是活的,用红线穿背,红纸贴眼,悬于龙门架上,取意鲤鱼跳龙门,祭祀完毕后须放生。富庶人家也有用“五牲”的,即增加羊头和全鹅,羊、鹅谐音“祥和”。三牲或“五牲”福礼均须装入红漆木质的祭盘里,一样一样按规定摆放。五鼎,就是五蔬菜,以花生、黄荳芽、芋艿、香干、麸,五种素菜,清水汆熟,不放咸气、不放调料;外加以一盘豆腐一盘盐。再用年糕(取意一年更比一年高)数块,三四条一排,纵横交错地叠起来。还有用年糕団制作成如意、元宝状的,元宝还有单件、多件之分,多件的有三代元宝、五代元宝、七代元宝数种。在所有盘、碟的供品上面,都要贴上用红纸剪出的元宝、双钱等吉祥图案;三杯茶、二碗饭、十二盅酒(当年如为闰年,则用十三盅酒)。供桌的下横头摆放香炉和烛台大红贡烛写着金字,上书“金玉满堂、五谷丰登”等字样。    等福礼准备妥当,主祭人(家庭男主人或家族族长)便在左右烛台上挂上纸做的金银大元宝(名曰太宝),点燃香烛,这时,全家男丁按辈分、年龄,依次行三跪九叩大礼,朝外祭拜。酒过三巡,主祭人焚烧神像、金银太宝,然后在火堆上奠上一杯放茶叶的酒,表示送神,祭祀仪式就结束了。祀毕聚家人和亲友共同食饮,谓“送年年糕汤”。

祭祖 岁末以酒馔祀祖先,谓之“年夜忌日”。 是表示对祖先的告慰,祭祖一般在“送年”的翌日,于厅堂或起居室内举行,祀祖的桌子,须按木纹直向摆放,供桌的三边摆放酒杯和筷子,并置座位。供奉的菜肴同日常酒馔,碗数必须成单,整个桌面摆得满满当当的。点燃香烛,全家男女老幼按辈分、年龄,依次叩拜。

三十年夜(除夕),贴春联、福字、门神、年画,换桃符,谓之“挥春”,既表达美好愿望,又渲染欢乐气氛。

聚家人吃“年夜饭”,谓之分岁,家家团聚,全家欢聚一堂,共叙天伦之乐,尽情享受平时不易享受到的浓浓亲情。因故未到者虚设盅筷,以示“团圆”。 菜中的全鱼要留到新岁再吃,象征“年年有余”;主食为汁水年糕汤,寓“年糕年糕年年高”之意。

饭后长辈向晚辈发“压岁钿” ,临睡前要把压岁钱压在枕头底下,谓可以压祟谐音),能保新年的平安

堂上张挂祖先“神像”,陈设几案,供香烛果品,以祈一岁之安宁。

还要将年糕做的元宝、如意等吉祥物放入米缸和柜子内,以象征缸缸满,甏甏满

将大年初一需要动刀的食物都切好,把地扫好,把水缸的水挑满,以保证忙碌了一年的枕板、菜刀、水桶、扁担等厨具也能舒舒服服休息一天。然后把扫帚、畚斗清洗干净,平放在地,摆一块年糕(或年糕粉制作的吉祥物)于其上,谓之“封岁”。

除夕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的特殊夜晚,当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就放关门炮,紧闭大门,灯烛高照谓之“满堂红”。合家欢娱,长幼坐以待旦,谓之“守岁”。虔诚信佛的妇女有到寺庙坐夜守岁的。

《东京梦华录》第十卷《除夕》说:士庶之家,围炉团座,达旦不寐,谓之守岁。除夕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关于除夕守岁的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日守岁

隋唐时期,守岁之风极为盛行,历史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守岁诗。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除夕守岁的热闹景象跃然纸上。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子时,相当于今北京时间的23000100之间,与今之凌〇时的说法近似

 

唐太宗李世民《除夜》诗云:

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

冰消出镜水,梅散入风香。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

 

卖痴呆词

(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二物于人谁独无,就中吴侬仍有余;
巷南巷北卖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

栎翁块坐重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
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

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癸已除夕偶成
(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正月初一旧称元旦,古称元日、元正、元长、元朔、元辰、元春、端日、上日等。南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宋吴自牧《梦梁录》中《正月》开篇话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

“元”是初、始、第一的意思;“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人们把“元”和“旦”两个字结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在汉语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罗江人叫“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从哪日算起,在汉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春月(寅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孟春月(寅月)为正月,把孟春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新年),一直沿用到现在。

民国后推行公历,改一月一号为元旦,始称春节。也有说19137月,由时任北京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向大总统袁世凯呈上一份四时节假的报告,称: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正月初一)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 大总统袁世凯认为,中华民国是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把汉民族的节日作为国家的法定节日,有大汉族主义之嫌,只批准了一个“春节”, 驳回了其余三个节日。同意春节例行放假,次年(1914年)起开始实行。

194992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同年122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放假3天(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是“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 20071214国务院发布《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春节假日改为农历除夕、正月初一、初二,200811起实施。

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写门对挂春联,书写福字、舞龙灯,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拜岁以及众多的“社火”等娱乐欢庆活动。现代,中国元旦、春节流行寄贺年卡,聆听新年钟声等习俗。

正月初一,人们早起,着新衣、戴新帽、穿新鞋,以示辞旧迎新。谓穿未下过地的新鞋,新的一年可脚轻手健。男主人起床,口念吉词先开门,放炮仗于门口,称“开门炮”。开门炮一般放三个,要“带四放三”,留一个作“备炮”,罗江话“备炮”典出于此。炮仗放得越高越响,示意新年吉利。若是“剌、剌、剌”的哑炮,则表示不吉,立即补放一个。

旧时初一晨兴设香烛,拜祖先,往来称贺,尽五日乃止。家中具春盘(瓜籽、花生、糖果、蜜饯、茶食等),以相款待。

是日,早上吃汤团(汤圆),寓意团团圆圆。这天习俗的最大特点是让家里日用器物休息一天,实则让家庭主妇休息,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这一天,忌讳杀牲、乞火、借针线、剪刀:禁倒马桶;不能吃稀饭、泡饭;天明未起,不得催起床;不洗涤衣服,也不打骂孩子、不讲不吉利的话。

是日,男子出拜宗族、亲戚、邻里、好友谓之贺岁。下辈奉礼品祝拜尊长谓之拜岁或称拜年,妇女守家待客。路上碰到熟人,必须说些吉利话。

是日日落前吃好晚饭,晚上不出门、不落夜,俗称过太平夜

从初一到十五,这半个月内都算是新年,亲戚朋友往来相邀饮酒吃饭,俗称“年节”。也有人家专差家人子弟送名剌(民国后改送贺卡)到亲友家,权作贺岁。

 

元会 

(魏)曹植

初岁元祚,吉日维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

衣裳鲜洁,黼黻元黄。珍膳杂还,充溢圆方。

俯视文轩,仰瞻华梁。愿保兹善,千载为常。

欢笑尽娱,乐哉未央。皇室荣贵,寿考无疆。

 

介雅(其三) 

(南朝梁)萧子

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趋拜齐衮玉,钟石变箫韶。

       日升等皇运,洪基邈且遥。

 

田家元旦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新年作 

(唐)宋之问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春思 
(唐)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邻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新年作

(唐)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守岁

(唐)杜甫

    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

    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

(唐)李益
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
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湖口送友人

(唐)李频
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英台 除夜立春

(宋)吴文英

        剪红情,裁绿意,花信上钗股。

        残日东风,不放岁华去。

        有人添烛西窗,不眠侵晓,笑声转新年莺语。

        旧尊俎,玉纤曾擘黄柑,柔香系幽素。

        归梦湖边,还迷镜中路。

        可怜千点吴霜,寒消不尽,又相对落梅如雨。

 

忆秦娥 正月初六日夜月

(宋)朱淑真

        弯弯曲,新年新月钩寒玉。

        钩寒玉,凤鞋儿小,翠眉儿蹙。

        闹蛾雪柳添妆束,烛龙火树争驰逐。

        争驰逐,元宵三五,不如初六。

 

戏答元珍

(宋)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吹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将新桃换旧符。


元日(玉楼春)

(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屠苏酒
(元)瞿佑
紫俯仙人授宝方,新正先许少年尝。
八神奉命调金鼎,一气回春满降囊。
金液夜六千尺井,春风晓入九霞觞。
便将凤历从头数,日日持杯访醉乡。

 

迎春歌

(明)袁宏道
东风吹暖娄江树,三衢九陌凝烟雾。
白马如龙破雪飞,犊车辗水穿香度。
绕吹拍拍走烟尘,炫服靓装十万人。
额罗鲜明扮彩胜,社歌缭绕簇芒神。
绯衣金带衣如斗,前列长宫后太守。
乌纱新缕汉宫花,青奴跪进屠苏酒。
采莲盘上玉作幢,歌童毛女白双双。
梨园旧乐三千部,苏州新谱十三腔。
假面胡头跳如虎,窄衫绣裤槌大鼓。
金蟒纩身神鬼妆,白衣合掌观音舞。
观者如山锦相属,杂沓谁分丝与肉。
一路香风吹笑声,千里红纱遮醉玉。
青莲衫子藕荷裳,透额裳髻淡淡妆。
拾得青条夸姊妹,袖来瓜子掷儿郎。
急管繁弦又一时,千门杨柳破青枝。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元旦试笔(选一)

(明)陈献章
天上风云庆会时,庙谟争遗草茅知。
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
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

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


凤城新年辞
(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丁卯元日

(清)钱谦益
  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
  奉母犹欣餐有肉,占年更喜梦维鱼。
  钩帘欲连新巢燕,涤砚还疏旧著书。
  旋了比邻鸡黍局,并无尘事到吾庐。
 
  
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正月初五凌晨迎接财神,金锣炮仗,牲礼毕陈,恭请财神降临。旧时,商家拜财神菩萨仪式,兼有宣布伙计去留、升迁的作用。仪式开始,老板亲自点香烛、敬酒、跪拜。然后命“阿大”(经理)拜,“阿大”拜后,老板退席,由“阿大”宣布升迁决定,按职位宣示名单,以报到名字的次序向财神菩萨行跪拜礼。如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拜了,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行收拾走人。

《道教文化数据库》说:财神菩萨又称赵公元帅,姓赵名朗、玄朗,字公明,终南山人。原是日精之一。古时天有十日,九日被后羿射下以后,变化为九鸟,墬落于青城山,变成九鬼王。八鬼行病害人,但是赵玄朗却独化为人,避隐蜀中,精修至道。张陵在青城山炼丹时,收赵玄朗护卫丹室。天师丹成,分丹饵之,遂能变化无方。赵玄朗食丹以后,其形酷似天师。天师遂命其永镇玄坛,故号玄坛元帅。《三教搜神大全》称其能“驱雷役电,唤雨呼风,除瘟剪疟,保病禳灾”,“至如讼冤伸抑,公能使之解释,公平买卖求财,公能使之获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对神祷,无不如意”。明代小说《封神演义》有姜子牙封神一节,封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乙龙虎玄坛真君,率领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和利市仙官等,统管人世间一切金银财宝。后相沿成俗财神菩萨成了人们求财的救星。

各商家多在这天开始营业,谓之“开市”。

正月初七是“人日”, 传说女娲创造苍生,顺序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并于第七天造出人来,故此初七为人的生日。古时习俗以正月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人日要尊敬每一个人,连官府也不能在这一天处决罪犯,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

人日寄杜二拾遗

唐 高适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看,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蕃无所遇,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中就有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的感怀之句。它证明唐代人日节,已不仅仅专用作祈祥祝安,又衍添了一层思亲念友的气氛。时至今日,也有在外的游子在年前回家,过了人日节才能远走他方。人日节这天不出远门,不走亲串友,在家团聚。人日,有吃七菜羹或七菜粥的风俗,即由七种菜调和制作的菜羹或菜粥包括生菜、芹菜,大蒜、葱、韭菜、芫菜、冬笋,把七菜切碎混在一起煮成,据说可以医治百病。各种蔬菜的含义:不同蔬菜有不同的含义,生菜代表生财;芹菜代表勤劳;大蒜代表会算钱;葱代表聪明;韭菜代表天长地久;芫菜代表缘份、冬笋代表新春发财等。故此七菜粥或七菜羹是集各种兆头于一身的新春菜。老老少少都要吃上几口,以祈求一年人口平安,丰衣足食。 吃七菜时必须吃清,不可有剩余或倒掉,以免“福气”倒掉。

 

人日思归

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菩萨蛮

温庭筠

水精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

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罗江人还以人日这天的天气阴晴占卜终年的吉灾,日晴为吉,日阴为灾。人日晴,所生之物蕃育;若逢阴雨,则有灾。若元日到人日,连绵阴雨,恐怕多病多难,丰收无望。若人日天氣晴朗,則主年人口平安、出入順利。

正月初八,称作“头八”,俗谓谷日,以是日阴晴预测当年丰歉,有“头八晴,好年成”的说法。同时谷日又是谷的生日,父母对孩子进行珍惜五谷的教育。

谷日当天,全家来到乡村田野,大人向小孩子介绍基本农业知识,全家观看各种越冬作物的长势,让小孩和大人一起亲近农业,帮助孩子树立尊重农业、农民、爱惜粮食的意识。在体验的过程中,同时启发小孩爱护生态环境的观念。返家后,由孩子亲手制作一餐谷物晚餐给全家食用。如让孩子亲手和面蒸馒头、亲手淘米蒸饭、亲手熬粥,大人只作必要的指导,而不要代替。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更真切的懂得粮食的珍贵,劳动的不易。

 

戊子谷日题春

佚名

新春逢谷日,喜见艳阳天。积雪融甘水,熏风醒沃田。

农夫犁杖抚,童子马缰牵。 汗洒粮仓满,敲诗赋盛年。

 

正月初九是天日,民间习俗是玉皇大帝的诞辰,也叫玉皇诞。这一天道观要举行盛大的祝寿仪式,诵经礼拜。家家户户于此日都要望空叩拜,举行最隆重的祭仪。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天日,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

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是世俗心目中道教的至高天神。相传他为光严妙乐国的王子,舍弃王位,于普明香严山中学道修真,辅国救民,度化群生,历三千二百劫难始证金仙,又经历了亿劫,才成了玉帝。其生于丙午岁正月初九午时,掌管三界十方人、神、鬼,统领有四大天王九曜星官五方揭帝四值功曹二十八宿四海龙王及文武百官

正月初十是地日,也称石不动 。传说这天是石头的生日,忌动石器,不搬石头,习惯祭祀碾神、磨神、碓臼神、泰山石敢当神等等。旧俗在除夕于这些石器上贴春联后,正月初十日以前,是禁止使用的。过了正月初十日,则可以开封使用,无所讲究了。

罗江民间还有正月初十老鼠嫁女的说法,老鼠嫁女也称老鼠娶亲。此一日忌开启箱柜,怕惊动老鼠。前一天晚上,儿童将糖果、花生等放置阴暗处,面饼置墙根,并将锅盖簸箕等大物大敲大打,名曰贺老鼠嫁女,初十早晨,将鼠穴闭塞,认为从此以后可以永远绝迹。还有说这天要很早就上床睡觉,以免惊扰了娶亲事宜,惹下鼠神,一年为患。俗谓你扰它一天,它扰你一年。这个习俗,反映了历史上民间既恶鼠害,又怕鼠害的传统心理。

元宵 自正月十三始,谓“上灯”,街道悬灯结彩,儿童手提彩灯,走街串户至十八日乃止,谓之“落灯”。各家以糯米粉作团(糰),谓之“上灯汤果落灯团”,享祖先毕,少长皆食,取 “团圆”之意。罗江人元宵吃的汤圆叫猪油汤,以精白水磨糯米粉为皮,用猪油、白糖、黑芝麻粉为馅,皮薄而滑,白如羊脂,油光发亮,糯而不黏。

十四夜儿童持彩灯遍照门墙户灶,唱“正月十四夜,我和蚊虫分世界,我在滴水里,你在滴水外,和去,和去。”女子邀天仙或厕姑问吉凶,俗称“请屙缸姑娘”。元宵节(十五)各祠庙盛会,设醮诵经祈福,名“雨水会”。入夜街上灯火争奇斗艳,车子灯、马灯上街表演,也有单人戴面具表演者,谓“调大头和尚”,到每家商户门口略作表演,说唱一番吉利话,讨得一些“赏钱”。儿童手持彩灯照门户、仓库、店堂、灶间谓之照五谷,唱“正月半照五谷,缸缸满,甏甏满。铜钿银子照进来,蛇虫百脚照出去。”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隋) 隋炀帝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正月十五夜 (唐) 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观灯乐行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 羞逐乡人赛紫姑。
 
诗曰
(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诗曰
(宋)姜白石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正月十五夜


(唐)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正月十八落灯夜,以汤圆祀祖先后卸神像,撤灯彩,年节活动结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