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江刘氏宗谱

标签:
罗江望族文化 |
芦江刘氏宗谱于近日刊印发布
http://s16/mw690/adc2e5b8g7af38568ff5f&690
蘆江劉氏宗譜
十四世孙
邑
目录
卷首 凡例 序 匾额 楹联 碑刻
卷一(始祖~十九世)
卷二(十八世~廿三世)
卷三(孝一房廿四世~三十世)
卷四(悌二房廿四世~三十世)
卷五(忠三房廿四世~三十世)
卷六(信四房廿四世~三十世)
卷七(仁五房廿四世~三十世)
卷八(义六房廿四世~三十世)
卷九(礼七房廿四世~三十世)
卷十(智八房廿四世~三十世)
卷十一(新增廿九世~三十四世)
卷十二
墓葬后记
凡
一刘氏宗谱始修于清道光六年(一八二六),历代多有修茸,今为续修,故沿用《芦江刘氏宗谱》(罗江旧称芦江,详《罗江志》)。
二 本次修订以民国稿为底稿,卷一到卷十全文照抄,不作更改,必要时作适当说明。
三 卷十一为新增篇,不分房系,因族人迁徙变化较大,更暨年代久远,难以寻求,只能以已知为主,难说完整,更难说正确。请诸位宗亲多加留心,如有宗亲点滴信息,请随时赐教,以使宗谱逐渐完善。
四 所有生卒年月均按前谱,只有生年未注卒的或为民国三年(一九一四)时健在者。所有年度均按历史纪年,必要时酌注公元年份。一九四九年五月以后釆用公元纪年。
五 匾额、楹联、碑刻正文均按原文,或繁体字或异体字悉仍其旧。其余一律釆用简体字和通用字。在可能产生歧义时,酌用繁体字或异体字。
六 世系表,书行、书名、书衔、书婚配,已婚曰娶,未婚曰聘,已故曰配;嫁女曰适,于归难稽者略。书生、书卒,书墓葬,旧有墓葬记录的汇总记载,墓虽已圮,英灵常存,或可为后人凭吊留下些许信息。无考者略。为适应时代进步,子女皆书,以示男女平等。
七 长房无子,次房独子谨遵前朝兼祧例,于两房下比肩并书。出继者,本生下书“出继”,承继处书“继子”;出赘他族者书“赘某处,某家”; 出继他族者书“继某姓”;入继他族者书“螟蛉”,以正血统。徙居他乡者书“居某处”,冀其来归有证。
八 本谱截止时间为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一日零时(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标准时间)。
序
刘氏素称罗江望族。任、罗、刘三姓睦邻世居,共存共荣,为地方的进步与发展贡献殊伟。罗江(旧称芦江)刘氏源自慈湖,奉宋金紫光禄大夫刘仁晦为始祖,其先彭城郡(今徐州市)人。靖康之变,宋室南渡,刘氏六世祖刘继宽扈驾南下,于建炎年间(一一二七~一一三〇)定居四明慈溪平政桥西(今宁波市慈城镇刘家巷一带),遂为慈溪人。明嘉靖三十五年(一五五六)四月,第十八世祖刘世鹏,自县治迁居芦江。世鹏公幼子德廿八与邻罗东桥为螟蛉子,万历四十二年(一六一四)德廿八已有三子六孙,其本宗两兄均故,无后。刘氏乏嗣,以德廿八长子显晹之第三子名达秀归宗继承刘氏一脉。德廿八被奉为芦江刘氏始迁祖,奉达秀为刘氏秀房支支祖。迄今已四百年矣。
刘氏族人素有敬宗睦族之心,代不乏人。清嘉庆九年(一八〇二)在仓基桥西建刘氏宗祠,八世时相、时济、怀远、登五等四人董其事。六世炳德,于道光六年丙戌(一八二六)仲春,首修《芦江刘氏宗谱》,未竟。九世心泉、士林两人先后于道光二十四年(一八四四)和光绪三年(一八七七)重修《芦江刘氏宗谱》。民国三年(一九一四),在族长仰山主持下,十二世文林续修宗谱。“文革”期间,十二世有明不惜个人安危,保宗谱无恙。今仰山之曾孙,十四世鸣皋与其族叔小咪有续谱之志,邀余共襄盛举。历经寒暑,新谱告成。亲疏长幼,昭穆有序。继先贤之遗风,开万世之伟业。余既嘉其慎终追远之孝心,又感其敬宗收族之宏愿,此非特是刘氏之盛事,亦罗江之善举也,故不嫌简陋而为之序。
时二〇一二年壬辰仲春。
刘氏宗谱 前谱序
序
吾友刘子心泉宗谱稿成,授余曰:“其为我序之”,始专使来谒余文。余尝闻之,家之有谱犹国有史,为子孙者诠辑论著,藏诸家庙,祖系明,先德著,疎戚定,同异昭,恩义隆,久远接。苏氏之言曰:“观于谱,孝弟之心可以油然而生。”夫谱之作,可油然而生其孝弟之心,斯亦不可已矣。考刘氏之在慈溪已及八百余年,冠盖蝉联,诗礼接踵。自恒百五世鹏以前,旧谱传纪,其先德甚备,系牒甚析,兹顾略而不详。今辑新谱而以德廿八行为始,用谱芦江之宗,以明亲亲之义。尊祖敬宗收族孝弟之心,可以油然而生,岂徒考世系,终始相尚已哉。于是不辞而为之序。
道光二十三年岁次甲辰孟秋
杏斐杨帏林拜题
景文先生谱稿序
族有谱,上传祖宗根本之源,下视子孙枝叶之盛也。吾刘氏宋有讳仁晦者,为金紫光禄大夫,居慈湖。十八传,讳世鹏与长子本瑞、次子本怀迁居芦江,继以三子行德廿八与邻罗君东桥为后,嗣因本瑞、本怀早卒无传,德廿八继罗之后,子孙众多,将其长子显旸之第三子达秀,归宗继刘之后。于是芦江刘氏世系以德廿八与显旸、达秀始,接世鹏一脉相传无间,已历数世。惟是慈湖分徙之后,吾支西房未辑宗谱,生齿日蕃,世系之考恐愈远而愈难。兹就见闻所及,悉书之,俟后有继志纂修之有绪云。
道光六年岁次丙戌仲春
六世孙即旧谱二十四世孙炳德
我刘氏世居慈湖,已阅八百余年,自金紫光禄大夫讳仁晦,传十一世,行五一、五二乃分东西两房,集易卦三十字为两房行辈。至十八世恒行讳世鹏者移居慈南二十里曰芦江,与罗为邻。生三子,长次为己子,三行德廿八与东桥罗公为后。谁知刘氏德廿八本生两兄,均故无传,乃以其长子之第三子达秀,归刘氏本宗。迄于今生齿日蕃,又传十叶。分居芦江未有谱牒,生卒坟茔难以备考,亲疏远近亦未尽悉,一体之分几同途人矣。于是悉发故藏,得高伯祖炳德、先严式金二公谱稿集,上溯大夫源流,下逮迁芦支庶备具焉。淳又编辑之,以期告成之后,继继承承,明本源、辨昭穆、别亲疏,不惟启后承先、报本追远,则两世纂修谱系之志,手泽猷新,并垂久远云。
道光二十有四年岁次乙巳仲冬
九世孙淳谨志
编者按:道光二十四年(一八四四)是甲辰,乙巳是道光二十五年(一八四五)
芦江刘氏宗谱序
考我芦江刘氏,明季十世祖讳世鹏由慈湖西房派迁此,家遭颠沛,几乏嗣宗。幸有世鹏公三子行德廿八曾继罗姓为后,生齿日蕃,其三孙达秀支,不忍听本宗无传,至国朝康熙间归刘本宗。至于今已有十二世矣。嘉庆间,世鹏公十世孙时济、时相、怀远、登五告之族长必闻,创议建祠於芦江仓基桥西,庶不失尊祖敬宗之义,斯亦族之一盛举也。至道光乙巳族兄淳字心泉承志修谱,凭有高伯祖炳德公之宗谱遗稿,欲期告成,未竟而卒,延至今又阅三十余年矣。今春族侄春泉、乾源、渭源、体源、祥源等议修宗谱,延请宓君静岩来祠核先前草创之遗稿,集近代世系之源流,纂修成帙,移月告竣。井乎有条,秩乎不紊。忆吾族迁芦由否而泰,而报本追远代不乏人。斯谱之作也,设无两世之遗稿,世系之详岂能如是,实赖祖宗遗泽之长有,以佑启后人也。是为序
光绪三年岁次丁丑孟秋之月
九世孙觐天谨撰
编者按:作者谓达秀在“国朝康熙间归刘本宗”有讹!达秀归宗在万历四十二年(一六一四)前后。
“辨析”见《罗江史脉·罗江刘氏源流初探》。
文林先生修谱序
考我刘氏世称有谱,乃赖祖宗之遗泽,家有谱如国有史,谱者上传祖宗根本之源,下视子孙枝叶之盛。庆捧阅家谱自成卷帙,至今已有三十八年尚未重修,而谱已见虫蛀,再不议修,上恐难以留根,下思不易集枝,岂非将谱失传,再追不及。庆因此告之族长金三叔祖,庆愿以将旧有谱牒自行接修,并另照此谱新书一册,然而虫蛀、遗失皆可无忧,乃不失尊祖敬宗收族孝弟之义。随考先世之来脉,已有谱内并前数序可凭,兹不重述。惟近代之世系、生卒、配葬当即访集,一一接修,并新谱一册移月告竣。不惟追先,而以佑后,以俟后再有继志接修之有。是以为序。
民国三年岁次甲寅阳历四月十号,阴历三月十五日
十二世孙有庆谨撰并书
楹联
(门楼)
浙東緜世澤;
甬上傳家聲。
尚寶勲名振世;
皂囊文學傳家。
無閡先生後;
聞名學士家。
支分慈水;
族聚蘆江。
(正厅)
功虧一簣學透三關,想當年景仰慈湖,克配淵源之理;
夙佩名言力行古道,願來世振興蘆岱,常存光裕之思。
千古朝綱培世彩;
五經甲第發書香。
(照壁)
天禄植藜真學術;
石渠掌教舊書香。
過留予亭,猷見曩時氣概;
讀贊化集,難忘昔日精神。
(游巡)
金卯姓曾稱太乙;
雲霄志想見平原。
(廊柱)
颂成酒德美参軍,是余先志,
對置經文为博士,在我後人。
(卷篷)
科目備於五經,第不一第,
庇荫重諸千載,桃復生桃。
(边厅)
累世著奇猷,上下頡頏,不僅綘紗囊,聿觀經濟,
厯朝呈绝藝,後先輝映,寜唯颐庵稿,足见文章。
匾额
一
编者按:旧谱有“世綵堂”的记载,《天启慈谿县志》作“世彩堂”,今按“私乘遵从方志”的惯例,统一写作“世彩堂”。
一
落款曰:“嘉慶九年 嵗在甲子孟冬之月書於慈邑之蘆江彭城世彩堂 梁同書”。
一
碑刻
《遵奉憲示永保祀産竝免役值碑》
嘉嘉庆九年(一八〇四)碑佚
解放初期,刘家祠堂曾作为泥木工场。一九五三年冬,国家征用,长期作为罗江粮站供应站用房,至一九九四年国庆节搬迁,九十年代中期转让给江心村,现为厂房,其正厅五间建筑无改,唯屋顶坡度略有变动,旧时风貌影约可见。后进(正厅)内墻在作仓库时曾筑加固防护层,其原有碑刻或藏其内,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