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很多同学在训练ACT阅读时会做无用功,以至于练了大半年的时间,进步却……

(2022-05-16 15:06:58)
标签:

act阅读训练

act学习的三个阶段

学习act阅读的特点

分类: 语培

很多同学在ACT阅读训练时会做一些无用功,以至于练了大半年的时间,进步却极其有限。主要原因是大家不了解ACT阅读不同训练阶段的特点和训练重点,从而在错误的阶段做了错误的事情。

 

据小编观察,一位同学从刚开始接触ACT到最后出成绩的过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适应期,训练期和稳定期。

 

https://www.isixue.com/admin/../uploads/20220516/16315917621652673001.png

 

适应期

在适应期,学生刚刚从托福转向ACT学习,不管之前的托福阅读分数有多高,他仍然不了解学习ACT阅读的特点,对词汇的积累也完全不足以应对ACT考试的要求。

 


此时,学生做一篇阅读题一般需要16到18分钟的时间(相当于考试要求的2倍左右),做完之后还会有四、五道错题。然而,做完一遍题目之后再做精读理解分析和改正错题,又需要一个小时左右额外的时间进行训练。

 


在这个阶段,单篇文章所需的训练时间长,但学生积累的文章数量少,因此会出现提升速度较慢的情况。这就像一个人因长时间缺乏锻炼导致自身体质很差,所以,在刚开始练习跑步时,他的身体状况从关节灵活性、肌肉力量到肺活量都还没有达到能够跑步的标准。这个时候,他应该做的是每天快步走5公里。

 


虽然他走5公里所用的时间要比别人跑相同距离的时间多出好几倍,但是这就是唯一不会令他受伤、且能起到一定锻炼作用的训练方式。

 


经过30篇文章的精读训练之后,大多数同学能够顺利结束适应期。这个时候,学生的理解力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模考分数却并不会有明显的变化。此时,学生一般能够在14-16分钟内做完题目,错题量大约2-3题,就像那个练习跑步的人连续快步走了30天,虽然他的体质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相较于第一天,他每天快走所用的时间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训练期

 

在训练期,学生需要转换训练方法,并针对文章的段落结构、行文逻辑和考点分布进行训练。在这个阶段,训练一篇文章总共需要40-60分钟的时间,比适应期减少了一半,这样就可以训练更多的文章、熟悉更多的文体风格。

 


在训练期,学生提升最快的方式是针对科学、社科、小说和人文进行专项训练。用这样的方式训练,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了解同一种话题的不同写作风格和手法,学生会有非常明显的进步。就像那个练习跑步的人,他的身体素质已经可以支持他从快步走转向慢跑甚至快跑了,这个时候他跑5公里的速度会有明显的提升。

 

在经过100篇文章的逻辑训练之后,大多数同学的训练期就接近尾声了。此时,学生一般是9-10分钟内完成题目,错题量在1-2题左右。他们的理解力水平进一步得到了加强,模考分数也会出现大幅度的提升。

 

稳定期

 

直到进入稳定期,学生才需要进行频繁的套题训练。此时的训练重点是适应考试的时间节奏和做题策略,同时针对在训练期没遇到过的文体风格做补充训练。

 


在这个阶段,学生的速度可以达到一篇文章只需要30分钟左右。就像那个已经可以在平地上快跑5公里的人,可以开始换到山地或沙滩练习跑步一样,他的体能将逐渐达到巅峰。

 


经过大约20套题的训练,学生的阅读熟练度就会达到接近理想的水平,练习时所消耗的脑力也极大的减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阅读训练做完之后不再有明显的疲劳感。此时,学生一般是8-9分钟内完成题目,错题量在0-1题左右,这就已经达到阅读能够稳定冲刺高分的要求了。

 

同样是练习了半年的学生,能力提升的速度和表现可能是千差万别的。当学生掌握了ACT阅读在不同阶段的训练特点,并相应地选择适合的训练方法,才能更高效地达到最好的训练效果。

 

想要有效提高ACT阅读能力,需要经过适应期、训练期、稳定期等三个阶段。在训练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并做好每个阶段的训练重点,并按照自身情况系统地规划每个阶段的学习节奏。

 

以上就是关于《很多同学在训练ACT阅读时会做无用功,以至于练了大半年的时间,进步却……》介绍。爱思学,您的教育规划师,提供全国ACT培训机构课程免费试听,快速了解费用明细,排名、校区地址,欢迎咨询预约400-808-176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