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模型建构案例:《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2018-08-23 10:57:33)《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长安一中生物组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生物》(人教版)必修 3 第 5 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第 1 节。 前面讲了动物个体的“内环境”的稳态及植物个体的激素调节,然后讲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再讲群落结构及演替,最后讲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由微观到宏观,层层深入,步步递进。 该节是全章的一个重点, 与第一册“原核生物”、“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等知识有关系。我们要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最主要的是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我们要学习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是在食物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因此帮助学生课堂上构建生态系统结构模型,安排学生课后分组合作制作生态瓶实验从而深刻理解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后 4 节内容的前提,也是学生构建生态学知识结构和树立环保意识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我市重点中学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较好的知识基础和较高的学习能力。学生在初中生物、地理中已经学习过相关的内容,而且从教学内容上看通俗易懂,学生通过自学也能基本掌握教材的重点。但是,要深入领会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具有密切的联系,理解“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并能领会“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学科观点是有较大难度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制定较高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及过程
|
知识与技能目标 |
1. 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2. 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3. 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
|||||
|
过程与方法目标 |
1. 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2. 尝试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1. 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物种类对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性。 2. 通过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 |
|||||
|
教学重难点 |
重点 |
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
||||
|
难点 |
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 |
|||||
|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
以情境导入、启发式、合作探究突破教学重点。以问题串的形式步步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完成“活动一”中的表格,达到了对生态系统成分的准确掌握。学生阅读学案上“百度百科”介绍的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等知识及注意事项,完成“活动二”,通过检测练习,学生自主掌握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用模型建构、多媒体视频的方法来突破教学难点。利用系统分析法,学生亲自动手,以图表的形式构建生态系统结构模型,完成“活动三”,体会到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联系形成一定的结构,具有开放性和整体性。 整节课都是结合课本与资料,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层层深入,一步步突破重难点。 |
|||||
|
教学过程 |
||||||
|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
1. 播放视频及图片 ,引起学生对大草原秀美景色的向往。
2. 以一个事例引出人应与环境和谐相处。 |
学生观看视频,思维活跃起来。
|
以情景引入课题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 |
|||
|
二、生态系统的概念、范围及类型
|
1. 以“关键词”的形式,使学生明确生态系统的概念 2. 生态系统的范围及类型用举例来突破 。 |
学生阅读课本,依据“生物群落”、“无机环境”和“相互作用”,准确判断“动物园的动物”是否是生态系统。 |
培养学生阅读并提取信息,准确理解概念的能力。 |
|||
|
三、 依据拓展资料, 讨论归纳成分。
|
1. 以“草原生态系统”为例,结合学案 用 问题串 的形式引起学生思考。 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共同完成 活动 1 :填写“讨论小结”表格。 2. 教师展示学生成果,要求同组之间、组组之间相互补充和评价。 3. 教师出示准确且易于记忆结果,学生针对自己答案进行订正。 4. 用辨析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
1. 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完成表格。 2. 学生表述自己的成果,组内同学、其他组同学补充并完善,体会各成分之间的联系。 3.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
1. 通过资料拓展,不仅使学生开阔视野,而且更加热爱大自然、 培养对生物现象探究的兴趣 。 2. 通过问题串的形式诱发学生步步思考,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 3. 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 |
|||
|
四、营养结构
—
食物链、食物网 |
1. 引导学生阅读资料三“百度百科”:介绍了食物链、食物网和营养级的概念及注意事项。结合课本知识完成学案上 活动 2 :思考讨论二的相关问题。 2. 检测学生:以“危机四伏的草原”为材料,正确写出食物链。 3. 展示学生书写结果,引出食物网的练习题。 |
1. 学生自主阅读,提取信息,完成任务二。 2. 学生正确写出食物链并说出各成分的名称。 3. 学生完成关于食物网的练习题。 |
1. 通过阅读学案材料并及时检测,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2. 引导学生重视课本,关注基础知识。 |
|||
|
五、构建模型, 体会统一性
|
活动 3 :构建生态系统结构模型 让学生合作讨论,用图表形式尝试构建生态系统结构模型。
|
1. 学生在纸上构建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关系的过程,实际也是在体会生态系统的统一性。 2. 一位学生讲解自己构建的模型图,其他同学补充,对知识理解更全面深入。 |
培养学生系统分析法构建模型,体会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关系。 |
|||
|
课堂小结 |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 构建了生态系统模型,体会了各成分之间关系,视频又让我们看到了自然界的共同进化。我们这节课一直在用“头脑”和“团结协作”学习。 让我们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像喜羊羊爱“青青草原”一样,爱我们唯一的家! |
|||||
|
布置作业 |
分层作业:课下全体同学需要把同步练习册完成,学有余力的同学, 课下搜集人对环境的影响的资料。
|
|||||
|
第 1 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概念 二、范围及类型 三、生态系统的结构
|
||||||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由视频导入,没有走常规路线而是另辟蹊径,引起学生兴趣。
本节课首先介绍了一下生态系统的概念,由于生态系统的概念在复习必修一的时候接触过,所以就以回顾的方式把它复习了一遍,这种处理是很好的,学生能够迅速的拾起以前学过的知识,并且有利于对整个高中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总结。接着是精心设计了三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小组合作,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本节课第一个重点,课堂流程是首先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填写学案,然后由一个学生讲述他们组的填写依据,然后师生互动(主要是老师的引导)完善学案,最后教师给出确切答案,全班同学对答案,为了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又呈现判断题。学生较长时间的讨论、自身的讲解,无疑加深了同学们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通过师生互动,对这一内容的易错点进行了再次复习,强化了难点内容;最后的判断题则是检测学习效果。这个设计基本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标理念,基本达成这部分的目标。
活动二讲的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教师的处理方法是给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是食物网,另一个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功能分别是什么,然后学生研读教材。此处需要学生记忆的内容让学生当堂背诵,落实到了实处;由资料写食物链再到食物网,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地位和功能让学生画在了书上;学生自己数食物链,再由学生代表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作了评价,甚至有的学生还得到了老师的礼物。这些师生的互动做的都很到位。
第三个活动是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学生分别自己构建模型后,由一个学生展示自己构建的模型并加以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说明,由于时间很紧张了,只展示了一个学生写的比较好的结构图。第一个活动是第二个活动的一部分,第三个活动是第二个活动的升华,前两个活动处理的比较到位,那么第三个活动的达成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