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梦觉本再考

标签:
北京大学中文网论谈顿丘广阳汝坟时尚 |
分类: 红学研究ˉ红楼梦 |
《红楼梦》梦觉本再考
An Tie 在 2011-3-19 上午6:51 发表于 学术研究
铁说《红楼梦》(006)
《红楼梦》梦觉本再考
文/铁安
美国 亚特兰大
"《红楼梦》甲辰本抄本是一九五三年在山西发现的,被称为'脂晋本'。因书前有梦觉主人写于'甲辰岁菊月中浣'的序言,又被称作'梦觉本'、'梦序本'、'甲辰本'等。学界通常把它称作'甲辰本'"。也就是说目下通行有"脂晋本"、"梦觉本"、"梦序本"和"甲辰本"多个名字。为简洁起见,我们在这篇文章中统一称呼为"梦觉本"。正如我们所知干支纪年的"甲辰"是有多义性的,不能象历来红学家们一口咬定的是乾隆四十九年(甲辰,公元一七八四年)而也可能是雍正二年(甲辰,公元一七二四年)。说它是"脂晋本"也似乎不妥,因为梦觉本中"脂批"实在太少了,甚至被作为甲戍脂本标志之一的"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字句也被删除。尽管它是解放以后在山西被发现的,但关于它的发现时间又有一说是一九五一年,看来主流红学家们应尽快把这一点考证清楚,以免子孙后代讪笑。关于梦觉本的流传有绪,也似乎从未有人讨论。也就是说它是一原本还是过录本至今也不甚了了。俞平伯、周汝昌等都曾对此本作过一些硏究,但似乎都未触及此梦觉本的基本问题:梦觉主人是谁?他为什么要将《红楼梦》删简成如此?
周汝昌对梦觉本是这么描述的:"这个本子纸用朱丝阑,工楷精妙,字划美好。八十回书分装八函,函五册,册二回,叶十八行,行二十字。卷首有序。"笔者无缘得见原本,所幸有影印本可供参考。至于所云"行二十字"与所见"行二十一字"不符,可能另有隐情。梦觉本共有评批二百三十五条,除第十九回有回首批一段以外,其它多为双行夹注墨批。第十九回的回首批是这样的:
此回写出宝玉闲闯书房、偷看袭人笔墨,随机跳脱,复又袭人将欲赎身,揣情讽谏,以及宝玉在黛玉房中寻香嘲笑,文字新奇,传奇之中,殊所罕见。原本评注过多,未免旁(庞?)杂,反扰正文。今删去,以俟后之观者凝思 入妙,愈显作者之灵机耳。(19001)
而第一回中首段文字比正文低一字,且又增添一句为"此回中凡用梦幻等字是提醒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故此段原为甲戌本凡例中的一段似仍应看为引言文字。也就是说,所仅有的两百三十余条评批在手抄时插入,而非抄后再阅并加侧批或眉批。此次研究已将所有评批输入《红楼梦》评批资料库中"梦觉本编号"分列。五位数的前两位为所在回数,后三位为序号。我们希望借此研究了解以下几个问题:
1. 梦觉本梦觉主人序中有"甲辰岁菊月中浣"。自公元一九五三年被发现以来,所有专家学者都异口同声云甲辰是公元一七八四年,乾隆四十九年。看来他们均从胡适的新考证派而来。但现今的研究表明《红楼梦》的原作者不是那个乾隆年间冒名"曹雪芹"的曹霑,而是康熙年间的无锡(常州)鸿儒秦松龄,严绳孙和陆楣三个人,曹雪芹只是他们为了逃避文网将真事隐去的笔名而已。因此一口咬定甲辰是公元一七八四年,乾隆四十九年似乎失去根据,因为雍正二年,公元一七二四年也是甲辰年。我们希望能解决这个疑问。当然也希望看到坚持乾隆四十九年说的专家们给岀更多的证据。六十多年来,从未有学者专家给岀证据就沿用了甲辰是公元一七八四年,乾隆四十九年这个结论,而今我们说这个甲辰应理解为雍正二年,公元一七二四年却需要证据,也正好应了"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论断。亦说明"谚云:"一日卖了三千假,三日卖不出一个真。"脂砚所评不虚。世上原宜假,不宜真也。
2. 梦觉主人有序,且被历代学者们认为是所有《红楼梦》序言中最为理解原作者意图的序之一。我们希望了解梦觉主人有谁?他为什么要这样写?历代学者们似乎都未解决这个问题,可能与他们认为这本来无所谓有关。
3. 梦觉主人不仅删简了原《红楼梦》抄本中的大量评批,还对原**了不***。我们希望能有一个较全靣的了解。他这么做的结果如何?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An Tie 在 2011-3-19 上午6:51 发表于 学术研究
铁说《红楼梦》(006)
《红楼梦》梦觉本再考
文/铁安
美国 亚特兰大
"《红楼梦》甲辰本抄本是一九五三年在山西发现的,被称为'脂晋本'。因书前有梦觉主人写于'甲辰岁菊月中浣'的序言,又被称作'梦觉本'、'梦序本'、'甲辰本'等。学界通常把它称作'甲辰本'"。也就是说目下通行有"脂晋本"、"梦觉本"、"梦序本"和"甲辰本"多个名字。为简洁起见,我们在这篇文章中统一称呼为"梦觉本"。正如我们所知干支纪年的"甲辰"是有多义性的,不能象历来红学家们一口咬定的是乾隆四十九年(甲辰,公元一七八四年)而也可能是雍正二年(甲辰,公元一七二四年)。说它是"脂晋本"也似乎不妥,因为梦觉本中"脂批"实在太少了,甚至被作为甲戍脂本标志之一的"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字句也被删除。尽管它是解放以后在山西被发现的,但关于它的发现时间又有一说是一九五一年,看来主流红学家们应尽快把这一点考证清楚,以免子孙后代讪笑。关于梦觉本的流传有绪,也似乎从未有人讨论。也就是说它是一原本还是过录本至今也不甚了了。俞平伯、周汝昌等都曾对此本作过一些硏究,但似乎都未触及此梦觉本的基本问题:梦觉主人是谁?他为什么要将《红楼梦》删简成如此?
周汝昌对梦觉本是这么描述的:"这个本子纸用朱丝阑,工楷精妙,字划美好。八十回书分装八函,函五册,册二回,叶十八行,行二十字。卷首有序。"笔者无缘得见原本,所幸有影印本可供参考。至于所云"行二十字"与所见"行二十一字"不符,可能另有隐情。梦觉本共有评批二百三十五条,除第十九回有回首批一段以外,其它多为双行夹注墨批。第十九回的回首批是这样的:
此回写出宝玉闲闯书房、偷看袭人笔墨,随机跳脱,复又袭人将欲赎身,揣情讽谏,以及宝玉在黛玉房中寻香嘲笑,文字新奇,传奇之中,殊所罕见。原本评注过多,未免旁(庞?)杂,反扰正文。今删去,以俟后之观者凝思 入妙,愈显作者之灵机耳。(19001)
而第一回中首段文字比正文低一字,且又增添一句为"此回中凡用梦幻等字是提醒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故此段原为甲戌本凡例中的一段似仍应看为引言文字。也就是说,所仅有的两百三十余条评批在手抄时插入,而非抄后再阅并加侧批或眉批。此次研究已将所有评批输入《红楼梦》评批资料库中"梦觉本编号"分列。五位数的前两位为所在回数,后三位为序号。我们希望借此研究了解以下几个问题:
1. 梦觉本梦觉主人序中有"甲辰岁菊月中浣"。自公元一九五三年被发现以来,所有专家学者都异口同声云甲辰是公元一七八四年,乾隆四十九年。看来他们均从胡适的新考证派而来。但现今的研究表明《红楼梦》的原作者不是那个乾隆年间冒名"曹雪芹"的曹霑,而是康熙年间的无锡(常州)鸿儒秦松龄,严绳孙和陆楣三个人,曹雪芹只是他们为了逃避文网将真事隐去的笔名而已。因此一口咬定甲辰是公元一七八四年,乾隆四十九年似乎失去根据,因为雍正二年,公元一七二四年也是甲辰年。我们希望能解决这个疑问。当然也希望看到坚持乾隆四十九年说的专家们给岀更多的证据。六十多年来,从未有学者专家给岀证据就沿用了甲辰是公元一七八四年,乾隆四十九年这个结论,而今我们说这个甲辰应理解为雍正二年,公元一七二四年却需要证据,也正好应了"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论断。亦说明"谚云:"一日卖了三千假,三日卖不出一个真。"脂砚所评不虚。世上原宜假,不宜真也。
2. 梦觉主人有序,且被历代学者们认为是所有《红楼梦》序言中最为理解原作者意图的序之一。我们希望了解梦觉主人有谁?他为什么要这样写?历代学者们似乎都未解决这个问题,可能与他们认为这本来无所谓有关。
3. 梦觉主人不仅删简了原《红楼梦》抄本中的大量评批,还对原**了不***。我们希望能有一个较全靣的了解。他这么做的结果如何?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4. 梦觉主人的抄本梦觉本《红楼梦》中评批仅二百三十多条,而第一回的评批就占总数三分之一还强有九十条之多。这与我们所知《红楼梦》所有版本评批汇总达四千五百余条大相庭径。我们希望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又有些什么评批被删除了?而剩下的点评又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一. 梦觉主人序
很有必要将梦觉主人序抄录如下:
辞传闺秀而涉于幻者,故是书以梦名也。夫梦曰红楼,乃巨家大室儿女之情,事有真不真耳。红楼富女,诗证香山;悟幻庄周,梦归蝴蝶。作是书者藉以命名,为之《红楼梦》焉。尝思上古之书,有三坟、五典、八索、九邱,其次有《春秋》、《尚书》、志乘、祷杌,其事则圣贤齐治,世道兴衰,述者逼真直笔,读者有益身心。至于才子之书,释老之言,以及演义传奇,外篇野史,其事则窃古假名,人情好恶,编者托词讥讽,观者徒娱耳目。今夫《红楼梦》之书,立意以贾氏为主,甄姓为宾,明矣真少而假多也。假多即幻,幻即是梦。书之奚究其真假,惟取乎事之近理,词无妄诞,说梦岂无荒诞,乃幻中有情,情中有幻是也。贾宝玉之顽石异生,应知琢磨成器,无乃溺于闺阁,幸耳《关雎》之风尚在;林黛玉之仙草临胎,逆料良缘会合,岂意摧残兰蕙,惜乎《标梅》之叹犹存。似而不似,恍然若梦,斯情幻之变互矣。天地钟灵之气,实钟于女子,咏絮丸熊、工容兼美者,不一而足,贞淑薛姝为最,鬟婢袅袅,秀颖如此,列队红妆,钗成十二,犹有宝玉之痴情,未免风月浮泛,此则不然;天地乾道为刚,本秉于男子,簪缨华胄、垂绅执笏者,代不乏人,方正贾老居尊,子侄跻脐,英生如此,世代朱衣,恩隆九五,不难功业华褒,此则亦不然。是则书之似真而又幻乎?此作者之辟旧套开生面之谓也。至于日用事物之间,婚丧喜庆之类,俨然大家体统,事有重出,词无再犯,其吟咏诗词,自属清新不落小说故套;言语动作之间,饮食起居之事,竟是庭闱形表,语谓因人,词多彻性;其诙谐戏谑,笔端生活未坠村编俗俚。此作者工于叙事,善写性骨也。夫木槿大局,转瞬兴亡,警世醒而益醒;太虚演曲,预定荣枯,乃是梦中说梦。说梦者谁?或言彼,或云此。既云梦者,宜乎虚无缥缈中出是书也,书之传述未终,馀帙杳不可得;既云梦者,宜乎留其有馀不尽,犹人之梦方觉,兀坐追思,置怀抱于永永也。
甲辰岁菊月中浣梦觉主人识。
有专家曾指岀:"此序文的书法与此本总目及第一、二两回和第三回开头部份的书法,完全是一个人的笔迹,并且此人的笔迹后面还有很多"。此序可谓不凡,梦觉主人不仅得原著作之意图,并对原作者了解甚深。大量资料表明严绳孙是《红楼梦》的原作者之一。序中所言"此作者之辟旧套开生面之谓也。"与朱彝尊在《承德郎日讲官起居注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编修严君墓志铭》中云"君为文无定格,不屑蹈袭前人,适如其意而止"一个意思。序中云"至于日用事物之间,婚丧喜庆之类,俨然大家体统,事有重出,词无再犯,其吟咏诗词,自属清新不落小说故套;言语动作之间,饮食起居之事,竟是庭闱形表,语谓因人,词多彻性;其诙谐戏谑,笔端生活未坠村编俗俚。此作者工于叙事,善写性骨也"与陆楣所云"其所为诗文如冰雪之莹,如兰蕙之芳,读之,嚣者静,躁者恬"。(《合刻秋水集序》)"君为诗刊,落浮华独标神韵,闲雅深秀,如其为人"。(《严中允传》)"诗篇冲融恬易,鲜矫激之言。慢词小令雅而不艳"(《墓志铭》)亦如岀一辙。我们认为这个梦觉主人就是活到雍正年代七十多岁的铁庄陆楣,也就是那个在《红楼梦》中留下很多评批的,仅次于畸笏和脂砚,的立松轩,也就是在清嘉庆九年青霞斋刊本《樗散轩丛谈》中陈镛所说的"那个康熙间京师某府西宾常州某孝廉"。
有大量资料表明中允严绳孙与宫谕秦松龄对铁庄陆楣十分信任。铁庄陆楣从公元一六八五年至公元一七一四年为宫谕秦松龄秦府西堂达三十年之久。铁庄陆楣先后为严绳孙先生作传及公祭词,又为秦松龄先生作传及公祭词,这些文件均在《铁庄文集》中发现。畸笏在甲申八月泪笔中所云:"......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中的余二人之一。公元一七零六年(丙戌,康熙四十五年)宫谕秦松龄古稀之年,陆楣有"对岩宫谕七十,七律三首"云"游人那识闲居意,但指红楼与画廊"及"中允最怜投分久,舍人应念报恩迟,只余木食严栖客,愿从商山更采芝"之句,都明确表明了他们共同的著作《红楼梦》。公元一七零七年(丁亥,康熙四十六年)畸笏有大量评批。公元一七一四年(康熙五十三年,甲午)五月畸笏秦松龄去世。最年轻的铁庄陆楣是唯一活到雍正年间的《红楼梦》作者点评者。而陆楣作梦觉主人序当是合理的推断。因为在中允严绳孙在世时已有遗嘱让他为《秋水集》作序,并为杜诏的《云川阁集》作序,并且我们也发现了这两件序的文本。现全文抄录如下:
云川阁集序
辛巳春,严中允藕渔先生语余曰,杜子紫纶尝请序其诗,病未能也。子幸成吾志。余未有以应。后杜子认诗试,行在供奉内廷,既而擢甲科预馆选,与都下名流更唱迭和,其诗日工且富,而中允遂不复见矣。中允为诗,气体高洁,风度闲远,有王右丞韦刺史之风。杜子早岁服膺学有根抵,而天才秀逸,当宾朋歘集,刻烛分题,散华落藻,初不自矜惜,然其襟韵,潇洒超然,尘俗之表如善手明徽,清琴高张,与中允有同操焉。中允所以愿为之序而不忘也。中允以布衣受知,未老乞休,引靖节之辞以自况。杜子盛年以终养归。门庭萧寂,几格清严,志趣殆与之合又不特规摹其诗而已。杜子援中允之言来征余序。余旧辱中允忘年交,侵寻晼晚,息影空山,回忆雨青草堂,一编晤对,嵚崎历落,多世外之谭。嗟乎!老成虽徂,典型犹在。文章得失千古,寸心悠悠。斯世舍杜子,其谁望哉。中允仲子人溶命余序遗集。余亟称雅人深致。今复申其说从序杜子之诗。夫世未有不远俗而能上追古人名一家者也。云川杜子所居阁以赐书名。
秋水集序
吾邑在元季有遗俗之君子,曰倪先生。元镇高情逸韵,标映海外。至于流传翰墨,世远益珍。高忠宪公读其集,有廉顽立懦之思,如范文正之於严子陵也。夫士有闲静自娱,不慕荣利,因而甘心长往,任其所适,未尝矫世鸣高,而风尚所存,令人可望而不可即。若夫逃名名随,心远迹近,一时回翔容与,纵与鸿飞冥冥者,差异要其始终进退,皭然泥而不滓。论世者诵其言,可以观其志焉。元镇后三百余年,而藕渔先生岀,盖子陵之苗裔也。其生平与元镇不尽同,元镇家本素封,园林图籍,胜甲江南。先生先世虽跻卿贰,清约之操,仅同寒士。元镇生逢丧乱,毁庐屏迹,亢辞当路,至受侮不少悔。先生志存高蹈,为时推挽,躬被知遇,未久乞身而归。此其迹不同也,超然而古处,娟然而修洁,名闻利养不挂其齿牙,世态尘容不干其眉宇。遇宠辱而不惊,去纷华而若浼,如沐之弹,浴之振,以脱屣流俗,即谓两先生异世同心可也。楣尝过先生草堂,见其门萧寂,几格清严,即之风度冲淡,言论如晋魏闲人,其所为诗文如冰雪之莹,如兰蕙之芳,读之,嚣者静,躁者恬。昔人谓士病惟俗不可医。因先生之言,以求其志,为俗士之药石,奕世而下,其亦有闻风而起者乎。诗词若干卷,梓行有年,晚加芟定。益以近著、并史传拟稿若干卷、杂文若干卷,都为一集,先生没后,令嗣某某合刻以传。以某知先生,故属书末简。先生名在馆阁,顾求之隐沦独行之俦。或者疑其不类。然王右丞在唐稍通显矣,而少陵目之为高人。古者论人不以迹盖如此。夫右丞之高,亦即所谓不俗者也。
与梦觉主人《红楼梦》序相比,可知不相仲伯。至于为何名为梦觉主人,则显然是为避文网而已。在康熙雍正年代文字狱盛行,稍有不测,便大难临头,人头落地。而雍正年代开始,秦松龄府已遭政治迫害,而对严绳孙作品的封禁也仅一步之遥,人人自危。
二. 正文中修改了些什么?
这是个大题目,什么是改动?与那个版本去比?什么是遵循了作者的原意?都是众说纷纭的事情。不妨仅挑几个章回来考证一下。梦觉主人对《红楼梦》原文进行了很多修改,我们对照通行的甲戌本列岀在第一回、第十八回以及第二十二回的几段行文进行比较。
第一段为甲戌本凡例中的后半部分。此段为秦府西堂铁庄陆楣——-立松轩所写。而也可作为铁庄陆楣参与红楼梦写作的证据之一。
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梦幻识通灵'。"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又因何而撰是书哉?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哉?蒙侧批:何非梦幻,何不通灵?作者托言,原当有自。受气清浊,本无男女之别。实愧则有余、悔则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也。当此时则自欲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饮饫甘餍饱美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已致至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记,以告普天下人。虽我之罪固所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自护自短,则一并使其泯灭也。蒙侧批:因为传他,并可传我。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风晨月夕,阶柳庭花,亦未有伤于我之襟怀笔墨者。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为不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以悦人之耳目哉?故曰'假语村云云风尘怀闺秀'。"乃是第一回题纲正义也。开卷即云"风尘怀闺秀",则知作者本意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并非怨世骂时之书矣。虽一时有涉于世态,然亦不得不叙者,但非其本旨耳,阅者切记之。诗曰: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此回中凡用梦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
(注:黑体为梦觉本所添加,划线为原甲戌本文字而在梦觉本中被删除。)
此段甲戌本中为《凡例》的一段文字在公元一七二四年(甲辰,雍正二年)的梦觉本中被改为正文,作为《红楼梦》第一回的首段文字。但七律一首"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却被全文删去。能做此大删改的当非禄禄之辈,他应该是作品的主人或得到主人的意愿。应该承认这样的删改使原文更加简洁。如将"锦衣纨绔之时、饮饫甘餍饱美之日"改为"锦衣纨绔之时、饮甘餍饱之日",又如"一一细推了去"改为"一一细考较去"也显得更为严谨。注意作者并非一律删简,也有增添之笔如"何为不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以悦人之耳目哉?"改为"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而显得更加完美。
再看第十八回贾元春元宵大观园省亲宝玉写诗的一段文字, 云
此时林黛玉未得展其抱负,心上自是不快。因见宝玉独作四律,大费神思,何不代他作两首,也省他些精神不到之处。【庚辰双行夹批:写黛玉之情思,待宝玉却又如此,是与前文特犯不犯之处。庚辰眉批:偏又写一样,是何心意构思而得?畸笏。】想着,便也走至宝玉案旁,悄问:"可都有了?"宝玉道:"才有了三首,只少'杏帘在望'一首,了。"黛玉道:"既如此,你只因叫他抄录前三首罢。赶你写完那三首,我也替你作出这首了。"说毕,低头一想,早已吟成一律,【庚辰双行夹批:瞧他写阿颦只如此便妙极。】便写在纸条上,搓成个团子,掷在他跟前。【庚辰眉批:纸条送迭系童生秘诀,黛卿自何处学得?一笑。丁亥春。】宝玉打开一看,只觉此首比自己所作的三首高过十倍了,真是喜出望外,【庚辰双行夹批:这等文字亦是观书者望外之想。】遂忙恭楷呈上。贾妃看道:
改成
此时林黛玉未得展才,心上不快。因见宝玉构思太苦,走至案旁,知宝玉只少'杏帘在望'一首,因叫他抄录前三首,却自己吟成一律,写在纸条上,搓成个团子,掷向宝玉跟前。【梦觉双行夹批:姐姐做试官尚用枪手,难怪世间之代清多耳。】宝玉打开一看,觉比自己所作的三首高十倍了,遂忙恭楷呈上。贾妃看是:
变得更为简洁明快。此处省略了可有可无的对话(注意:亦非对话场景),黛玉的一系列举动在"见、走、知、叫、吟、写、搓、掷"八个短句中迅速完成,更突岀表现了黛玉的才气。看来删删改改也大有学问。
我们知道这儿原有一条有隐意的庚辰眉批"纸条送迭系童生秘诀,黛卿自何处学得?一笑。丁亥春"。因为作于丁亥,公元一七零七年,定为畸笏秦松龄所写。蔡元培先生考证认为这句似影射张文端助王渔洋事。《啸亭杂录》:"王文简诗名重当时,浮沉粉署,无所施展。。张文端公英时直南书房,代为延誉。仁庙亦素闻其名,因召渔洋入大内,岀题面试之。渔洋诗思本迟滞,加以部曹小臣乍睹天颜,战栗操觚,竟不能成一字。文端公代作诗草,撮为墨丸,私置案侧,渔洋得以完卷。上笑阅之,曰:'人言王某诗多丰神妙悟,何以整洁殊似卿笔。'......渔洋感激文端终身,曰:'是日微张某,余几作曳白人矣!'"。王渔洋,名士禛,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谥文简。山东新城人。生于公元一六三四年,卒于公元一七一一年。
清初杰岀诗人。康熙时主盟诗坛,为一代宗匠。与其兄弟王士禄、王士祜同享盛名。张文端,名英,字敦覆、梦敦,号圃翁。安徽桐城人。康熙年代官至大学士。生于公元一六三七年,卒于公元一七零八年。谥文端。蔡元培先生能考证得此可见其考证之精。当年,他并不知道《红楼梦》的作者是中允严绳孙(脂砚),更不知道写评批的是宫谕秦松龄(畸笏)。而王士禛、张英、严绳孙、和秦松龄都是康熙年代同朝做官的朋友。严、秦当知当年的史实。不过笔者还读到一则故事,也在《啸亭杂录》中,它是说高江村士奇与康熙皇帝之间的事。"高江村士奇,华亭人。家甚贫窭,鬻字为活,纳兰太傅明珠爱其才,荐入内庭。......上登金山,欲题额,濡毫久之,江村乃拟"江天一览"四字于掌中,趋前磨墨,微露其迹,上如其所拟书之。其迎合皆若此也"。联想到高士其、成容若、脂砚严绳孙和畸笏秦松龄都是《红楼梦》中几位女姓角色的本事,又高士其与畸笏秦松龄之间的瓜葛,以及文恪公的人品,畸笏的这条评批也可能是为"江天一览"而来。在梦觉本中这样的评批也被删去。全书只剩有评批两百三十余条,与其它版本相比可谓少之又少。但是我们在这儿见到了一条从未有过类似隐意的墨笔双行夹批"姐姐做试官尚用枪手,难怪世间之代清多耳。"这绝非无意为之,也不可能是过录者手误。只能是梦觉主人自己所改写,回思铁庄陆楣身为秦府三十年代笔的代笔、西堂,如果梦觉主人写上这点评就一点也不奇怪了。梦觉在此就是表白了那个已经四十年的经历,而且今日,甲辰(雍正二年,公元一七二四年)他就是那个"梦"已"觉"的"主人":铁庄陆楣——-立松轩——梦觉主人。有意思的是公元一九八七年由冯其庸先生主编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汇校》一书居然将梦觉主人序本的这条极其重要的双行夹批删去,不是何故。
第三我们再选第二十二回的结尾部分。看过庚辰本的观者都知道第二十二回是一回未写完的文字,在此回"前身色相总无成"句上,有朱笔眉批:"此后破失俟再补。"在宝钗诗谜的末尾,有墨批:"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叹叹!丁亥夏畸笏臾"
。这部分文字是残稿,现照原文抄录如下:
贾政道:是算盘。迎春笑道:是。又往下看是: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凤(风)怨别离。
【庚辰双行夹批: 此探春远适之谶也,使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至流散也,悲哉伤哉!】
贾政道:这是风筝。探春笑道:是。又看道是:
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
莫道此身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贾政道:是算盘。迎春笑道:是。又往下看是: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凤(风)怨别离。
【庚辰双行夹批: 此探春远适之谶也,使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至流散也,悲哉伤哉!】
贾政道:这是风筝。探春笑道:是。又看道是:
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
莫道此身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庚辰双行夹批:此惜春为尼之谶也,公府千金至缁衣乞食,宁不悲夫!】
【庚辰眉】此后破失,俟再补。】
【庚辰回后:暂记宝钗制谜云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裹总无缘。晓筹不用人鸡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庚辰回后批: 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但是这个残存面貌,在梦觉本裹,已经另行补写。现将梦序本的补文引录如下,以便与前引残文对照:
贾政道:是算盘。迎春笑道:是。又往下看是: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打一物(梦觉双行夹批:此探春远适之谶也!)
贾政道:好像风筝。探春道:是。贾政再往下看是: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裹两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打一物(梦觉双行夹批:此黛玉一生愁绪之意)
贾政道:这个茣非是香。宝玉代言道:是。贾政又看道:
南面而坐,北面而朝,象变亦变,象喜亦喜
打一物(梦觉双行夹批:此宝玉之镜花水月)
贾政道:好好,大约是镜子。宝玉笑道:是。贾政道:是谁做的?贾母道:
这个大约宝玉做的。贾政就不言语。往下再看道是:
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
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
打一物(梦觉双行夹批:此宝钗金玉成空)
贾政看到此谜,明知是竹夫人,今值元宵,语句不吉,便佯作不知,不往下看了,於是夜阑,杯盘狼藉,席散各寝,后事下回分解。
原庚辰本中脂砚没有写完这回文字,这段文字在这儿已经被梦觉主人补得整整齐齐。有评者认为梦觉主人"把宝钗的诗谜硬安到黛玉名下去了"只表明这位评者并不了解作者的真意。"甲戌侧批:回思将余比作钗、颦等,乃一知己,余何幸也!一笑。"(26057)畸笏有言在先,"黛玉一生愁绪之意"与"宝钗金玉成空"其实是合二而一、一先一后而已。梦觉主人的改写并未与原作者意图矛盾。**红学家们视而未见,岂不怪哉!梦觉主人在这儿多加了三条评批:此黛玉一生愁绪之意;此宝玉之镜花水月。此宝钗金玉成空:这三条批语也为梦觉本所独有。
另外我们还可看到如第十六回结尾"说毕,便长叹一声,萧然长逝了"改为"毕竟秦钟死活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又如第二十七回,甲戌本终结在黛玉葬花词的最后一句"花落人亡两不知!"而梦觉本增加尾句为"花落人亡两不知!宝玉听了不觉痴倒,要知端详,下回分解。"都使得章回之间连接得更平缓,而符合历代章回小说的基本格式。
总结来说,梦觉主人对正文部分的修改不仅仅是象张爱玲曾经指岀的"改写常在回首或回未",梦觉本的修改较为彻底认真。仅除了极个别的笔误外,全文更为严谨并格式化,比先前的版本更好了。所以我们也称梦觉本是《红楼梦》原著在前两位作者,脂砚严绳孙、畸笏秦松龄相继去世后,仅存最后一位作者,立松轩铁庄陆楣的终结篇。
三. 评批中删改了些什么?
梦觉主人还对《红楼梦》的评批做了巨大修改,他删去了原评批的百分之九十还多。从四千余条删改成两百三十五条。仅有部分如"伏下文"之类的线索评批留下。从几千条减少到两百余条不能不使我们花费一些精力去了解一下。
正如我们曾经将四千五百条评批归纳为五大类一样,我们看看哪些评批被删去了。首先我们注意到第一回仍有大约九十条评批,约占梦觉本总批的百分之四十;但也是原甲戌本第一章评批的半数。我们可以看到部分释隐批如"伏长安大都"以及"好了歌"处的批语均还保留。但有纪年的均删去。大部分释隐批如"原应叹惜"彼删去,所有畸笏的互相回忆、问答批如"谢园送茶"批全都删去,所有他自己写的回前批回后批诸如"随分清高方可安"、"遗脉谁知祖父恩"也一概删去。所余评批中更无任何署名纪年的信息。也就是说梦觉主人试图擦去《红楼梦》中所有可能引发联想刺激当局的信息。让《红楼梦》真正变成了一个富族由盛至衰的男男女女卿卿我我的小说。除有个别抄误外,均更完善,逻辑结构交待清楚。以下我们将作进一步阐述。
从梦觉主人在十九回的回前批中我们可知梦觉主人在公元一七二四年(甲辰,雍正二年)已以主人的身份对《石头记(红楼梦)》进行全面的删改修订。我们可知他对《红楼梦》十分了解并与作者关系密切。他自号"梦觉",言下之意显而易见,他的"梦"已"觉"。看来《红楼梦》及其著者家族遭遇了极为严重的灾难。我们认为这个梦觉主人就是雍正二年(甲辰,公元一七二四年)唯一在世的立松轩——铁庄陆楣。只有他深得两人的信任,有可能拥有脂砚和畸笏《红楼梦》稿本。雍正二年(甲辰,公元一七二四年)他七十六岁,而脂砚严绳孙、畸笏秦松龄均已去世。他正秉承遗愿,"商山""采芝"。
【庚辰眉】此后破失,俟再补。】
【庚辰回后:暂记宝钗制谜云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裹总无缘。晓筹不用人鸡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庚辰回后批: 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但是这个残存面貌,在梦觉本裹,已经另行补写。现将梦序本的补文引录如下,以便与前引残文对照:
贾政道:是算盘。迎春笑道:是。又往下看是: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打一物(梦觉双行夹批:此探春远适之谶也!)
贾政道:好像风筝。探春道:是。贾政再往下看是: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裹两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打一物(梦觉双行夹批:此黛玉一生愁绪之意)
贾政道:这个茣非是香。宝玉代言道:是。贾政又看道:
南面而坐,北面而朝,象变亦变,象喜亦喜
打一物(梦觉双行夹批:此宝玉之镜花水月)
贾政道:好好,大约是镜子。宝玉笑道:是。贾政道:是谁做的?贾母道:
这个大约宝玉做的。贾政就不言语。往下再看道是:
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
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
打一物(梦觉双行夹批:此宝钗金玉成空)
贾政看到此谜,明知是竹夫人,今值元宵,语句不吉,便佯作不知,不往下看了,於是夜阑,杯盘狼藉,席散各寝,后事下回分解。
原庚辰本中脂砚没有写完这回文字,这段文字在这儿已经被梦觉主人补得整整齐齐。有评者认为梦觉主人"把宝钗的诗谜硬安到黛玉名下去了"只表明这位评者并不了解作者的真意。"甲戌侧批:回思将余比作钗、颦等,乃一知己,余何幸也!一笑。"(26057)畸笏有言在先,"黛玉一生愁绪之意"与"宝钗金玉成空"其实是合二而一、一先一后而已。梦觉主人的改写并未与原作者意图矛盾。**红学家们视而未见,岂不怪哉!梦觉主人在这儿多加了三条评批:此黛玉一生愁绪之意;此宝玉之镜花水月。此宝钗金玉成空:这三条批语也为梦觉本所独有。
另外我们还可看到如第十六回结尾"说毕,便长叹一声,萧然长逝了"改为"毕竟秦钟死活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又如第二十七回,甲戌本终结在黛玉葬花词的最后一句"花落人亡两不知!"而梦觉本增加尾句为"花落人亡两不知!宝玉听了不觉痴倒,要知端详,下回分解。"都使得章回之间连接得更平缓,而符合历代章回小说的基本格式。
总结来说,梦觉主人对正文部分的修改不仅仅是象张爱玲曾经指岀的"改写常在回首或回未",梦觉本的修改较为彻底认真。仅除了极个别的笔误外,全文更为严谨并格式化,比先前的版本更好了。所以我们也称梦觉本是《红楼梦》原著在前两位作者,脂砚严绳孙、畸笏秦松龄相继去世后,仅存最后一位作者,立松轩铁庄陆楣的终结篇。
三. 评批中删改了些什么?
梦觉主人还对《红楼梦》的评批做了巨大修改,他删去了原评批的百分之九十还多。从四千余条删改成两百三十五条。仅有部分如"伏下文"之类的线索评批留下。从几千条减少到两百余条不能不使我们花费一些精力去了解一下。
正如我们曾经将四千五百条评批归纳为五大类一样,我们看看哪些评批被删去了。首先我们注意到第一回仍有大约九十条评批,约占梦觉本总批的百分之四十;但也是原甲戌本第一章评批的半数。我们可以看到部分释隐批如"伏长安大都"以及"好了歌"处的批语均还保留。但有纪年的均删去。大部分释隐批如"原应叹惜"彼删去,所有畸笏的互相回忆、问答批如"谢园送茶"批全都删去,所有他自己写的回前批回后批诸如"随分清高方可安"、"遗脉谁知祖父恩"也一概删去。所余评批中更无任何署名纪年的信息。也就是说梦觉主人试图擦去《红楼梦》中所有可能引发联想刺激当局的信息。让《红楼梦》真正变成了一个富族由盛至衰的男男女女卿卿我我的小说。除有个别抄误外,均更完善,逻辑结构交待清楚。以下我们将作进一步阐述。
从梦觉主人在十九回的回前批中我们可知梦觉主人在公元一七二四年(甲辰,雍正二年)已以主人的身份对《石头记(红楼梦)》进行全面的删改修订。我们可知他对《红楼梦》十分了解并与作者关系密切。他自号"梦觉",言下之意显而易见,他的"梦"已"觉"。看来《红楼梦》及其著者家族遭遇了极为严重的灾难。我们认为这个梦觉主人就是雍正二年(甲辰,公元一七二四年)唯一在世的立松轩——铁庄陆楣。只有他深得两人的信任,有可能拥有脂砚和畸笏《红楼梦》稿本。雍正二年(甲辰,公元一七二四年)他七十六岁,而脂砚严绳孙、畸笏秦松龄均已去世。他正秉承遗愿,"商山""采芝"。
立松轩唯一署名的回前总批"任乎牛马从来乐,随分清高方可安。自古世情难意拟,淡妆浓抹有千般"(41001)。不仅仅表达了对刘老老这类人物的敬佩,更透露了立松轩本人的思想境界。刘老老的形象据历来索隐者的考证是指"吾(脂砚严绳孙)一生所见真道学,惟汤潜庵先生一人"的曾任江南巡抚后为工部尚书的潜庵汤斌。他也是中博学鸿词科而授翰林院侍讲纂修明史的五十人之一。"随分清高"并非人人能为,铁庄陆楣曾有七律一首,诗云
不受人间握粟呼,横空渺渺下平芜,影留静渚踪难系,书破高云字欲无,
河朔草深多羽箭,江南水浅足茭芦,凭君问讯盟鸥侣,卧稳寒塘十里湖。
表达了他自己一生布衣,不涉官场的清高志向。汤潜庵去世于公元一六八七年(丁卯,康熙二十六年),陆楣又有《闻前中丞汤公潜庵讣诗以志感》,曰
客序逢摇落,同云失照临,中州孤柱石,南国旧棠阴。
众草狂风后,三年化雨深,何烦飞白简,先已怵冰心。
涸泽重濡沫,贪泉共悔卙,儒尊高键户,官冷薄缨簪。
鸾凤栖皆待,蚍蜉撼不禁,只期精贯日,不凝梦为霖。
前席公卿畏,攀辕父老喑,循墙躬每戢,纳牖思难任。
果硕宁匏系,山高岂陆沈,愸遗关气数,恻怆到穷林。
未省沟中断,偏怜爨下音,公偶见予文,属邑令传语勿示要人恐触讳也。
平生羞颂美,此际一微吟。
诗中不仅描述作为父母官的汤潜庵在江宁巡抚任上秉承皇上旨意改变江南民风的努力,更叙述了一段历来鲜为人知的故事:身为江宁巡抚的汤斌在偶然的机会读到铁庄陆楣的文章,看到书中有触讳的言论,立即让无锡县令传话,不要让要人见到,恐触讳了。表现了他对一个素不相识的治下文人的关照。要知道康熙年代是一个文网密布,禁结社,无岀版自由,动诹充军发配、满门抄斩的年代。也体现了汤公一个正直的真儒家、真道学境界。
"积德于今到子孙,都中旺族首吾门。可怜立业英雄辈,遗脉谁知祖父恩"。(54003)曾被认为是立松轩身份的写照,实岀于对作者时代背景的误解。此诗当作于公元一七零九年与公元一七一四年之间。正是秦府寄畅园荣华极点的时刻。"积德于今到子孙,都中旺族首吾门"当指祖辈积德,以致康熙六次南巡七幸无锡秦氏寄畅园,而子道然亦在京高中并进翰林院的实事,而"可怜立业英雄辈,遗脉谁知祖父恩。"中的祖父即对岩秦松龄(畸笏),是时孙辈秦蕙田等尚在童年。秦蕙田生于康熙四十一年(壬午,公元一七零二年),当年正月脂砚严绳孙去世。
不受人间握粟呼,横空渺渺下平芜,影留静渚踪难系,书破高云字欲无,
河朔草深多羽箭,江南水浅足茭芦,凭君问讯盟鸥侣,卧稳寒塘十里湖。
表达了他自己一生布衣,不涉官场的清高志向。汤潜庵去世于公元一六八七年(丁卯,康熙二十六年),陆楣又有《闻前中丞汤公潜庵讣诗以志感》,曰
客序逢摇落,同云失照临,中州孤柱石,南国旧棠阴。
众草狂风后,三年化雨深,何烦飞白简,先已怵冰心。
涸泽重濡沫,贪泉共悔卙,儒尊高键户,官冷薄缨簪。
鸾凤栖皆待,蚍蜉撼不禁,只期精贯日,不凝梦为霖。
前席公卿畏,攀辕父老喑,循墙躬每戢,纳牖思难任。
果硕宁匏系,山高岂陆沈,愸遗关气数,恻怆到穷林。
未省沟中断,偏怜爨下音,公偶见予文,属邑令传语勿示要人恐触讳也。
平生羞颂美,此际一微吟。
诗中不仅描述作为父母官的汤潜庵在江宁巡抚任上秉承皇上旨意改变江南民风的努力,更叙述了一段历来鲜为人知的故事:身为江宁巡抚的汤斌在偶然的机会读到铁庄陆楣的文章,看到书中有触讳的言论,立即让无锡县令传话,不要让要人见到,恐触讳了。表现了他对一个素不相识的治下文人的关照。要知道康熙年代是一个文网密布,禁结社,无岀版自由,动诹充军发配、满门抄斩的年代。也体现了汤公一个正直的真儒家、真道学境界。
"积德于今到子孙,都中旺族首吾门。可怜立业英雄辈,遗脉谁知祖父恩"。(54003)曾被认为是立松轩身份的写照,实岀于对作者时代背景的误解。此诗当作于公元一七零九年与公元一七一四年之间。正是秦府寄畅园荣华极点的时刻。"积德于今到子孙,都中旺族首吾门"当指祖辈积德,以致康熙六次南巡七幸无锡秦氏寄畅园,而子道然亦在京高中并进翰林院的实事,而"可怜立业英雄辈,遗脉谁知祖父恩。"中的祖父即对岩秦松龄(畸笏),是时孙辈秦蕙田等尚在童年。秦蕙田生于康熙四十一年(壬午,公元一七零二年),当年正月脂砚严绳孙去世。
陆铁庄楣,字紫宸,铁庄其号也。生于顺治六年(己丑,公元一**九年)。梁溪(今无锡市)毛道桥人。家贫,貌寝幼孤,读书鸡栖豚栅旁,好学不辍,虽饥冻顿踣不辍业。邑中遗献黄庭、顾宛溪亟称之。喜古大家文,遂工古文辞。然居处乡僻,人罕知者。闾巷庆平稍稍持斗粟百钱乞其文张壁间。年逾壮父亡,训村童以养母。公元一六八五年(乙丑,康熙二十四年)的一天,孝廉朱君旗家本素封勘荒於乡,泊舟毛道桥,经行村舍,遇雨憩一农家,故朱佃也。家有书舍,入少坐,适师他出,见案有批本韩文阅之大惊中有败纸未定古文稿细玩益骇异。问其佃曰,先生为谁?曰,陆子宸。修脯若干?曰,止六金。顷之雨止,先生至。朱君与揖毕,指其稿谓曰,此君所作否?答曰,然。顷有事他出,尚未完。在途已得下半篇,恐少纵即逝,当书出之。书毕。朱君益叹赏曰,天生奇才,何屈抑至此?询知有母。曰,今此意不专,当择日登堂拜母,与子定交也。别数日,朱君具舟造其居,馈钱二十千,米二石。曰,以此为养母。访之与定交,延誉於秦对岩先生,询得其实,即具柬往谒,遂得纵观秦氏藏书,主对岩家,为之代草。
公元一六八五年,陆楣在乡间私垫课童。一日他正起草《作华吏部建祠议》,偶遇孝廉朱大旗,"孝廉旗见而惊叹,访之与定交,延誉於秦对岩先生,遂得纵观秦氏藏书。自是北走燕赵,南逾闽峤,又得两戒山河之助,闯然历作者之堂"。对岩秦松龄"询得其实,即具柬往谒。铁庄遂主对岩家,为之代草",开始了他在秦府三十年的西堂生涯。陆楣于公元一七零二年(壬午、康熙三十一年)作《严中允传》,此文亦见于秦松龄《苍砚山人集》,可为他为秦府西堂的直接证据。在铁庄文集中有题解"代秦对岩"的各种文章诗词多达二十篇也是确定无疑的。
从公元一六八五年(乙丑,康熙二十四年)到公元一七一四年(甲午,康熙五十三年)大约三十年。除了上面已提到的以外,公元一七零九年相国熊赐履在江宁去世,陆楣代宫谕秦松龄作《祭熊孝感相国文代》。相国熊赐履与宫谕秦松龄曾同在朝廷修明史,熊赐履为明史馆总裁官。此为陆楣仍为秦府西堂的直接证据。公元一七一四年(甲午,康熙五十三年)宫谕秦松龄去世。陆楣作《秦对岩先生传》和《祭宫谕秦先生文代》。此"代"可理解为这样重要的文章应由身份更高的先生来写。由代笔写主要是因为陆楣是唯一合适人选。由此也可知陆楣所受到的尊重和信任。"楣屏迹荒林,罕入城市,先生方患末疾,命二童子舁篮舆过访。或置酒山园,清谈移晷,间存商榷,濡毫伸纸,注目凝思,光炯片可射人,神采精湛,少年英爽弗如也"。记述了当时对岩秦松龄过访陆楣时的情景。
几条新增的评批特别引起我们的注意,云
"此《石头记》自叙,想当初在大荒山青峺峰下,那等凄凉寂寞。若非癫僧、跛道二人携来到此,又安能见这世靣?本欲作一篇灯赋省亲颂,以志今日之盛。但恐入了小说家俗套。按此时之景即一赞一赋也不能形容得尽其妙。即不作赋颂,而其豪华富丽,观者诸公亦可想而知也。所以倒是省了些笔墨。 "(18001)
"按此四字并有凤来仪等匾,皆系上回贾政偶一试宔玉之才情耳。何今日认真用之,况贾府世书来往文墨之士正自不乏,岂无一二名手题咏,竟用一小儿语唐塞。直似暴发之家所为,岂《石头记》所表之宁荣府哉?据此是自相矛盾了,须将作者原委说明,方为了了"。(18002)
"此回写岀宝玉闲闯书房,偷看袭人笔意,随机跳脱,复又袭人将欲赎身,揣情讽谏。以及宝玉在黛玉房中寻香嘲笑,文字新奇,传奇之中所罕见。原本评注过多。未免旁杂,反扰正文。今删去,以俟后之观者凝思入妙,愈显 作者之灵机。"(19001)
"姐姐做试官尚用枪手,难怪世间之代清多耳!"。(18005)
第一条双行墨笔夹批的内容在庚辰本、己卯本中均为正文而又有评批为【己卯、庚辰双行夹批:自"此时"以下皆石头之语,真是千奇百怪之文。】【庚辰眉批:如此繁华盛极花团锦簇之文忽用石兄自语截住,是何笔力!令人安得不拍案叫绝。试阅历来诸小说中有如此章法乎?】而在庚辰本上此处另有绮园眉批【此时句下一段似应作注其作省亲赋之注或以议作识不可知绮园】表明绮园已发现此段文字的矛盾。我们已讨论过绮园批在公元一六九四年(甲戍,康熙三十三年)以前,这说明这段文字以后被多次抄录而并未改正,直到梦觉本雍正二年重抄才由梦觉主人彻底纠正。此段文字亦可证明石兄、玉兄当为一人就是脂砚本人即荪友严绳孙。
第二条情况与第一条相似。在庚辰本上此段为:
按此四字,并"有凤来仪"等处,皆系上回贾政偶然一试宝玉之课艺才情耳,何今日认真用此匾联?况贾政世代诗书,来往诸客屏侍坐陪者,悉皆才技之流,岂无一名手题撰,竟用小儿一戏之辞苟且唐塞?【庚辰眉批:驳得好!】真似暴发新荣之家,滥使银钱,一味抹油涂朱,毕则大书"前门绿柳垂金锁,后户青山列锦屏"之类,则以为大雅可观,岂《石头记》中通部所表之宁荣贾府所为哉!据此论之,竟大相矛盾了。【庚辰双行夹批:石兄自谦,妙!可代答云"岂敢!"】将原委说明,大家方知。【庚辰眉批:《石头记》惯用特犯不犯之笔,真令人惊心骇目读之。】
在已卯本上此段为:
按此四字,并"有凤来仪"等处,皆系上回贾政偶然一试宝玉之课艺才情耳,何今日认真用此匾联?况贾政世代诗书,来往诸客屏侍坐陪者,悉皆才技之流,岂无一名手题撰,竟用小儿一戏之辞苟且搪塞?真似暴发新荣之家,滥使银钱,一味抹油涂朱,毕则大书"前门绿柳垂金锁,后户青山列锦屏"之类,则以为大雅可观,岂《石头记》中通部所表之宁荣贾府所为哉!据此论之,竟大相矛盾了。诸公不知,待蠢物【已卯双行夹批:石兄自谦,妙!可代答云"岂敢!"】将原委说明,大家方知。
公元一六八五年,陆楣在乡间私垫课童。一日他正起草《作华吏部建祠议》,偶遇孝廉朱大旗,"孝廉旗见而惊叹,访之与定交,延誉於秦对岩先生,遂得纵观秦氏藏书。自是北走燕赵,南逾闽峤,又得两戒山河之助,闯然历作者之堂"。对岩秦松龄"询得其实,即具柬往谒。铁庄遂主对岩家,为之代草",开始了他在秦府三十年的西堂生涯。陆楣于公元一七零二年(壬午、康熙三十一年)作《严中允传》,此文亦见于秦松龄《苍砚山人集》,可为他为秦府西堂的直接证据。在铁庄文集中有题解"代秦对岩"的各种文章诗词多达二十篇也是确定无疑的。
从公元一六八五年(乙丑,康熙二十四年)到公元一七一四年(甲午,康熙五十三年)大约三十年。除了上面已提到的以外,公元一七零九年相国熊赐履在江宁去世,陆楣代宫谕秦松龄作《祭熊孝感相国文代》。相国熊赐履与宫谕秦松龄曾同在朝廷修明史,熊赐履为明史馆总裁官。此为陆楣仍为秦府西堂的直接证据。公元一七一四年(甲午,康熙五十三年)宫谕秦松龄去世。陆楣作《秦对岩先生传》和《祭宫谕秦先生文代》。此"代"可理解为这样重要的文章应由身份更高的先生来写。由代笔写主要是因为陆楣是唯一合适人选。由此也可知陆楣所受到的尊重和信任。"楣屏迹荒林,罕入城市,先生方患末疾,命二童子舁篮舆过访。或置酒山园,清谈移晷,间存商榷,濡毫伸纸,注目凝思,光炯片可射人,神采精湛,少年英爽弗如也"。记述了当时对岩秦松龄过访陆楣时的情景。
几条新增的评批特别引起我们的注意,云
"此《石头记》自叙,想当初在大荒山青峺峰下,那等凄凉寂寞。若非癫僧、跛道二人携来到此,又安能见这世靣?本欲作一篇灯赋省亲颂,以志今日之盛。但恐入了小说家俗套。按此时之景即一赞一赋也不能形容得尽其妙。即不作赋颂,而其豪华富丽,观者诸公亦可想而知也。所以倒是省了些笔墨。 "(18001)
"按此四字并有凤来仪等匾,皆系上回贾政偶一试宔玉之才情耳。何今日认真用之,况贾府世书来往文墨之士正自不乏,岂无一二名手题咏,竟用一小儿语唐塞。直似暴发之家所为,岂《石头记》所表之宁荣府哉?据此是自相矛盾了,须将作者原委说明,方为了了"。(18002)
"此回写岀宝玉闲闯书房,偷看袭人笔意,随机跳脱,复又袭人将欲赎身,揣情讽谏。以及宝玉在黛玉房中寻香嘲笑,文字新奇,传奇之中所罕见。原本评注过多。未免旁杂,反扰正文。今删去,以俟后之观者凝思入妙,愈显 作者之灵机。"(19001)
"姐姐做试官尚用枪手,难怪世间之代清多耳!"。(18005)
第一条双行墨笔夹批的内容在庚辰本、己卯本中均为正文而又有评批为【己卯、庚辰双行夹批:自"此时"以下皆石头之语,真是千奇百怪之文。】【庚辰眉批:如此繁华盛极花团锦簇之文忽用石兄自语截住,是何笔力!令人安得不拍案叫绝。试阅历来诸小说中有如此章法乎?】而在庚辰本上此处另有绮园眉批【此时句下一段似应作注其作省亲赋之注或以议作识不可知绮园】表明绮园已发现此段文字的矛盾。我们已讨论过绮园批在公元一六九四年(甲戍,康熙三十三年)以前,这说明这段文字以后被多次抄录而并未改正,直到梦觉本雍正二年重抄才由梦觉主人彻底纠正。此段文字亦可证明石兄、玉兄当为一人就是脂砚本人即荪友严绳孙。
第二条情况与第一条相似。在庚辰本上此段为:
按此四字,并"有凤来仪"等处,皆系上回贾政偶然一试宝玉之课艺才情耳,何今日认真用此匾联?况贾政世代诗书,来往诸客屏侍坐陪者,悉皆才技之流,岂无一名手题撰,竟用小儿一戏之辞苟且唐塞?【庚辰眉批:驳得好!】真似暴发新荣之家,滥使银钱,一味抹油涂朱,毕则大书"前门绿柳垂金锁,后户青山列锦屏"之类,则以为大雅可观,岂《石头记》中通部所表之宁荣贾府所为哉!据此论之,竟大相矛盾了。【庚辰双行夹批:石兄自谦,妙!可代答云"岂敢!"】将原委说明,大家方知。【庚辰眉批:《石头记》惯用特犯不犯之笔,真令人惊心骇目读之。】
在已卯本上此段为:
按此四字,并"有凤来仪"等处,皆系上回贾政偶然一试宝玉之课艺才情耳,何今日认真用此匾联?况贾政世代诗书,来往诸客屏侍坐陪者,悉皆才技之流,岂无一名手题撰,竟用小儿一戏之辞苟且搪塞?真似暴发新荣之家,滥使银钱,一味抹油涂朱,毕则大书"前门绿柳垂金锁,后户青山列锦屏"之类,则以为大雅可观,岂《石头记》中通部所表之宁荣贾府所为哉!据此论之,竟大相矛盾了。诸公不知,待蠢物【已卯双行夹批:石兄自谦,妙!可代答云"岂敢!"】将原委说明,大家方知。
朱子大旃予未之识面也,谬赏此文。介而愿见。大旃死,予不复以文示人,因存此以志感。铁庄自记。
我们认为陆楣对《红楼梦》的态度一如以往,以存志感而已。
五. 结论
雍正二年(甲辰、公元一七二四年)梦觉主人手抄了《石头记》的终结篇《红楼梦》。对书中的内容及评批均做了大量修改。所有这些删改都是为了保存这部伟大的著作。由于当时的政治迫害,这是作者不得不采取的措施。梦觉主人就是那个在《石头记》写下大量回前、回后批的立松轩,也就是那个深得脂砚严绳孙、畸笏秦松龄信任的铁庄陆楣。公元一七二四年(甲辰,雍正二年),那一年他七十六岁。"寥寥七十年前梦,花雨缤纷月一龛","他时不用题名姓,桑苎村南一老翁"。有史载他"笃老作古今官制考,垂成而殁"。
三十年的西堂、代笔,最后完善了这部至今三百年的《石头记》、《红楼梦》。三百年的迷雾终於在笔者几个月的辛劳中有所揭示,不能不为华坡的《胶峰高隐图》感叹万分。或许这就是缘吧。
这一系列文章写作过程中得到国内亲友陶光仪、徐农子的大力协助和鼓励,得到忘年老友袁则宏博士的帮助在此一并感谢。
我们认为陆楣对《红楼梦》的态度一如以往,以存志感而已。
五. 结论
雍正二年(甲辰、公元一七二四年)梦觉主人手抄了《石头记》的终结篇《红楼梦》。对书中的内容及评批均做了大量修改。所有这些删改都是为了保存这部伟大的著作。由于当时的政治迫害,这是作者不得不采取的措施。梦觉主人就是那个在《石头记》写下大量回前、回后批的立松轩,也就是那个深得脂砚严绳孙、畸笏秦松龄信任的铁庄陆楣。公元一七二四年(甲辰,雍正二年),那一年他七十六岁。"寥寥七十年前梦,花雨缤纷月一龛","他时不用题名姓,桑苎村南一老翁"。有史载他"笃老作古今官制考,垂成而殁"。
三十年的西堂、代笔,最后完善了这部至今三百年的《石头记》、《红楼梦》。三百年的迷雾终於在笔者几个月的辛劳中有所揭示,不能不为华坡的《胶峰高隐图》感叹万分。或许这就是缘吧。
这一系列文章写作过程中得到国内亲友陶光仪、徐农子的大力协助和鼓励,得到忘年老友袁则宏博士的帮助在此一并感谢。
前一篇:秣陵宫阙旧神州ˉ严绳孙词
后一篇:从诗词文札看纳兰性德的思想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