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ˉ亦是“阴”“阳”两个丘

(2014-01-28 10:26:52)
标签:

广阳

《水经注》

时尚

分类: 名家之窗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ˉ亦是“阴”“阳”两个丘ˉ似清 张纯修《京口三山图卷》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http://s13/mw690/003bbIPggy6F10hZKRSac&690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亦是“阴”“阳”两个丘ˉ似清张纯修《京口三山图卷》
 

http://s1/mw690/003bbIPggy6F0Zan2Aoa0&690




《鹊华秋色图》

2005-06-01 07:04:43SRC-78

□本报记者 常诚 
 

  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在北大演讲时深深感慨:“看到斯草、斯木、斯事、斯人……心里面实在是非常亲切。”台北故宫宫博物院珍藏着元代书画家赵孟頫的画作《鹊华秋色图》,对山东人,尤其对济南人来讲,“斯画”则是让人感慨不已的“思乡之画”……

  台北故宫博物院二、三层展厅中展出着一幅幅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山水名画,其中一幅《鹊华秋色图》举世无双,它的作者是元代书画家赵孟頫,画幅描绘的是济南的鹊山和华不注山。画中,赵孟頫将两座山分置于画面的一左一右,构图左右平衡,鹊山漫圆,华山高耸,树木茂盛,一派秋色美景,大气古远,被画界誉为元代文人画的代表作。说起这幅画,还有一段曲折感人的故事。

  诗情画意颂济南

  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浙江吴兴人,他“才气英迈”,仕元不久即升为集贤直学士,元世祖忽必烈本打算让他参与中书政事,“孟頫固辞……自念久在上侧,必为人所忌,力请外补”。于是,38岁的赵孟頫在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夏六月被元世祖任命为“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兼管本路诸军奥鲁,总管缺官”,从就任到元贞元年(1295年)春夏之间离任赴京,赵孟頫在济南任职共有3年多的时间,这时期济南已经30多年无战事,社会经济迅速恢复,赵孟頫府事清简,处事有方,宦绩卓著。史书记载:“为政常以兴学为务。城东有膏腴田八顷,两家相争,数十年不决,孟頫判为赡学田。夜出巡察,闻读书声,往往削其柱而记之,次日,派人赠酒慰勉,能文之人,亦必加褒美。三十年后济南俊杰之士,号为天下之冠……”
  赵孟頫的官舍在济南东仓,他可能还在“城西北十里”一带(今北园镇北小清河南岸)建有别墅,这里与鹊、华两山相望,园圃之中有泉,“相传赵松雪洗砚泉也”。赵孟頫公务之余留心典籍,钻研书画,他与夫人管道升经常到趵突泉、大明湖等处游览。管道升每遇秋九,必手抄经书一卷,送至历城南门外的福寿禅院祝福,然后攀登千佛山远眺。管道升善画墨竹,元朝时济南多竹,这为她首创“晴竹新篁”画法提供了条件。
  赵孟頫的诗文“清邃奇逸,读之使人有飘飘出尘之想”,他在济南的诗歌创作以《趵突泉》诗最为著名:“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谷虚久恐元气泄,岁旱不愁东海枯。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时来泉上濯尘土,冰雪满怀清性孤。”这首诗以泉抒怀,意在表达荡涤世俗杂念、追求高尚情操的情感。特别是“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两句已成家喻户晓的名句,最真切地描绘出济南的山水美景。

  鹊华秋色赠周密

  《鹊华秋色图》并非一幅平常的风景写生画,它是赵孟頫凭着记忆在家乡浙江画就的,因为其中有一段曲折动人的故事,而被人们称为“思乡之画”。《鹊华秋色图》上有赵孟頫的一段题跋:“公谨父齐人也,余通守齐州,罢官归来,为公谨说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见于《左传》,而其状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为作此图。其东则鹊山也。命之为《鹊华秋色图》。”公谨是赵孟頫好友周密的字,周密祖上是齐人(称济南为“齐”或“齐州”是元初的南宋遗老的习惯,齐人即济南人)。
  赵孟頫于公元1295年由京城辞官回到了家乡,文辞书画酬答中结交了不少朋友,周密就是其中的一位。周密是南宋文学家,与赵孟頫以兄弟相称。相传有一天,赵孟頫、周密和几位好友喝酒作诗。席间,大家谈笑风生,说起曾经游历的名山大川,赵孟頫盛赞济南山水之胜,谈及鹊山和华不注山,一个浑圆敦厚,一个尖耸入云,两座山峰形态迥异,穷尽山之峻美巍峨,使在场的人为之神往。当时,只有周密一人默默不语,赵孟頫很是纳闷。问过才知,原来,周密祖籍是山东,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南下,北宋旋即灭亡,中原士大夫纷纷南下避难,周密曾祖父周秘也在这时离开祖籍,南迁吴兴。周密没有回过自己的故乡,思乡之情与日俱增。
  晚上,周密回到家,想到好友对自己家乡山水的赞美,再联想到自己也许今生今世也不能踏上故乡的土地,不禁暗自神伤起来。次日清晨,周密直奔赵孟頫家中,想诉说自己的思乡之情,可见到了好友,又担心他笑话自己多愁善感,不好意思说出来。最后在赵孟頫的一再追问下,周密才说出了心里话,希望赵孟頫能再给他讲讲家乡的山水。听了周密的话,赵孟頫哈哈大笑起来,他旋即起身,到书房拿出笔墨,对周密说道:“想不到周兄本是离乡久远的山东大汉,却仍旧对故乡有着如此深切的思念之情,我一定满足周兄的要求,不过小弟不才,言不尽意,唯恐有不详之处,还是把故乡的山水画成画赠与您,或许可以解周兄的思乡之苦。”说罢,赵孟頫便提笔挥毫,凭着记忆描画起济南的山水来,他一边画,一边给周密介绍济南的山水、民俗风情。就这样,被后人誉为“思乡之画”的传世之作《鹊华秋色图》诞生了。

  周密的齐鲁情缘

  周密(1232—1298年)是宋末元初的重要词人,曾以齐人、华不注人、山东伧夫为别号。他的先祖定居在华不注山下,六世祖时移居历山脚下,博艺习儒,诗礼传家。周密虽出生在江南,但终其一生都难忘自己是齐鲁后裔。他在诗集《草窗韵语》中署名“齐人周密公谨父”,其晚年的野史杂著中则自称“历下周密”。他在《齐东野语〉》中说:“余世为齐人,居历山下,或居华不注之阳……余故齐,欲不齐不可。”他还对朋友说:“我家曾大父中丞公实自齐迁吴,及今四世,于吴为客。先公曾言:‘我虽居吴,心未尝一饭不在齐也。’岂其裔孙而遂忘齐哉!”古人贵土重迁,以游子、客居他乡为内心郁结的愁怀。暮年途穷的周密不仅是客居他乡,而且他的故乡早已沦陷于战火铁蹄之下,生平已经没有回归之望,于是他在词中写道:“回首天涯归梦,几魂飞西浦,泪洒东州”、“一样归心,又唤起,故园愁眼”、“归鸿自趁潮回去,笑倦游,犹是天涯。”处处一个“归”字都是词的文眼,饱含着浓浓的乡恋情结。
  宋亡后,许多南宋遗民被征仕元,而周密绝不出仕,被时人认为“以无所责守而志节不屈著称”。周密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说:“进不登于杂传,退不列于隐沦”,表现出封建时代正直、勤勉、高雅、芳洁的典型的文人雅士的风采,也不失齐鲁人大节不渝的志气。

  遥想“思乡之画”

  《鹊华秋色图》不愧是一幅名画,画中长汀层叠,渔舟出没,林木村舍掩映,平原上两山突起,遥遥相对;林木红绿相间,枯润相杂,树姿高低直攲变化丰富,疏朗有致;房舍人畜、芦荻舟网均精描细点,诸多景物安排得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显示了作者高度的概括能力。《鹊华秋色图》在元、明两朝一直收藏于民间;到了清朝,这幅古画被收入皇宫,成了乾隆皇帝心爱的宝贝,乾隆亲笔以大字“鹊华秋色”题写于引首,并题跋九则,钤印众多。
  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巡狩济南,闲暇里登上城门楼赏景,四下一看,觉得这一带景色似曾相识,他欣然一笑,回想起这是《鹊华秋色图》中的景色。他急命飞骑去京城禁中取来,对着鹊华二山展卷对观,开始时赞叹不绝,仔细对照却又觉得有点不对劲,原来,赵孟頫所画《鹊华秋色图》的鹊、华二山方位有误,本应鹊在黄河北,华在黄河南,可画中两座山却在同一岸边。据传说,出于对江山社稷的考虑,乾隆震怒,他想:两座山的基本方位都没搞清楚,若打起仗来还不败下阵来,这可不是小事。随即,乾隆下旨:朕发现古人之画有失实之处,本该将此画焚毁,以免误我大清之战事,但念此画流传几百年,更得来不易,权且将此画收入大内,任何人不得观赏。就这样,《鹊华秋色图》被打入了冷宫。
  不论传说是否真实,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清朝《鹊华秋色图》的确是深藏皇宫不为外人所见的。1949年初,《鹊花秋色图》连同5500多箱珍贵文物被运往台湾,珍藏于台北故宫。如今,这幅“思乡之画”更多了几许思乡的意味……

  ·相关链接·

  《游春图》

  ——山东画家创作的最古老山水画

  □常诚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山水画,相传是隋代画家展子虔(约公元550-604年)创作的《游春图》。此画为绢本,青绿设色,高43厘米,宽80.5厘米,画上有宋徽宗题写的“展子虔游春图”六个字。从画上题记钤印可知,该画在北宋时收入宫内府,元代为鲁国大长公主所有,明代由严嵩收藏,清代再度入宫,此画在《钤山堂书画记》中有著录,是一幅流传有序的中国早期山水画珍品。目前该画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展子虔,渤海人(现山东阳信县),历经北齐、北周而入隋。据记载,其善画山水、台阁、车马、人物道释等,他“写江山远近之势尤工,故咫尺有千趣”;人物“神采如生,意度具足”;画马也能立有走势,卧有起跃之势。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众多寺庙的佛教壁画系他所作,而《游春图》是其惟一留下来的作品。
  《游春图》以春游为主题,画幅虽不大,场面却开阔。在明媚的春光里,人们纵情游乐,远处青山叠翠,湖水融融,画中人物或乘骑于山径,或泛舟于湖上,姿态各异,生动有趣,远山浮翠,白云缭绕,树发新枝,嫩绿初露,桃花绽开,绿草如茵,一派春和景明。展子虔的这种画法发展到唐代的李思训,便形成了“青绿山水”,被后世誉为“唐画之祖”,成为中国山水画中一种独具风格的画体。
  辛亥革命后,中国最后一个皇帝溥仪被逐出皇宫,《游春图》被其带走,先是运至天津,伪满政权成立后,《游春图》又被日本关东军参谋吉冈安直运往长春,存放在伪皇宫内的小白楼。日本投降后,小白楼内的珍宝流向社会,一些精明的古董商急赴长春寻觅收购。《游春图》被琉璃厂古董商穆氏购得,后被另一古董商马济川得去,并有意高价出售给外国人。著名鉴赏收藏家张伯驹得知消息后,找到当时的故宫博物院院长马叔平,请他出面制止该画外流;张伯驹又请琉璃厂老板马宝山出面与马济川协商,马济川同意以200两黄金转售。张伯驹为筹巨款,将自己的豪宅变卖。张宅本是清朝太监李莲英的府邸,豪华舒适。张伯驹忍痛割爱,当他凑足200两黄金前去购画时,却被告知黄金成色不足,才合140两。张伯驹只好请马宝山担保,欠款取回了《游春图》。在张伯驹筹款期间,当时国民政府秘书长张群曾托画家张大千找到马宝山,表示愿出更高价格购买。马宝山这几个商人以诚信为上,没有将《游春图》售于张群。
  新中国成立后,张伯驹将《游春图》捐献给国家。张伯驹当时购画欠款60两黄金,后补了30两,一直拖欠30两还不起。有一次,张伯驹见到马宝山问:“展子虔画卷欠款怎么办?”马宝山说:“这几年变化很大,马济川等都完了,你也完了,我也完了,咱们都算完了。”说罢两人大笑。为表示对马宝山的敬意,张伯驹送给马宝山一幅自己的书法作品和夫人潘素画的山水画。

编辑: 李辉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8-16]     我要評論(0) http://v1.jiathis.com/code/images/jiathis2.gif
http://www.wenweipo.com/loadImage.php?image_width=222&image_height=&image_filename=http://image.wenweipo.com/2013/08/16/ot0816a1.jpg

■《鵲華秋色圖》。網上圖片

朱文興

 在濟南大明湖超然樓頂層的展廳裡,有一巨幅放大的電子動態版山水畫《鵲華秋色圖》,畫的真跡珍藏在台灣故宮博物院,是元代著名書畫大家趙孟頫創作的。站在這幅用3D技術製作、有七百多年歷史的名畫前,猶如畫中人:畫中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一切都是那麼的生動逼真、意味無窮,令人如同走進了田園牧歌般的濟南山水之中,如同走進了濟南的歷史深處。

 《鵲華秋色圖》是一幅「思鄉之畫」。作者趙孟頫出生於太湖南岸的浙江吳興,即今湖州,是元代著名的書法家、畫家和詩人。元代至元二十九年即1292年夏6月,被元世祖任命為同知「濟南路總管府事,兼本路諸軍奧魯」,因「總管缺官」,由趙孟頫主政。在濟南三年間,府事清儉,政聲頗好,公務之餘,遊覽山川名泉,對山水河湖泉皆有、具有濃郁江南水鄉風光的濟南情有獨鍾,留下了許多讚詠濟南山水風光的詩詞和畫作。《詠趵突泉》中「濼水發源天下無,平地湧出白玉壺」、「雲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的詩句,描寫鵲山和華山風光的《鵲華秋色圖》,就是那時趙孟頫詩與畫的代表作。從畫家在《鵲華秋色圖》上的題跋就可了解到,這幅畫是趙孟頫在任滿濟南路總管府事、奉召進京又稱病辭官回到故鄉吳興後,為好友周密所作。祖籍濟南的南宋文學家周密自曾祖父隨宋高宗南渡客居吳興後,從未回過故鄉,聽歸隱山林後的趙孟頫時常讚美濟南的優美風光,勾起了思鄉之情,遂請他詳細介紹故鄉的風土人情。趙孟頫被周密深深的家鄉情結所打動,覺得把濟南風光畫出來贈與友人,比口頭講述更加直觀形象,便揮毫潑墨,畫下了這幅被譽為「思鄉之畫」的傳世之作。《鵲華秋色圖》在元明兩個朝代一直收藏於民間,畫上有收藏者的眾多題跋和印鑒;到清代被人收入皇宮,深受乾隆皇帝喜愛,他用御筆將「鵲華秋色」四個字題寫於引首,並題跋九則,蓋上御印。乾隆帝的一則題跋讓後人了解到:他在宮中觀賞此畫時,不相信濟南平原上竟然有這麼奇突的山和水鄉般的風光,後來巡遊濟南,登城向東北遠望,感到眼前的景致似曾相識,馬上想起了趙孟頫的這幅畫,遂即派人騎馬星夜趕回京城取來《鵲華秋色圖》,對照實景細細欣賞,果然畫如真景、實景如畫,禁不住題跋讚歎,「始信筆靈合地靈,當前印證得神髓」。從此,這幅畫一直深藏於宮內,至1949年春,隨大批珍寶被運往台灣,珍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館。2010年深秋,當我這個客居濟南四十多年的江南遊子第一次跨過海峽到台灣,在台北故宮博物院欣賞到寬28.4厘米、長93.2厘米的橫卷《鵲華秋色圖》真跡時,倍感親切,感慨萬千:思鄉之情長有,「思鄉之畫」常新,七百多年的歷史風塵,淡化不掉此畫的思鄉意味,如今,畫中蘊含著更多更深的思鄉情意,著實令人倍加珍愛。

 《鵲華秋色圖》是濟南詩意般秋天的生動寫照:一片遼闊的沼澤地上,一圓一尖兩座山峰平地突起、遙遙相對,一條大河穿流其間;河中的木舟,河畔的蘆葦,樹叢中的茅舍,曬網的漁翁,啃草的山羊,田野深處隱約可見的高粱,夾在青松中樹葉經霜已變黃變紅乃至幾乎光禿的落木……,自然質樸,悠遠寧靜,野趣盎然,好一曲田園牧歌。左側的那座山,渾圓敦厚,巖壁橫臥,緊矗河濱,狀如翠屏,叫做鵲山,因戰國時期濟南長清籍名醫扁鵲在山下煉丹而得名。右側的那座山立於水中,峻峭孤秀,形如含苞欲放的出水芙蓉,名叫華不注,是「花骨朵」的諧音,名如其形,因形得名,俗稱華山。鵲華二山之間的河,當時叫濟水,俗稱大清河。濟水在《史記》、《爾雅》、《山海經》、《水經注》等重要文獻中均有記載,發源於河南濟源王屋山,流經山東濟寧、濟南、濟陽、鄒平,在博興入海,與淮河等並稱為入海「四瀆」。北宋熙寧十年即1077年,濟水東阿至濟南段河道被黃河佔據,從此稱為黃河。濟水與華不注之間是一片沼澤,山下的水面叫做鵲山湖。據濟南《歷城縣志》記載,「每當陰雲之際,兩山連亙,煙霧環縈,若有若無,若離若合,憑高眺望,可入畫圖。雖單椒浮黛,削壁涵青,各著靈異……。」這就是歷史上「濟南八景」之一的「鵲華煙雨」。《鵲華秋色圖》畫的是秋色斑斕的濟南,畫家趙孟頫獨特的意境表達、獨到的色彩運用、獨創的寫意畫法,在元代畫壇上獨領風騷,也成為濟南歷史上最早最彌足珍貴的一張文化名片。

 鵲華秋色,如詩似畫;鵲華煙雨,如夢似幻。歷代名人名士遊覽後無不讚詠有加。華不注在元代直至清代中葉以前一直是濟南第一名山,居「齊煙九點」諸山之首。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描寫華不注「單椒秀澤,不連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突拔以刺天。青崖翠發,望同點黛。」唐代大詩人李白到濟南坐船遊大明湖後直駛鵲山湖,從南麓上山,寫下了《登華不注》一詩,讚美「茲山何峻秀,綠翠如芙蓉」、「含笑凌倒景,欣然願相從」。晚清名人康有為,1923年5、6月間曾遍遊濟南,並以65歲高齡登上了華不注,爾後寫下《新濟南記》。文中寫道,「遙望此山如山在水中,歷下絕勝處也……南京鍾山紫金峰、北京翠微山、煤山,揚州七星山、蘇州橫山,然山水之美皆不若華不注也。」因而他提出,「誠宜移都會於華不注前」。「移都會」按字面意思是遷都、遷省會,但文中指的是建設濟南新城。對風水頗有研究的康有為認為,都會城市應該背山面水,而濟南老城卻是背水面山。華不注是泰山山脈支脈向北延伸在平原地帶的集結,與泰山有天然的連結,山下碧水連天,山南平原遼闊,山上古柏蒼勁,還有建於1220年的著名道觀華陽宮,以及淨土庵、泰山行宮、三教堂、關帝廟等文化名勝,佛、儒、道三教和諧共存,十分興旺,是一塊風水寶地,可以作為破解濟南「背水面山」而居的理想選擇。據此,他在文中又寫道,「然今亦不必移也,但開一新濟南,尤美善也。」意思是說,遷都會就不必了,但在華不注之陽闢建一個新濟南,就很完美很妥善了。

 康老先生的這一美好願望八十多年後正在變為現實。根據當代規劃建設學界泰斗、清華大學教授吳良鏞先生關於「東拓、西進、南控、北跨」的濟南城市拓展規劃,濟南東部新城正在華不注之陽拔地而起;華山南麓的小清河得以疏浚和美化,呈現出煙雨濛濛、含黛銜煙、柳影荷香的秀美景色;華山生態濕地公園和鵲山北的鵲山龍湖濕地公園也正在建設之中。趙孟頫老先生如活到今天,擇秋日故地重遊,一定會觸景生情,靈感驟增,欣然命筆,再畫出一幅流芳百世的《新鵲華秋色圖》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