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又出新说:曹雪芹原是严绳孙(2009-10-29 06:18:25)
(2013-03-20 15:54:42)
●本报记者 郑立华 ...中国商报网站 |
(新闻周报2006年1月24日报道)两年前,本报曾经报道过一篇文章,考证出红楼梦作者非曹雪芹,而是吴梅村。日前,该观点的提出者——抚顺市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傅波和抚顺市地方史研究会副理事长钟长山又给记者发来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红楼梦》来源于吴梅村,而增删者曹雪芹实际是一个叫做严绳孙的清初学者。
吴梅村与《红楼梦》
按照傅波和钟长山的观点,甲戌本《红楼梦》中有“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可以看出吴玉峰是《红楼梦》的第一位作者,吴玉峰不仅题了书名,而且还撰写了《红楼梦》书稿。吴玉峰就是吴梅村。梅村祖籍昆山,后移居太仓,昆山有名山因产玉而得名“玉峰”。梅村以家乡的山名为化名,既为逃避文字狱,又不能埋没其首创《红楼梦》之功。“至吴玉峰题目《红楼梦》”,九字为甲戌本独有。因为“吴玉峰”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想到文坛巨匠吴梅村,想到《红楼梦》的初创者是吴梅村,为避文字狱,在其他本中被删掉了。
“旨义”中写出了梅村的一生坎坷和创作《红楼梦》的目的。梅村一生经过甲申之变,一身事二主,自毁名节,终生悔恨不已。而他创作的目的,一是揭露摄政王(宁国府)的糜乱生活以及宫廷内部的政治斗争内幕;二是想弘扬民族气节很高的“秦淮八艳”,梅村认为这八位女子“皆出于我之上”。他曾为她们写过许多诗,而且还同其中的卞玉京有过一段爱情故事。卞玉京后来出家当了尼姑,这就是《红楼梦》中妙玉的生活原形。从现有的资料看,梅村已完成了《红楼梦》一百二十回的创作。
严绳孙就是曹雪芹
如果吴梅村是《红楼梦》的初创者,那位“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曹雪芹又是谁呢?上面曾引用过的脂批“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重要识别曹雪芹的条件,就是说要想认定某某人为曹雪芹,此人一定卒于壬午年,即康熙壬午年(1702年)。然而,卒于康熙壬午年(1702年)的人太多了,无法确指哪位是曹雪芹。能不能寻找出一个缩小认定曹雪芹范围的条件呢?寿鹏飞在《〈红楼梦〉本事辨证》一书中,为我们识别曹雪芹提供了两个条件,一是乾隆年间的著作人就认为曹雪芹是康熙年间的人,二是乾隆年间的著作人就认为曹雪芹是无锡人。加上上面卒于“壬午”的条件,我们已有三个条件去认识真正的曹雪芹。这个曹雪芹应生活在康熙年间,卒于壬午年,无锡人。经仔细检索,生活在康熙年间,卒于康熙壬午(1702)年的无锡人中,且具有增删《红楼梦》条件(可接触到原本并有能力修改)的文人只有一个,就是著名文学家、画家严绳孙。
严绳孙是著名的“江南三布衣”之一。他顺治六年(1649年)参加由吴梅村主盟的慎交社,顺治十一年(1657年)与邑中(无锡)顾贞观、秦松龄等十人结云门社,康熙十四年(1675年)结识满族词人、大学士明珠之子纳兰性德,成为莫逆。康熙十八年(1679年)3月,朝廷调举博学鸿儒,严绳孙受荐而避试,仍被选中,授翰林院检讨,参与《明史》编纂。以后历任日讲起居注官、山西乡试主考官,右中允兼翰林院编修、承德郎等官职,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辞官回家乡隐居。有同秦松龄合纂《无锡县志》和诗词文集《秋水集》传世(清代封为禁书)。他的书、画都有较高的声誉。
严绳孙为什么冒名曹雪芹
严绳孙是从梅村手中得到了《红楼梦》的本子,这个本子是经过孔梅溪题为《风月宝鉴》的本子,而且还有梅村之弟棠村的序。康熙二十四年,严绳孙辞官回乡后,开始大幅度增删《红楼梦》。他“深知拟书底里”(脂砚批语),延续了吴梅村的“幻笔”写法,“作者借他人酒杯,消自己傀儡(有正本《石头记》五十四回立松轩批语)”,明处他把自己熟悉的曹寅家、纳兰家的人和事写进了《红楼梦》,使《红楼梦》更具有现实性和可读性。所以有人认为《红楼梦》是写纳兰家事,也有人认为是写曹寅家事。暗处仍然是写宫廷内部的政治斗争和揭露清王朝对汉人的残酷压迫和杀戮,延续了梅村的悼明之亡,揭清之失的创作主题。
严绳孙为何要用曹雪芹化名呢?因为奏销案后,江南官宦士绅皆一败涂地,生活难以维继,独曹寅家仍然荣华富贵。严绳孙可能出于嫁娲于曹家的企图,起了同曹寅的号曹雪樵相似的名字曹雪芹。使人一看到曹雪芹就会联想到曹雪樵。这一名字,骗了从乾隆朝开始到目前为止的许多红学研究者,使他们产生了错误的判断,认为雪芹是曹寅之子或之孙,实际《红楼梦》的作者并不是曹家人,也不可能是曹家人,曹家也没有此人。把“红学”变成“曹学”来研究是不正确的。
认定严绳孙的七大理由
(一)严绳孙生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故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四十一年正好是康熙壬午年,与“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的脂批相合。
(二)严绳孙同纳兰性德、曹寅是非常亲密的朋友和文友。他熟悉纳兰、曹寅两家的家庭生活情况,故可以把两家的人和事当做生活原形写进《红楼梦》中去。
(三)严绳孙同吴梅村要好,可以得到梅村的《红楼梦》本子。
(四)严绳孙曾在朝中任职,了解一些宫廷内幕。
(五)严绳孙以善诗闻名于世,在同辈中有“婉约深秀,独特神韵”的佳誉,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其诗作的特点同《红楼梦》中的部分诗作的风格相合,故《红楼梦》批语中有“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为传诗之意”。
(六)寿鹏飞曾在《〈红楼梦〉本事辨证》一书中提到“《樗散轩丛谈》亦云雪芹为无锡人”,严绳孙正是无锡人。
(七)严绳孙有着中国文人的铮铮铁骨。当他被荐博学鸿儒时,拒不参加考试。他的诗词文集《秋水集》有明显的反清倾向。表现出其不愿同清廷同流的文人气节。这种气节正同《红楼梦》所反映出的反清倾向相合。
沾上红楼就有名利
大约250年前,《红楼梦》的作者和爱好者以及镇压者们恐怕都没想到,这本充满神秘和魅力的书会被他们的子孙后代搅得如此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外国人说一千个人眼里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中国读者对《红楼梦》的理解岂是千差万别可以概括?当前,关注者的目光已经超越了对作品的文学价值的解读,而是想努力求解背景之谜、作者之谜、时间之谜等等这些当年的作者们努力含蓄和弱化的因素。
于是,今天的红学研究显得热闹而纷乱,以前是主流学者几乎垄断了红学界,现在草根学者的加入并且声音日趋强大,再加上媒体的跟风炒作以及出版商见缝插针的商业投机,使《红楼梦》从一部单纯的文学作品演变成一个可以追名求利的平台。沾上红楼就能红,刘心武等一批新兴的红学新星就是最好的例证;沾上红楼就赚钱,出版社和作者丰厚的利益回报就是最好的明证。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前赴后继、奋不顾身地跳了进来。
其实,《红楼梦》犹如一座城,人们都只是跳到了护城河里,真正的《红楼梦》仿佛就在不远的地方,与人们若即若离。《红楼梦》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世界上其他任何作品;越是研究,《红楼梦》越是一个解不开的谜。
别把“红楼市场”搞乱
记者:关于《红楼梦》的作者,有曹顺、曹天佑、曹
、吴梅村、洪 等多种说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傅波(红学专家):我们论证的关键是《红楼梦》原著是吴梅村,增删者是曹雪芹,不止是我们,也有很多其他学者都持这样的看法。这本书成书于江南,增删于江南,应该在无锡一带,后来才流行于京畿。参与者都是有名的江南大家才子,在清朝初期,江南的文人都有点反叛心理,朝廷对他们也有防范之心。文人们只能通过间接的方式来记录和表达政治。因此可以说,红楼梦是清初文人隐秘地表达政治理想的载体。
记者:如果说曹雪芹不是《红楼梦》的作者,而且根本不是曹家的人,那么原来的很多研究岂不是做无用功?
傅波:原来的研究都是建立在假设曹雪芹是曹家传人的前提下,其实查遍曹家家谱,根本就没有曹雪芹这个人。关于雪芹不是曹家人的说法已经有100年了,于是问题的关键是曹雪芹究竟是谁。
记者:你们的研究意义和价值在哪里?
傅波:我们是一种清新的研究方式,是一种对历史真实面目的追究。我们的研究也可能是错误的,但现在我们认为还有一定价值,原来的路已经走到尽头,至少我们给红楼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记者:很多人都觉得目前红楼梦的研究越来越混乱,你怎么看这件事?
傅波:这个很矛盾,很复杂,但在学术界也是很正常的事,学术界需要争鸣。
记者:你觉得你属于主流学者还是草根学者?
傅波:都不是,我是个另类吧。学术研究要独出心裁,标新立异,我不敢说自成一派,只代表个人观点。
记者:我注意到一个现象,现在的红学研究越来越脱离文本本身,而是集中在边缘性话题,这是为什么?
傅波:现在的研究已经突破文学范畴,引申进入历史学和其他学术领域,这是因为这个范围不确定因素更大,像谜一样,所以更吸引人的注意。
记者:都说《红楼梦》已经成了一块大蛋糕,谁都想上去咬一口,只要跟《红楼梦》沾了边,就能名利双收啊!
傅波:我们的研究是出于纯粹的责任心和对学术的追求。现在是市场经济,目前有市场,人们从《红楼梦》中找题材也不奇怪。但是最好别把市场搞乱,现在的市场上良莠不齐,很杂乱,千万别误导读者。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