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9/mw690/ada78b24g7c7e054ecc08&690
龙门山,古名灵仙岩,位于陕西宝鸡陇县西北35公里,是陇县北支千山山脉中的一条山岭,海拔1800米。
旧传龙门山有三十六洞、二十四潭和九峰七石等胜景。
龙门洞是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的一位高徒——丘处机正果成真之地,同时亦为龙门仙派发源之处。
因地理之优,先人道功之高,道子仙孙,代不乏人,灵迹颇多。汉娄景先生定日月之墨迹,金丹阳祖师创重阳会之遗址,元贺志真凿太上全真岩之鬼斧,清陈野仙空际搬运之神功。
蟠溪六年外行备,龙门七载内功全。功满德就,名闻时主,大彻大悟,入众庙门,洞观无碍,通大化之运度,当宋金元交争之际,北上雪山,应见元主,力劝止杀。一则济渡苍生,二则为元统御华夏奠定基础。丕振玄风,立教规戒而典型丛林,阐三乘法门,指明修径乃垂范后昆。邱祖居蟠溪六年,以苦炼性,习儒参道。以深厚的儒学功底,精研道学。一方面修炼丹功,一方面吟咏作诗,理论和实践结合,道学与文化的结合,为邱祖后来的成就奠定了深厚的基础。邱祖因何由从蟠溪迁龙门,据推测有两种可能。一是马祖的有意安排。二是邱祖道龙门洞赴“重阳会”,到达之后爱上了龙门洞的胜景佳境,愿意留在那里。从邱祖在龙门洞所写的诗看,既有命运安排的意思,又有自己乐意居住的愿望,如在《自亭川回路次望龙门山》诗中写道:“南望龙门一豁开,东迁鹤驭再头回。深知此域因缘重,未许他方道德该。”很有些命运安排的意思。再如《山居》诗中写道:“胜境无穷言不尽,临风时雇以挥毫。”又看出他对龙门山水有一种溢于言表的好感。邱祖站在龙门山上,看涧底的龙门峡水激崖溅浪,涌凑呼号,他突发奇想:这龙门峡水不正是一条隔断红尘之路的鸿沟么!他说:“周流截断红尘路,婉转翻开白玉膏。”邱祖的意思并不是说龙门峡水可以与世隔绝,而是把龙门峡水比喻为体内之水,用这水去抑制无明业火及所有的凡情俗念,以达到水火既济的高层次丹功境界。初来龙门式邱祖一人独居,所以要亲自到林中取柴,邱祖说:“不怨深山自采樵,山中自有好清标。”虽然采樵是件辛苦事,但穿梭于茫茫林海之中,可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也是趣事。自1182年毕知常来龙门洞之后,这里并无庙宇和丹房,只能居住在天然石洞中,居住环境条件之简陋是可想而知的。但邱祖不以苦为苦,他把苦视为修行的捷径,他说:“幽居石室仙乡近,不假环墙世事遥。”邱祖所居之洞即现在龙门道院中七真楼后面的石洞,洞口离地面有丈余,攀木梯可上。洞口高五尺,深二丈余,外大内小,右上一小洞可供一人打坐,是当年邱祖炼养之所。现洞口祀有邱真人坐像,后面有磨性石又叫炼丹石。遥想当年,进入此洞并不须木梯就可入内,因为洞外曾有巨石,状若人的手掌遮护洞口,人叫仙人掌。到清时,仙人掌石被人凿去,大煞风景,现在仅留下后人书写的“仙人掌”三字牌匾悬挂在七真楼前。邱祖居龙门。衣食住行依然和居蟠溪时一样的清苦,只是不再去乞食罢了。因龙门洞周围少有人家,化缘时困难的,据分析,马祖在龙门创立“重阳会”时,已有不少信教群众,邱祖既居龙门,信众门经常自愿的拿些粮食或生活用品送到洞上,首先解决了吃得问题。邱祖在《山居》诗中写到:“饮食高呼天外鹤,摩云仰看峡中雕。”显而易见,已不是乞食景象。潜修至道邱祖来龙门后最大的变化是不再大量写诗,他说:“著假空贪齐李杜,明真何必等松乔。”他认为诗写得再好,即使与李杜齐名,也是无用的,到头来不过是著假空贪“而已。既不作诗,又将何为?“时时皂白浮沉景,显贯真空慰寂寥。“每日里在静定中,空贯灵台,抱元守一,修炼道家上乘功夫。邱祖说:“独自深山x寂寥,闲云作伴屏喧嚣。耽慵不念生涯拙,好静唯便熟境销。”若大个龙门山,独居邱祖一人,实在是清静,其实环境清静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自心清静,所谓“熟境销”,就是要把自己所经历过的而留在脑海中的记忆全忘掉,只有这样才能算的上真清静。此时,邱祖已进入修炼命功的阶段。龙门中期大约在邱祖居龙门的第三年道第五年,所谓龙门中期,情况又有所变化,邱祖初来龙门时清静的环境已被打破,因为慕名拜访的人渐多,上至公卿王妃,下至士庶人等,经常不断。信函传递日渐频繁,从邱祖所写应答诗的题目,可见一斑。“陇州杨氏携月桂栽见访”“答陇州萧防判书召”“答曹王妃休休道者书召”“答京兆统军夹谷龙虎书召”龙门艺文邱祖的这些答应诗,并非一般的客套应酬,而是用诗谈道论修行,并且针对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为他们指出一条正确的修行之路,劝他们迷途知返。如赠京兆统军夹谷公诗,邱祖告诫他“但能慈忍荒淫”便能“名挂仙衔”。再如答陇州防御裴满镇国诗,邱祖劝他“不如及早伴烟霞,高卧云山”。这时的邱祖,大隐思想占据主导地位,他在《月中仙••山居》词中写道:“侧磬悬钟,慕巢由,隐沦活计萧索,天然耿介,爱一身孤僻,逍遥云壑”。巢由是巢父和许由得并称,是尧时的隐士,尧让位于二人,皆不受,隐居而不士。汉书曰:“尧舜在上,下有巢由。”五代诗曰:“秦争汉夺虚劳力,却是巢由得稳眠。”邱祖敬慕巢由,也和巢由一样正隐居不士,达官贵人屡次书召邱祖下陇山,而邱祖毫不动心,与巢由颇有相似之处。邱祖说:“利名千种事,我心上何曾挂著。”邱祖是一位济世利人的修行家,他这时能事事不挂著心上,是有原因的,诚如所言:“幸遇清平世,诸军宴安,刀剑罢挥霍。”又加上天公作美,风调雨顺,“民歌两穗之丰,教门兴”。在这样一个外部大气候中,邱祖才得以万事不在心上挂著。当时,邱祖对龙门的隐居生活也是比较x意的,他说:“来宾去友,递日常幽谷。x鸾骑鹤,洞前无限景,异花秀,香风喷落。更谢x源众友餐,助余长啸乐。”太平岁月是不会长久的,风调雨顺过后,自然灾害又频繁降临,秦陇两省大旱,到处是一片焦土,邱祖在《因旱作》诗中写道:“砾石流金万物焦,溶肠裂背群生苦。”第二年瘟疫、饥饿接踵而来,邱祖在《愍物》诗中大声疾呼:“天苍苍兮临下土,胡为不救万灵苦。
万灵日夜相凌迟,饮气吞声死不语。仰天大叫天不应,一物细琐徒劳形。”邱祖修道,不仅是为完善自我,更重要的是心怀济世利民之心,当他看到众生之苦得不到救拔时,心情异常伤感,他甚至产生出“安得大千复混沌,免教造物生精灵”的愿心。这时的邱祖思想为之一变。原来那种“慕巢由”的隐士思想已经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有所淡化,从此走向济世拔苦的利人之道。这与日后应元太祖召聘至大雪山,“一言止杀”、“欲罢干戈致太平”的躬身实践是一致的。
·龙门后期
1185年,是邱祖在龙门的第六个年头,就是在这一年,接连发生了两件使邱祖深感遗憾的事情。第一件是龙门西山上有一棵千年老松,“隔涧相陪远相看”已经六年。遗憾的是“如何今岁上春月,平地忽遭樵斧侵。斧声丁丁响溪谷,松烟惨惨愁山麓。”这棵千年古松惨遭砍伐,使邱祖深感不快。第二件是山下有座禹王庙,突然被山上落石坠毁,邱祖说:“也知天意我将归,故遣灵岩尔先覆。”这两件事的发生,邱祖认为是他要离去的先兆,他说:“景亡人散复何陈,空山点淡悲游人。白鹤高飞失行止,苍龙偃卧无精神。亦知物景终难固,凡百有形皆有数。”就在这一年,山东潍阳有一名叫唐括姑者,喜道并有出世的念头,她闻邱祖大名,不惜千里跋涉,慕名寻访到长安,京兆统军夹谷亲自书信,邀请邱祖下陇山,并派专人将唐括姑送至龙门洞。在唐括姑的殷勤邀请下,邱祖下陇山到长安,这是邱祖“龙门七载”唯一一次离开龙门洞,到长安一游。邱祖有诗记述其事,诗中首先写到他对唐括姑的印象:“东莱之姑性玄远,蕴德含章自超拔。“可知唐括姑是一位根器不凡的女性,邱祖又说:”殷勤邀吾於陇山,余时杖策徐东还。还到长安旧游处,故人不死多苍颜。“这次长安之游,见到故旧友好,已白发苍颜,感叹人生短暂,借此,邱祖劝化唐括姑:“回头为报姑明取,百岁光阴一寒暑。速抛家业违物情,早作闲人伴仙侣。”后来唐括姑出家,拜邱祖为师,居龙门。据传说,邱祖在龙门时有一女弟子叫李春花,其实就是唐括姑。邱祖到长安之后,又应京兆统军夹谷公疏请还刘蒋村,主持修葺王重阳故庵,定名祖堂。邱祖在完成这件事之后,不久便返回陇山,他在《复归陇山》诗中写道:“鹤性还山好,雪峰当夏奇。避风权过海,得雨不留池。”离开龙门就在第二年,1186年,宋明一率众来龙门接邱祖下山,返终南祖庭,随行下山的还有赵道坚、毕知常、于善庆等人。到此,邱祖在龙门的隐修生涯便告结束。
“龙门七载”使丘长春功成道备,名闻时主,他获得的巨大成就又使龙门洞山水增光、草木增辉。自丘长春之后龙门洞名播天下,它不但是龙门派的发祥地,而且是全真道士顶礼朝拜的祖庭,也是历代高真慕名前来隐居修炼的洞天福地。龙门洞的灵山秀水,给邱祖带来终生难忘的美好回忆,可以说邱祖是龙门洞走出的一位神仙……丘长春是全真龙门派的开山祖师,被时人尊为“活老子”,金元时期,道教派别很多,但只有丘长春最受元太祖隆遇,曾统领天下道教,被封为国师。道教的丛林制度到丘长春时才告完成,后来龙门派的丛林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因此也推动了全真教的全面发展。他以老子《道德经》为宗旨,守无为而行有为,积功累德,济世度人,虚怀若谷,从善如流,正己律人,阐教扬玄。他是金元时期重要的历史人物,又是中国道教史杰出的高道和一代大宗师。在他身上表现出的道教风范足为后学之楷模。
位于陕西宝鸡陇县境内的龙门洞是全真龙门派祖师丘长春参玄证道之所,道教龙门派的发祥地。丘处机隐显莫测,抱道无穷,妙夺阴阳,玄超无极,授金丹至诀,开悟后人;演嗣系之传延,玄裔万世;为全真主教,浩德恩师,大仁大惠,开玄弘道真人,道教的一代伟大宗师。
http://s15/mw690/ada78b24g7c7e0673d5ce&690
龙门洞所在的山体,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山上林木葱茏,奇峰景秀,溶洞密布;谷中溪水奔涌,跌流激荡,潭函水深。洞中有潭,潭中有洞,洞洞设仙,潭潭传龙。殿阁楼台依山从水,借势成景,画栋于峭壁之上,飞檐自溶洞叠出,栈道凌空,云梯垂悬,鬼斧神工。加之摩崖壁画、磐声鸟鸣,故事传说的点缀,使风水宝地平添几分玄妙和灵气。有语赞曰:“华山之险、泰山之雄、峨嵋之秀、五台之幽、麦积之奇,尽集于龙门。”言虽过及,但龙门胜景由此可窥其一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