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七宝之琉璃
(2023-07-25 11:38:30)
标签:
佛教七宝之琉璃鼎尚艺术琉璃定制 |
分类: 鼎尚 |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宗教史上地位崇高。学界对佛教的研究成果斐然,研究领域包括佛教思想与哲学、佛教艺术、佛教建筑、佛教文学、寺院经济、佛教戒律、佛教社会史、物质史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内容。然而,学界对于佛教物质文化层面的研究还很薄弱。事实上,任何一种宗教能够在人们生活、信仰等方面发挥作用,主要原因在于宗教物品的存在,使宗教得以具体化。佛教也不例外。研究佛教艺术、思想和哲学等抽象的命题,必须借助经书、佛像、壁画等具体的佛教物品,否则只能是痴人说梦,所论皆是无稽之谈。所以,对于佛教物质文化研究的理解、认识和发掘,可以积极弥补佛教研究偏重义理的不足,为更好的认知佛教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有助于转变佛学研究者对佛教重精神轻物质的偏见和误解。本文以佛教七宝之一的琉璃在唐代佛教中的应用为切入点,通过对琉璃这种宝石在佛教供养、庄严净土世界、制作舍利容器等方面的考察,探讨琉璃所反映出来的佛教物质观念。
琉璃,佛教七宝之一。关于佛教七宝,佛经说法不一,但都大同小异。丁福保在《佛学大辞典》中综合各经说法,对“七宝”一词做出如下解释:
诸经论所说少异。法华经受记品曰:金、银、瑠璃、砗磲、码碯、真珠、玫瑰七宝合成。无量寿经上就树说七宝:金、银、瑠璃、玻瓈、珊瑚、码碯、砗磲。智度论十曰:有七种宝。金、银、毘琉璃、颇梨、车渠、马瑙、赤真珠。(此珠极贵非珊瑚也)阿弥陀经曰:亦以金Suvarya
、银R pya 、瑠璃Vaid rya 、玻瓈Sphatika 、砗磲Mus ra-galva 、赤珠Rohita-mukta
、码碯Asmagarbha 而严饰之。般若经以金、银、瑠璃、砗磲、玛瑙、虎珀、珊瑚为七宝。
虽然佛教七宝说法各异,但琉璃作为七宝之一始终未变。由于佛教极力推崇七宝,作为七宝之一的琉璃以其独特的价值,深受佛教和信众喜爱。
琉璃在中国古代有多种称呼,或称“流離”“瑠璃”,又或称“琉琳”“陆离”“药玉”“料器”“琅玕”等。琉璃早在中国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尔雅》《禹贡正义》等古文献里提到的“璆琳”就属于琉璃的一种。章鸿钊在《石雅》一书中认为璆琳和琉璃实为同一物。
璆琳,流离也,或作琉璃。曰流离者,约言之,详言之为壁流离。流,璆音之谐;离,琳音之转,实一物也。
琉璃在佛教经籍中的名称也不一,或称“毗琉璃”,或称“吠琉璃耶”,又或作“鞞头梨”等,为梵语“Vaid rya ”音译而来。慧琳在《一切经音义》卷一中指出:
吠琉璃(梵语宝名也,或云毗琉璃,或但云琉璃,皆讹略声转也。须弥山南面是此宝也。其宝青色,莹彻有光,凡物近之皆同一色。帝释髻珠云是此宝,天生神物,非是人间炼石造作,焰火所成琉璃也)。
《翻译名义集·七宝篇第三十五》卷三称:
琉璃,或作琉,此云青色宝,亦翻不远。谓西域有山,去波罗柰城不远,山出此宝,因以名焉。应法师云,或加吠字,或加毗字,或言毗头梨。从山为名,乃远山宝也。远山即须弥山也。此宝青色。一切宝皆不可坏,亦非烟焰所能镕铸,唯鬼神有通力者能破坏。
由此可知,佛教七宝之琉璃实际是一种青色宝石,具有晶莹透彻、发光、坚固等特点。关于琉璃纯净透明、晶莹剔透的特点,唐代诗人韦应物所作《咏琉璃》作了恰当其分的描述:
有色同寒冰,无物隔纤尘。 象筵看不见,堪将对玉人。
佛经中也有许多描述琉璃特质的记载。如《续高僧传》卷二十六里曾提到隋朝弘济寺雨花塔下立有碑石,碑石在某然间发光时,其光彩如同琉璃,所照之物内外通透,清晰可见。其文称:
塔所树碑厚三尺半,忽发光彩状如琉璃,映物对视分明悉见。
在《续高僧传》同卷之《隋京师仁觉寺释宝岩传三十三》中,记载仁觉寺僧人打造的石函,其表面的光洁与琉璃无异,内外通透,光彩夺目。
又初造石函,明如水镜,文同马瑙,光似琉璃,内外照彻,紫焰光起。
值得注意的是,琉璃的这种特点伴随着佛教的发展,逐渐与佛教修行发生关系,成为表达僧人意志和佛教精神的良好的代名词。正如佛教所言“形神如琉璃”,以琉璃来比喻僧人的意境修养,道理是一样。
琉璃在佛教中被当作一种特殊的宝石,以其尊贵、稀有、纯净、晶莹剔透的特点,蕴含着佛教的智慧和佛法的广大无边,同时也寓意着大德高僧至纯至净、心地无染的修行境界。由此,以玛瑙、砗磲、真珠、琥珀等珍贵之物流行于佛教,并象征着佛、佛法的观点,在佛教当中是相当普遍的。这种以琉璃、玛瑙等贵重物品体现佛教“庄严具足”和“回向功德”物质观的理念在这些贵重物品在佛教中的功用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