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玻璃鉴赏的文化路径
(2023-07-21 10:37:40)
标签:
古玻璃鉴赏的文化路径鼎尚艺术琉璃定制 |
分类: 鼎尚 |
中国古代没有“玻璃”这个词,通称“琉璃”,琉璃与玻璃的性质大致相同,只是不同年代的不同称谓罢了,而“料器”是明代以后才出现的,所以我在这里说的“古代玻璃”在汉唐直至元明就是“琉璃”。
以往偏门的古玻璃收藏逐渐升温,缘于文化价值的认可与回归。春秋时期随侯珠和氏璧乃国之重宝,唐宋时期玻璃器多做佛教供奉或珍藏舍利之用,明代之前玻璃器价格一直高于黄金。加之玻璃质脆,存世不易,物以稀为贵,因而更显收藏潜质。十年前,古玩市场上偶尔会有琉璃出现,但玩的人不多,价格也不算太贵。但这些年随着人们对琉璃文化价值认识的加深,它的商业价值也被“重新发现”并重估了,在市场上的价格一路狂升。比如蜻蜓眼,现在的价格是五年前的十倍。我个人的藏品来自上海和外地的古玩市场,还从一些藏家手里转让。
那么该如何鉴赏古代玻璃,发现它们独特的美呢?
首先,古物具有年代性。中国古代玻璃发展从商周起源期的礼制为先、战国辉煌期的百家争鸣、秦汉风行期的雄博大气、魏晋交融期的散逸出世、唐宋演变期的浪漫多姿、元明延续期的粗犷世俗、清代复兴期的反复精致……各年代都有推崇的纹饰、器型、风格。现代玻璃工艺所包含的原料配方、温控设备、流程控制都非常严谨,正是靠几千年的经验积累才有今日的科技。当我们面对古玻璃,不能只以当下的眼光审视它,要从特定的时代审美、社会经济、文化工艺、器物用途来考量,按其造型、纹饰、工艺、质地、保存状态等角度展开鉴赏。
此外,古物经过岁月的磨砺、环境的侵蚀,会逐渐失去昔日的锋芒。但正是这种侵蚀,会在古玻璃器表面留下痕迹,形成独特的美。在外行看来似乎是黄土灰尘或是水渍锈斑,行内称之为包浆或皮壳。不同地域、不同土壤、不同成分、不同自然遭遇(水火、温度、酸碱)都会形成各异的状态,这是人力无法造就或模仿的,也是每件古物的独特之处。古玻璃鉴赏的文化路径
以往偏门的古玻璃收藏逐渐升温,缘于文化价值的认可与回归。春秋时期随侯珠和氏璧乃国之重宝,唐宋时期玻璃器多做佛教供奉或珍藏舍利之用,明代之前玻璃器价格一直高于黄金。加之玻璃质脆,存世不易,物以稀为贵,因而更显收藏潜质。十年前,古玩市场上偶尔会有琉璃出现,但玩的人不多,价格也不算太贵。但这些年随着人们对琉璃文化价值认识的加深,它的商业价值也被“重新发现”并重估了,在市场上的价格一路狂升。比如蜻蜓眼,现在的价格是五年前的十倍。我个人的藏品来自上海和外地的古玩市场,还从一些藏家手里转让。
那么该如何鉴赏古代玻璃,发现它们独特的美呢?
首先,古物具有年代性。中国古代玻璃发展从商周起源期的礼制为先、战国辉煌期的百家争鸣、秦汉风行期的雄博大气、魏晋交融期的散逸出世、唐宋演变期的浪漫多姿、元明延续期的粗犷世俗、清代复兴期的反复精致……各年代都有推崇的纹饰、器型、风格。现代玻璃工艺所包含的原料配方、温控设备、流程控制都非常严谨,正是靠几千年的经验积累才有今日的科技。当我们面对古玻璃,不能只以当下的眼光审视它,要从特定的时代审美、社会经济、文化工艺、器物用途来考量,按其造型、纹饰、工艺、质地、保存状态等角度展开鉴赏。
此外,古物经过岁月的磨砺、环境的侵蚀,会逐渐失去昔日的锋芒。但正是这种侵蚀,会在古玻璃器表面留下痕迹,形成独特的美。在外行看来似乎是黄土灰尘或是水渍锈斑,行内称之为包浆或皮壳。不同地域、不同土壤、不同成分、不同自然遭遇(水火、温度、酸碱)都会形成各异的状态,这是人力无法造就或模仿的,也是每件古物的独特之处。古玻璃鉴赏的文化路径
前一篇:古玻璃之美两千年前的鼎盛气象
后一篇:琉璃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