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玻璃属铅钡玻璃
(2023-07-20 17:40:28)
标签:
中国玻璃属铅钡玻璃鼎尚艺术琉璃定制 |
分类: 鼎尚 |
中科院院士干福熹于2002年发布了对中国古玻璃研究方面的成果。他说,尽管中国古代玻璃以「铅钡玻璃」为主,但在广东、广西出土的玻璃大多是高钾低镁玻璃。这些古玻璃的氧化镁含量仅有0.06%至1.0%,也属世界罕见。因为古埃及和地中海沿岸地区出土的玻璃,氧化镁含量高达3%至9%。这再一次说明中国古代玻璃是用国内原料自行制造的。
经中外专家用现代光谱实验鉴定,得出的共同结论是:中国的「铅钡玻璃」与西方的「钠钙玻璃」分居两个不同的玻璃系统。
早在南越王墓和合浦汉墓出土的璃玻物品之前,考古学者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的玻璃器。有人认为﹐中国最早的玻璃器出现于春秋末期。河南固始侯古堆
1号墓出土的玻璃珠﹐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的越王勾践剑格上的镶嵌玻璃块﹑河南辉县琉璃阁出土的吴王夫差剑格上的镶嵌玻璃块都属春秋末期。这3处的玻璃经检验都是钠钙玻璃。
蜻蜓眼这类珠子公元前6~公元前5世纪时在欧洲及地中海沿岸十分流行﹐因此还不能排除这时的玻璃器是经过中亚输入中国的。战国时期玻璃器增多﹐比较集中在河南﹑湖北﹑湖南三省。蜻蜓眼出土数量很多。此外还增加了许多新的品种﹐如玻璃璧﹑玻璃印﹑玻璃剑饰﹑玻璃蝉等﹐器形都仿制当时流行的玉器。值得注意的是﹐战国时期的玻璃器绝大部分是铅钡玻璃。含量较高的氧化铅在世界其它地区的玻璃中很难见到﹐而氧化钡在19世纪前基本不存在于其它地区的玻璃中。因此﹐学者认为战国时期的绝大部分玻璃器是由中国制造的。
至于汉代的玻璃器。玻璃璧仍然存在﹐分布范围较广泛﹐器形一般大于战国璧。玻璃耳珰﹑玻璃珠饰﹑玻璃带钩也比较常见﹐而蜻蜓眼却少见。西汉时期开始制造玻璃器皿﹐满城汉墓出土的玻璃耳杯和盘﹐扬州西汉「妾莫书」墓出土的玻璃「玉衣片」﹐都是典型的仿玉制品﹐而且成份多为铅钡玻璃。
东汉的玻璃器数量和品种都少于西汉﹐除广东﹑广西出土数量较多的玻璃珠外﹐其它地区的玻璃器出土很少﹐一般只有玻璃珠和玻璃耳珰。这个时期出土的玻璃器皿很特殊﹐根据江苏邗江甘泉2号墓和广西贵县汉墓出土玻璃器的器形﹑纹饰和成分判断﹐可能是进口的罗马玻璃。
中国古代多称玻璃为琉璃,「琉璃」者,传为佛家七宝之一,例如汉代称玻璃为「璧琉璃」,也称「吠琉璃」,后简称「琉璃」,沿用至今。现存的古代玻璃璧只有200来件。现存的玻璃璧95%出于楚地,玻璃璧看来是楚国的特产。
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西方学者多半都认为古代的中国没有生产玻璃的技术,并推断许多出土的玻璃器皿都来自埃及、伊朗等地。
林蔚文先生撰写的〈先秦秦汉南中国海外玻璃的输入〉,也是持从海外输入的意见。林先生的文章收入《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论文集中。
中国生产玻璃也输入外国玻璃产品
事实上,经过上面详细分析后,便会发觉事情并不是这样简单,黑白分明。中外的玻璃物由于成份和制造不同,可以来自不同的玻璃制造地区,中外都有。但是,
《汉书》说的「壁流离」是指外国生产的玻璃,它几乎不含铝和钡的成分,与中国古代传统的铝钡玻璃截然不同,具有色泽鲜艳、透明度高,能耐冷热的优点,是一种高级的装饰品。广州西汉中期以后墓葬中出土的玻璃珠,经过化验的4个样品,含钾5~13.72%,仅有微量或没有铝和钡的成分,显然是从海外输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