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1965.9.我们曾经骊山脚下中日青年大联欢西安市第20中学667班刘永昌

标签:
转载 |
远离后,也许母校会被岁月蒙尘,光彩变暗,但是母校一直矗立我的面前,我们从不会忘记母校清晰的面容,就像永远不会忘记母亲一样,也难忘在母亲身边成长时,在那里我们曾经经历和接受的一切,她的乳汁和遗传给我们的基因,一直激励我们前进。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战 后
,日 本 反
动 派 一
贯 推 行
敌 视 中
国 的 政
策 , 妄
图 重 新
霸 占 我
国 台 湾
省 。但 是,与
日 本 政 府
亲 美 反
华 的 态
度 相 反
,日 本 人
民 反 对
美 国 的
侵 略 、压 迫 、控
在这种形势下,为进一步表达中国人民对日本人民的友好情谊,加强两国人民和青年一代的团结友谊,1965年6月28日,中
首次活动于1965年8月24日在北京开始,当
第二批日本各界青年代表139人,共15个代表团分团,于同年11月15日抵京,16日联欢活动开始,12月13日联欢活动结束,党和国家领导人毛
面对这场千年佳话,想不到当时西安市第20中学和第10中学,正当嘉年华的同学们,接到了参加这次大联欢第一批活动的政 治 任 务 。
这是在20中学高中学习生活中,我们遇到,或者说即将又一次面临经历的、第二件难以复制、可遇不可求大事。
1964年冬到1965年春天,我们刚刚参加了西安市中学生学习北京,排练并在当时最隆重大气的西安人民大厦舞台,演出大型音乐舞蹈史诗《 东 方 红 》,我当时在我们学校任务中同时扮两个角色(第三场《万水千山》,第三幕“情深谊长”中彝族青年,和第五幕“陕北会师”中陕北红军战士),这是当时在全国中学生中,已经普遍开展、蓬蓬勃勃方兴未艾思想革命化建设,日益深入基本形势的需要。在耿丁一校长亲自关怀领导,寇若珣、吕森等老师呕心沥血导演下,《 东 方 红 》演出这才刚刚过去一个夏天,在1965年下半年9月1日新学期刚开学,就又迎来听到就惊奇兴奋,又一次的关于学习、提高的 政 治 任 务 。
当时,西安市教育局副局长、老革命耿丁一老师,肩负重要的教学改革与教学实验任务,被市教育局任命兼任20中学校长(兼职时间1963——1971),同时,我们进校时,当时学校党支部书记兼副校长是赵健老师(1962——1965),到1965年赵健书记被调走,任西安北郊10中校长。
正因这层关系,20中和10中自然亲,就成当然友好的兄弟学校,大家都感觉我们两校,本是一家亲、本是一家人。这一次又接受同样任务,同学们自然高兴,起码感情上不陌生。
我们停课一天,10中、20中学生,同时从西安出发,两校学生,喜气洋洋登上同一趟加挂了几节车厢的客车,一早从西安火车站上车,早早就已经在临潼火车站下车,列队向南,步行前往临潼骊山北麓脚下。“骊”,本意是纯黑色的马。可现在,那远处骊山山峦,像一匹匹骏马伏下又欲跃起一样,蜿蜒起伏,欲跃又止,青葱碧翠,轻轻的烟雾一样蓝色山岚覆盖下,朦胧婀娜,在热情召唤我们,山顶上的烽火台,高耸威武。
而于1965年8月24日到北京,参加联欢活动的所有第一批日本青年,这时候已经分散编进23个代表团分团,分赴中国大地23个不同地方,
我们将面临的是日本青年“陕西——四川”分团,要去的参加地在著名风景区、当时陕西省临潼县骊山脚下皇家园林华清池畔,开展这次联欢活动。
然,乐
极
生
悲
,终
引
来
安
史
之
乱
,杨
玉
环
被
中日民间都传说杨玉环当时就在他人帮助下被救,已经东渡东瀛去了日本,日本更随之言之凿凿,美丽的海岸线上也有了“ 杨 玉 环 登 岸 落 脚 处 ”,有名有地有后代有坟茔有名胜。
此刻,青山翠柳水面婆娑,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选择此地,诚可谓交流切磋中日文化的好去处。
四周彩旗,横幅标语,氢气球悬吊吊篮标语,巨幅中日青年友好宣传画像,花墙围绕的鲜花扮成的友谊拱门穹廊,香气四透中,和着一阵阵中日友谊之歌。
的
我
在中日青年联欢节即将举行和正在进行的那些日子,因为联欢活动每一次都开展时间较长(第一批23天,第二批快一个月),一个个动人的镜头和画面、内容,早就通过新闻媒体、广播报纸跟评,尤其电影院电影、“新闻简报”推介,记者、摄影师辛苦所做的集中报道,早已经各种渠道,融入整个社会、飞进中国人民千家万户,早已被中国人民群众深深了解和获悉,作为中学生,也可能我们甚至关心的更多一些、更早一些。所以,当我们参加华清池不同区域、不同板块范围,所开展进行的不同形式联欢活动时,尤其当迎面看见电影里、“新闻简报”上,已经曾经见过的同样画面、同样熟悉的人、同样生动的场面,和他们同样热情洋溢、神采飞扬的载歌载舞,活灵活现,当这一切鲜活地也来到我们面前时,别提我们内心的那种激动和情不自禁热烈欢迎的欢心鼓舞!
当日本青年来到我们篮球场边,我们立刻集体起立,鼓掌致敬欢迎。美丽的日本姑娘身着漂亮轻柔、质地闪闪的和服,热情外露、潇洒英俊的日本男青年毫不逊色日本女性,尤其还有一名在“新闻简报”电影里,我们已经多次见到过的那位热情小伙子也来我们这里了,四周立即响起热烈的欢呼声和经久不息的掌声,一浪高过一浪。日本男女青年也绕场一周,频频与大家握手、招手致意,活跃者载歌载舞,发自心底、动作夸张地充分表现他们自己内心的热情。我们的大学生运动员早已经在场内热身,这时候工作人员抬来未开装大纸箱,从里边接连取出一双又一双耀眼的、白色回力鞋,分发给愿意上场的日本男女青年,时髦的中国青年和热心篮球运动的中国年轻人,当时都知道,这大回力高腰白球鞋,那可都是自己当时最最向往、最最追求的中国名牌和时尚啊!当时在西安核心钟楼下和最繁华的东大街,见到能穿一双白色大回力球鞋的年轻人,他们那是怎样骄傲地迎接着,那四方射来的一双双羡慕的眼睛啊!
场上篮球赛本来就是玩,友谊第一,所以自愿结合,中日青年混合编队,甚至女性也可以参编,虽然玩儿是玩儿,但是仍然龙腾虎跃,激烈拼抢,因为他们本来都是篮球场上的健儿和篮球运动的热烈爱好者呀!能在中国骊山脚下皇家园林、以及唐明皇杨贵妃的爱情蜜地华清池,打一场比赛,确实意义非凡,终生难忘!几位日本男青年,明显靓丽活泼,打球中还不忘时时来一个滑稽POSE和“造型”,向场边两国热情啦啦队致意,时时引起阵阵掌声、哄堂笑声!
篮球场上很活跃、风趣的男女青年开始退场,周边与我们一起围观喝彩加油的穿着和服的美丽的日本姑娘、年龄稍大的领队,也纷纷站起来,开始与场上他们的队员一起,面向四周的中国中学生、中国青年鼓掌、鞠躬、致意,大家都明白:就要分别了!从此以后,天各一方,再难相见!刚刚结成的友谊,就要化作记忆,难以割舍的怅惘,一丝淡淡的离愁不舍,瞬间涌上心头。日本青年同样如此!中日青年联欢节圆满成功,强盛生命力的友谊种子,已经深植中日青年的心田,他们必将一起成为,推动今后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永远友好的使者!阵阵持续不断的掌声,在骊山脚下、华清池畔,接连回旋回响,写满脸上的青春友谊和纯真闪光,同时感染着彼此双方,表现在四肢上,表现在身体上,表现在面庞上,无论场上场下,大家纷纷伸手相握,长时间用各自的语言,说着彼此可能当时都不太懂的话,可是,那一张张绽放光彩、朝气蓬勃的笑脸,漾满脸上的真诚、笑靥(xiào yè),许多美丽的日本姑娘那俊俏脸上夺眶而出的泪水,却都使我们彼此听懂了对方的心声,那就是中日两国人民一定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这 是 我 们 年 轻 一 代 的 责 任 担 当 和 历 史 使 命 !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多少年过去了,1965年9月——2020年2月,这枚纪念章,我都没有丢,更不舍赠人,我一直带在身边,珍藏身边,中日友谊一段佳话的见证,一朵中日友好美丽难忘的花,一直开放我的心头,山川异域,念念不忘。
邮票的作用不仅是收藏家们热衷的收藏藏品,另外它还是具有纪念性意义的物品。
1965年9月中日青年第一届友好大联欢,因为当时中
日 两 国 还 没 有 建 立 外 交 联 系
,因此这一次的中日青年友好交流,就具有深刻的含义了。中国邮电部特地为这次盛会发行了纪念邮票J114。本套邮票共5枚。【发行日期】1965-08-25
纪114
由中国邮票厂来进行邮票的印刷与发行,这就使得该邮票具有官方认可性,在一定程度上确定了该邮票的价值。毫无疑问,纪114
这次联欢节后不久,《电影艺术》 1965年06期上,刊登出作为中日青年大联欢发起单位负责人伍绍祖所写文章“ 中 日 青 年
《中日青年第一届友好大联欢》已经上映了。我曾参加了这次大联欢,
从1965年9月到2020年2月17日写就此文当天,骊山脚下中日青年大联欢,过去五十多年了,可这刻骨铭心的记忆,却细腻而清晰,一天清晰一天,仿佛就在昨天,我不曾忘记。
我们同命运,共克时艰时,我总反复不断地浮想起1965年9月的临潼骊山脚下,总反复不断地浮想起华清池畔的碧波荡漾,浮现出中日青年那年那月那一刻,发自心底的那一张张生动、活泼、青春洋溢的笑脸,我想念你们。
"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于1965年8月下旬至9月中旬在中国举行。中国邮电部特地为这次盛会发行了纪念邮票纪114 。那时,参加此次联欢活动的第一批日本各界青年代表有271人,高达23个代表团分团,来到中国与中国青年进行交流沟通。此次活动持续的时间较长,最终第一批活动在当年9月15日在上海结束。
![[转载]1965.9.我们曾经骊山脚下中日青年大联欢西安市第20中学667班刘永昌 [转载]1965.9.我们曾经骊山脚下中日青年大联欢西安市第20中学667班刘永昌](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