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1965.9.我们曾经骊山脚下中日青年大联欢西安市第20中学667班刘永昌

(2022-03-17 11:01:17)
标签:

转载

[转载]1965.9.我们曾经骊山脚下中日青年大联欢西安市第20中学667班刘永昌
001.
[转载]1965.9.我们曾经骊山脚下中日青年大联欢西安市第20中学667班刘永昌
002.   1965年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纪念铝章一枚 。
[转载]1965.9.我们曾经骊山脚下中日青年大联欢西安市第20中学667班刘永昌

003.   1965年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纪念铝章一枚 。
[转载]1965.9.我们曾经骊山脚下中日青年大联欢西安市第20中学667班刘永昌
004.
[转载]1965.9.我们曾经骊山脚下中日青年大联欢西安市第20中学667班刘永昌
005.





远离后,也许母校会被岁月蒙尘,光彩变暗,但是母校一直矗立我面前,我们从不会忘记母校清晰的面容,就像永远不会忘记母亲一样,也难忘在母亲身边成长时,在那里我们曾经经历和接受的一切,她的乳汁和遗传给我们的基因,一直激励我们前进

                  

 

             1965.9.我们曾经

      骊山脚下中日青年大联欢



                     西安市第20中学667班刘永昌

 

 

 

     

 

,日 。但 是,与 日 ,日 、压 、控   ,争 立、民 、和 平、中 ,日 ,在 ,不 交。


在这种形势下,为进一步表达中国人民对日本人民的友好情谊,加强两国人民和青年一代的团结友谊,1965628,中              )、中                                 ,决定从19658月下旬至9月下旬,邀         ,参  "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活动。

 

首次活动于1965824日在北京开始,当         。参加联欢活动的第一批日本各界青年代表271人,总团下分设计23个代表团分团。联欢活动于当年915日在上海结束。

 

第二批日本各界青年代表139人,共15个代表团分团,于同年1115日抵京16日联欢活动开始,1213日联欢活动结束,党和国家领导人毛   、刘   、周   、朱  、邓   、彭  等,接                 


 

                     20中学学生又一次获得参与机会


 

面对这场千年佳话,想不到当时西安市第20中学和第10中学,正当嘉年华的同学们,接到了参加这次大联欢第一批活动的政

 

这是在20中学高中学习生活中,我们遇到,或者说即将又一次面临经历的、第二件难以复制、可遇不可求大事。

 

1964年冬到1965年春天,我们刚刚参加了西安市中学生学习北京,排练并在当时最隆重大气的西安人民大厦舞台,演出大型音乐舞蹈史诗《 》,我当时在我们学校任务中同时扮两个角色(第三场《万水千山》,第三幕“情深谊长”中彝族青年,和第五幕“陕北会师”中陕北红军战士),这是当时在全国中学生中,已经普遍开展、蓬蓬勃勃方兴未艾思想革命化建设,日益深入基本形势的需要。在耿丁一校长亲自关怀领导,寇若珣、吕森等老师呕心沥血导演下,《 》演出这才刚刚过去一个夏天,在1965年下半年91日新学期刚开学,就又迎来听到就惊奇兴奋,又一次的关于学习、提高的

       真太神奇难得。

 

       能够不断有这样的实践尝试和学习提高机会,一个主要原因,仅仅就因为我们是西安当时仅有四所重点中学之一的20中学的学生。

 

当时,西安市教育局副局长、老革命耿丁一老师,肩负重要的教学改革与教学实验任务,被市教育局任命兼任20中学校长(兼职时间1963——1971),同时,我们进校时,当时学校党支部书记兼副校长是赵健老师(1962——1965),到1965年赵健书记被调走,任西安北郊10中校长。

 

正因这层关系,20中和10中自然亲,就成当然友好的兄弟学校,大家都感觉我们两校,本是一家亲、本是一家人。这一次又接受同样任务,同学们自然高兴,起码感情上不陌生。

 

我们停课一天,10中、20中学生,同时从西安出发,两校学生,喜气洋洋登上同一趟加挂了几节车厢的客车,一早从西安火车站上车,早早就已经在临潼火车站下车,列队向南,步行前往临潼骊山北麓脚下。“骊”,本意是纯黑色的马。可现在,那远处骊山山峦,像一匹匹骏马伏下又欲跃起一样,蜿蜒起伏,欲跃又止,青葱碧翠,轻轻的烟雾一样蓝色山岚覆盖下,朦胧婀娜,在热情召唤我们,山顶上的烽火台,高耸威武。

 

                 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在华清池进行

 

       20中学好像确定我们667班和另一个班级,担当这次任务,(非常抱歉,另一班记不清了,20中学生多数都是埋头不问窗外事的人,不善交际,所以彼此就是有机会走在一起,也记忆淡薄。至于后来相知很深记忆很深,那已是后来那个特殊年代当逍遥派,才提供了我们彼此深入了解的机会)。

而于1965824到北京,参加联欢活动的所有第一批日本青年,这时候已经分散编进23代表团分团,分赴中国大地23个不同地方, 全面开花深入活动。目的在尽可能扩大中日两国青年的接触地域、接触人数、接触层次、接触面积,尽可能地扩大中日两国青年的接触覆盖面——这将是几代中日人民永远保持友好希望、具有勃发生命力的种子。

我们将面临的是日本青年“陕西——四川”分团,要去的参加地在著名风景区、当时陕西省临潼县骊山脚下皇家园林华清池畔,开展这次联欢活动。

 

                                华清池旅游胜地 

 

       华清池,大唐盛世唐明皇杨贵妃缠绵爱情的发生地之一,而这两位生死不渝的爱情故事,已经名扬整个日本。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然,乐 ,终 ,杨    

 

        ,再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中日民间都传说杨玉环当时就在他人帮助下被救,已经东渡东瀛去了日本,日本更随之言之凿凿,美丽的海岸线上也有了“ ”,有名有地有后代有坟茔有名胜。

此刻,青山翠柳水面婆娑,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选择此地,诚可谓交流切磋中日文化的好去处。

 

 参加联欢的日本青年,清一色中日友好积极分子。参加联欢的中方青年,有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大学生、中学生、运动员、艺术家、文艺界美男靓女,生产一线劳动模范......。联欢形式丰富多彩,有座谈会、有舞会、有联合演出、有套圈、有乒乓球比赛、篮球比赛,书法表演,等等,总之,年轻人喜闻乐见、喜欢参与项目应有尽有。一句话,交流博大精深的中日文化,让彼此加深了解中日人民的历史渊源、友谊交往,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

 

                           现场歌声飞扬气氛热烈

 

       我所在的667班分配我们的这一部分同学,被安排在华清池内篮球场边,坐在事先摆好的坐椅上,充当热情友好的啦啦队,准备为即将到来上场的中日篮球运动员加油。灿烂的清晨的阳光下,景色如画,柳岸闻莺,华清池水绿波微澜,让人赏心悦目,沐浴着骊山北麓山坡上那芳草茂林的地土香气,吸吮着那穿越山林滚下山坡的阵阵林涛山风,空气清新地让人心醉,不断轻拂着我们“身负重责”一样的、那一张张严肃紧张又透着年轻期待的面庞,

四周彩旗,横幅标语,氢气球悬吊吊篮标语,巨幅中日青年友好宣传画像,花墙围绕的鲜花扮成的友谊拱门穹廊,香气四透中,和着一阵阵中日友谊之歌。

 

      1964年全国群众歌曲一等奖的合唱歌曲、瞿         ”的 ,节


      

   

      

   

   

   

    在土

      

         

   

       穿   

      

      

   

   

   

        

   

   

      

   

      

         

   


                 《中       来》

   ,同                


    中 日 青 年 ,团 结 起 来 ,携 手 并 肩 高 歌 向 前 

       ,姐    ,青         

     ,唱  ,唱  ,唱  

         ,人         

         ,风        

     ,唱  ,唱  ,唱  

           ,在           

       ,雨    ,人         

       ,雨    ,中        

    高 歌 向 前 

 

                   庄默     ,大         、或    ,等待         

    他 们 前 后 两 批 400 多 名 日 本 青 年 ,尤 其 一 些 艺 术 、 演 出 单 位 代 表,“因为他们是演员,热情、时尚,所到之处边挥舞红绸带,边唱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媒体电影广播密集报道了这一切,至今都可以轻易查到。

 

             我们的主场是篮球比赛啦啦队

 

在中日青年联欢节即将举行和正在进行的那些日子,因为联欢活动每一次都开展时间较长(第一批23天,第二批快一个月),一个个动人的镜头和画面、内容,早就通过新闻媒体、广播报纸跟评,尤其电影院电影、“新闻简报”推介,记者、摄影师辛苦所做的集中报道,早已经各种渠道,融入整个社会、飞进中国人民千家万户,早已被中国人民群众深深了解和获悉,作为中学生,也可能我们甚至关心的更多一些、更早一些。所以,当我们参加华清池不同区域、不同板块范围,所开展进行的不同形式联欢活动时,尤其当迎面看见电影里、“新闻简报”上,已经曾经见过的同样画面、同样熟悉的人、同样生动的场面,和他们同样热情洋溢、神采飞扬的载歌载舞,活灵活现,当这一切鲜活地也来到我们面前时,别提我们内心的那种激动和情不自禁热烈欢迎的欢心鼓舞!

 

当日本青年来到我们篮球场边,我们立刻集体起立,鼓掌致敬欢迎。美丽的日本姑娘身着漂亮轻柔、质地闪闪的和服,热情外露、潇洒英俊的日本男青年毫不逊色日本女性,尤其还有一名在“新闻简报”电影里,我们已经多次见到过的那位热情小伙子也来我们这里了,四周立即响起热烈的欢呼声和经久不息的掌声,一浪高过一浪。日本男女青年也绕场一周,频频与大家握手、招手致意,活跃者载歌载舞,发自心底、动作夸张地充分表现他们自己内心的热情。我们的大学生运动员早已经在场内热身,这时候工作人员抬来未开装大纸箱,从里边接连取出一双又一双耀眼的、白色回力鞋,分发给愿意上场的日本男女青年,时髦的中国青年和热心篮球运动的中国年轻人,当时都知道,这大回力高腰白球鞋,那可都是自己当时最最向往、最最追求的中国名牌和时尚啊!当时在西安核心钟楼下和最繁华的东大街,见到能穿一双白色大回力球鞋的年轻人,他们那是怎样骄傲地迎接着,那四方射来的一双双羡慕的眼睛啊! 


场上篮球赛本来就是玩,友谊第一,所以自愿结合,中日青年混合编队,甚至女性也可以参编,虽然玩儿是玩儿,但是仍然龙腾虎跃,激烈拼抢,因为他们本来都是篮球场上的健儿和篮球运动的热烈爱好者呀!能在中国骊山脚下皇家园林、以及唐明皇杨贵妃的爱情蜜地华清池,打一场比赛,确实意义非凡,终生难忘!几位日本男青年,明显靓丽活泼,打球中还不忘时时来一个滑稽POSE和“造型”,向场边两国热情啦啦队致意,时时引起阵阵掌声、哄堂笑声!


    天下没有不散筵席,场上篮球友谊赛一样,因为还要参与其他板块活动,所以篮球场上日本青年热汗淋漓时,终要下场离场了。同学们礼貌地再次站起来,纷纷向场上双方运动员鼓掌,感谢他们奉献给大家一次别开生面、一生难忘的精彩比赛表演,感谢他们并向他们致敬。

篮球场上很活跃、风趣的男女青年开始退场,周边与我们一起围观喝彩加油的穿着和服的美丽的日本姑娘、年龄稍大的领队,也纷纷站起来,开始与场上他们的队员一起,面向四周的中国中学生、中国青年鼓掌、鞠躬、致意,大家都明白:就要分别了!从此以后,天各一方,再难相见!刚刚结成的友谊,就要化作记忆,难以割舍的怅惘,一丝淡淡的离愁不舍,瞬间涌上心头。日本青年同样如此!中日青年联欢节圆满成功,强盛生命力的友谊种子,已经深植中日青年的心田,他们必将一起成为,推动今后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永远友好的使者!阵阵持续不断的掌声,在骊山脚下、华清池畔,接连回旋回响,写满脸上的青春友谊和纯真闪光,同时感染着彼此双方,表现在四肢上,表现在身体上,表现在面庞上,无论场上场下,大家纷纷伸手相握,长时间用各自的语言,说着彼此可能当时都不太懂的话,可是,那一张张绽放光彩、朝气蓬勃的笑脸,漾满脸上的真诚、笑靥(xiào yè),许多美丽的日本姑娘那俊俏脸上夺眶而出的泪水,却都使我们彼此听懂了对方的心声,那就是中日两国人民一定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这 是 我 们 年 轻 一 代 的 责 任 担 当 和 历 史 使 命 !


    告别现场我获得一枚珍贵纪念章

 

       一位与腼腆的我握手的日本青年,告别说话同时,从西装胸前摘下一枚他正佩戴的纪念章,别在我的胸前。骊山顶上投射下的阳光照耀辉映下,我只觉得像章很美,但是,根本来不及看,只是嘴里使劲说出“啊哩嘎透(tou)!”“啊哩嘎透(tou)!”(谢谢,谢谢)!我全然没有思想准备,也不知道竟会近身相握传达友谊,更遗憾已经是高三第一学期的准高中毕业生,来时只当作这是在难得的20中学学习生活中,又将经历的一场一生难忘的大事,这是只有20中学这样的中学才能恩赐与我的,心里只想去一定扮一名有礼貌有教养的文明参加者,做热情观众,就像去参加观看一场难得演出,端庄文明就好,本来就学习极紧张,只思念全力以赴搞好学习准备高考,也思念这是西安市教育局、20中学母校和校团委,交给我们的又一次政治任务,自己认真完成就行了,青涩的中学生哪里会想到真的竟有近距离接触了!对方居然还十分友好地送我一枚这样沉甸甸的纪念章!自己却全然无以回报!真是遗憾!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在 返 回 西 安 火 车 上 ,我 细 细 端 详 着 日 本 青 年 送 的 像 章 ,这        烈 呼 吁 恢      3000        证 ,厚 厚 的 古 铜 制 品 ,珐 琅 嵌 釉 下 是 镌 刻 的 浮 雕 雕 花 ,清 淡 的 石 榴 红 色 映 衬 下 ,托 出 繁 体“      ”,背 面 浮 雕 “3000     ”。

多少年过去了,1965年9月——2020年2月,这枚纪念章,我都没有丢,更不舍赠人,我一直带在身边,珍藏身边,中日友谊一段佳话的见证,一朵中日友好美丽难忘的花,一直开放我的心头,山川异域,念念不忘。

 

       中国邮电部发行纪念中日青年大联欢邮票J114

 

邮票的作用不仅是收藏家们热衷的收藏藏品,另外它还是具有纪念性意义的物品。

19659月中日青年第一届友好大联欢,因为当时中 日 两 国 还 没 有 建 立 外 交 联 系 ,因此这一次的中日青年友好交流,就具有深刻的含义了。中国邮电部特地为这次盛会发行了纪念邮票J114。本套邮票共5枚。【发行日期】1965-08-25 。 纪114 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便是极具有纪念性价值的邮票。 该邮票所纪念的对象内容,就是为了1965824日在北京开始的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

114 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传递中日友好的信息。

由中国邮票厂来进行邮票的印刷与发行,这就使得该邮票具有官方认可性,在一定程度上确定了该邮票的价值。毫无疑问,纪114 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的发行,是为了进行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事件的纪念,这就使得该邮票具有历史性的纪念与收藏意义,自然而然,它所具有的收藏意义间接使得它的收藏价值逐渐上升了。

  

    发行纪录片《中日青年第一届友好大联欢》

 

这次联欢节后不久,《电影艺术》 196506期上,刊登出作为中日青年大联欢发起单位负责人伍绍祖所写文章“                —— 纪录片《中日青年第一届友好大联欢》观后”。节选如下 :

 

《中日青年第一届友好大联欢》已经上映了。我曾参加了这次大联欢, 对它感到特别亲切, 当看到银幕上出现熟悉的大联欢情景, 特别是熟悉的日本青年朋友的面容时, 我  的  心  就 飞 到 日 本 青 年 朋 友 那 里 去 了 。我们要感谢这部电影的制作者们, 正是由于他们的辛勤劳动, 才能这样及时地把大联欢活动成功地纪录下来给最近到中国继续参加大联欢的日本青年朋友, 准备了一份十分珍贵的见面礼物。这部影片简洁而又完整地记述了大联欢的活动, 深刻而又鲜明地揭示出大联欢的意义。整个影片充满着友谊和激情, 充满着中日青年团结的精神。这不是一部普通的纪录影片, 它是中日两国人民 有 着 历 史 悠 久 的 友 谊 和 历 史 的 见 证 ,是 中 日 青 年       友 谊 的 结 晶 。


            一衣带水  源远流长  

    

    今天,我们全身心抗击病毒关头,都看见了日本国基层国民对我们的关心,深深激动着我们感情、印象的心弦, 他们诚挚地走上街头为我们募捐, 空运、邮寄急缺物资,一声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一声声“岂曰无衣,与子同裳”,一声声“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又一句句“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互相争就不足,互相分就有余”,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感同身受同舟共济之情,让我们落泪,我感动,我感恩。我们忘不了关键时刻你们对我们所做的这一切!

19659月到2020217日写就此文当天,骊山脚下中日青年大联欢,过去五十多年了,可这刻骨铭心的记忆,却细腻而清晰,一天清晰一天,仿佛就在昨天,我不曾忘记。

我们同命运,共克时艰时,我总反复不断地浮想起19659月的临潼骊山脚下,总反复不断地浮想起华清池畔的碧波荡漾,浮现出中日青年那年那月那一刻,发自心底的那一张张生动、活泼、青春洋溢的笑脸,我想念你们。

 

 

                      回忆于20202 

                      2020210日素材准备

                      2020213日——214日凌晨草稿完成

                      2020217日下午1833完稿




 







[转载]1965.9.我们曾经骊山脚下中日青年大联欢西安市第20中学667班刘永昌


 

"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19658月下旬至9月中旬在中国举行。中国邮电部特地为这次盛会发行了纪念邮票114 那时,参加此次联欢活动的第一批日本各界青年代表有271人,高达23个代表团分团,来到中国与中国青年进行交流沟通。此次活动持续的时间较长,最终第一批活动在当年915日在上海结束。

 





[转载]1965.9.我们曾经骊山脚下中日青年大联欢西安市第20中学667班刘永昌
006.   1965年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纪念章 。  




[转载]1965.9.我们曾经骊山脚下中日青年大联欢西安市第20中学667班刘永昌
007.   1965年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纪念章 。  




[转载]1965.9.我们曾经骊山脚下中日青年大联欢西安市第20中学667班刘永昌
008.                          1965.9.10.上海新民晚报。



[转载]1965.9.我们曾经骊山脚下中日青年大联欢西安市第20中学667班刘永昌
009.




[转载]1965.9.我们曾经骊山脚下中日青年大联欢西安市第20中学667班刘永昌
010.




[转载]1965.9.我们曾经骊山脚下中日青年大联欢西安市第20中学667班刘永昌
011.




[转载]1965.9.我们曾经骊山脚下中日青年大联欢西安市第20中学667班刘永昌
012.




[转载]1965.9.我们曾经骊山脚下中日青年大联欢西安市第20中学667班刘永昌
013.




[转载]1965.9.我们曾经骊山脚下中日青年大联欢西安市第20中学667班刘永昌
014.

 

 



[转载]1965.9.我们曾经骊山脚下中日青年大联欢西安市第20中学667班刘永昌

 "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19658月下旬至9月中旬在中国举行。中国邮电部特地为这次盛会发行了纪念邮票114 那时,参加此次联欢活动的第一批日本各界青年代表有271人,高达23个代表团分团,来到中国与中国青年进行交流沟通。此次活动持续的时间较长,最终第一批活动在当年915日在上海结束。

 

 

[转载]1965.9.我们曾经骊山脚下中日青年大联欢西安市第20中学667班刘永昌

瞿希贤(1919923~2008319)女音乐家,作曲家。上海人担当中国音协第四届副主席、中国电影音乐学会顾问等职务瞿希贤曲、光未然词合唱曲《 全 世 界 无 产 者 联 合 起 来 》获1964年全国群众歌曲一等奖,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