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文:省别具,足下大小问为慰。多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子亦多远宦。足下兼怀,并数问不?老妇顷疾笃,救命,恒忧虑。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
意译:看到你另外来的信,问候起我家里的大大小小,甚为感谢。大家多分散各地,感念你的挂念之情,陶武昌(陶侃)诸子亦多远在各地作官。你同时亦多关怀,都常通信吗?我的老妻最近常病重,为了病危抢救常担忧。其他人都大致平安。非常感念您的情深意厚。
注解:《远宦帖》文中的“武昌”指陶侃,镇守武昌。周抚之妹嫁与陶侃。“老妇顷疾笃”的“老妇”是王羲之对妻子郗璇的称呼。《省别帖》第二行末两字残泐,据《右军书记》所录帖文校勘为“昌诸”二字。“念足下悬情”中的“悬情”,即惦念、牵挂的意思。《诸从帖》有“音问不数,悬情”之句。
关于《远宦帖》中提到“武昌诸子亦多远宦”中的“武昌”之意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武昌”指陶侃而言。陶侃(257年至332年)于其晚年,即330年(咸和五年)时镇守武昌,周抚即于是时至武昌,后迁建监巴东,刺史益州。也正当庾亮、庾冀镇武昌之时。右军于332年(咸和九年)参庾亮军事,时与周抚往还最密。故此一书信当在其前后所致周抚者。另一种观点是:“武昌诸子”是指在武昌的同僚。“武昌诸子亦多远宦”,这是怀念旧友的话语,意谓:当年在武昌庾亮征西府的同僚现在大多散于远处为官。王羲之于公元334年(晋成帝咸和九年)赴武昌为征西府参军,当时同僚,有殷浩、孙绰、王兴之等。周抚因于公元332年(咸和七年)失守襄阳奔武昌,正免官赋闲。因此王羲之与周抚多交往。
书法赏析:《远宦帖》亦称《省别帖》,为《十七帖》丛帖第十五通尺牍。草书,6行,53字。王羲之在信中对周抚对家人的问候表示感谢,提及自己的妻子的情况时,对其病重非常担忧。信中还问及陶侃家人和一些同僚的近况。《中国书法全集》对《远宦帖》的书法风格评价为“偏锋侧锋甚明显,体势多有章草意味”。
1、用笔与气势:《远宦帖》草法以简约为主,虽间有萦绕,亦简略不繁。两字连属者仅有“省别”、“小大”、“子亦”、“数问”、“救命”、“足下”六处,无三字相连者。偶有收笔如章草者,如“不”字,也因笔毫不易遣锋之故,“远”字最后之萦绕,向上回笔处笔锋分岔,正能说明用笔为硬毫,使转、收纵不甚灵便。《远宦帖》其字间隔不大,较为拥密,与《十七帖》中间疏润者不类。字形多向横扁发挥,无一笔纵情直下者。行距颇有余地。
整篇气势虽不畅速,但和谐无碍,中无滞阻之处。笔画洒落有致,粗细之间匀净清爽,又不失其古朴之趣,从中甚可体会古人作草并不一味求其潦草恣肆,而是凝重而无阻塞;但全面来看,气充意随,一气呵成,如瀑流之激荡,时有浪花泛起,足可流连其间,领悟寄情其间,遣词造句之含蕴。
http://s15/middle/7a0fea07t793d708ce39e&690
2、结构与章法:《省别帖》用笔的来龙去脉交代得非常清晰,体现了王羲之草书线条的丰富性——用笔中的圆转、方折、连带、割断、轻重、提按等对立因素在起笔、收笔、运笔过程中的运用与变化。其次,结构与章法方面的大小错落、左右穿插、上下移位等因素,也增加了字势的运动感,显得虚活灵动,生机盎然。
3、版本与临习:《远宦帖》历代刻本、临本很多,蔡梦霞于《十家论坛〈十七帖〉研究》(2009年)中,从不同拓本、刻帖和石刻、名家临摹的墨迹等三个方面做比较,深入探寻王羲之的书法用笔特征以及对《远宦帖》进行临摹。
以《远宦帖》唐摹本和宋拓本做对比,如“分”字在唐摹本里转折微妙,提按变化大;但石刻本就比较直接,以之临创大字就不会那么复杂,较容易掌握。将《十七帖》宋刻本反白处理后,能看出尚有连带关系,但与唐摹本相比,这种连带关系就相对减弱了。而且宋刻本把唐摹本里许多逆势的连带改成了顺势的;刻本同时将笔画简化,变为中锋。如《远宦帖》的“不”字,勾摹本具有空中反转的势,刻本则直接连下来。虽然从流畅角度讲,刻本大多变成顺连,在视觉走向上更直接,更显流畅;但唐摹本的空间变化多,顺势、逆势交汇变化,势的走向更宽远。
历代书家临摹《十七帖》的作品宋代以前用笔多侧锋,宋以后用中锋较多,到明清则以中锋为主。如元代康里巎巎简化用笔,用同一种笔势,追求书写的流畅感;明代董其昌取淡雅一路,拉开字距,中锋走势,多用顺转,鲜有宋刻本翻转的逆笔。中锋是用笔的方法,不是质感,但晋代书家使用侧锋也能给人以中锋的质感。
文徵明朱释本《十七帖》是石刻本,线条清晰,比上海图书馆藏本要细劲一些。如果临习者心慕奔放张扬风格的,可临摹“朱释本”;如果欣赏圆润、温婉特质的,可从“上图本”入手。唐摹本和石刻本不同,唐摹本的点画精细,变化较大,临创大字难度较大,相对来说用刻本写大字则容易掌握。由于临摹者刚入手时不可能掌握所有技术、并将技术充分地表现出来,可选简洁一些的石刻本来临习。从《十七帖》的临摹角度来说,临习者既可以仿刻帖本身的味道,也可以使用摹本中的点画质感去理解《十七帖》。另外也可以加入大草的势态,比如清代王铎临《十七帖》的作品就加入了张芝、王献之书法中“势”的连绵。
http://s4/middle/7a0fea07tbc6670755f63&690
《远宦帖》上图本与墨迹本比较
http://s16/middle/7a0fea07tbc667467543f&690
《远宦帖》上图本
4、点画与书写:《中国书法全集》载阿涛《远宦帖》文说:“(远宦帖)第五行末“安”字映带多一折笔,或许是摹时所误。”观之《天鼠膏帖》“要”字下部的“女”字书写与墨迹《远宦帖》的“安”字中的“女”一样,都是一个反手作“勒”(永字八法之一)的动作,并非摹误。区别在于《远宦帖》“女”字第一笔弧笔动作大,随之第二字则向内并,稍作顿住,继而“勒”后右旋;而刻本《天鼠膏帖》“女”字第一笔动作小,近乎直,相应地直接“勒”后左转压毫行笔。
http://s6/middle/7a0fea07tbc667884e215&690
《远宦帖》与《天鼠膏帖》比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