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诚外无物

(2013-06-13 15:25:17)
分类: 杂文

诚外无物

    前日,无意间看了杨振宁、范曾、莫言三位大师级人物与北大学子的互动节目,终场前范曾给学子的赠言仅有四个字:诚外无物。

    简简四字,震聋发聩、余音袅袅、期待殷殷。

    面对如此纷繁多变的21世纪,面对我们浩瀚且多灾多难的中华文明以及气势磅礴无处不在的世界文明,范先生这四字告诫,我以为就是当今难得一击的晴空霹雳。来得正是时候。
  据范先生讲,“诚外无物”一句,出自孔子的孙子子思之手。其原文为:“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把这段话翻成白话文则是:“真诚是自我的完善,道是自我的引导。真诚是事物的发端和归宿,没有真诚就没有了事物。因此君子以真诚为贵。不过,真诚并不是自我完善就够了,而是还要完善事物。自我完善是仁,完善事物是智。仁和智是出于本性的德行,是融合自身与外物的准则,所以任何时候施行都是适宜的。”

    子思,名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孙,孔鲤之子。孔子68岁时喜得此孙。而此时正值孔子看破红尘闭门再修之际。虽其时孔子刚由季康子派人带厚礼从卫国请回鲁国,欲委以官爵以便继续发挥他特长纵论国策,但孔子忽然觉醒,发现季康子的所作所为其实与自己的政治思想相左很远,所以拒绝出仕,而把晚年的全部精力全用在了酷爱上,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作《易传》。孔子一生感慨最多的就是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直到此时六根才算稍微清静,能坐下来潜心修学,不能不说是一种升华和进步。无疑也成全了自己的孙子子思。有人说过这样的话,学识贵族,家学渊源,不是随便买几本书可以堆砌而成的,也不是糊弄几篇文章就可以炫耀的,而是需要一脉一脉仰视文化,亲近文化,修炼文化,不断坚守坚忍保持薪火传承。而绝大多数人的最终结果是,老子英雄儿一般;一代文豪之后是软蛋。这是为什么呢?现在分析起来一言以蔽之,家庭教育缺失。一个人的事业重要,一家人的整体素质也很重要。孟母三迁还是很有道理的。帕斯捷尔纳克的母亲自愿适时埋没音乐天赋,成全的儿子诺贝尔文学奖美梦,其精神不只是伟大。所以子思,还是生逢其时。他大家之路,与儿时的启蒙教育受之于孔子不无关系。后来又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子思的著作有23篇,曾经被编辑成《子思子》。子思认为: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泄出来的时候,心是平静的,无所偏倚,这就叫做“中”; 如果情感发泄了出来能合乎节度,没有过与不及,这就叫做“和”。“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人如果能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广之,那么天地之间一切都会各安其所,万物也都各遂其生了。子思提出的“诚”和与此紧密相连的“五行说”,是思孟学派思想的重要内容。所谓思孟学派,是说子思的门人曾把他的思想传给了孟子。孟子再加以发展,就成了“中庸之道”。 子思在《中庸》二十五章里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又说:“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就是说,“诚”是产生万物的本源。如果没有“诚”,也就没有万物。也就是说,主观上“诚”是第一性的,而客观上存在的“物”是第二性的。子思甚至还提出了“至诚如神”一说。
  感谢范曾先生,在如此瀚如烟海的古文化中刨出了春秋时期的又一个思想家子思。他让我们解读今天的文化乱象时有了至关重要的清醒意识。范先生甚至用普希金的名言做注:“既不要畏惧侮辱,也不要希求桂冠。赞美和诽谤,都平心静气地容忍。更无须和愚妄的人空作争论。”他还一再告诫我们,要养成庄子所谓的“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的胸襟和气度。
  范曾把画家划为九品还比较认可。一品,谓之画家,作品赏心悦目;二品,谓之名家,作品蔚然成风 三品,谓之大家,作品继往开来;四品,已成大师,凤毛麟角;五品,谓之巨匠,五百年出一位;六品,可称魔鬼,从未看到。负一品者叫痴,终身勤于斯而不闻道,不知美为何物者也;负二品者叫迷惘,探之愈久,其去益远,与美背道而驰懵懵然不知觉也;负三品者叫恶棍,与美为仇寇,不共戴天,大体精神变态,心灵污溷,与罪犯趋近,苟有审美法庭,绝对判处以死刑,立即执行,剥夺公民作画权利终身。天啦,范先生,且对负三品手下留情吧。太过严酷的处置未必然能换得片刻清静天下太平。须知,画痞也是人啊。存在总是有道理的。我老在想,没有人捣乱的场合,真还缺那么一种吸引力。水清则无鱼。
  ——摘自网络,稍有删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名言集粹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