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咫尺间的人文与世俗——沙溪龙瑞

(2014-02-24 15:49:34)

 沙溪镇龙瑞村是座位于城郊之际的古村落,离车水马龙的大道不过咫尺,识饮识食的城中人也惯于在晚饭后驱车前来,叹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粥。尽管村中文物众多,但弥漫此地的,却并非那种遗世独立的苍古之意,而是一种柴米油盐构筑而成的世俗幸福。

 地名来由

沙溪镇龙瑞村坐落于沙溪镇东北面,与中山市城区西区接界。它原属豀角乡,约于南宋末年建乡,据说在建村之初,山边海角处有一礁石,上部酷似公鸡,故取村名生鸡角,后又改作近音山谿角,再简称谿角。 五十年代初,谿角乡析出隆盛、隆昌、隆熙、隆平、广丰、悦生等沙田部分,将原村分成两乡,原起隆堡和芳瑞堡合组一乡,各留一字名隆瑞乡,并因龙为至尊吉祥之物,以同音字改隆为龙,名龙瑞,即沿用至今。

古老地标

 村中的古老地标——建于清朝同治元年的“探花及第”牌坊是当年皇帝为表彰刘其昌的功名而赐建的,牌坊为四柱三间三楼式,以花岗石雕凿筑成,榫卯结构,高约八米,现已被列为受保护文物。牌坊正面左右次间字牌分别阳刻楷书“翘舒”、“秀出”,中柱阴刻楷书楹联“肇建牌坊嗣后规模凭式廓,初元鼎甲维新气象庆承平”。背面左右次间字牌则分别阳刻楷书“剡日”、“擎天”,中柱阴刻楷书楹联“凤翥鸾翔看此日仪光殿陛,龙韬豹略卜他年绩纪旗常”。其四柱前后嵌有抱鼓石,前置一对石狮。近年来城中掀起怀旧思潮,不少年轻人热衷于周末访寻中山老村落,首选便是离城区不远的龙瑞。而每至此处,他们也多会为这牌坊留影存照,并放到网上,也让这历史遗迹的盛名更胜以往。

 扰扰攘攘又一

 盛名在外的龙瑞村看似不大,但值得流连细看的景致却多。甫一进村,开阔的文化广场便展现眼前。众多精力旺盛的年轻人在此打篮球、溜旱冰,呐喊声、欢呼时此起彼伏,热闹的氛围彰显着这座数百年古村蓬勃的生命力。此处原是一片晒谷场,东面临河,建有码头,昔日邻村居民也会通过水路运来稻谷。每至丰收的季节,金黄的谷子铺满一地,暖洋洋的,便看得老村民们满心欢喜。

往前几步的村居有着大家闺秀般的温婉气质,走近门牌处一瞧,竟都是市级文物,但又比别处的秀美古屋更气派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云衢街第九巷那栋繁复恢弘的建筑,主体前部高两层,古色古香的硬山顶衔接着西洋式外廊,方柱支撑,圆柱为饰,外观典雅别致。后部为平顶的三层楼房,亦建有后廊。远远观之,其整体规模较大,黄墙绿窗,映衬得满目明媚。对面的一座房屋则又属不同风格,抬头仰望,其楼顶围砌的女儿墙上,施有绿釉瓶状栏杆,外墙处红框蓝窗,刻花雕灰塑,所有细节集于一身,风情旖旎。尤其当柔和的阳光穿透庭院围墙的栏杆,撒落在酸枝趟门温润的新漆上,那层叠的光影,更具韵律之美。

http://s1/mw690/003b4U6ogy6GQ3iB64oc0

也有些老房子虽经修葺,却不失质朴古韵。有户人家还别出心裁地把门窗刷成粉绿,衬托着建筑最初的素灰,不但丝毫不显突兀,倒充满着小清新趣味。这各处的用心,虽只是自娱自乐,却也能看出龙瑞人对生活的热爱从不曾改变。

从前走访古村落,总是许久不见人烟。巷弄深处的鸡鸣狗吠也只是愈显故地的宁静与荒凉。与此相比,龙瑞村实在是太热闹了,浓郁的烟火气与食物香贯穿街头巷尾,让置身其中的游人心里倍感踏实。近处缝纫机的马达声低沉地响着,恍惚间让人回想起近百年前,穿着大襟衫的妇人设架纺织麻布,梭子于经纬间交错穿行的光景。沙溪早在清末已是富庶之地,那声声慢响亦记载着当地小手工业的发展。如今行走村中,更不时有自行车、机动车颠过村路,留下一串叮咚余音,又或是浑浊的喇叭轰鸣,让人记挂起从前的小贩拉着二胡叫卖“公鸡榄”的时光……历史与现实总有相似之处,而近年迁居于此的外来务工者也仿佛早已融入那新旧交替的生活里。当他们拖着长长的斜影走过狭仄巷弄,踏上自家庭院的石板道时,那悠然的节奏,分明便与这村中的慢调子一致。

 刘氏宗祠

 龙瑞村中向来多祠堂,据说鼎盛时期更曾有逾百座宗祠零星分布。而最有名气的刘氏宗祠,至今仍吸引着众多访古探幽的游客,以及远道寻根的华侨。老街尽头,但见三座祠堂与一座厢房集于一处,从北至南依次为秉繁刘公祠、刘氏宗祠、潛庵刘公祠。所有建筑都经过修葺,尤其是背后那栋碉楼,更是在重新粉刷的墙壁细细地绘上了青砖痕。远眺之下,倒也新亮整洁。加上偌大的前院里新栽的树木,祠堂前精致的喷泉里游弋的锦鲤,这些始建于清朝的古老建筑便又焕发出崭新的生机。

午后的祠堂温暖亦冷清,只留下面目和善的守祠人,还有两条看见陌生人即狂吠着窜出的看门狗。那数百年前的花鸟瑞兽灰塑、寓意丰富的石雕木雕犹挂在屋檐墙角,在薄薄的尘埃下保持着昔日的华美与矜持。

http://s8/mw690/003b4U6ogy6GQ1e5dpZ17
刘氏宗祠外墙砌以帮蚝墙

绕这几家祠堂走一圈,当中最受瞩目的,该算是中间那家三间三进的刘氏宗祠。两侧坚挺的蚝壳墙,以青砖为心,踏着麻石脚,撑起那古意犹浓的硬山顶与龙舟脊,延绵至墙身尽头。昔日龙瑞临海,蚝壳又是岭南之地常见的建筑材料,可彰显富贵人家的财力家势,因此作为村中大姓的宗祠,以蚝壳砌墙也算是典型的建筑特色。但尽管如此,这两堵蚝壳墙的规模与气派在中山各处乡镇皆属鲜见。而且这蚝壳本排列得整齐,但触碰之下却觉参差硌手,想来也是祠堂饱经风雨洗礼的见证。

http://s6/mw690/003b4U6ogy6GQ1h9Zxrb5
祠堂里保存的三块清同治年的牌匾

据老村民们透露,这里还曾为训练基地与看守所,后来在清理整修的过程中,才发现藏于旧天花处的清朝木雕匾额,包括康熙年间由钦差提督广东通省学政于觉世题写的“五忠名裔”红木匾、用玻璃封存着的“旨赏换花翎”牌匾与“钦点刑部即用主政”牌匾等。走进中堂,还能看见墙壁上的宗族分支图,以及关于该族追源溯流的报道。根据这些历史资料记载,清朝宰相刘墉的祖父刘子平竟为沙溪人,后刘氏父子带兵到了山东,而刘墉为官期间本望访祖,但乡民却唯恐他日受九族之连,故将刘子平的牌匾刻字另改他人。该传说是否可信,今人早已无处求证,但刘氏一族在近代的确是名人辈出,像是曾任民国航校教育长的刘植炎、清末上海小刀会首领刘丽川、同治年间殿试一甲第三探花及第的刘其昌、孙中山同盟会的发起人之一刘师复、解放前曾任广东省教育厅主任秘书的数学界“四大天王”之一刘芙初等,都是龙瑞的骄傲。今村民提及这些往事,仍觉与有荣焉。

 咫尺间的净境与市井

 其实龙瑞村的几处古迹皆相距不远,信步前行,便到了青砖黛瓦的文昌宫。这座建筑曾因历史原因被拆毁,后根据村民们的记忆与老照片还原。别看它现下看似不大热闹,但每逢初一十五,就会有络绎不绝的善男信女来此拜祭,祈求自家孩儿学业顺利。

http://s13/mw690/003b4U6ogy6GQ1wALwg4c
文昌宫

同一庭院里,矗立于另一侧的是白衣观音庙。它始建于明崇祯年间,于清乾隆及近年两次重修,前部为四柱香亭,后部为横向排列的三间硬山搁檩式庙堂,供奉着面容慈祥的送子女神金花夫人,又设“十八奶娘”塑像做伴于其左右两旁。庙侧还另辟一处安置过于鼎盛的香火,可见此处人气之旺盛。守庙的妇人此刻正埋头清洗着满地香屑,见着访客,便开始以龙瑞方言絮叨起来。那起伏的语调,却是连城中人都无法听得明白。

http://s13/mw690/003b4U6ogy6GQ1zhaRSbc

站在香亭里,眼前那棵雄伟的木棉尚未开花,纷繁的秃枝指向萧瑟的天际,倒应了庙前这金字木匾“菩提净境”的气氛。不远处是外形呈八角状的五层谿 角古塔,乃乡民为纪念祖先所建。前些年斑驳的墙身如今被贴上了青瓷片,光鲜了许多,刹那间几乎辨认不出来,而墙身上更贴有邻近餐厅的菜单,让人颇感唏嘘。

这庙宇门前庭院广阔,适逢放学之际,便有不少孩童前来玩耍,追逐着、跑跳着,好不热闹。而绕着石栏种植的花树,在这微寒的初春仍是凝绿。村民们把自家雀鸟笼挂在枝丫上,便难寻影踪了,只余这笼中鸟时而啼叫,酬和着身边的伙伴。与这净境一栏之隔处,大概是往昔繁华的商业街,狭仄的铺面栉比而立,被曝晒褪色的木门窗、倒扣于墙壁上的锈铁锅、旧铺门前的老石墩……处处散发着人情暖意。村民们又重新贴上了春联、店名,改换着商铺的用途,年复一年,为这古老的村庄增添着让人安心的市井气息。

 夜里到龙瑞喝一碗粥

 位于牌坊对的面,便是令吃货们食指大动的粥城。而此刻虽未入夜,但村中美食亦毫不逊色。譬如方才那老商铺林立的街道上,各食肆贴出的菜单已令人垂涎。鸭肉粉、虾子面、糯米鸡、炸云吞、芥末肠……传统与创新并重。烟雾缭绕的蒸笼与拉箱散发着食物的暖香,就连小卖铺门前那玻璃樽装汽水,也充满着久违的童年滋味。路旁树荫下的豆腐花档看似简陋,不外几张茶几矮凳,但村民们却颇为享受。鲜嫩的豆花被薄利的蚌壳盛起,便不会被压“老”,再浇上金黄的糖浆,与夜里的美食相比,也是不遑多让。

傍晚,粥城的小店已在搬弄桌椅,准备迎接每夜那闹市般的盛况。据说多年前,还曾有位穷秀才路经此地,得村民以粥救济,并在高中后宣扬这里的粥美味胜珍馐,从而使龙瑞粥的美名远扬。时至今日,来此处觅食的早已不止本地吃货,更有慕名而来的各方饕客们。事实上,粥城也不只有粥,而这每一款地道的美食也都凝藏着民间的智慧。由于这里靠近中山唯一的宰牛场,所以那鲜美的牛肉粥、原汁原味的头菜蒸牛肉、精细又香口的椒盐牛骨髓以及用冰沙腩炮制而成的宫廷牛腩,都是中山人记忆中难以替代的美味。此处的蚬粥也极有名,用的是白头蚬,又以煮蚬的水慢火熬粥待用,最后才混入炒香的蚬肉,更显食材之鲜。若是本地村民,这一小锅绵稠的鲜粥大概便足以祭五脏庙了。至于难得前来的食客,则多半配上那腴润的金吒、清新回甘的艾叶茶果、传统的眉豆糕与芋头糕一并享用,才不负远道而来一趟。这种吃喝的福分,属于过去,也属于现在。而古物记录着历史的痕迹,百姓眷恋着俗世的况味。这一切,大概便是属于古村落的独特美好。

 (文 杨臻 图 缪晓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