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代诗词中“还”字的读音辨正

(2016-01-23 16:52:50)

古代诗词中“还”字的读音辨正

安徽省濉溪县城关中心学校   任明新

手机:18156196253,邮箱:rmxin@126.com

 

      最近几个月,连续欣赏和学习了十多期“中华好诗词”电视节目,感到确实受益匪浅。但是在欣赏和学习的过程中却发现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这是我在多年的古典诗词教学中未予以重视的问题,那就是很多的选手甚至主持人、大学士们都容易读错的读音,就是“还”字在古典诗词中的错读,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写这篇文章予以辨正。

      我们都知道古典诗词讲究平仄和押韵,韵律和谐、朗朗上口给朗读者以音乐美的享受,也正因为此,有些诗词中个别字的读音就比较特别。

      比如孟浩然《过故人庄》一诗中“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中“斜”字本来读音为xié,但是为了全诗韵律的和谐,这里就读作xiá音。还有杜牧的《山行》一诗中“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中的“斜”字也是这种情况。

      再如李白《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两句诗中,“扁”就应该读作piān而不能读它的本音biǎn,在此句中是“小”的意思。

李白在《将进酒》一诗中的“将进酒,杯莫停”其中“将”应念作“qiāng”,是“请、请求”的意思。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衰”字不读shuāī,而是读作cuī,这样才能韵律和谐。

      像上述例句中为了诗词韵律之美而作的一点妥协,我们是可以接受的,因为不至于出现理解的歧义。

      可是当我们把研究的眼光投注到“还”字的时候,却发现这个字音的研究有些缺陷。

      现代汉语中“还”字有动词和副词两种词性。

    做动词时,读huán,有下列义项:①返回原来的地方或恢复原来的状态。②归还。③回报别人对自己的行动。

      做副词,读hái,有下列义项:①仍然,仍旧。②有所增加或有所补充。③尚且。④居然如此或早已如此。

      在很多古诗文中我们也常遇到“还”这个字,很多中学的语文教材以及教辅资料对这个字不做注音,这是不恰当的。

      查巴蜀书社之《古汉语字典》,这个字有三个读音。
huán:返回;偿还;顾、回头;若还、如其;通“环”。
xuán:通“旋”,旋转;迅速;敏捷。
hái:仍然、尚且;更加。

      笔者欲以下文中列出的诗句为例,来分析一下:

(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4)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菩萨蛮》其二)

(5)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6)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

(7)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例句(1)(2)(3)(4)(5)(6)(7)中的“还”字,都是动词的词性,读huán,都是“返回”“回来”的意思,这是“还”最常见的意思。

还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维《出塞》)、“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维《从军行》)等也是此义,本文在此不多费笔墨。

(8)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王维《观猎》)

(9)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李清照《声声慢》)

      其中(8)(9)两个义项中“还”都读xuán。但是古代诗歌中“还”读xuán的频率非常少,即使出现时也可以用“旋”来替换;再者,现代汉语中“还”字也不再使用“xuán”这个读音。所以,根据前人的论述和经验,在这里把读xuán的“还”字看成是“旋”的通假。在《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中有“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还”是通假字,通“旋”,掉头,转身的意思。

       第(8)句中“还归”表示行动的快捷,“忽过”与“还归”前后照应也是为了表达一个“快”字。这个对偶句的意思是说,刚才还在“新丰市”,眨眼间就“还归细柳营”。王维用来比喻速度的快是用变换时空的方法来表现的。换一句话说,不受时空限制的速度才是最快的,这就是所谓的“神速”。

      第(9)句中“乍暖还寒”这个词是争议比较大的一句。有人念hái,认为是天气刚刚开始转暖还有点冷的感觉,“尚且”的意思,这也是大多数人的理解。有人念huán,认为是天气忽然变暖又恢复到寒冷的状态,意思是“返回”。有人念xuán认为是“迅速”的意思。即天气刚刚转暖又迅速转凉。笔者认为第三种观点更可取。刚刚享受到春暖的阳光,又迅速转回到寒冷的天气,这在诗人的心里是失望的。

(10)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杜甫《兵车行》)

(1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 《过故人庄》)

(12)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13)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4)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15)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柳永《蝶恋花》)

(16)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李煜《望江南》)

      这七个句子里的“还”字,都应该读作hái,是副词,意思大体是仍然,更加。仅举两例说明。

      如第(10)句中“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中的“还”一字表达被征农民多年守边的无奈。新兵入伍时须着装整齐,征人因年纪小,自己还裹不好头巾,所以里正帮他裹头,然而,几十年以后头白了,该回来了,还不能回家,还要继续戍守边防,这一个“还”字,包含多么深重的叹息啊。

      再如第(12)句中“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两句用春草形象地比喻离别的遗恨,像走不完的远方道路,绵绵无尽头。这里的“还”突出了离恨的深重,无法排遣,又如春草一样不断滋生。

      有人会说,在古汉语中,“还”字只有一个读音就是huán,没有hái这个读音,因此,现代人朗读古典诗词必须遵照古代读音来读,所有的“还”字一律读作huán音,这样看起来是颇为忠实于古人,对得起老祖先的。但是我认为这样做其实很不妥。因为这样一来对于很多诗句的理解就没有了区分度,像上述的(10)——(16)句中的“还”字假如都读作huán的话,容易造成对于诗句错误的理解——尤其是对于中小学生。

      所以我的建议是,不论是选登古诗文的教材还是诗词专集,遇到“还”这个字的时候,编著者应该在这个字后边加上准确的注音以示区别,也就是说,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词类标准和读音来界定“还”字的不同读音,这样对于阅读者是一个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