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变性整形同性恋婚姻李巍 |
分类: 李巍看事 |
同性之间的爱情到底是不是爱情?这个问题好像不止一次被人问起。虽然同性的爱情似乎总是不能够堂而皇之地站在阳光底下,但我认为它仍然是爱情。
这种爱情同样彼此吸引,同样可能真挚热烈,而且可能更加唯美易碎,纯粹却又复杂,悲哀而又无奈,真真切切存在,却始终不被世人接受,有时候连当事人自己都遮遮掩掩。这是在禁忌中艰难存在的爱情,很少有人有勇气承认和担当,总有意无意将它悄悄埋在心底,成为最希望走到阳光下,却又不得不遮挡起来的不是秘密的秘密。这种爱情就是同性恋情,是同性之间的彼此爱慕,是今天越来越普遍的社会现象。
前天下午,我正在办公室和一位到访的客人聊天,前台说有个小伙子来求诊,叫我出去看一下。未曾预约就到来,而且前台叫我亲自去看,一定遇到了比较特别的人或者特别的事,我丢下客人出去看个究竟。
在我去见小伙子的路上,前台小声将大概情况告诉了我:这个小伙子可能要做个与变性相关的手术,而我们这里通常不接待这样的手术。一方面是这种手术难度大,需要集合很多专家配合才能顺利完成,更重要的是变性牵扯太多与伦理道德和社会契约等相关的因素,不是简简单单动动手术刀就能完成的事。
前台没说错。小伙子东拉西扯问了一些问题,接下来就小心地说想做个比较特别的治疗,为的是保全自己的爱情。当然,他的爱情与另一个他有关。
同性恋情并非今天才有,中国古代的典籍和传闻轶事中屡见不鲜,脍炙人口的魏王与龙阳君的龙阳之好,卫灵公和弥子瑕分桃的传说,汉哀帝和董贤的断袖之癖,都是先人的过往,而且那个时候似乎对同性恋情比较宽容,行为也更开放。
漫长的几千年封建社会几经变迁,思想被不断洗礼和禁锢,许多现代伦理制度逐步建立,人们对同性恋情的态度渐渐转变为质疑、歧视、偏见、甚至可能是憎恶。虽然今天的人们对同性恋已经不再视为怪物,但仍然无法得到彻底理解和包容,所以他们仍然需要想尽办法隐藏自己的倾向,这导致很长时间里,同性恋存在着,但却在人们的视野之外。
社会的进步和开放增强了包容性,人们对同性恋越来越关注,从最初的猎奇到后来的理解和一定程度上的认同,这是一种进步,但同时也是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同性恋者也站出来充当挑战者,争取自己的合法权利。
既然同性恋者之间是纯粹的感情问题,它肯定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能否被接受。当今的中国社会大多数人能理性宽容地对待同性恋,尊重别人的性取向,认同同性恋者是和正常人没有差别的个体,不会将他们视为另类,同性恋歧视的冰山正渐渐融化。
社会的宽容不代表能够被所有人认同,中也不表示每个同性恋者都能跨过自己那道坎,所以中国的大部分同性恋者仍然活得格外艰辛,尽管他们当初的选择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加符合自己的意愿。不能否认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力,相当一部分人对同性恋仍然保留看法,更不会予以理解赞同。年纪较长、传统观念较强、思想比较保守的人不会轻易接受自己的晚辈或身边的年轻人是同性恋者。
我看过一则新闻,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无意间发现自己30岁仍单身的儿子是同性恋,并且和他的同性爱人保持了长达8年的同性爱情。老人又羞又恼,试图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阻止儿子的异端行为,多次未果,老人最终选择了跳楼自杀,用如此极端的方式表达了对儿子的忤逆行为的抗争,也留给儿子无尽悔恨和自责。
任何人的行为只要无伤别人,就应该尊重其自由。老人的做法可能会让儿子本来就为了幸福甜蜜而万分痛苦的生活雪上加霜,解决不了实质问题。当然也不可能要求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非要去理解儿子的性取向,尊重儿子的断袖之爱,他更不会想到被尊重也是儿子的一种需求。所以无论世俗目光如何,同性之爱在自由中却无法真正沐浴阳光,那些同性之爱的人有权利选择自己所爱,有权利选择生活方式,却没有办法选择环境,尽管爱本无罪。
大多数同性恋者面对着双重压力,一种是来自自身心理上的压力,另一种则是必须面对的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他们的内心往往承受着巨大的煎熬,一方面不想让父母亲人朋友觉得失望、丢人,另一方面又不想为了舆论而放弃真正爱的人。在挣扎的过程中,一部分人选择了草草敷衍一段婚姻来蒙骗亲友,也有人始终不肯就范而孤独终老。
同性恋者不单单是要追求精神恋爱,更希望能组建自己的家庭,与相爱的人一起出双入和所有两口子一样朝夕相处。这是个小小的最起码的人性的要求,但在中国还不行,起码在眼下的这个阶段,还不能够得偿所愿。
中国何时才能打破同性婚姻的禁忌?我相信有盼头,但还看不到日子。
其实,每个同性恋者都应该在尽量让别人正确看待自己的同时,首先正确看待自己,而不要去一味的逃避现实。任何不自信和自暴自弃的做法实质都是自己示弱。不管暂时处于怎样的境况中,都要保持乐观、积极、快乐、向上的生活态度,不用刻意在意别人的眼光,因为毕竟人都是要过的是自己的生活,要做的只是自己而已。
同性恋是当今社会不容回避的问题,简单而又复杂。
《原始人的心灵》中用这样一句话表达了某种诉求和愿望:“使我们对有别于我们自己文明的形式具有更大的容忍性。”虽然今天同性恋者还不能够堂而皇之地结婚,不能享受一个公民最基本的婚姻自由,但我相信这是一个过程,而且正在朝希望的方向迈进。
同性的爱情是一种禁忌,这种禁忌需要用宽容开明的态度来打破,而打破这种禁忌不单单是要人们不再用歧视或异样的眼光来看待他们,不单单是要别人来尊重他们的爱情权利,更需要这些人自己有一种对待生活和自己的态度。
小伙子希望变性,这其实是一种妥协,更是一种自己对自己生活和爱情的不认同。要适应一种不被自己认同的生活,要么改变自己,要么改变生活,要么什么都不改变,只要改变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认同自己的生活。在这三者中,我相信,小伙子变身为女人,一定不是最好的方式,所以,我拒绝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