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海油田分公司井下作业工程技术工作汇报

(2022-03-15 07:51:33)
青海油田分公司井下作业
工程技术工作汇报
 
 
 
 
青海油田井下作业公司成立于1984年,主要承担油气勘探开发中的油气水井的试油、测试、大修、投产维护、酸化压裂和难采储量开采等工程技术服务工作。50年来,公司广大干部职工在柴达木盆地800里瀚海戈壁上,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无私奉献,充分发挥了排头兵和主力军作用,为青海油田的不断发展壮大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十五”工作回顾
(一)基本情况
青海油田井下作业公司是青海油田勘探开发提供工程技术服务的主要单位之一,现具有年大修作业60井次、试油试气120层组、投产维护作业2200井次、酸化压裂300井次、货物运输周转量4500万吨公里的生产服务能力。
1. 人员及素质
公司现有员工总数2397人。其中职工1155人,企业员工214人,子女工191人,外雇工837人。拥有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103人,共有操作及服务人员1823人,其中高级技师5人,技师60人,高级工307人,中级工383人,初级工1071人。公司人员中有大学及其以上文化程度69人,大专文化程度151人,中专文化程度132人。
2. 队伍及设备状况
主要生产队伍有作业队40支,其中甲级队5支(大修队3支,试油队2支),乙级队35支(大修队6支,试油队5支,小修队24支);甲级压裂技术服务公司1支,甲级测试公司1支。二、三线辅助生产单位有:工艺研发中心、工程技术服务公司、货运公司、特车公司、维修站、生活站、物资公司、小车队、检测站、监督站、培训站等11个单位。
目前拥有修井机58台,其中XJ-650修井机1台套、XJ-550修井机2台套、XJ-450修井机13台套、XJ-350修井机6台套,XJ-250修井机13台套、XJ-150修井机18台套,其它5台套。压裂设备2套。辅助生产设备有:特种车辆48台套,热洗井配套罐车24部,货物运输车辆81辆。固定资产原值1.7亿元,设备新度系数0.58。
(二)技术水平
“十五”期间,公司按照管理局“两个做强”的战略部署为目标,以“提高全员科技意识、总结科技成果、适时安排推广应用项目”为主题,开展科技工作。针对公司存在的技术瓶颈问题和油田勘探开发市场需求,调研出需要攻关项目近50项,逐步安排启动项目40项,完成项目16项,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9项,正在开展的部分科研项目也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这些项目的完成和实施,不但解决了井下作业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提升了公司的竞争力,而且大大缩短了同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技术水平的距离,为提高公司生产技术水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摸索,形成了多项具有自身特色的核心技术。
电子压力计探边试井技术、MFE浅层测试技术的应用,APR测试工具的引进提高了试油技术能力;青海油田酸化压裂技术研究与单井设计、氧化-酸化复合解堵技术等项目的实施,推动了公司酸化压裂技术方面整体水平的提高;割套取套、套管回接技术的应用、小直井井眼修井技术攻关、长筒套铣技术的研究应用等多项井下作业技术攻关和现场应用,使修井技术得到本质上的提升,十六臂井径仪及数据采集软件的引进,使套管变形诊断的准确率大大提高;通过玉门油田井下作业市场、陕北油田压裂市场的开拓等对外技术合作项目的开展,为公司工程管理和技术人员拓展了视野、取得了经验,提高了公司整体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风险施工和两包一保项目的成功实施,开创了双赢互利的合作新模式,成为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
通过“十五”期间的技术攻关,取得的重大成果主要有:狮24井风险施工及单井评价(是集管理模式创新、修井、措施改造、采油等管理与工艺技术联合攻关的结果,该项目是采用综合集成战略思路进行成熟技术综合集成形成的新技术成果);油砂山油田井下作业区块承包(是集管理增效、井下作业、措施增油等联合攻关的结果);青海油田油藏压裂酸化技术研究与单井优化设计(从整体上带动了我局压裂酸化技术配伍性评价和设计能力的提高)等。
(三)2005年生产经营及市场情况
2005年完成维护作业1895井次,油井大修50井次,试油(气)57层组、压裂酸化117井次,地层测试56层组,货运周转量1.14亿吨公里,采油5686吨。实现劳务收入2.06亿元,全年盈利1403万元。
内部市场占有情况:试油(气)市场占有率为83.87%;投产维护作业市场占有率为74.38%;油井大修市场占有率为43.66%;压裂酸化市场占有率为84.8%。
开拓外部市场情况:玉门油田进入修井队伍2支,年产值700万元左右;陕北市场进入压裂队伍一支,年创利润300多万元;
(四)为提高油气勘探开发效益做出的贡献
“十五”期间共完成试油(气)376层组,投产维护作业7320井次,年均增长21%,油井大修217井次,酸化压裂637井次;狮24井采油17727吨;完成货运周转量5.17亿吨公里。井下作业生产经济技术指标连续5年呈上升趋势,井下作业施工一次合格率由98.5%提高到99.25%,地层测试成功率由95%提高到98.5%,资料差错率由2‰降低到1.15‰,无污染作业率由98%提高到100%;质量事故、安全事故、井下复杂及事故明显下降。
“十五”期间试油(气)在60口井99个层组上获得高产油气流或工业油气流;其中马北1井、东得1井、七30井、七31井、乌北3-3井获得高产油气流,实现了青海油田在新区、新层系、新类型油藏勘探上的新突破。酸化压裂有132口井增产效果比较明显,措施增油达到50万吨以上,保证了青海油田的上产稳产。
(五)取得的成绩
“十五”期间,公司做到了“一个坚持”、抓好了“五项工作”、突出了“三个创新”、实现了“五个突破”、取得了“十大成果”,树立了“服务高于利润、市场在于开拓、成本就是收入、企业在于经营、人是企业最大的价值”等五种新观念,落实了“四种形式”的责任制,推动了“四个转变”,实施了“技术、管理、机制”三个创新,开展了“风险施工”、“两保一包”、“承诺服务”、“一条龙服务”等四种新模式的服务,强化了职工培训工作,深化了用人制度改革,促进了企业文化建设。为油田的发展壮大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1. 技术创新
“十五”期间共开展科技攻关48项,启动40项,完成25项,取得成果28项,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9项,促进了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增强。随着2000型压裂车组、APR测试工具的投入使用以及油井大修、措施增产和风险施工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公司的井下作业技术水平较“九五”末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2. 装备更新改造
“十五”期间,先后购置修井机21台(即XJ650型2台、XJ450型5台、XJ250型7台、XJ150型7台),更新改造井下作业机22台套,井下作业配套主要设备及装置23台套,更新改造货运车辆50台;购置2000型压裂机组1套;购置APR测试工具1套。通过以上设备的购置和改造,使设备新度系数由“九五”末的0.47升高到0.58。
3. 队伍发展
通过建立“结队制”激励保证机制,健全项目管理体系,实施“四个转变”战略,推动公司资源向优势产业组合,促进了专业施工队伍的成长,推动公司资源向优势产业组合,促进了专业施工队伍的成长,使整个队伍的成本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效益意识普遍增强。“十五”期间作业队伍共有40多次被油田公司树为“品牌队伍”、“优秀协作单位”。
4. 生产能力
维护作业井次由2000年的1323井次上升到2005年的1895井次,大修作业由34井次上升到50井次,压裂酸化由95井次上升至117井次。“十五”期间累计完成试油(气)376层组,投产维护作业7320井次,油井大修217井次,酸化压裂637井次;狮24井采油17727吨;完成货运周转量5.17亿吨公里,井下作业生产能力有了较大水平的提高。
5. 市场开拓
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十五”期间先后开拓了玉门、陕北、吐哈井下作业市场,在玉门油田累计完成井下作业507井次,大修27井次,酸化压裂46井次,年均增长21.6%,在陕北市场完成酸化压裂625井次,年均增长16.5%
6. 人才培养
“十五”期间共有16名工人被破格提拔使用,60名优秀工人经过技术员专业培训走上技术员岗位。在国内石油行业首家推出员工身份转换的新的用工机制,作为典范在中石油系统推广,有33名劳务协议工转为企业员工,3名企业员工转为劳务制职工。有66名合同工提拔到大班、司钻和副司钻岗位。2003年选拔90名、2005年选拔59名优秀工人外送西南石油学院深造,2005年选拔了15名岗位操作能手。“十五”期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470期,培训人员近1.5万人次,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注入了活力。
7. 结构调整及管理创新
改革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革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重点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改革:
一是企业组织改革。打破了分公司的管理模式,根据市场竞争的要求,按作业类型和市场区域成立集信息、技术、经营、运行为一体的项目部。施工作业按项目进行管理,从而减少了管理层次,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对市场形势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二是经营责任制改革。根据工作性质和目标任务的不同,在一线单位、服务单位、项目部和机关科室,分别实行“利润目标责任制”,“成本目标责任制”,“创收盈余目标责任制”和“工作目标责任制”,从而更真实更准确地将工作的责、权、利统一起来。
三是分配制度改革。根据管理局的统一部署,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将工资分为三大块:基础工资、岗位工资和效益工资。重点实施利润分成,使工资改革体现了突出业绩、体现责任、兼顾公平的原则,较好地调动了职工工作的积极性。
管理出形象,管理出效益,管理也是生产力。管理工作突出了四个重点:
是现场管理。“井场连着市场,岗位连着形象”。以落实交接班制度为突破口,狠抓各项岗位责任制的落实,现场管理水平逐年上台阶。
是质量监督。公司专门成立了质量监督站,井下作业按作业区域派片区监督。实行施工作业质量监督制,提高了服务质量,减少了施工作业返工率,得到了甲方的肯定。
是成本管理。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在完善制度,堵塞漏洞,挖掘潜力的基础上,全额预算,指标分解,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进行成本管理。
四是全面贯彻落实QHSE管理体系。质量、安全、环境、健康是现代企业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必然要求,更是把企业管理纳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的根本保证。QHSE管理体系的实施,使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公司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发展步入了快车道,但是,还有一些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主要是:人员的思想观念仍比较滞后,行为方式还不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没有高水平的专家,技术人才缺乏;队伍技能结构不合理,队伍整体素质不能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整体素质与国内外同行相比比较优势不明显;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才刚刚起步,还远远不能满足公司发展的要求;市场平均占有率比较低,设备新度系数不高,施工成本过高,效益偏低,盈利能力不强;各种事故仍有不同程度发生,损失较大,并产生了不良影响;企业诊断工作需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制度建设和激励约束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调整和落实等等,这些问题需要下大力气采取措施才能克服解决。
二、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一)形势、环境分析
井下作业公司地处祖国的西北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给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国内石油消费求大于供,近一半的石油消费量要靠进口,国内加大石油勘探开发的力度,增加储量、提高产量、增强国内石油自给能力是国计民生的大事。青海油田提出了到“十一五”末要建成高原千万吨级油气田的宏伟目标为井下作业新一轮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二)工程技术服务市场的需求
从青海油田的发展情况来看,油田公司2006年485万吨油气当量目标,将强劲拉动井下作业市场业务发展;“十一五”将是“‘5355’三步走,年产油气一千万”目标的攻坚阶段,逼近大场面需要油气勘探开发的大突破,油田的发展是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发展的基础,青海油田是我公司技术服务的主力市场,油田公司选择施工队伍时,给予了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我公司队伍的优惠条件。
2005年12月22日在成都召开的“青藏高原空白区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报告会”上证实,曾一度被认为能源储备贫瘠之地的青藏高原地区,日前发现了大量石油资源,其储备达到了100亿吨。青海油田在地理条件上是最接近青藏高原羌塘盆地的,因此,参与青藏高原油气开发,我们具有其它队伍不可比拟的先天优势,这是我们大发展的天赐良机。
集团公司大力开发国际市场,支持工程技术服务队伍进入国际市场,虽然进入国际市场要求严、标准高、投入大,但进入国际市场后,高投入能得到高回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是今后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技术需求及竞争力分析
从产品竞争地位来说,竞争力较弱。其主要原因是工程技术服务的技术含量低,生产周期较长,施工成本高。
设备状况看,我公司设备比较落后,先进装备不多,只有APR测试工具、2000型压裂车组和少部分修井设备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外,大部分设备属于报废再用。
从技术状况看,试油技术、井下作业技术、措施改造技术等还没有脱离几十年来一直沿用的常规技术,新技术、新工艺研究开发能力低,技术创新跟不上快速发展的需要,市场竞争力比较弱。
从人员素质看,公司核心员工人数太少,人才严重缺乏,从下面几个数据对比就能看出,公司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为10%,而全国同行业的平均水平是19.8%;公司高级、中级、初级工的比例分别为16.8%、21%、58.7%,而国外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是35%、50%、15%。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操作人员素质过低,这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工程技术服务企业的主要竞争方式是同业竞争,国内各油田的工程技术服务队伍以其特有的市场营销策略进入青海油田市场并获取一定的市场份额,另外以其特色技术进入油田市场,替代相关工艺技术,具有独特竞争力。
(四)生产经营形势
随着青海油田勘探开发难度的增大,难采储量的开采,躺倒井的恢复、三低油藏的增产措施,高温高压井、深井超深井、定向(水平)井、低渗低产井的试油等对我们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一五”期间青海油田将有15000井次以上的井下作业工作量,“‘5355’三步走,年产油气一千万”宏伟目标的实现,将为我们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三、“十一五”主要工作思路
“十一五”公司总体发展思路是:以“主业为先、科技为纲、管理为重、效益为本”的工作思路为主线,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安全为第一责任,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注重自主创新,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扎扎实实打基础,认认真真抓长效,一心一意谋突破,努力实现“国内一流”的目标,全力打造“青海井下”品牌。
(一)生产经营目标
到“十一五”末,公司年完成试油(气)138层组;井下作业4000井次;特车服务6000井次;井下工作液配销27000方;运输4500万吨公里;风险施工生产原油15000吨。年收入达到3.53亿元,利润以年递增10%的速度增长。
(二)队伍发展目标
到2010年,创建5支井下作业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创建16支井下作业队达到国内星级标准。巩固甲级压裂公司1支、甲级测试综合公司1支,建设好乙级作业队21支。有3~5支作业队在国际市场施工,全面显现名牌队伍效应,使公司成为同行业一强。
技术力量有较大增强,高级工程师由目前8名增加到16名,工程师由目前103名增加到143名。队伍素质大幅提升,在操作及服务人员中:技师及以上人员所占比例从目前3.3%上升到6%;高级工比例由目前16.8%上升到25%;中级工比例由目前21%上升到35%;初级工比例由目前58.7%下降到34%。
培养5支适应国际市场施工的修井队伍:队长10名,工程师10名,设备操作及维护人员60名,配备5支出国队伍,满足国际市场队伍结构需求。
(三)技术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以瞄准“国内一流”为核心。到2010年主要施工技术、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同行业中上水平,部分技术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进一步完善科技研发体系,充实研发机构力量,建立有效的科技创新机制,加强科技管理工作,努力实现公司由劳务输出向技术输出的转变。
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以提高勘探成功率,提高油气采收率,降低操作成本为重点,开展井下作业、增产措施等主体工程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通过技术合作、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等手段,逐步形成以油气藏保护、三低油藏的增产措施,高温高压井、深井超深井、定向(水平)井、低渗低产井的试油配套技术为主的特色技术,逐步提高生产中的技术含量,缩短与国内外同行业的技术差距,占领和稳固青海油田内部市场,逐步拓展外部市场,树立“青海井下”知名品牌。
(四)装备能力、市场开发目标
“十一五”期间新购XJ-750修井机1台,XJ-650修井机1台;现场制氮车一部;连续油管作业车一部;更新XJ-450修井机17台,XJ-250修井机4台,XJ-150修井机3台;完成对XJ-750、XJ-650修井机的配套及井下作业、试油(气)作业配套设备购置及15台QZB50-13撬装泵的改造。最终在国内修井机饱有量为53台套。两台套修井机在国外市场施工。辅助设备根据需要逐年更新、改造,以满足油田发展的需求。“十一五”期间设备更新计划投资2.2亿元。到2010年,油田内井下作业市场占有率达到100%;试油(气)市场占有率达到100%。力争有3~5部修井机进入国际市场。
(五)围绕发展目标,重点开展的工作
要有效实施公司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激发全公司的创造活力。在“十一五”目标的落实上,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自主管理与整体协调相结合。靠文化,靠制度,发挥员工自身潜能,实现自主管理,积极、主动、自觉、自愿做好各项工作,完善协作运行机制,提高整体协调水平。
二是精细化管理与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相结合。以抓细节为切入点,增强节能意识,规范基础管理,进一步提高创效能力。
三是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推广、应用成熟技术相结合。立足自主创新,加强重大技术的超前研究,扩大引进技术范围,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四是加强服务质量与推行扁平化、边际化管理相结合。把服务意识贯彻到产品终端,压缩管理链,拉长市场链,加大边际效益的开发力度,横行到边,纵向到底,强化落实执行,推动油气储量的增长,进一步创造利润最大化。
五是管理创新和扶优扶强工作相结合。强化项目管理职能,加强内部市场的协调和监督,促进队伍合理流动,有序布局,以市场为导向,对优势明显的队伍实行政策扶植,打造知名品牌。
以理性原则统筹协调好生产运行,以硬性指标推动施工效率的突破,做专做强主营业务。新业务围绕“风险施工”和“两包一保”服务方式拓展,延长油气产业服务链,加快新业务发展。以项目管理为纽带,规范服务方式,形成同区域、同构造油气开发共同体,难采储量经济带,躺倒井、有价值井大修服务链,新探区、新领域井下作业圈,将试油(气)、大修、投产维护、措施作业组成成新的价值链,继续在成长中谋求集约化经济增长,实现发展的良性循环,义不容辞承担油气开发主力军的重任,全力以赴开拓国内外市场服务的领域,发挥优势,强调规模,注重效益,防范风险,趋势而进,加快创业步伐,开创新的局面。
可以说,“十一五”将是油田加快发展步伐,实现突破的重要时期,同时也给井下作业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只有依靠技术进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积极培育特色技术,尤其是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技术的开发,提高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能力,才能跟得上油田发展的步伐,才能更好的为油田勘探开发保驾护航。
系列杀菌剂、防腐剂、防霉剂、消毒剂、抗菌剂
联系人:宋先生 电话1330531304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