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液量变化,诊断抽油井生产是否正常
(2020-08-27 07:52:02)
标签:
杂谈 |
分析液量变化,诊断抽油井生产是否正常
分析电流变化,虽然可以及早发现抽油机井出现的问题,但这些问题一般都是突发性的,比较容易发现的。而有些抽油机井出现的问题与故障电流变化不明显或根本不变化,如泵况逐渐变差,油管漏失等,这就要通过另外一种方法来发现、分析、诊断抽油机井出现的问题。这种方法是产液量变化分析法,即通过观察、分析产液量变化诊断抽油井生产正常与否。因此,产液量变化分析法是发现、分析、诊断抽油机井是否出现问题与故障最常用的方法。例如,当一个开发区块或采油单位的产量出现下降,首先是对所管辖区域内的所有油井进行产液量普查,然后逐井分析产液量变化,查找影响产量的原因所在。
目前,油井录取产量资料在正常的情况下是每10天进行一次。虽然周期比较长,发现问题滞后,但是准确、可靠。而且,不论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发现问题,首先是要核实井的产液量,再通过液量变化来分析、诊断抽油井生产是否正常。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产中必须密切观察抽油井各项生产数据的变化,一旦发现变化的一色立即安排核实,查看、落实抽油井生产是否出现问题。在核实过程中必须保证资料准确,录取数据的人员应严格执行资料录取工作的操作规程。只有有了准确的资料,才能有准确的诊断、分析,才能有准确的实施方案。
下面我们就列举一些常见的例子,看是怎样利用产量分析法查证抽油机井的故障和问题的。同时,也将列举一些因资料不准而暴露出来的问题,防止今后类似的问题再次发生。
实例四十七 抽油机井产液量出现逐渐下降情况之一
抽油泵经过一段时期生产后,由于泵、凡尔的机械磨损,再加上出砂、结蜡等因素的影响,会使抽油泵出现漏失的情况。当然,机械磨损是逐渐加重的,砂、蜡的影响是逐渐形成的。随着机械磨损的逐渐加重,泵的漏失量也逐渐加大,油井的产液量下降,泵效下降,载荷下降,从而影响到抽油井的正常生产。
1.
问题出现
现场有一口抽油井,随着生产时间的延长产液量在逐步下降,短时间对比,产量变化不大。但经过一个较长时间再进行对比时,就会发现产液量大幅下降。现将这类变化井的生产数据整理成数据表,详情见表所示。
|
时间
|
产液
|
产油
|
含水
|
液面
|
示功图
|
电流
|
冲程
|
冲次
|
泵径
|
|
|
上
|
下
|
|||||||||
|
1月31日
|
69
|
14
|
80.2
|
699.9
|
正常
|
57
|
47
|
3
|
9
|
56
|
|
2月15日
|
66
|
12
|
80.5
|
|
|
56
|
46
|
3
|
9
|
56
|
|
2月28日
|
64
|
12
|
80.9
|
686.6
|
正常
|
5
|
45
|
3
|
9
|
56
|
|
3月15日
|
61
|
11
|
81.4
|
|
|
55
|
44
|
3
|
9
|
56
|
|
3月31日
|
60
|
11
|
82.3
|
650.1
|
正常
|
53
|
43
|
3
|
9
|
56
|
|
4月15日
|
57
|
10
|
82.7
|
|
|
51
|
42
|
3
|
9
|
56
|
|
4月30日
|
55
|
9
|
83
|
473.2
|
正常
|
8
|
40
|
3
|
9
|
56
|
|
5月15日
|
52
|
8
|
84.4
|
|
|
45
|
39
|
3
|
9
|
56
|
|
5月31日
|
50
|
7
|
85.5
|
247.5
|
正常
|
43
|
39
|
3
|
9
|
56
|
|
6月15日
|
46
|
6
|
86.3
|
井口
|
正常
|
41
|
38
|
3
|
9
|
56
|
注:泵下入深度1057.8m
从生产数据表中可以看出,这口抽油机井的生产数据在逐渐变差。用1月份的生产数据与6月份进行对比,产液量由之前的59t/d下降到46t/d,下降了23t/d;产油量由14t/d下降到6t/d,下降了8t/d;含水率由80.2%上升到86.3%,上升了6.1个百分点;液面由699.9m上升到井口,上升了699.9m;上下电流分别由57A、47A下降到41A、38A,分别下降了16A、9A;示功图解释为泵况正常。当两个阶段对比后,发现产液量明显下降,为落实液量下降的原因,检查泵况,我们对比了前后实测示功图。见图2-7所示。
通过示功图对比,从图形来看虽然还算正常,但实际载荷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为进一步验证泵况,又对其进行了憋泵操作。具体憋泵数据见表2-11所示。
|
时间min
|
正常油压
|
1
|
5
|
15
|
30
|
停机10
|
|
油压(MPa)
|
0.35
|
0.4
|
0.7
|
1.1
|
1.5
|
0.5
|
从憋泵数据表中可以看出油压上升缓慢,憋泵30min油压由0.35MPa上升到1.5MPa,上升了1.15MPa,泵的排液效率低。当停机3min就又迅速回到0.5MPa,说明泵、管有漏失情况,憋不住压力。
2.
诊断结果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工作,分析认为造成产液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泵漏所致。
在6月下旬施工检泵,起出泵后证实该井泵与柱塞之间磨损严重,漏失量大。
3.
原因分析
通过对产量、液面、示功图的连续对比、分析,才能发现逐渐变差的抽油井。因为,日对比、月分析只能发现突然出现的问题,对逐渐影响生产的问题由于月度生产数据变化量小而往往被忽略。由于油井出砂、结蜡,机械磨损逐渐增大,泵漏失状况在逐渐增加,产液量等生产数据也在逐渐出现变化。电流反映了抽油井载荷的变化,泵漏后,当抽油机上行程时柱塞以上的部分液体又漏回到泵塞下面而不能举升到地面,泵的排液效率降低,抽油机载荷减小,上电流下降;当抽油机下行程时,泵筒中的液体因漏失不能压缩而形不成高压,打不开游动凡尔进入柱塞以上,泵筒中液体形成的浮力减小井下负荷增大,下行程时的电流会随着井下负荷增大而减小。抽油井的排液效率下降导致液面上升。
造成抽油泵漏失的原因有很多。如因机械磨损使泵套、柱塞、固定凡尔、游动凡尔等间隙增大产生漏失;固定凡尔、游动凡尔因结蜡使其关闭不严漏失;因井里出砂或有杂质卡在凡尔上使其关闭不严漏失等。
4.
下步措施
1)如果是蜡、砂影响应对其进行热洗。通过热来熔化蜡,水的流速冲洗掉砂或杂质,使凡尔关严,防止漏失。
2)如果是磨损造成的泵漏失,就需要检泵作业。
实例四十八 抽油井产液量出现逐渐下降情况之二
抽油井抽油杆的偏磨在有些井上是比较严重的。由于这一问题,使个别抽油井杆断、管漏等情况经常出现,造成抽油井的检泵周期短,影响正常出油。这是抽油机井产液量出现逐渐下降情况之二。
1.
问题出现
表2-12所列举的是一口抽油井年度综合数据,这些数据在日常生产中经常抄写、对比、使用。在分析生产存在问题时,我们只注意对比、分析在短期内产液量出现较大变化的抽油井。尤其是生产任务完不成时,更注重查找近期产液量下降幅度较大的抽油井,而忽略了像这种产液量逐渐下降给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
|
时间
|
产液
|
产油
|
含水
|
液面
|
示功图
|
泵效
|
冲程
|
冲次
|
泵径
|
|
1月
|
56
|
4
|
92.9
|
586.3
|
正常
|
42.6
|
3
|
8
|
70
|
|
2月
|
55
|
4
|
92.7
|
604.5
|
正常
|
41.8
|
3
|
8
|
70
|
|
3月
|
52
|
4
|
92.2
|
639.9
|
正常
|
38.8
|
3
|
8
|
70
|
|
4月
|
49
|
4
|
92.5
|
677.9
|
正常
|
37.3
|
3
|
8
|
70
|
|
5月
|
47
|
3
|
93
|
506.9
|
正常
|
35.7
|
3
|
8
|
70
|
|
6月
|
46
|
4
|
91.9
|
477.6
|
正常
|
35.1
|
3
|
8
|
70
|
|
7月
|
43
|
4
|
91.2
|
392.4
|
正常
|
32.8
|
3
|
8
|
70
|
|
8月
|
40
|
3
|
93.1
|
308.8
|
正常
|
30.4
|
3
|
8
|
70
|
|
9月
|
36
|
3
|
92.6
|
155.5
|
正常
|
27.4
|
3
|
8
|
70
|
|
10月
|
32
|
2
|
93.5
|
91.2
|
正常
|
24.3
|
3
|
8
|
70
|
|
11月
|
31
|
2
|
94.1
|
0
|
正常
|
23.5
|
3
|
8
|
70
|
|
12月
|
32
|
2
|
94.3
|
0
|
正常
|
24.3
|
3
|
8
|
70
|
|
检泵后
|
65
|
5
|
92.3
|
657.1
|
正常
|
49.5
|
3
|
8
|
70
|
注:泵下入深夜939.6m
从以上综合数据表中可以看出,该井的产液量在逐月下降,液面逐渐上升,虽然测试示功图泵况一直正常,但排液效率明显变差。年初,该井的产液是56t/d,产油量4t/d,含水率92.9%,液面深度586.3m,泵况正常,泵效为42.6%。到年底,产液量为32t/d,比年初下降了24t/d;产油量2t/d,下降了2t/d;含水率为94.3%,上升了1.4个百分点;液面深度为井口,上升了586.3m;示功图显示泵况为正常,但载荷有所下降;泵效为24.3%,下降了近18个百分点。通过数据对比,发现产液量明显下降,液面大幅上升,这说明抽油井生产出现了问题。为查清问题的原因,我们除核实这些数据外,还对其进行了憋泵检查泵、管漏失情况。具体憋泵数据见表所示。
|
时间min
|
正常油压
|
1
|
5
|
15
|
20
|
30
|
停机10
|
|
油压(MPa)
|
0.2
|
0.5
|
0.9
|
1.1
|
1.4
|
1.7
|
0.5
|
从憋泵数据表中可以看出油压上升缓慢,没有达到要求。憋泵30min,油压由0.2MPa上升到1.7MPa,上升了1.5MPa;停机后3min又降回到0.5MPa,下降了1.2MPa。在这种情况下,说明泵、油管有漏失的地方。
2.
诊断结果
示功图正常,憋泵不好,这种问题一般都是油管漏失造成的。
这口井在第二年检泵时发现,由于抽油杆的偏磨将第88根和89根油管磨漏,造成产液量大幅下降。
3.
原因分析
抽油机井在长时间往复运动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机械磨损。金属之间、流体与金属之间、地层液带出的砂与金属之间等。尤其在聚驱以后,由于采出液粘度增大,使得抽油杆在往复运动中阻力增大,产生弯曲,抽油杆偏磨严重。抽油杆偏磨不是抽油杆断脱,就是将油管磨漏。随着油管漏失量的增大,影响抽油井正常排液,使油井的产液量逐渐下降,沉没度逐渐上升。这类井在近期、月度对比,由于液量变化小往往被人们忽略。当用较长时间的生产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时,才能发现产液量的变化。
油管漏失与泵漏失的区别:油管漏失是正常示功图,漏点浅、示功图面积大,漏点深、示功图面积小;泵漏失是漏失示功图,比较容易看出。
4.
下步措施
1)提高技术人员的技术素质,认真搞好长、短时期的产量变化分析,及时寻找、发现抽油井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2)采取抽油杆加扶正环,减少偏磨几率,延长检泵周期。
3)发现漏失就只能采取检泵措施,恢复抽油井正常生产。
实例四十九 抽油井产液量出现逐渐下降情况之三
由于注水井注水效果不好,油井不受效,产液量就会受到影响。注水效果不好,一方面是指因地层条件差注不进水或注水量特低的;另一方面是因套损停注,钻井降压长时间关井,其他因素长期控制注水的。由于不能受到注水效果,地层能量得不到补充,抽油井供液能力下降,产液量也会逐渐下降。在某些生产数据上,与泵况变差造成的产液量下降是不同的。
1.
问题出现
这是一口12月份才投产的新井。投产初期增产效果非常好。但时间不长,由于周围新钻注水井虽同时投产,但需要排液8~10个月后再注水,使得该井的生产状况逐月变差。具体的生产变化见表所示。
|
时间
|
产液
|
产油
|
含水
|
液面
|
示功图
|
泵效
|
冲程
|
冲次
|
泵径
|
|
995年12月
|
66
|
23
|
65.2
|
466.3
|
气体影响
|
63.3
|
5
|
6
|
57
|
|
1996年2月
|
66
|
19
|
71.2
|
515.1
|
供液不足
|
2.7
|
5
|
6
|
57
|
|
1996年3月
|
57
|
14
|
75.4
|
621.8
|
供液不足
|
53.8
|
5
|
6
|
57
|
|
1996年4月
|
46
|
12
|
73.9
|
714.5
|
供液不足
|
43.5
|
5
|
6
|
57
|
|
1996年5月
|
42
|
8
|
75
|
756.8
|
供液不足
|
39.3
|
5
|
6
|
57
|
|
1996年6月
|
30
|
7
|
76.7
|
773.8
|
供液不足
|
8.3
|
5
|
6
|
57
|
|
1996年7月
|
27
|
6
|
77.8
|
717.3
|
供液不足
|
30.5
|
5
|
5
|
57
|
|
1996年8月
|
20
|
5
|
75
|
692.4
|
供液不足
|
22.7
|
5
|
5
|
57
|
|
1996年9月
|
20
|
4
|
80
|
707.9
|
供液不足
|
22.5
|
5
|
5
|
57
|
|
1996年10月
|
19
|
4
|
78.9
|
763.5
|
供液不足
|
44.6
|
5
|
4
|
57
|
|
1996年11月
|
18
|
3
|
83.3
|
752.8
|
供液不足
|
41.9
|
5
|
4
|
57
|
|
1996年12月
|
26
|
5
|
80.3
|
667.6
|
气体影响
|
60.8
|
5
|
4
|
57
|
注:泵下入深度841.2m
该井在投产初期效果是比较好的。产液量66t/d,产油量23t/d,含水率65.2%,液面深度466.3m,泵况受气体影响,泵效63.3%。投产三个月后,产液量开始下降。从生产综合数据表中看出,产液量在逐月下降,沉没度也在下降。为保证抽油井的正常生产,在7月、10月两次向下调整抽油机参数,将冲次由6调到4次,调到最小。到10月份,产液量由年初的66t/d下降到19t/d,下降了47t/d;产油下降到4t/d,下降了19t/d;含水率上升到78.9%,上升了13.7个百分点;液面深度下降到763.5m,下降了297.2m;泵效下降到44.6%,下降了18.7个百分点;泵况由气体影响变化到供液不足。为验证泵况是否正常,在10月份对其进行了憋泵操作。憋泵采用两个步骤:第一步是用常规方法;第二步采用掺水憋泵。具体憋泵数据见表2-15所示。
|
时间min
|
方式
|
正常油压
|
1
|
5
|
15
|
20
|
30
|
停机10
|
|
油压(MPa)
|
常规
|
0.2
|
0.5
|
0.7
|
1.0
|
1.4
|
2.0
|
1.9
|
|
油压(MPa)
|
掺水
|
0.2
|
0.8
|
1.3
|
2.0
|
3.2
|
|
3.0
|
从憋泵数据表中可以看出,常规方法油压上升幅度比较慢,没有达到要求。憋泵30min,油压由0.2MPa上升到2.0MPa,上升了1.8MPa;停机5min仅下降了0.1MPa。采用掺水憋油压上升比较快,20min油压就上升到3.2MPa,上升了3.0MPa;停机5min仅下降了0.2MPa。通过常规憋泵,证实油管、泵没有出现漏失。通过掺水憋泵,压力上升较快,证实泵的工况正常。说明该井产液量下降主要原因是沉没度低,不够抽。
2.
诊断结果
地层条件差或无能量补充,油层供液能力差。
从10月份开始,排液井排液完开始转注,油井在12月份以后逐渐见到注水效果。
3.
原因分析
油井的供液能力主要来源于注水井,如果注水井不注水或连通性差、注不进水都会影响到抽油机井的产量。当注水受效后产量才能逐渐恢复。该井到12月份,见到注水效果后产液量才开始上升,产液量26t/d,比注水前上升了8t/d;产油量上升到5t/d,上升了2t/d;含水率80.3%。
抽油泵况差与地层供液能力差反映在抽油机生产数据上的区别是:
1)液面
如果泵况不好,排液效率变差在产液量下降的同时,沉没度上升;而注水效果不好,地层供液能力差在产液量下降的同时,沉没度下降,供液不足。
2)示功图
如果抽油井排液效率变差反映在示功图上是泵况异常;而地层供液能力差反映在示功图上是供液不足。
4.
下步措施
1)提高注水井的注水量,确保油层有足够的供液能力。
2)在提高注水量的同时要搞好注水井分层注水工作,减缓或降低油井含水率上升速度。
3)对油井实施增产措施,提高供液能力。
实例五十 测压开井后产液量出现下降
产液量突然下降,这种情况往往是抽油井出现了突发故障所致。如:抽油机井的杆断脱、管断脱、油管挂不严、井下开关关闭、固定凡尔卡死等。在正常生产过程中,发现抽油机井产液量突然下降,在资料准确的情况下说明抽油确实出现了某种问题或故障。
1.
问题出现
有一偏心井口的抽油机井在一次测压完开井后,量油时发现产液量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后经几次核实、确认资料没有问题。生产数据变化情况见表所示。
|
时间
|
产液
|
产油
|
含水
|
电流
|
冲程
|
冲次
|
泵径
|
备注
|
|
|
上
|
下
|
||||||||
|
3月25日
|
53
|
10
|
81.4
|
36
|
33
|
2.4
|
8
|
56
|
|
|
3月28日
|
38
|
7
|
81.4
|
34
|
30
|
2.4
|
8
|
56
|
9:00关井测静压
|
|
3月30日
|
4
|
1
|
81.4
|
33
|
29
|
2.4
|
8
|
56
|
14:00开井
|
|
3月31日
|
53
|
10
|
81.4
|
33
|
30
|
2.4
|
8
|
56
|
量油、取样
|
|
4月1日
|
24
|
4
|
84.7
|
34
|
31
|
2.4
|
8
|
56
|
量油、取样
|
|
4月2日
|
22
|
3
|
85
|
32
|
29
|
2.4
|
8
|
56
|
量油、取样
|
|
4月3日
|
21
|
3
|
85.1
|
4
|
30
|
2.4
|
8
|
56
|
|
|
4月10日
|
21
|
3
|
85.1
|
33
|
30
|
2.4
|
8
|
56
|
|
注:泵下入深度849.5m
从该井的生产数据表中可以看出,在3月28日关井测静压前生产正常,产液量53t/d,产油量10t/d,含水率81.4%,上、下电流分别为36A、33A。于28日上午9:00关井测静压,30日下午开井恢复正常生产。测压开井的第二天进行量油、取油样,发现产液量24t/d,下降了29t/d;产油量4t/d,下降了6t/d,产量出现明显下降;含水率84.7%,上升了3.3个百分点;电流数据变化不大。后经过连续三天核实,产液量基本保持在22t/d,产油量3t/d左右。资料核实完后为查明产液量下降的原因,首先进行示功图验证,结果示功图反映为正常,抽油机载荷变化不大,说明抽油泵的工作正常。(见图2-8所示)
在示功图验证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又对其进行憋泵查看效果,结果发现该井憋泵达不到要求,而且在憋泵过程中发现套压随之变化。我们将油、套压数据一起整理在表中,具体憋泵数据见表所示。
|
时间min
|
正常油压
|
1
|
5
|
15
|
20
|
30
|
停机10
|
|
油压(MPa)
|
0.25
|
0.4
|
0.8
|
1.25
|
1.4
|
1.5
|
0.6
|
|
套压(MPa)
|
0.35
|
0.4
|
0.55
|
0.7
|
0.85
|
1.0
|
0.75
|
从憋泵数据表中可以看出油压上升幅度缓慢,没有达到要求。憋泵30min,油压由0.25MPa上升到1.5MPa,上升了1.25MPa;停机5min又降到0.6MPa,下降了0.9MPa;而且套压随之波动,即油压上升套压上升,油压下降套压也随着下降。在这种情况下,说明油、套管之间互相窜通,油管有漏失的地方。
2.
诊断结果
示功图正常,载荷大,油、套管串通,说明是井口油管挂窜,抽出的大部分液体通过油管挂窜入油套环空。
这口井是偏心井口,在测压过程中转动井口时造成油管挂密封圈损坏所致。
3.
原因分析
由于油管挂漏失会导致油、套管之间连通,抽油泵所抽出的液体经油管挂窜入油管挂窜入油套环形空间,使油井的产量下降。由于是油管挂漏失,抽油泵的工作实属正常,泵以上液体的重量和压力和正常井一样。所以,测试出来的示功图是正常示功图。憋泵是查找泵、管漏失的有效方法,如果有漏失压力上升幅度小、慢,而且停机后会快速下降。这样,我们将产量、示功图、憋泵数据等资料综合在一起进行综合分析,就能够准确地诊断出故障及原因所在。
4.
下步措施
抬开井口,更换油管挂密封圈。
实例五十一 井下开关关闭,油井没产量
抽油机井在正常生产时,有时会出现断杆情况。如果是浅部抽油杆或光杆断,采油小队就可以组织人员进行打捞、更换新杆后即恢复正常生产。但有的井在捞出杆恢复正常生产后却出现反常情况,井口无产液量。
1.
问题出现
有一口抽油井出现光杆断掉到井下,当组织人员捞出断杆更换完起抽,量油时却发现无液量。经反复核实,就是量不上油。具体变化情况见表所示。
|
时间
|
产液
|
产油
|
含水
|
电流
|
冲程
|
冲次
|
泵径
|
备注
|
|
|
上
|
下
|
||||||||
|
7月15日
|
38
|
8
|
8.2
|
35
|
30
|
3
|
6
|
56
|
|
|
7月18日
|
36
|
8
|
78.2
|
34
|
30
|
3
|
6
|
56
|
13:25光杆断关井
|
|
7月9日
|
5
|
1
|
78.2
|
22
|
19
|
3
|
6
|
56
|
9:00捞光杆,13:00起抽
|
|
7月21日
|
0
|
0
|
0
|
21
|
19
|
3
|
6
|
56
|
量油
|
|
7月22日
|
0
|
0
|
0
|
22
|
19
|
3
|
6
|
56
|
量油
|
|
7月23日
|
0
|
0
|
0
|
24
|
20
|
3
|
6
|
56
|
量油
|
|
7月24日
|
0
|
0
|
0
|
23
|
20
|
3
|
6
|
56
|
处理、量油
|
|
7月25日
|
43
|
8
|
81.3
|
37
|
31
|
3
|
6
|
56
|
量油
|
|
7月26日
|
40
|
8
|
80.1
|
35
|
30
|
3
|
6
|
56
|
|
注:泵下入深度1023.1m
从表中我们看出,该井因光杆断7月18日下午关井。关井前产液量38t/d,产油量8t/d,含水率78.2%,上、下电流分别为35A、30A。第二天上午,捞出并更换了新杆,在13:00起抽恢复生产。当量油时发现量油不上液面,产液量为0t/d,经过反复几天核实产量,仍然无液量。说明抽油井在更换新杆后仍然有影响产量的问题,为查清原因,在资料核实完后安排了液面、示功图测试。测试结果,液面在井口,示功图图形为气锁,说明井下液体没有进入泵筒里,是抽油泵的吸入口出现了问题。在查找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该井在上一次检泵时下有井下开关。
2.
诊断结果
光杆掉时将井下开关关闭。
又重新进行了一次碰泵处理,打开井下开关。处理后产液量43t/d,产油量8t/d,含水率81.3%,上、下电流分别为37A、31A,生产恢复正常。
3.
原因分析
井下开关是防止井喷而采用的不压井工具。在施工作业下泵时井下开关是关闭的,作业完工后进行一次碰泵操作即可将井下开关打开,达到油井正常生产要求。当需要作业时,再进行一次碰泵操作即可将井下开关关闭,达到不压井、防井喷的作业条件。这次发生光杆断,掉到井下就是进行了一次碰泵操作。当打捞了断杆后,因井下开关没有打开而抽不出产量。要打开井下开关,就要重新再进行一次碰泵操作。查清原因后,于7月24日进行了处理(碰泵操作),抽油井恢复了正常生产。
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固定凡尔卡或堵,井下液体都不能正常流入泵筒,使产量突然下降。
4.
下步措施
1)如果下有井下开关的抽油井,只要重新进行碰泵操作,即可打开井下开关。
2)如果没有井下开关,就是固定凡尔堵或卡。首先进行洗井处理,若无效再上作业查泵。
实例五十二 气锁使抽油井产液量下降
油层出气量的大小,对抽油泵效是有一定影响的。尤其是对出气大的井,如果套压控制不合理会加大气体影响程度,严重时会产生气锁,使产液量下降。
1.
问题出现
有一口泵径56mm,冲程3m、冲次6次/min的抽油井。在量油时发现不上液面,产液量突然下降。为查清该井出现的问题,对其进行反复核实。现将核实数据列入表2-19表中
|
时间
|
产液
|
产油
|
含水
|
油压
|
套压
|
电流
|
液面
|
示功图
|
备注
|
|
|
上
|
下
|
|||||||||
|
11月28日
|
28
|
4
|
85.7
|
0.2
|
0.3
|
27
|
24
|
833.7
|
气影响
|
|
|
12月8日
|
30
|
4
|
86.5
|
0.15
|
0.3
|
25
|
20
|
|
|
量油、取样
|
|
12月9日
|
0
|
0
|
86.5
|
0.15
|
0.3
|
24
|
20
|
|
|
量油、取样
|
|
12月10日
|
0
|
0
|
0
|
0.15
|
1.8
|
23
|
20
|
|
|
量油、取样
|
|
12月11日
|
0
|
0
|
0
|
0.15
|
1.8
|
23
|
21
|
井口
|
气锁
|
热洗
|
|
12月12日
|
18
|
1
|
93.2
|
0.2
|
0.4
|
26
|
23
|
|
|
|
注:泵下入深度972.3m.
从该井的生产数据中反映,在11月下旬生产情况正常。产液量28 t/d,产油量4 t/d,含水率85.7
%,油压0.2MPa,套压0.3MPa,上下电流分别是27A、24A,液面深度833.7m,泵况为气体影响。但在12月8日量油时突然不上液面,产液量下降为0;油压下降到0.15MPa,上下电流分别下降到25A、20A。出现问题后连续三天核实量油资料,结果仍然量不上液面。在核实井口套压时,发现套压力上升到1.8MPa,检查定压放气阀发现已不起定压作用。为了验证是否气体影响,安排测试队测试示功图、液面检查泵况、载荷变化。示功图是气锁图形,液面上升到井口,说明是气侵造成油井产液量下降。
2.
诊断结果
因气锁造成抽油泵空抽。
在对其进行了热洗处理后,恢复泵的抽油功能,使产液量恢复正常。
3.
原因分析
油气比较大的抽油井,当套管放气阀被堵不能正常排气时,分离出的气体就会被抽进泵筒。当气体占据泵筒的一定体积时就会发生气锁现象。由于气体是可压缩的,当抽油泵上行程时气体膨胀,固定凡尔打不开,井底的液体就进不了泵筒中;当抽油泵下行时气体压缩,游动凡尔打不开,泵筒中没有液体可排;如此往返抽油泵就抽不出油形成气锁现象。
4.
下步措施
1)合理地制定、调整、管理好套压,减小气体对抽油泵的影响。尤其是冬季,要勤检查,防止放气阀冻结。
2)如果发生气锁,可以通过热洗来排出泵内气体,恢复抽油泵正常抽油。
实例五十三 堵水失效使油井产液量大幅上升
在油田进入中,高含水期采油,为控制含水率上升速度,实现油田稳产,一方面要搞好注水井的分注;另一方面要搞好堵水工作。堵水分机械堵水、化学堵水,通过堵掉油井的高压、高含水层,使差油层发挥作用,实现稳油控水的目的。过去,有许多高含水率油井通过堵水使产油量得到稳定,含水率下降,收到了非常好的增油降水效果。
1.
问题出现
有一口堵水井在堵水后见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但经过一段时期的生产后产液量突然出现大幅的变化。具体变化情况见生产数据表2-20所示。
|
时间
|
产液
|
产油
|
含水
|
液面
|
示功图
|
电流
|
冲程
|
冲次
|
泵径
|
|
|
上
|
下
|
|||||||||
|
堵水前
|
128
|
6
|
95.6
|
井口
|
抽喷
|
57
|
50
|
3
|
6
|
83
|
|
堵水后
|
53
|
9
|
82.4
|
435.6
|
正常
|
45
|
38
|
3
|
6
|
70
|
|
堵水一年后
(5月份)
|
45
|
6
|
85.7
|
415.2
|
正常
|
43
|
37
|
3
|
6
|
70
|
|
6月5日
|
112
|
4
|
96.1
|
|
|
38
|
40
|
3
|
6
|
70
|
|
6月6日
|
115
|
4
|
96.7
|
|
|
37
|
41
|
3
|
6
|
70
|
|
6月7日
|
108
|
4
|
96.4
|
井口
|
抽喷
|
39
|
42
|
3
|
6
|
70
|
|
6月15日
|
110
|
4
|
96.7
|
|
|
37
|
40
|
3
|
6
|
70
|
注:泵下入深度875.8m
从该井的生产数据变化表中可以看出,在堵水措施后效果是非常好的。堵水后抽油泵由83mm换成70mm生产,冲程、冲次没有变化;产液量由128
t/d下降到53 t/d,下降了75 t/d;产油量由6 t/d上升到9 t/d,上升了3
t/d;含水率由95.6%下降到82.4%,下降了13.2个百分点;液面由井口下降到435.6m,下降了435.6m;泵况由抽带喷变为正常;泵效54.6%,堵水收到了增油降水的效果。堵水后一年,生产情况比较稳定,产液量45
t/d,产油量6
t/d,含水率85.7%,液面深度415.2m,泵效46.1%。在一年后的一天,量油时发现产液量突然大幅上升,产液量112
t/d,上升了67 t/d;产油量4 t/d,下降了2 t/d;含水率96.1%,
上升了10.4个百分点;上下电流分别为38A、40A,分别下降、上升了5A、3A;泵效112.9%,上升了66.8个百分点。
为查清产量变化原因。首先进行了产量核实:结果资料数据准确无误,产液量稳定在110
t/d左右,含水率在96%。然后检查地面流程:对与产量有关的阀门、计量设备等进行了检查,结果一切正常。再进行实测示功图、液面验证:检查抽油机载荷及井下液面变化情况,结果示功图由正常变为了抽带喷(见图2-9)所示,抽油井载荷减小;液面深度由415.2m上升到井口,沉没度上升了415.2m,说明该井的供液能力大大增加。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该井产液、含水率、供液能力大幅提高,在采取堵水措施的抽油井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堵水失效。
2.
诊断结果
堵水失效。原堵掉的高产液、高含水层被释放开。
3.
原因分析
自开展“稳油控水”工作以来,油田在很多油井是采取了堵水措施。其中,有效果非常好的;有没效果的;也有当时有效,生产一段时间后又失效的。堵水就是要堵掉那些高压、高产液高含水层段。由于这些层段地层压力高、产液量、含水率高、产油量少,而且对中、低渗透层或中、低压层的产出有干扰作用层间矛盾大。为发挥中、低渗透层的作用,减小层间矛盾,提高油井的开发效果,对高压、高产液、高含水层采取堵水措施。生产一段时间后,由于种种原因使堵水失效,堵水层段的能量得到重新释放,就会使抽油机井的产液量、含水率、沉没度大幅上升,示功图也会变化为抽带喷。
4.
下步措施
1)重新进行堵水施工,减小油井的产水量,作好稳油控水工作。
2)调整水井堵水层段的注水量,降低这些层段的地层压力,减小层间矛盾。
实例五十四 注水受效,井口产液量逐渐上升
注水井注水效果不好,油井不受效,产液量逐渐下降。如果注水受效,地层能量得到补充,抽油井供液能力增强,产液量就会逐渐上升。但是,如果注水质量不高,油井在产液量提高的同时,含水率也会随之上升,而产油量不升。虽然,这种现象不能作为抽油井在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但在油田开发过程中是油井最常见的案例。
1.
问题出现
这是一口产液量逐渐上升的抽油井。受周围注水井注水的影响,在产液量提高的同时含水率也随之升高,产油量不但没升而且还有所下降。具体变化情况见生产数据表2-21所示。
|
时间
|
产液
|
产油
|
含水
|
液面
|
示功图
|
泵效
|
冲程
|
冲次
|
泵径
|
|
1月
|
39
|
6
|
84.6
|
342.4
|
正常
|
73
|
5
|
5
|
44
|
|
2月
|
44
|
6
|
86.4
|
01.1
|
正常
|
82.2
|
5
|
5
|
44
|
|
3月
|
47
|
6
|
87.2
|
253.6
|
正常
|
87.6
|
5
|
5
|
44
|
|
4月
|
46
|
6
|
87.9
|
136.6
|
正常
|
85.8
|
5
|
5
|
44
|
|
5月
|
47
|
5
|
89.1
|
108.4
|
正常
|
87.4
|
5
|
5
|
44
|
|
6月
|
51
|
5
|
89.4
|
108.1
|
正常
|
94.7
|
5
|
5
|
44
|
|
7月
|
55
|
5
|
90.8
|
95.1
|
抽喷
|
102
|
5
|
5
|
44
|
|
8月
|
58
|
5
|
92.2
|
井口
|
抽喷
|
107.5
|
5
|
5
|
44
|
|
9月
|
65
|
7
|
89.3
|
103.9
|
正常
|
100.9
|
5
|
6
|
44
|
|
10月
|
67
|
6
|
90.9
|
92.5
|
抽喷
|
103.8
|
5
|
6
|
44
|
|
11月
|
71
|
6
|
91.3
|
井口
|
抽喷
|
109.9
|
5
|
6
|
44
|
注:泵下入深度821.8m
从生产综合数据表中看出,该井的产液量逐月上升,产液量稳定或稍有下降。年初,该井产液量39 t/d,产油量6
t/d,含水率84.6%,液面深度342.4m,泵况正常,泵效73%。到8月份,产液量升到58 t/d,上升了18 t/d;产油量5
t/d,下降了1
t/d;含水率92.2%,上升了7.6个百分点;液面深度为井口,上升了342.4m;泵况变为抽喷,泵效达到107.5%。由于液面高、泵效高,在9月份进行了调参,冲次由5次/min上调到6次/min。调参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产液量上升7
t/d,产油量上升2
t/d,含水率下降2.9个百分点,液面下降103.9m,泵况正常。生产一段时间后,含水率、液面等参数又回到原来水平。
2.
诊断结果
主要是注水产生效果。由于连通注水井是笼统注水,注水质量不高,使油井的含水率上升,产油量下降。
3.
原因分析
油井受注水效果主要体现在产液量上升,地层压力(液面)上升。注水井注水层段存在较大差异,如果采用笼统注水就会加剧层间矛盾,会使油井含水率上升速度过快,产油量下降;如果采用分层注水,就柯减小导间矛盾,减缓含水率上升速度,稳定产油量。提高产油量的另一种方式是在油井上及时采取增产措施,提高产液量,这样可以降低井底压力,减小层间矛盾,减缓含水率上升速度,提高产油量。所以,注水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油井的开采效果;而油井不及时采取增产措施,就会放过了采油的好时机。目前,这口井的矛盾仍然是液面过高,层间矛盾大,含水率上升过快。
4.
下步措施
1)将该井周围连通的注不井进行分注,提高注水质量,减缓含水率上升速度。
2)对该井尽快采取换泵增产措施,提高产液量、产油量。
实例五十五 产液量数据录取不准之一,计量设备问题使产液量下降
1.
问题出现
某队,有一计量间汇集9口抽油井,其中产液量比较高的仅有1口,为150 t/d;而其他8口井的产液量基本在30 t/d ~60
t/d之间。一天,在对高液量井量油时发现该井产液量突然下降,产液量下降,而其他井的数据变化不大。该井的具体变化情况见生产数据表2-22所示。
|
时间
|
产液
|
产油
|
含水
|
液面
|
示功图
|
电流
|
冲程
|
冲次
|
泵径
|
|
|
上
|
下
|
|||||||||
|
6月5日
|
160
|
15
|
90.4
|
0.18
|
正常
|
24
|
20
|
3
|
9
|
83
|
|
6月10日
|
158
|
15
|
90.5
|
0.17
|
|
23
|
21
|
3
|
9
|
83
|
|
6月11日
|
79
|
7
|
90.8
|
0.17
|
|
23
|
21
|
3
|
9
|
83
|
|
6月12日
|
80
|
7
|
91.2
|
0.18
|
|
24
|
20
|
3
|
9
|
83
|
|
6月13日
|
78
|
7
|
90.9
|
0.17
|
|
22
|
19
|
3
|
9
|
83
|
|
6月14日
|
77
|
8
|
90.3
|
0.15
|
|
23
|
20
|
3
|
9
|
83
|
|
6月15日
|
79
|
7
|
90.7
|
0.16
|
|
20
|
18
|
3
|
9
|
83
|
|
6月16日
|
153
|
14
|
90.6
|
0.17
|
|
22
|
19
|
3
|
9
|
83
|
|
6月17日
|
159
|
14
|
91
|
0.18
|
|
24
|
21
|
3
|
9
|
83
|
注:泵下入793.7m
从上面的生产数据表中可以看出,该井除产量突然下降外,其他各项生产数据都正常。
在6月11日量油时发现产液量下降,产液量由158 t/d下降到79 t/d,下降了79 t/d;产油量由15 t/d下降到7
t/d,下降了8 t/d;而含水率、压力、电流等时间变化不大。产液量下降后进行了连续三天的核实,产液量基本保持在80
t/d左右,证实在量油数据上没有问题。在核实该井资料的同时,对这个计量间其他8口油井的产液量也进行了核实,这8口油井的产液量与原来基本一样,没有多大变化。为了查清这口井产量下降的原因,首先我们检查了井口流程核实了井口油压、套压、上下电流等数据,发现没有变化,均正常。然后对其测试示功图,查看抽油机井的载荷变化,结果图形与上次测试的示功图图形基本一样,载荷也没有多大变化。第三步对该井进行了憋泵,检查是否有漏失的情况。具体憋泵情况见表2-23所示。
|
时间min
|
正常油压
|
1
|
3
|
5
|
停机
|
停机5
|
停机15
|
|
油压(MPa)
|
0.17
|
1.0
|
2.5
|
3.1
|
3.1
|
3.0
|
2.9
|
从憋泵数据表中可以看出,憋泵状况是好的。憋泵5min,油压由0.17MPa上升到3.12MPa,上升了2.93
MPa;停机15min降到2.9 MPa,仅下降了0.2 MPa。通过憋泵,证实油管、泵没有漏失情况。
最后,在量油时对分离器玻璃管进行冲洗时发现下流管出液很少,说明分离器底部或下流管有问题。
2.
诊断结果
分离器底部或下流管堵塞
经过分离器底部冲砂和疏通下流管,发现有一块棉砂堵住了下流管中,疏通后,再量该井产液量时就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3.
原因分析
玻璃管量油的原理是连通管原理。当分离器内的混合液体上升到一定高度时,底部的沉降水通过下流管进入玻璃管,水柱也相应上升一定高度。通过记录玻璃管水柱上升固定高度所用的时间,就可以计算出这时的产液量。由于分离器底部或玻璃管下流管有堵塞物(但没有堵死),进到玻璃管里的水受到阻碍,水柱上升速度减缓,量油时间延长,使油蟛的产液量下降。产液量越高,量油时间越短的井,影响就越大,下降幅度也越大。而产液量低的井因量油时间长,影响就小。这个计量出现的问题就反映了这种情况。因为,计量间汇集的9口井中就这口高产液的井产量下降,其他8口井产液量较低,产量稳定或稍降。由于是计量设备的问题,只是在生产数据上造成产液量下降,而抽油机井的实际产液量是稳定的、生产是正常的。
4.
下步措施
1)定期对量油分离器进行冲砂、防止杂质和脏特堆积在底部,堵塞流道。
2)经常性地冲洗玻璃管,检查上下流管是否通畅。
实例五十六 产液量数据录取不准之二,热洗阀不严使产液量无故上升
1.
问题出现
在日常生产管理中,发现产液量下降,含水率上升的采油井都会去认真落实、查明其原因。而对产液量无故上升的采油井,一般不去查清其上升的原因。当发现个别采油井的产液量、含水率上升,只按资料录取规定的要求进行加密量油,取油样验证即可,具体变化的原因不去落实。
有一口泵径70mm、冲程3m、冲次7次/min的抽油井,在一次热洗后量油发现,该井产液量上升,含水率上升,其他数据变化不大。具体变化情况见生产数据表2-24所示。
|
时间
|
产液
|
产油
|
含水
|
油压
|
套压
|
电流
|
备注
|
|
|
上
|
下
|
|||||||
|
3月24日
|
70
|
10
|
86
|
0.21
|
0.39
|
18
|
7
|
|
|
3月26日
|
47
|
7
|
86
|
0.22
|
0.38
|
15
|
15
|
8:00/12:00热洗
|
|
4月1日
|
70
|
10
|
86
|
0.21
|
0.42
|
16
|
16
|
|
|
4月4日
|
70
|
10
|
86
|
0.22
|
0.42
|
15
|
15
|
量油液92t 、含水率88.4%
|
|
4月5日
|
70
|
10
|
86
|
0.23
|
0.42
|
15
|
15
|
量油液87t 、含水率89.2%
|
|
4月6日
|
87
|
9
|
89.2
|
0.21
|
0.42
|
16
|
6
|
量油液90t 、含水率89.7%
|
|
4月13日
|
87
|
9
|
89.2
|
0.21
|
0.48
|
15
|
15
|
|
|
4月14日
|
89
|
9
|
90.3
|
0.21
|
0.48
|
15
|
15
|
量油
|
|
4月20日
|
89
|
9
|
90.3
|
0.22
|
0.48
|
15
|
15
|
|
|
4月24日
|
89
|
9
|
89.4
|
0.22
|
0.5
|
15
|
15
|
量油
|
注:泵下入深度785.6m
从数据表中反映出,该井在3月26日进行的热洗。热洗前,该井产液量70 t/d,产油量10
t/d,含水率86%,油压0.21MPa,上下电流分别是18A、17A。热洗后,在4月4日到量油周期量油时发现,该井产液量突然上升到92
t/d,含水率为88.4%。由于产液量波动超过规定界限,需经连续三天加密核实,产液量分别是87 t/d、90
t/d,选择比较接近前期的量油值87 t/d采用。这样,产液量上升了17 t/d,产油量下降1
t/d,含水率上升了3.2个百分点,而压力、上下电流等其他生产数据没有多大变化。该井的产液量突然上升,含水率也有所上升,产油量却没有上升,说明只是产水量增加。虽然抽油井量油波动问题,说明该井实际产液量就是上升的。抽油井产液量无故上升是应查清原因,查找是否在查找过程中,发现井口套管四通的温度较高,是地面热水漏进井内使该井的产液量上升、含水率上升。当阀门漏失量很小时,对抽油井的含水率影响不大;随着漏失量增加,影响就会显现出来。
2.
诊断结果
热洗阀门关不严,将地面热水当做井下产出的液量进行计量。
3.
原因分析
产液量上升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好事,可能使产油量上升。但机械采油井的产液量在没有特定的情况下不可能出现突然上升。如果出现了突然上升,不是以前的量油资料不准,就是因为地面掺热中的热水漏失使油井的产液量发生变化。该井的产液量上升就是因为热洗阀门关不严,地面掺热保温用的热水通过热洗阀门漏到井下,再由抽油泵抽出。由于热水漏失一方面增加了井下液量;另一方面漏进的热水可以起到降粘作用,从而提高抽油泵效,使产液量上升。由于不是地层生产出的液量,就不能准确地反映出地下生产情况,对油井开采效果与注水井注水效果的分析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4.
下步措施
1)立即更换热洗阀门,减小地面流程对油井生产的影响。
2)重新量油、化验,准确录取油井生产数据。
实例五十七 产液量数据录取不准之三,计量间掺水阀不严也使产液量无故上升
除井口热洗阀不严会使抽油井产液量无故上升外,计量间来油汇管和掺热流程上的阀门不严也可以造成油井产液量的波动。
1.
问题出现
有一口泵径为56mm、冲程5m、冲次4次/min的抽油井,在一次量油时出现产液量突然上升,而其他生产数据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具体变化情况见生产数据表2-25所示。
|
时间
|
产液
|
产油
|
含水
|
油压
|
套压
|
电流
|
备注
|
|
|
上
|
下
|
|||||||
|
3月30日
|
36
|
10
|
71
|
0.25
|
0.4
|
37
|
31
|
|
|
4月1日
|
36
|
10
|
71
|
0.26
|
0.5
|
35
|
30
|
|
|
4月2日
|
36
|
10
|
71
|
0.22
|
0.4
|
36
|
31
|
量油偏高52t
|
|
4月3日
|
36
|
11
|
70.3
|
0.25
|
0.4
|
35
|
31
|
量油偏高54t
|
|
4月4日
|
51
|
15
|
70.3
|
0.25
|
0.4
|
35
|
1
|
量油偏高51t
|
|
4月13日
|
53
|
16
|
71
|
0.25
|
0.4
|
34
|
31
|
|
|
4月22日
|
50
|
15
|
71
|
0.25
|
0.4
|
36
|
30
|
|
注:泵下入深度879.8m
该井在三月生产一直比较正常,产液量36 t/d,产油10
t/d,含水率71%,油压0.25MPa,上下电流分别是37A、31A。从该井的生产数据表中看出,在4月1日量油时发现产液量突然上升,经连续三天加密核实量油,选用了与上次量油相近的第三次量油值
51 t/d采用。这样,产液量51 t/d,上升了15 t/d;产油量15 t/d,上升了5
t/d;含水率70.3%,下降了0.7个百分点;其他生产数据基本没变化。该井的产液量上升是抽油泵的排液效率提高还是其他因素的影响。通常情况下,提高抽油泵的排液效率一是要有好的泵;二是要有好的供液条件,不可能在短期内,在没有采取任何措施的情况下就提高的。为查清产液量上升原因,对生产数据逐一分析:(1)检查抽油井的上下电流是稳定的,说明抽油机载荷没有出现异常变化。(2)现场检查井口油压、套压力数据,没有变化;检查井口热洗阀门、小循环阀门关闭没有问题说明井口流程不会使产液量上升。(3)注水受效是逐渐变化的,不会在短期内出现大的上升。(4)排除以问题后,导致产液量上升的情况就只能是计量间流程上出现问题。
2.
诊断结果
计量间掺热阀门没关严或关不严出现漏失使该井产液量上升。
3.
原因分析
现在,油井生产都是采用地面掺热保温,多井汇集计量4的流程。计量间里的来油与掺热汇管上的阀门在长时间使用中,由于磨损、结垢,有脏物堵塞等造成关不严,对单井计量影响很大。计量间里的单井掺热阀门是汇管通向井口的控制阀门,单井掺热量的多少主要是由井口掺热调节阀进行调节。在进行单井计量时,首先要关闭计量间的掺热阀门,待停掺一段时间后(按录取资料规定的停掺时间)再倒流程进行量油。由于掺热流程的掺水量没有计量,如果掺热阀门关闭不严就会使一部分掺热的水量通过井口循环回来参与计量,使油井产液量上升。当阀门漏失量很小时,对抽油井产液量不会有大的影响;但随着漏失量增加,影响就会显现出来。由于化验取样是在井口操作,只要关闭井口掺热调节阀即可取井下抽出的液样,所以化验含水率不受计量间掺热阀门不严的影响。油井含水率的升降主要取决于井下液体含水率的变化,这一点不同于热洗阀门不严。
长期以来,计量间的掺热阀门很少检查,很少维修,只有在处理管线穿孔关不严时才能发现问题,才对阀门进行维修或更换。在日常的生产管理中,由于计量间的掺热阀门不严以准确地录取油井资料影响很大,给单井的准确分析、诊断带来不利。例如:油井的产量无原因上升;抽油泵出现故障后产量该降不降等。这口井在更换掺热阀门时发现,由于里面有脏物堵塞使闸板关不严,更换后产液量又恢复到原来水平。
4.
下步措施
1)要求检查、更换、维修掺热阀门,减少对单井产液量的影响。
2)认真查清油井产液量无故上升的原因,认真对待地面流程中的问题。
实例五十八 产液量数据录取不准之四,汇管阀门不严使产液量该降时不降
1.
问题出现
有一口抽油井在泵况出现漏失后产量不但不降,有时还会稍有上升。这种违反客观规律的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具体情况见生产情况表2-26所示。
|
时间
|
产液
|
产油
|
含水
|
液面
|
示功图
|
泵效
|
电流
|
冲程
|
冲次
|
泵径
|
|
|
上
|
下
|
||||||||||
|
9月选值
|
49
|
14
|
71.8
|
704.2
|
正常
|
51.4
|
26
|
24
|
3
|
6
|
70
|
|
10月5日
|
50
|
13
|
74.5
|
|
|
52.2
|
25
|
23
|
3
|
6
|
70
|
|
10月15日
|
52
|
13
|
74.8
|
0
|
漏失
|
54.3
|
23
|
21
|
3
|
6
|
70
|
|
10月25日
|
53
|
13
|
75.3
|
|
|
5.3
|
21
|
20
|
3
|
6
|
70
|
|
11月5日
|
50
|
12
|
76
|
|
|
52.1
|
20
|
19
|
3
|
6
|
70
|
|
11月5日
|
48
|
11
|
76.4
|
0
|
漏失
|
49.9
|
20
|
19
|
3
|
6
|
70
|
|
11月25日
|
49
|
12
|
76.5
|
|
|
51.6
|
21
|
20
|
3
|
6
|
70
|
注:泵下入深度977.5m
从该井生产数据对比表中可以看出,该井的产液量一直比较稳定。9月份,产液量49 t/d,产油14
t/d,含水率71.8%,液面深度704.2m,泵况为正常,泵效51.4%,上下电流分别是26A、24A。进入10月后,生产也是比较稳定的,产液量波动没有超过规定的范围。但是,在中旬测试示功图时发现示功图为泵漏失。这时,产液量为52
t/d,比9月上升了3 t/d;产油13 t/d,下降了1
t/d;含水率74.8%,上升了3.0个百分点;液面深度为井口,上升704.2m;上下电流分别是23A、21A,分别下降了3A;泵况为漏失,泵效54.3%。这就暴露出了另外一问题,即泵漏失产液量不但不降还稍有上升,最高时达到53
t/d。资料经过反复量油又没有发现问题,为了查清在抽油泵工作状况不好的情况下产液量没有下降的原因,我们逐项进行了全面的落实。
第一步,对该井的抽油泵进行憋泵,检查泵、管漏失情况。具体憋泵数据见表2-27所示。
|
时间min
|
正常油压
|
1
|
5
|
10
|
20
|
30
|
停机3
|
停机10
|
|
油压(MPa)
|
0.25
|
0.6
|
0.8
|
1.2
|
1.5
|
1.8
|
0.9
|
0.3
|
从憋泵数据看泵的排液效果不好,起压缓慢。憋泵30min,油压由0.25MPa上升到1.8MPa,上升了1.55
MPa。停机10 min降到0.3 MPa,下降1.5 MPa。憋泵效果不好,说明泵、管有漏失情况。
第二步,检查井口流程,通过检查、触摸,套管四通温度正常,没有发现热洗阀门有漏失情况。
第三步,检查计量间流程。采用停机量油的方法:先停机;再将计量间里这口井的掺热阀门和井口掺热调节阀全部关闭,保证了掺热对该井的产量没有影响;然后倒流程对该井量油,结果发现该井的产液量仍然有15。说明某口单井汇管上的量油阀门有问题,造成该井计量偏高。
2.
诊断结果
计量间中有个别井的量油阀门没关严或关不严,使该井产液量计量不准。
3.
原因分析
一个计量间将几口或十几口油井产出的液量汇集在一起往中转站输送。而且还要集中进行单井计量。计量间里每口井都有量油阀门,主要用于单井计量时使用。当进行单井量油时将该井的量油阀门打开,让油流进入分离器,再关闭汇管阀门就可心进行量油了。如果有的井的量油阀门关不严,这口井产出的部分液量就可以通过这个阀门漏进量油管线,与量油井的液量一起参与计量,使产液量本该下降的而没有下降;还可以使有的井产不液量无故上升。
与计量间里的掺热阀门一样,长期以来这些阀门很少检查与维修。只有在发现有问题进才能进行维修或更换。在日常的生产管理中,由于计量间里的量油阀门不严,对准确地录取油井资料有很大影响,这些都会给单井的准确分析、诊断带来不利影响。
4.
下步措施
1)对有问题的量油阀门要检查、维修、更换,减少这类问题对单井资料准确性的影响。
2)认真对待油井产液量无故上升或该降不降的情况,要仔细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查找问题的所在,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
实例五十九
产液量数据录取不准之五,量油资料不真实
在油蟛资料的录取工作中,有的由于流程、录取资料设备等问题会造成数据不准。有的是因为指标需要,使资料录取存在不真实情况。在生产现场,有时为了某种指标达到要求可以人为地进行修改数据,使资料失去原有的真实性。
1.
问题出现
在资料检查中,发现一口抽油井的产液量在一切都正常的情况下无原因地下降。具体生产数据见表2-28所示。
|
时间
|
产液
|
产油
|
含水
|
液面
|
示功图
|
泵效
|
电流
|
冲程
|
冲次
|
泵径
|
|
|
上
|
下
|
||||||||||
|
10月选值
|
87
|
5
|
94.8
|
408.7
|
正常
|
62.9
|
46
|
41
|
3
|
6
|
83
|
|
11月5日
|
83
|
4
|
95.2
|
|
|
59.7
|
45
|
40
|
3
|
6
|
83
|
|
11月15日
|
80
|
4
|
94.9
|
415.2
|
正常
|
57.5
|
44
|
40
|
3
|
6
|
83
|
|
11月25日
|
75
|
4
|
95.3
|
|
|
53.9
|
46
|
42
|
3
|
6
|
83
|
|
12月5日
|
71
|
4
|
95
|
|
|
51.1
|
47
|
43
|
3
|
6
|
83
|
|
12月5日
|
68
|
3
|
95.4
|
393.5
|
正常
|
48.8
|
45
|
41
|
3
|
6
|
83
|
|
12月25日
|
65
|
3
|
94.7
|
|
|
46.7
|
46
|
42
|
3
|
6
|
83
|
注:泵下入深度917.3m
从该井生产数据对比表中可以看出,除产液量外其他生产数据都正常。这口井每次量油产液量都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无须再重复加密量油。这样,经过两个月产液量也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10月份,该井产液量为87
t/d,产油5
t/d,含水率94.8%,液面408.7m深度,泵况为正常,泵效62.9%,上下电流分别是46A、41A。到12月25日产液量为65
t/d,比10月下降了22 t/d,产油量3 t/d,下降了2
t/d;含水率94.7%,变化不大,比较稳定;液面深度为393.5m,上升了15.2m;泵况为正常;泵效46.7%,下降了16.2个百分点;上下电流分别是46A、42A,变化不大。为查清产液量下降原因,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步,进行憋泵检查泵、管漏失情况。憋泵数据详见表2-29所示。
|
时间min
|
正常油压
|
1
|
5
|
8
|
停机1
|
停机5
|
停机10
|
|
油压(MPa)
|
0.23
|
1.2
|
.5
|
3.2
|
3.2
|
3.1
|
3.0
|
从憋泵数据看,泵、管正常。憋泵情况比较好,憋压8min,油压由0.23MPa上升到3.2 MPa,上升了2.97
MPa,说明泵工作正常。停机15 min,油压降到3.0MPa,仅下降了0.2 MPa,说明泵、管没有漏失情况。
第二步,检查计量设备。经过冲洗分离器量油玻璃管,没有发现堵塞现象,说明量油正常。
第三步,核实产量。经上井量油,核实的产液量为83 t/d,与报表数据相差18 t/d,相差21.7
t/d,相差比较大。
2.
诊断结果
经核实,原资料在录取上不真实。
经过进一步了解才知道由于综合含水率指标超标。通过降低高含水率井的液量来控制综合含水率的上升,达到指标要求。
3.
原因分析
通过降低高含水率井的产液量来降低综合含水率,这是控制综合含水率上升的一种方法。因为,降低了高含水率井的产液量就可以大量地减少产水量,而对产油量的影响很少,这样就可以降低一个单位或区块的综合含水率。降低油井产液量的方法很多,如关闭特高含水率井、换小泵、抽油机调小参数,见效慢的还有控制注水井的注水量等。但是,只在资料上人为地降低高含水率井的产液量,这种方法不可取。因为不真实的资料往往会得出错误的分析结果,采取错误的措施。
4.
下步措施
1)认真搞好油、水井的动态分析工作,采取降水措施来控制含水率上升速度。
2)搞好分层注水井的测试、调整工作,降低高压、高含水率层的注入量。通过做好注入井调整,减小油井层间矛盾,降低含水率,提高油田开发水平。
前一篇:抽油机井生产分析、问题诊断及处理
后一篇:射孔技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