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气驱技术
(2019-03-18 11:18:36)
标签:
氮气驱技术 |
分类: 油田化学 |
氮气驱技术
一、氮气物理化学性质
在常温常压下,N2为无色无味的气体,其相对密度约为空气的0.97
倍。N2的临界温度为126.35K,临界压力为3.398MPa。当压力为0.1MPa,温度为273.15K时,N2的密度为1.25kg/m
,导热系数为0.02392J/(m·s·),动力粘度系数为0.0169mPa·s。在不同条件下,N2也可以气、液、因三种状态存在。在常压下,温度为77.37K
时,氮气变成无色透明的液体。当温度为63.15K
时,氮凝固成雪状的固体。N2化学性质极不活泼,在常态下表现出很大的惰性。它不易燃烧、干燥、无爆炸性、无毒、无腐蚀性,因而使用安全可靠。对氮气的各种特性参数,可用与CO2相同的方法来确定。表2-5
给出氮气的一些性质。
分子量
|
沸点
|
|
熔点
|
|
临界温度
|
临界压力
|
偏差系数
|
28.013
|
-195.78
|
-209.89
|
-146.80
|
-3.398 M Pa
|
0.291
|
(一)氮气的密度
1.氮气的密度
与大多数其它气体类似,N2的密度随压力升高而增加,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相同的压力、温度条件下,氮气的密度比CO2小,比甲烷高,但比某些烃类气体低。一般情况大,氮气的密度低于气顶气密度,因而有利于采取N2重力驱开发凝析气田。
2.液氮的密度
与液体CO2性质相似,液氮的密度主要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3.固氮的密度固氮的密度受压力的影响甚微,但随温度的升高有所减小,见表2-6。
温度,K
|
|
0.15
|
20.65
|
45.15
|
63.13
|
密度,kg/m
|
3
|
1137
|
1026
|
982
|
947
|
(二)氮气的粘度
1.氮气的粘度
氮气的粘度与气顶气接近,略高于甲烷。在压力接近41MPa
时,氮气的粘度与甲烷相近。N2的粘度与温度、压力的关系。可见,N2粘度总的趋势是随压力升高而增加。当压力较高时,其粘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而当压力较低时,则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在相同的油层压力和温度条件下,N2粘度比CO2和天然气都低,因而重力驱气顶油藏适宜注入N2开采。
2.液氮的粘度
与液体CO2相似,液氮的粘度受压力的影响不大,但随温度的升高粘度值减小。
(三)氮气的偏差系数
氮气的偏差系数随压力的升高而增加,受温度的影响较小。在相同条件下,氮气的偏差系数比CO2、天然气的该值高,约为CO2的3
倍,这种较大的膨胀性有利于驱油。氮气的粘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其原因是氮气的临界温度较低。在相同条件下,它的偏差系数比天然气高。
(四)氮气的溶解性
氮气在淡水和盐水中的溶解性都很微弱,比二氧化碳和天然气更不易溶于水。该特性有利于采用注氮气来保持油藏压力。另外,由于地层温度比较稳定,故认为地层温度对氮气的溶解性不起主要作用。与此相反,压力和含盐量对氮气在水中的溶解起主要影响作用,含盐量越高,溶解度越小,压力增加,氮气的溶解度提高。
(五)氮气的临界性质
蒸汽压曲线lg始于气液团三相点Tr,终于临界点Co当温度为63.15K,压力为0.0124MPa
时,气、液、固三相呈平衡状态。在临界点C 附近,气液两相形成连续的流体相区,此时它既不同于一般的气相,也不同于一般的液相。
二、氮气驱油工艺
氮气驱提高原油采收率主要机理包括混相驱替、重力驱替和注气保持油减压力。另外,氮气还可以作为驱替二氧化碳、富气或其他驱替剂与原油的混相段塞的驱替段塞。
1.混相驱替
注氮的气混相驱替过程是多次接触动态混相过程,氮气驱混相机理与高压于气温相驱相似。注入的氮气在高压下通过蒸发(汽化)作用从原油中抽提轻烃和中间烃类。当驱替前缘蒸发到足够的轻烃和中间烃时,能与油藏原油混相而达到混相驱替。向地层中注入氮气时,氮气与原油接触抽提原油中的轻烃组分而富化,富化的氮气段塞继续向前移动与“新”的原油接触,按照抽提、移动、再抽提、再移动方式进行。随着氮气的不断注入,氮气不断地蒸发原油中的轻烃以及中间烃,气体中的轻烃比例增高。从注入带到驱替前缘,氮气被不断地加富,而液态原油中剩余的重烃组分比例增大,直到临界点时,气态和液态达到平衡而混相。为了保证油藏内混相驱替过程得以不断进行,需要不断地注入氮气,以达到充分混相。由于氮气与原油混相所需的最小棍相压力很高,所以,氮气温相驱只能用于深层油藏或高压油藏。另外,达到混相要求原油中轻烃的含量高,氮气不能混相驱替重质原油。N
混相驱所需的混相压力较高,如果注入N2后油藏压力仍不能达到混相压力,可以通过N
前注入一个CO2段塞(因CO2的混相压力低于N2),这样能从原油中提出更重的烃类。氮气—原油系统的混相过程可用三元相图来描述。在拟三元相图中,如果油藏原油的组成点位于A
点,注入气体为100%纯氮气,氮气与原油的动态混相按如下过程进行。
(1)氮气与原油第一次接触,形成新体系 M1;
(2)新体系 M1位于两相驱内,具有一个平衡气相G1和一个平衡液相L1;
(3)由于气相G1比液相L1的流动能力大,因而气相G1与前面的原油进行第二次接触,形成新体系 M2;
(4)相应地,存在平衡气相G2和平衡液相L2,C2与前面原油进行第三次接触,形成体系 M3;
(5)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加,接触后气相的组成点沿
G1,G2,G3,…,Gn发展,气相中C2~C6的中间组分越来越多,最终达到临界点C,达到混相。
2.重力驱替
重力驱替是指依靠注入气体与原油间重力分异作用,在油气构造顶部或大倾角油层的上部注气,以保持或部分保持气顶压力开采原油及天然气的方法。当向含油构造顶部注入氮气时,由于氮气的密度小于气顶气的密度,氮气将处于油层气顶的顶部,而且,氮气还具有非常有利的体积系数(较大的膨胀性),因此,注入的氮气可以保持甚至加大气顶的压力而驱替原油流动。当向较深的油气藏(压力接近于42MPa)注氮气时,氮气的粘度和甲烷的粘度相近,密度和气顶气的密度相近,这一特性有利于保持气顶压力而同时开采石油和天然气。重力驱替主要用于倾斜油藏和垂向渗透率高(高于0.2μm2)的地层。但在重力驱替开采原油的过程中,由于注入的氮气与原油的粘度相差较大,如果注入速度不加以控制,极易发生粘性指进。
3.保持油藏压力
保持油藏压力可以大大提高原油的采收率。对于封闭地层,将油藏压力保持在露点压力以上是非常有效的。例如在凝析油气田的开发中,当油藏压力低于露点压力时,会出现反凝析现象而降低凝析油的采收率。向地层中注入氮气时,氮气在原油及地层水中的溶解性非常差及其良好的膨胀性,有利于保持油藏的压力,使油藏压力高于露点压力,避免反凝析现象的发生,从而提高凝析油的采收率。另外,在油藏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氮气与原油能发生多级接触混相,混相驱替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与衰竭法开采凝析油气田相比,注气保持压力开采可提高采收率45
%。值得注意的是,注纯氮气会导致露点压力上升,从而引起地层中液体的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先注入一个氮气和天然气的缓冲段塞。
三、最小温相压力的预测
1.Sebastian 等人的方法
2.Hanssen 方法
氮气的最小混相压力取决于原油中轻烃和中间烃的含量、油藏温度以及注入氮气的杂质(如CO2)。随着原油中的轻烃和中间组分含量的增加,氮气的最小混相压力降低。注入氮气中如果含有CO2等杂质,也会降低氮气的最小混相压力。温度对最小混相压力的影响比较复杂。
四、注氮气油藏选择
一般来说,一个油藏要注气最关键的条件是油藏要有良好的封闭性,这样注入气不致漏窜,注氮气开采原油也不例外。然后根据油藏的地质、构造和油藏流体特征,选择不同的驱管机理,确定注入方式及注入压力等施工参数。注氮气油藏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1.原油的组分和性质
影响氮气驱的机理和效果最主要因素是原油性质:原油的粘度和API 重度。低粘度和高API
重度的原油有利于氮气混相驱。氮气在API 重度高的原油中的溶解度大于在低API 重度原油中的溶解度;API
重度高的原油中的轻烃和中烃(C2~C6)含量高且粘度低。API
重度高的原油一方面有利于高压下氮气对原油的蒸发作用(汽化轻烃和中间烷轻(C2~C6)作用产生混相),另一方面,较高的轻质烷烃和中间烷烃含量,可以降低原油粘度,缩小注入氮气与原油的粘度差,减少粘性指进而提高波及效率。因此,高压下注氮气混相驱或保持压力开采的主要对象是35°API及以上的原油,而对于注氮气推动二氧化碳混相段塞,要求的原油的API
重度要低一些。
2.油藏性质
进气油藏的选择依据注氮方式或驱替机理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标准,表2-2 列出了油藏性质对气体注入方式的影响结果。
油藏参数
|
对气体注入方式的影响和意义
|
温度
|
氮气的压缩性随温度变化的程度低于二氧化碳和甲烷,注入气量越高,需要温度
越低 |
孔隙度
|
如果认为平均孔隙度适于注二氧化碳,则也适于注氮气和烟道气
|
渗透率
|
油藏的水平渗透率和相对修道率是注气法的重要者数,油藏非均质性是影响注入
气被及系数和垂向驱油效率非常重要的因素。油藏内高渗透层可以导致高的流度 比,导致早期气窜和低的驱油效率。一般来说,注气法用于低渗透性油过 (约 |
|
10 m D),比注化学剂 (约50 m D) 和热采 (约300 m D)
的方法要求低
|
原生水
|
原生水的含盐量和组分很重要,特别是对于烟道气更加重要,因为烟道气和水中
的组分反应后,可以形成油藏的堵塞物 |
饱和压力
|
对确定注入压力很正要,它关系到气的驱动是混相还是非混相的
|
压力
|
氮气与甲烷在6000lb/in2时的粘度相同;氮气在淡水或盐水中的溶解度与压力密切
相关;在一定相似压差下,氮气的露点变化比天然气更明显;注入气体的可混压 |
|
力取决于油藏的深度和压力;如果油藏压力降到饱和压力以下,将发生相变
|
原油 组 分 和
性质 |
如果原油中含有相当量的中间烃 (C2 ~C6),将发生氮气—油混相。这种混相能力
来自蒸发抽提作用。 |
原油 料 皮 和
相对密度 |
低粘度、低相对密度原油最适于注氮气;小于10cP 和大于35°API 的原油适于二氧
化碳混相驱,也适于氮气和烟道气 |
油层 和 非 均
质和裂缝 |
混相受以下因素影响:(1) 流度比;(2) 分子扩散和粒间分布;(3) 孔隙大小分
布;(4) 流线变化;(5) 油层压力变化 |
深度
|
浅油层不能经受高压,因而3000 m 以上深油层适于注氮气温相驱
|
含油饱和度
|
残余油饱和度小于20 %~25 %时注气法效果不大
|
其他 几 项 参
数 |
对注气 (氮气和烟道气) 比较重要的参数如下:油藏岩性,油层厚度、流体性质
(油层原油性质)、天然水驼和气顶驱 |
(1)构造条件:若利用重力驱替作用注气开采原油,要求油藏的构造中具有比较陡的地层倾角,以利于发挥油气分离作用。同时要求地层的垂向渗透性要好(垂向渗透率大于0.2μm2)。
(2)油层深度:氮气混相驱要求很高的混相压力,而浅的油层不能经受高压,因此深油层更适合于注氮气混相驱。一般要求注氮气温相驱的油层深度大于7500ft,而对注氮气非混相驱则无此要求。
(3)渗透率:对于注气来说,低渗透性的油藏的效果会更好,因为低渗透油藏可以提供充分的混相条件,高渗透性油层会导致高的流度比而产生早期气窜,降低驱油效果。一般来说,注气要求的渗透率极限为0.01μm2。若利用重力分离作用开采原油则恰恰相反.要求更高的垂向渗透率(大于0.2μm2)。
(4)含油饱和度:要求含油饱和度(Φ·So)大于10%~25%,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5)油层压力:油层压力的大小决定着注氮气开采的机理(温相驱或非混相驱)。对于注氮气温相驱,要求的油层压力应大于4500lb/in2;对于注氮气推动二氧化碳混相段塞要求的压力只有13001b/in2。而注氮气非混相驱则无此要求。
(6)非均质性和裂缝:一般来说,裂缝油藏或非均质油藏不适合于注气开采。
五、氮气注入工艺
1.氮气制备
氮气的主要来源是空气。从空气中获取氮气的原理是根据空气中各气体组分(主要是氧气和氮气)的沸点差异(氮气的沸点为-195.78,氧气的沸点为-147.22),采用空气冷冻分离法将氮气从空气中分离出来,可获得纯度达99.999%以上的氮气。
2.注氮气工艺流程
由于注氮需要较高的压力,氮气必须经多级压缩后,才能达到注入压力的要求。根据注入层的要求,可以选用不同级数的压缩机组。例如,在太阳公司的福多奇油田的注氮工艺过程中,采用三级压缩。通过三级压缩机组,把氮气的压力分别从1100psi
升至1800psi,从1800psi 升至3500psi,再从3500psi 升至8300psi。达到要求的8300psi
后,才注入到井内。
3.产出气脱氮工艺
在注氮气开发油气田的过程中,生产井产出气中的含氮量不断上升,不但影响了注入氮气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果,而且降低了产出的天然气的热值和液化气的质量。因此,产出的气体要经过脱氮处理。天然气的脱氮过程是,在深冷条件下通过蒸馏作用从富含甲烷的天然气中析出氮气。脱氮装置一般包括三个部分:
(1)预处理:除去硫化氢和水;
(2)脱氮冷却箱:一般需要双蒸馏塔;
(3)再压缩:脱出的氮气一般要回注到油层中,再压缩的压力根据回注压力确定。
六、氮气驱的特点
1.氮气驱的优点
(1)适应的油藏类型多。对于挥发性油藏、凝析油藏采用注氮气方法可以获得较高的采收率;对于带气顶油藏和油环的油藏,注氮气可缩短开采期,提高经济效益;对于灰岩油藏,注氮气的成功率也很高。
(2)提高采收率机理多。由于注氮气不仅可以发展为混相驱,而且也可以利用重力排驱和保持油藏压力机理,提高采收率。因此,即使不能在油藏条件下达到混相驱,采收率的提高幅度也十分明显。
(3)氮气(或烟道气)的成本低。氮气与天然气及二氧化碳相比成本低得多,在美国注氮气成本为天然气的1/4,是CO2的1/3~1/2。人们可以从空气中制氮,其资源充足且不受地理条件限制。此外在能源利用上,氮气比天然气更合理,更安全,更可靠。
2.注氮气的缺点
(1)需要很高的压力才能使氮气与原油达到很相。在相同条件下,氮气与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比CO2和天然气的最小混相压力高得多。
(2)如果注入的是工厂废弃的烟道气,会带来较为严重的腐蚀问题,采用烟道气分离技术会增加注气的成本。
系列杀菌剂、防腐剂、防霉剂、消毒剂、抗菌剂
联系人:宋先生 电话13305313047
前一篇:气驱残余油饱和度的预测方法
后一篇:烃类气体驱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