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氧化锌与普通氧化锌抑菌性能差异研究
(2015-02-10 14:59:59)
标签:
纳米氧化锌普通氧化锌抑菌率 |
分类: 杀菌防腐 |
纳米氧化锌与普通氧化锌抑菌性能差异研究
摘
关键词:
1
1.1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1.2
1.2.1
LB液体培养基:酵母提取物5
LB固体培养基:按15g/l
普通培养基(液体):将牛肉膏5g
1.2.2
将保存的大肠杆菌菌种接种(挑单个菌落)于LB液体培养基中,于37℃培养16~18
金黄色葡萄球菌计数同上,算出每毫升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的活菌数为6xlO
1.2.3
用无菌生理盐水将菌液稀释至6×105cfu/m1.即将大肠杆菌菌液、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分别稀释102、10
1.2.4
1%、2%、3%、4%、5%普通ZnO溶液的配制同上。
1.2.5
取0.1
普通氧化锌抑菌试验同上,但无紫外线光照试验组
1.2.6
抑菌率(%)=(对照组菌落数一试验组菌落数)/对照组菌落数。
2
2.1
随着纳米氧化锌质量分数的提高,菌落数都呈下降的趋势,与马正先(2004)、宋志慧(2004)报道一致。显然,纳米氧化锌的存在可以抑制大肠杆菌(G-)和金黄色葡萄球菌(G )的生长。由此可知.纳米氧化锌对细菌的抑菌作用没有明显的革兰氏阳性菌(G )和阴性菌(G-)的区别,该结果与高艳玲(2005)报道结论一致。
纳米氧化锌对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率的影响可以看出,当纳米氧化锌质量分数为3%时,纳米氧化锌的抑菌效果出现了一个陡然上升的趋势。当纳米氧化锌质量分数为4%时.对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了明显抑菌效应,紫外线光照时生长抑菌率分别达到了97.1%和98.3%:当纳米氧化锌质量分数为5%时,无论是紫外线光照还是日光灯照时,生长抑菌率几乎达到了100%。随着纳米氧化锌质量分数的升高,抑菌率增大趋势逐渐变缓,说明抑菌率和纳米氧化锌的质量分数不呈线性关系。
从两个表中紫外线光照组与日光灯照组的对比可以看出,同一质量分数下.紫外线光照较日光灯照组纳米氧化锌的抑菌效果更好。纳米氧化锌具有极强的化学活性。能与多种有机物发生氧化反应(包括细菌内的有机物),从而把大部分细菌、病菌杀死。
对于纳米氧化锌的抑菌机制还存在一种说法,即Zn2 接触反应,造成微生物共有成分被破坏或者产生功能障碍。当微量zn2 接触微生物细胞膜时,因后者带负电,依靠库仑引力,使二者牢固结合,使蛋白质凝固,破坏细胞合成酶的活性。细胞丧失分裂增殖的能力而使其死亡。其抗菌机制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即催化假说),用它来解释以上结果更为合理。
纳米氧化锌在阳光,特别是在紫外光照射下,在水和空气中能自行分解出自由移动的带负电的电子,同时留下带正电的空穴。空穴可以激活氧和氢氧根.使吸附于其上的水和空气变成活性的氧和氢氧根,它们具有很强的氧化还原作用.使细胞膜损伤而导致细菌的死亡。
当纳米氧化锌的质量分数逐渐增高时,抑菌作用不断增强,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纳米氧化锌质量分数较低时,有效光子不能完全转化为化学能:适当增加纳米氧化锌的质量分数,能产生更多的电子一空穴对。提高抑菌能力;但质量分数过高时,造成光的散射,降低了产生的电子一空穴对数目,从而导致抑菌能力下降。日光灯照射组也出现氧化锌抑制细菌生长的现象,这可能是由于有效光子数不足譬产生的·OH数目相对较少,从而导致该条件下抑菌效果低于紫外线光照组。
2.2
在日光灯照条件下。无论是对大肠杆菌还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纳米氧化锌均比普通氧化锌有更好的抑菌作用。当纳米氧化锌和普通氧化锌质量分数均为5%条件下,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分别达到97.9%和52.9%;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分别达到98.8%和68.3%。有研究表明,在5
由于纳米氧化锌具有极强的表面效应,表面原子数与总原子数之比随着纳米粒子尺寸的减小而大幅度的增加,粒子的表面能及表面张力也随着增加,从而引起纳米粒子性质的变化;同时纳米氧化锌的表面原子所处的晶体场环境及结合能与内部原子有所不同,存在许多悬空键,并具有不饱和性质,因而极易与其它原子相结合而趋于稳定,所以具有很高的化学活性;另外,由于纳米氧化锌的比表面积较大,表面的键态与颗粒内部的不同,表面原子配位不全,这就导致表面活性位置增多,形成凸凹不平的原子台阶,加大了反应接触面。因此纳米氧化锌比普通氧化锌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及光催化活性。02-空位在光催化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在催化反应中,氧缺位越多,催化活性越高。这些决定纳米氧化锌比普通氧化锌有更强的氧化性,能氧化多种有机物(包括细菌内部的有机质),也可将大部分细菌和病毒杀死,故纳米氧化锌比普通氧化锌对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更好的抑菌作用。
2.3
另外,随着粒径的减小,杀菌能力提高;其中粉体表面产生的H20:成为抑制细菌生长的主要因素,另一因素是酸碱度。
可见,对于纳米氧化锌究竟对于哪种菌有更强的抑菌性能未能达成一致的见解,有待进一步研究。
3
3.1
3.2
3.3
联系人:宋先生 电话13305313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