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PEP五上Unit3Whatwouldyoulike?PartALet’slearn教学设计

(2019-11-18 21:19:26)
标签:

教学设计

分类: 好文分享

PEP 五上Unit3 What would you like?

    Part A Let’s learn 

                          恒口小学: 胡代欣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整体发展的基础上。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以前学习过的食物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因为食物这一题材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之前学生在三年级四年级学习过一些相关内容,并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所以学生对这一单元的内容应该会很感兴趣,学起来也会更加得心应手。由于以前学生已经学过相关内容,所以这一单元的的“Let’s talk”部分精炼了许多,对话内容也比较集中。在这一单元,学生将学习更多的关于食物以及形容食物的词汇,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二)教学内容

具体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PEP五年级上册Unit3 What would you like? PartA Let’s learn.  

(三)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五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年龄在11岁左右,学生学习英语的周课时为每周两节英语课,到目前为止,从三年级起始到现在,大多数学生具备一定的词汇量,三年级上册Unit5.Let’s eat学习了部分食物。四年级上册Unit5.Dinner’s ready学习了部分食物和餐具。但也存在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所造成的语言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关食物类单词的词形和意义,因此本节课是通过竞猜复习以前的食物发现新的食物,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都说一说。

(四)教学方式与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及传统教学媒介创设情境,给本节课词汇一个特定的情景场所,通过全班,小组,个人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在深入分析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力求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以培养学生通过思考,合作和体验等方式,实现教学任务目标。

(五)教学准备

教学用的课件  动画材料 单词卡片

【教学目标】

1. 能听、说、读、写单词“sandwich”, “salad”, “hamburger” ,“ice cream”“tea”

2. 能灵活运用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 to eat/drink?”“I’d like…”进行交流。

3. 能完成询问他人想吃什么喝什么的任务。

4. 继续保持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用英语交流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 重点

1. 能听、说、读、写单词“sandwich”, “salad”, “hamburger”, “ice cream”“tea”

2. 能灵活运用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 to eat/drink?”“I’d like…”进行交流。

() 难点

能准确的完成点餐对话。

【教学过程】

() 课前热身(Warm-up)

1. 打招呼。

T: Good morning/afternoon, everyone. Welcome to English! Very nice to see you here.  Nice to see you.

Ss: Nice to see youtoo!

T: How are you today?

Ss: Fine, thank you.

2. 教师出示一张西餐的餐桌图,师生进行对话,如:

T: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Ss: I see …

T: What’s that? /What’s this?

Ss: It’s… (the knife, the fork, some flowers......)

设计意图:从一张西餐餐桌图入手,暗示本节课的食物属于Western food,复习了四年级上册的餐具单词,为后面的中西餐差异对比做了铺垫,也为本节课将要进行的competition做好分组引导。

() 课前预习(Preview)

1. 由一首chant引出本节课话题,我们将要谈论食物。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以前学过的食物单词的图片,尝试让学生回答I’d like....

T: What would you like to eat? what would you like to drink?

Ss: I’d like a....; I’d like an....; I’d like some....

在复习旧知的同时,学习了ice cream tea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图片展示和合作交流,应该已经知道了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a , an , some 与这些食物单词紧密相连,这些表示数量概念的词使食物单词产生了单复数的变化,出现了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这些语法知识在学习词汇和练习句型中都应该涉及到,这也是本单元的语法重点,下面的教学自然就水到渠成。

() 新课呈现(Presentation)

A. Let’s learn.

(1) 教学新单词。

 师生对话。

T:  Do you like Chinese food or western food?

Ss: I like Chinese/western food.

T: Some people like Chinese food and some people like western food. Let’s play a game. Can you guess it? What’s inside?

 Ss: …(学生猜)

T: Let’s have a look. (打开盘子)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依次展示出装有沙拉、汉堡、三明治的盘子图片,引出单词“salad”“hamburger”, “hamburgers”, “sandwich”“sandwiches”

设计意图:先用猜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猜对了会获得更多的奖励,再用形象的图片配单词出现,衔接自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期待着打开盖子后的结果。

(2) 教师拿出食物图片,与学生进行对话,如:

T: What would you like to eat, S1?

S2: I’d like…, please.

T: What would you like to eat, S2?

S2: I’d like…, please.

(3)教师带领学生读几遍,将词卡帖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带入句型读。

(4)师生对话,对话中的关键词,用新词替换。

() 巩固延伸(ConsolidationExtension)

出示Chinese food Western food菜单

和你的同桌讨论点餐

两人对话练习:S1“What would you like to eat?”

S2“I’d like…”

S1“What would you like to drink?” S2“I’d like…”

或者A组问B组,一问一答。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组问答中能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并感知中西餐的不同。

() 课堂小结 (Summary )

让学生说一说中餐和西餐有什么不同。———餐具差异和主食差异

无论选择哪种食物都应该保持健康,远离垃圾食品。

() 布置作业( Homework)

1. 将本节课学习的新单词在四线三格内抄写三遍。

2. 完成填写菜单,并想一想你最喜欢的食物是什么?它的口味怎么样?

板书设计

  

 

反思:本单元是小学英语里关于食物话题的最后一个篇章了。三年级学习食物大部分是早餐运用的句型是Have some..../Can I have some...? 四年级学习的食物偏中餐较多,开始讨论早餐,午餐,晚餐,What would you like? I’d like....五年级学习的食物基本上都是西餐,讨论更加细化到What would you like to eat? What would you like to drink? I’d like....所以纵向来看,整体设计,这一单元的学习即是对以前知识的回顾也是对新知的学习,是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的,比如冠词,a  an  some 的使用,现在就要做一个整体的归类。因为这些冠词的使用导致后面食物单词出现了单复数的变化,这时在新授词汇时必须也要呈现出单复数的变化。没想到学生反应还是很积极的,对于学过的单词他们积极踊跃的举手发言,给出示例立马能辨别正确使用a  an  some 。本节课我把知识都运用到了,情感态度目标和中西方文化意识交流这些在比较中西餐差距的时候也完成了。但是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因为学生英语水平差异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英语底子差的学生明显显弱,不敢大胆发言,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对这部分人的关照,如何逐步提高这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也是一个我要反思的问题,任重而道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