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太子山的传说

(2012-12-17 13:40:43)
标签:

全真教

寺观

分类: 共用分享

关于太子山的传说

    本文原作者   王玉文   刘亚鹏
    家乡的太子山,巍峨陡峻,海拔1000多米,春夏秋冬,景色各异,拾级登山,令人心旷神怡,伫立山顶,极目四野,美不胜收。
    太子山的山顶,曾立一块残碑,上书“天子望山”四个大字。相传西汉末年,王莽撵刘秀,家居宛城为复高祖之业的皇族刘秀,骑着马一路向北逃跑,当逃到现在太子山庙的时候,思家心切的刘秀,登上附近的一座高山,向南望去,可以隐约望到宛城,这样可以给他增添一点儿思想的安慰。刘秀称帝后,人们为了纪念刘秀登山望乡,把这座山叫做“天子望山”,后人为了叫着顺口,改名叫“太子山”。
    还有另外一种传说,“太子山”古时称顶天柱。从前有一位太子,带领仆人来到山上,游山观景打猎。来到半山腰处,发现一个山洞,太子不小心掉进洞里,三天后才从白河里漂了出来,人们惊奇万分,后人又做了实验,往洞里扔了三只鸽子,三天后便从白河里漂了出来。皇帝知道后,派人把山顶平掉填到洞里。从此顶天柱更名为“太子山”,人们称山洞为“枯井”,或叫“太子洞”,山洞在太子山北面半山腰里,入洞须直下54个台阶,然后斜入山脚而出,出洞口狭小如鱼嘴,有人也称此洞为“王莽洞”,说王莽大军曾钻此洞寻找躲藏在此的刘秀。太子山名称的由来,两种说法究竟哪一种可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太子山的正东有一大山谷,太山庙人称之为“北沟”或“黑驴沟”相传王莽追赶刘秀来到太子山下,登山观望刘秀去向,王莽骑的黑驴拴在太子山东面北沟口旁边,现在沟口石板上还能清晰的看见许多驴脚印。因此,北沟又称“黑驴沟”。王莽骑黑驴可信度低,笔者认为是山高沟深,沟里面林子黑压压一片,观其者称为“黑林儿沟”倒恰切,也或者是古时真有一头野黑驴在此出没。
    王莽撵刘秀,撵了一路也没撵上,成就了刘秀的东汉光武大业,留下了一路脍炙人口的传说。
    太山庙脚下的东南方向有一个庙观,叫“天宝观”,相传是道教武当派的传世人,太极真人张三丰的得道圣地,今南召县东坪村桥下,尚有张三丰故里石碑一通(南召县文化馆存有石碑拓片)。民国六年(1917年),在太子山东南麓半山腰处有草庵遗址,发现有“张三丰初居此处,道成于天宝观”的石碑。由此可见,张三丰修道时间较长的地方是南召县太山庙乡太子山上的白鹿岭天宝观。因此,南召县太山庙乡是他的第二故乡。此后他又前往五垛山祖师庙(修行),(当明代武当山南顶开始重修扩建时,他又匆匆前往)湖北武当山南顶太和宫修炼(多年)。
    太子山东面山脚下,是发源于小店乡的空山河、流经云阳镇的鸭河的交汇处,称口子河,据说是唐僧取经回来以后路过这里,山挡了道,猪八戒用耙子扒开的口子,故名口子河,唐僧的经书落到了水里,后来拿到河边的石头山晾晒,还有“晒经石”,唐僧一行临走把晾晒的经书一卷忘在了河边,后来就变成了山,所以在口子河边的山体都是一层一层的,据说这就是经书。
山区的传说真像天方夜谭一样,一千零一夜也讲不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