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2013-12-12 15:12:49)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龄前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启蒙时期,科学的学前教育对人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都知道用来指导幼儿园教学实践活动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早在2001年就已经出台,幼儿园组织活动时设置目标及活动过程,幼儿教育活动课的评价等,都是以《纲要》为标准。比如某个活动目标的设置符合纲要中的标准或者某个活动达到了《纲要》的目标。那么这个《纲要》就是用来指导幼儿园教学实践活动的,为什么现在还要制定《指南》呢?那么,我们就从社会和科学两个领域来探讨一下《指南》的价值。
《指南》社会领域解读
一、社会领域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价值:
(一)正确理解社会领域目标
1.理解社会领域学习与发展目标的内涵,把握社会领域的核心价值——为什么要有这个领域?这个领域学什么?
2.理解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在幼儿发展中的重要性——为什么这样划分子领域?子领域中为什么提这些目标?
(二)社会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社会化是人和社会双向运动的过程,贯彻人的一生。社会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个性化的过程。因为人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
一方面,儿童总是处在社会当中,总是和社会相互作用的,受到社会环境中成人的各种各样的影响,逐渐被社会化,成人是儿童社会化的主体。另一方面,儿童和成人一样,他是社会化过程的主体,不仅仅是社会来影响儿童,儿童也是一个积极能动的主体,他也不断参与到自己的社会化当中,同时,还会影响社会。
逐渐“社会化”,逐渐形成作为一个合格社会成员的基本素质是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中心任务之一。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其实质在于促进儿童社会化,逐渐形成良好的社会性与个性品质。
幼儿期是人的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幼儿学习怎样与人相处、怎样看待自己、怎样对待别人;逐渐认识周围的社会环境;逐渐内化社会行为规范;逐渐形成对所在群体及其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这是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公民素质。
幼儿期也是人的个性初具雏形的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对人对事对己的态度、个性品质和行为风格,不仅直接影响其童年生活的快乐与幸福感,影响其身心健康以及知识、能力和智慧的形成,更可能影响其一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指南》社会领域的结构与目标、内容
(一)社会领域目标结构框架
对《指南》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及其在各年龄阶段的表现进行简略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内容大致包括:交往态度和交往技能;对自我和对他人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对群体、群体生活及我群关系的感受、态度和行为几方面。其核心价值在于逐步引导幼儿学会共同生活,建立和谐的社会(包括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性/个性品质。
(二)为什么将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分为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两个子领域?
1.人际交往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际交往有如下基本功能:
交流沟通;
组织共同活动;
形成和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增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
人际交往的这些功能对幼小儿童来说更具有特殊的发展意义。
(1)交流与沟通
幼儿的学习(包括社会知识的学习)固然主要来自于自身的经验,但在交往中运用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也是一个重要渠道。在交往中幼儿不仅能够分享来自他人的信息,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解决同伴之间的冲突,也能将自己的经验贡献给他人,让别人了解自己的观点。同时,在交流与沟通中感受自己的主体性。
(2)组织共同活动
共同活动往往是两个或更多人为了某个共同目标而集合在一起进行的活动。通过人际交往来沟通、协调、联合与合作是共同活动必不可缺的条件。幼儿成长过程中,能够共同游戏是其社会性发展中的重大进步,意味着幼儿的目标意识、合作意识、沟通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等都有了一定的进步。同时,通过交往开展游戏或其他活动又会进一步促进幼儿相关能力的发展。
(3)形成和发展人际关系
儿童从出生时起就处在某种人际关系之中,出生后,随着交往对象的增多,人际关系会变得更加复杂多样起来。一般来说,人际关系越丰富,儿童就越能在宽阔的交往空间中得到更大的发展。
人际关系有着不同的性质。人际关系的优劣虽然不单纯取决于儿童一方,但人际关系良好的儿童往往表现出积极、乐观、自信的个性特征和更多的亲社会行为,也更可能在交往中获得更丰富的经验。(处理同伴关系,我们成人提供条件)
(4)增进对自己、对他人的认识
社会交往与幼儿形成对人对己的认识和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交往中,幼儿不仅通过他人的外显行为了解其特点,形成对他人的评价和态度,也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形成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米德说过,“自我只存在于一定的与他人的相互关系中”,在某种意义上,“自我概念是他人反馈的函数”(库利)。认识他人与认识自己的过程也促进了幼儿社会认知能力(如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自尊自信是孩子发展的动力。
鉴于交往在幼儿发展中的重要性,因此,《指南》将人际交往列为社会领域的重要子领域,将愿意交往、友好相处、自尊自信自主、善待他人四个目标归入这一子领域。
2.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不断地学习或修正各种行为和生活方式,最终达到与社会环境保持和谐与平衡的过程,也是个体逐步接受所在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的过程。
儿童生活的社会群体和机构(家庭、幼儿园、社区等)常常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行为规范和文化特征,会通过角色期望、行为规范、习俗传统等方式影响儿童;儿童作为一个具有主体性的成员也会有选择地接受这些影响,积极地适应社会。
(1)适应不同的社会群体或组织的过程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儿童成长过程中往往会加入不同的社会群体。不同的社会群体有着不同的组织结构特点、不同的社会规则,赋予其成员不同的社会角色和不同的角色期待。幼儿从家庭走进幼儿园,从幼儿园走进小学,所经历的不仅是生活空间的转换,更是生活方式、角色身份、人际关系、行为准则等诸多方面的变化。
社会环境的这些变化要求儿童必须从心理到行为有所转变,以适应新的社会群体。儿童只有认识到并理解这种变化,主动变换角色、调节行为,才能与新群体建立起和谐关系。因此,每一次社会环境的改变对儿童都是一次挑战,也都提供了更多的学习与发展的机会。
(2)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培养起来的适应能力是儿童生存发展所需要的基本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对社会情境的判断能力,对自己在群体中角色地位的认识能力,对规则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对自己行为的调控能力,以及融入新人际关系时所需要的交往能力等等。在变化迅速的今天,这些能力显得更为重要。
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是健康个性的重要表现。因此,从小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无疑是在为其快乐生活和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将例子带回来)
(3)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形成归属感是儿童的精神需要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说”,将“归属与爱的需要”列为人的重要的心理需要。这是一种精神需要,一种对“心灵家园”的渴望。
“归属感”是指个体认同所在的群体(团体)并感觉自己也被群体认可和接纳而产生的一种隶属于这个群体、与这个群体休戚相关的感觉。(安全第一:安全感的表现,怎样培养)
研究发现,一个人对某个群体(家庭、班级、学校、家乡、祖国等)的归属感会影响他对这个群体的亲疏度和对群体规则的接受度。一般而言,归属感强的人往往具有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能自觉接受和遵守群体规则;会自动将个人与群体联系在一起,为自己作为群体的一员感到自豪并愿意和群体荣辱与共。一个人如果没有可以归属的群体,就会觉得没有依靠,感到孤独,缺乏心理安全感。
幼儿的归属感往往来自于他们对群体生活的直接感受和体验。家庭是幼儿最早接触的社会群体,父母对幼儿无微不至的照顾会使他们对家庭产生一种归属感;如果幼儿园能像家庭一样带给幼儿温暖、关爱、尊重、支持和鼓励,他们也会对这个群体产生归属感。
幼儿对社会(家乡、祖国等)的最初看法和感受主要来自于父母和其他亲近的成人,如果成人能够用积极的态度看待社会,为自己是其中的一员感到满意,那么幼儿就会形成同样的态度并由此产生对家乡和祖国的归属感。(举例,如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活动等,说明怎样建立幼儿的归属感)
对幼儿来说,与周围的社会环境建立和谐关系,适应社会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初步理解并遵守群体生活的基本行为规范,对所在群体形成初步的归属感是社会适应的基本内涵。因此,《指南》将其作为社会适应子领域的三个目标提出来。
(三)比较《指南》与《纲要》社会领域目标
《纲要》目标:
1.
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纲要》内容与要求部分包括的学习内容
1.
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两大文件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内容基本一致。
《指南》将所有目标内容归为两个子领域(两类),提纲挈领,条理更加清楚,重点更加突出,更反映社会领域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核心价值。更加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更反映问题的实质。如归属感的提法。幼儿社会领域学习的特点是渗透性和伴随性,及潜移默化性。
三、幼儿社会学习与发展的特点
(一)案例:你画的这是什么啊?
今天,大三班的美术活动是观察画“柳树”,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在走廊上,院子里摆上一些桌子,几个人一组,面向幼儿园那两棵大柳树,开始一边观察一边作画。
婷婷画得非常认真,甚至专门跑到树下捡回一片柳叶,仔细看它的叶脉,然后一片叶子一片叶子、一条一条叶脉地画着,画好后,她很得意地向身边的浩浩炫耀。可一转身,看见浩浩的图画纸上好像只有用水彩笔涂抹出来的一片绿色。婷婷忍不住笑起来:“你这画得什么呀!乱七八糟的!”浩浩看了看她,没说什么,突然一阵风吹了过来,浩浩马上抓住婷婷的胳膊说:“你看!”婷婷一抬头,看见柳树随风摇摆起来,像一面绿色色旗子在飘扬。婷婷看看浩浩的画,又看看自己的画,说:“你画的是刮风时候的树,我画的是不刮风的树!”
浩浩笑了,婷婷也笑了!
那么社会学习我们总结出来第一个特点就是它是渗透性的,是伴随性的。
(二)案例2:“这是从哪儿学来的啊!”
在家人眼里,小雅虽然只有3岁半,但已经像个小淑女一样了,文文雅雅的,开学了,小雅上了一所条件不错的幼儿园。不到2个月,小雅做了一件让妈妈大吃一惊的事。
星期六下午,妈妈正在把一些用过的塑料袋折叠成小三角,准备收好再用。这时,小雅走过来,先把自己的三个娃娃摆在沙发上坐好,然后对妈妈说:“妈妈!我们来玩上课的游戏吧!你也坐到沙发上当小朋友吧!”妈妈边答应边走到沙发上坐下,但手里还在折着最后一个塑料袋。
“你是怎么回事!没听见我说上课了吗?!”突然一个凶巴巴的声音传过来,妈妈吓了一跳,抬头一看,小雅正瞪着眼睛看着自己,她不由自主地赶快把塑料袋放到一边。
“你!请把嘴闭上!”小雅的脸转向一个娃娃。
“没听见啊!说他就不是说你啊!”
“小雅这事怎么啦?这都是从哪儿学的啊?”妈妈真是弄不明白。——模仿。
所以用这两个案例,来反映幼儿社会学习的方式与特点,不是全部,但是是我认为很重要的方面。一个是渗透性和伴随性:案例1,在美术活动中,欣赏同伴作品中,学习理解尊重他人的想法,克服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第二个反映了社会学习的两个特点潜移默化和模仿性:案例2,对成人长期行为的模仿。
(三)儿童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1.模仿——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榜样)的行为。可模仿的行为模式可以是行动类的,也可以是态度类的;可模仿的榜样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也可以是电视、图书、故事中的虚构形象。
2.同化——社会学领域的同化,是指个体的态度和行为受周围其他人的影响而逐渐变得与其相似的现象,即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化效应是个体在潜移默化中对外部环境的一种不自觉的调适。如,周围的人都彬彬有礼,儿童自然也就会礼貌待人。这个可以反映一个幼儿园或一个群体的文化。现在很多都在搞礼仪教育,其实我觉得不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提升幼儿园的整体礼貌环境。这是一个长期熏陶的结果。
3.强化
在社会学习过程中,儿童人行为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并伴随着不同的情感体验,这些结果和体验会对其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强化作用)。也就是说,儿童会根据结果和情感体验(强化)的性质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一般而言,带来益处和愉快体验的行为会增强,带来坏处和消极体验的行为会减低甚至消失。
具有强化作用而改变儿童行为的“结果”和“体验”可以是直接的,即自己亲身感受的(如自己经常争抢玩具而被同伴孤立),也可以是间接的(看到小朋友因帮助别人而受到大家的赞赏)。
4、体验
作为动词:体验是在对事物真切感受的基础上对该事物形成情感态度并生成意义的活动。强调的是一个过程。
作为名词:是一个产生的结果。体验是学习者在参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对其中所隐含的道理和意义形成的独特感受和领悟。这种感受和领悟是直接的,极具个人特征,他人无法替代,而且往往是深刻的。
体验是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是认识和行动的基础。
(1)“自尊自信”可以教吗?
顾名思义,自尊自信就是自己尊重自己,自己相信自己,它是个体对自己的一种评价性和情感性的态度和体验,属于自我系统中的情感成分。(具体培养方法)
四、幼儿社会领域的指导要点与注意事项
(一)在一开始就讲到,《社会》是一个综合的学习领域,社会学习往往融合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这是第一条。
(二)社会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尤其是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学习,往往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幼儿主要是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的经验和体验而学习的,教师要注意通过环境影响、感染幼儿。这是第二条。
(三)教师和家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影响源。模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和家长的言行举止直接、间接地影响幼儿。构成他们学习的“榜样”。因此成人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榜样。这是第三条。(家长、教师的具体做法)
(四)幼儿的社会性培养需要家、园、社会保持一致,密切配合。(举例,如开展家园活动,家长开放日,社区服务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