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谠言正论、廉洁公正之贤相——崔群

(2022-03-12 16:56:28)
标签:

杂谈

崔群,字敦诗,唐贝州武城县崔家庄(今河北省故城县军屯镇关庙村西北)人。崔家庄后称崔庙村,为故城古村落“军屯镇五庙(关庙、刘庙、崔庙、赵庙、宋庙)”之一。崔庙村相传在宋代被灭,幸存的崔氏后人迁至关庙村。现存崔庙村遗址。崔群是晚唐清河崔氏家族清河小房分支的代表人物之一。崔群少时聪慧好学,博览群书,未冠之年,中进士及第。梁肃荐其有公辅之才,擢甲科,举贤良方正,授秘书省校书郎。累迁右补阙、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数陈谠言,常以谠言正论闻名于世。唐宪宗嘉赏并接受崔群的观点。曾下旨于朝“自今后翰林学士进状,必有崔群连署,然后才能上奏!”翰林学士上奏,乃禁密之司,必须遵循原有的制度,如果有崔群连署,翰林学士的一切进状都无禁密可言,无法反映事件的是非曲直。因此,崔群坚不奉诏,连续上疏三次,陈述其利害,才得到宪宗的理解。
唐宪宗元和七年,惠昭太子去世,当时,遂王为嫡出,沣王为庶长。宪宗想立沣王为东宫,诏崔群给沣王作让表,崔群上言道,“按照皇家立东宫太子的祖制,大凡自己合乎皇家规制,则有陈让的仪式。自己不合乎皇家规制,作什么让表?今遂王为嫡长子,按皇家立东宫太子的族制,宜为东宫太子。”宪宗听从了崔群的分析,立遂王为东宫太子。当时,魏博节度使田季安进奉绢五千匹,以朝廷的名义助修开业寺。崔群认为,此事实无名,尤其不合乎朝廷体制,请求宪宗不接受这次进奉。崔群处理朝事果断,且前后所论符合宪宗的思路,每次都采纳崔群的建议,迁礼部侍郎。崔群选拔才行,咸为公当,转任户部侍郎。
元和十二年七月,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元和十四年,朝廷诛杀李师道,李师古(李师道的哥哥)的家属受到株连。宪宗对宰相崔群说,“李师古虽然私自承袭了其祖父李正己的平卢淄青节度使之位,但朝廷对李师古始终如一,没有怪罪他。他的妻子对于李师道来说,只是叔嫂关系。虽然李师道大逆不道,当诛,但就李师古家属而言,获罪应有区别啊!”崔群答道,“圣上仁爱有恻隐之心,罪止元凶,不罪及其亲属,就像阳光普照大地一样,温暖百姓的心!”。于是,宪宗下诏,释放李师古的妻子裴氏、女儿宜娘,并在邓州安置一家,还其奴婢资产。还有盐铁福建院官权长孺贪赃枉法,诏付京兆府决杀,权长孺的母亲年迈,并只有这一个儿子,乞求皇上留他一条命,为母养老送终。宪宗想赦免权长孺以养其母,于是,就和宰相崔群商议。崔群对宪宗说,“陛下可怜其母老无所养,宜即迁使谕旨,晚了就来不及了!”于是,权长孺免死。崔群启奏持平宽仁,都属于这一类。因此,崔群经常对皇上讲,处理朝政“无情,则是非曲直容易辨别清楚,有情,则持平此事就难申了。孔子众好众恶,浸润肤受的说法就不难理解了。有情的条件下确实难辨!若陛下对各级官吏,择贤而任,待之以诚,纠之以法,则人人纠正规范自己的行为,而不敢欺瞒朝廷,也就没了难辨之事。”帝韪其言。
唐宪宗急于肃清“安史之乱”后动荡的社会环境,诏藩府进奉钱财以弥补军费的不足。于是,皇上就多奖励进奉较多的藩府大臣。时间长了,藩府大臣在进奉钱财时,就夹杂对朝廷的某种不正当的诉求。处州刺史苗稷进羡钱七百万,崔群议为有违诏之嫌,受之则失信于天下,请求宪宗皇帝赐还处州刺史苗稷,代为处州百姓赋税。成为当时的美谈。
度支使皇甫鏄幸于帝,就阴结权贵,想谋求宰相之职。崔群屡次上疏,告诉皇甫鏄的奸邪,同时,和皇甫鏄面对面的争论。用天宝、开元年间发生的事,告诫皇上用人的重要性。崔群指出,朝廷的“安危在出令,存亡系所任。过去玄宗励精图治,掌握民间疾苦,又得到姚崇、宋璟、卢怀慎辅助,施以德政。再加上苏颋、李元紘孜孜守正,则开元为治,开创开元盛世。后来安于逸乐,远正士,昵小人。故宇文融以言利进,李林甫、杨国忠怙宠朋邪,则天宝为乱,出现安史之乱。愿陛下以开元为榜样,以天宝为戒,这是百姓社稷的福气。”又言于皇上“大家都知道,安禄山造反,有治乱分时。臣以为开元二十年罢贤相张九龄,专任奸相李林甫,治乱自此以分矣!”崔群言辞激切,左右大臣都为之感动,皇甫鏄却诬陷崔群借古讽今,在讽刺当今皇上。宪宗听信皇甫鏄谗言,任皇甫鏄为宰相。群臣会商上帝封号,皇甫鏄主张兼用“孝德”为号,崔群认为,“睿圣”含“孝德”之意,不必加“孝德”。宪宗不乐。罢相出任湖南观察使。
唐穆宗即位后,召崔群为吏部侍郎。数日,拜御史大夫,又任检校兵部尚书,充武宁节度使。后左迁秘书监,分司东都。改任华州刺史,历宣歙池观察使,进兵部尚书。后不久改任检校吏部尚书,出为江陵尹、荆南节度使,一年后,检校右仆射,兼太常卿。大和五年,拜检校左仆射,兼吏部尚书。大和六年卒,享年六十一岁。册赠“司空”。崔群对事物的认识深刻,处事公正,生活俭朴,是当时著名的贤相。在他的家乡武城县,历代崇祀乡贤。明、清《武城县志》载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