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长篇纪实《人在“驴”途》之
二十:
挂鼓楼上未挂鼓,
圣人朵上无圣人

一、
一套新装备,一种新感觉
驴行在外,经常见到背大包的驴友,一驴几天,吃住在外,好不潇洒自在!
近日,托朋友买了一整套户外驴行装备——大背包、帐篷、睡袋、防潮垫等等,很是喜欢哩!

三月中旬就报名,准备在四月初清明佳节,随山水户外“老阿杜”去黄山、婺源,四天五夜。一则试试新购的装备如何;二则想到黄山看看,毕竟是中国的名山。
3月31日晚上,“老阿杜”召开出行预备会,得知,天不作美,黄山一带在四月上旬有个连续降雨过程,雨中上黄山,且不说吃苦受累,更重要的是啥也看不到,没意思勒!讨论来讨论去,大家最后还是放弃黄山,单发婺源一线。对于江南水乡,我见的不少,很美,但没什么强度和难度,于是我决定退出。
查户外网,发现彩色沙漠户外有个去“挂鼓楼——圣人朵——鬼窝”的,三天三夜,询问“弥勒佛”,得知是发往伏牛山区
鲁山县四棵树乡平沟村西部的一个地方,景色很美,植被原始,于是报名前往。
4月3日晚7时,背起准备了多天的大背包,到彩色沙漠户外店报到。一试大背包,好沉!大约20公斤重吧,手掂起来都十分困难,很难想象,背起来翻山越岭会是什么感觉,我能行吗?
赶来送行的
“弥勒佛”、“胡导”给我的答案是:你行!尤其是“胡导”还给我介绍了背大包的经验和体会:“所有的带子要扎紧,使背包的重心集中”、“包内装东西要上重下轻,提高背包的重心”、“腰带要尽量扎紧,胯部要分担大部分的重量”、
……
老兄的话语重心长,我很感动!
刚坐上车,“河之洲”就搬上车了两箱啤酒、两只烧鸡,说是过生日哩,请大家客。嘿,运气不错,一罐啤酒下肚,几块鸡肉入嘴,驴途就这样开始了。
开车的师傅是个年轻人,很爽快,与同行的驴友们很熟,大家都叫他“老美”。我坐在车的前面,看“老美”开车是一种享受,车又快又稳,尤其是夜里10点以后,进入栾川崎岖蜿蜒的山路之后,左拐右旋,上坡下崖,那份干练,那份潇洒,啧啧,真棒!
8:00自偃师出发,12:00准时赶到
鲁山县四棵树乡平沟村老陈家。
卸下行囊,走进老陈家的平房上,就开始支帐篷了。还好,在家练了两次支帐篷的方法和要领,此时派上了用场。正在忙活,老驴“心路”来给我帮忙,(他准备住农家,不支帐篷了)有了他的协助,快多了,很快一个小窝就建起来了。不过,此时同行的老驴们,已经钻进帐篷里开始睡觉了。
看着自己精心打造的小窝,心里几分激动,几分感慨,今晚是平生第一次住在帐篷里,会是什么感觉呢?坐在帐篷旁,点上一支烟,仰望山乡的夜空,一种新奇和异样的感觉顿然生起,新的驴行生活从此开始。
人,每天要呼吸新鲜空气,才能正常新陈代谢;驴,每次要走不同的线路,才能找到快乐;生活,更需要一种新奇,一种刺激,一种充满向往的憧憬,才能充实和满足!
钻进帐篷,开始为防潮垫人工充气,隔壁的驴友笑我,又是给户外店给懵了吧,买这样老式的防潮垫不行,问题很多哩!
一番折腾,才知道,正如老驴所言,一边完好,一边不行,充上气一会儿就漏完了,晦气!好在,天气很好,无风无雨,也不太冷,不充气照样可以很好的休息。
躺在农家平房上的帐篷里,灭掉头灯,和在家里的感觉殊途同归,一会儿就呼呼地睡着了。
二、挂鼓楼的传说
一觉醒来,已是早晨六时,起床,洗脸,山里的水真凉!
看看房顶上六七顶帐篷,五颜六色的,好不气派!驴友们睡得正香,只好小心翼翼的拿出相机,拍下一组山乡的晨曦,很美!
七时,大家都陆续起床,收帐。农家女主人准备了早餐,四菜一汤,味道不错,尤其一提的是大个子馍,我努努力,也只吃了半个,山里人实在,蒸馍也是!
8:00准时出发。上午的目标是远近闻名的挂鼓楼。向导是所住农家老陈的侄子,近五十岁,也叫老陈吧!
背起大包,走上通往挂鼓楼的山道,突出的感觉是肩重,有点东摇西摆的样子,不过,紧紧带子、耸耸肩,还行,走起路来,也没什么大问题。为了逐步适应,我走的很慢,尽量保存体力,减慢疲劳的到来。
翻过一道山岭,就可以看到挂鼓楼的大致轮廓。看起来很近,可向导老陈说远着呢,要翻六七架山岭、涉五六条河沟,才能到达中午的宿营地——挂鼓楼下的小河畔。
挂鼓楼,
是一座山名,位于鲁山县四棵树乡平沟村西部,海拔1341米。这里北依风光旖旎的石人山,南瞰规模宏大的秘洞地下指挥所,紧邻千年古刹文殊寺,集险、峻、奇、秀为一体,又有白莲教屯兵练兵场遗址,可赏山水自然之美景,可发悠悠思古之情怀,是近年来新发掘的又一颇具魅力的旅游景点之一。
挂鼓楼,又称挂骨髅,关于它的
传说
,也有两个版本。据说在很早的时候,有一蚕农上山砍伐桑枝,采桑养蚕,他一边砍一边往上爬,当行之一处陡峭绝壁时,因爬不上去,就掉头往回,谁知山高坡陡,上山时用作攀援的桑树枝条已被他砍光,欲上不去,欲下不能,竟被活活困死山中。临死前,他用镰刀在身后的石壁上刻下了“多种耐旱草(谷子),少喂模糊虫(桑蚕),只因采桑叶,困死在山中”的诗句。几年后,风吹日晒,蚕农的尸体变成了一具白骨,斜靠在石壁上,后人发现后,便称之为
挂骨髅
。另一种传说是,白莲教失败后,
王聪儿
率余部西行至此,见山势险要,易守难攻,遂屯兵于此,日夜操练兵马,并将发号施令的战鼓悬挂于山中的一石壁上。又据明嘉靖《鲁山县志》记载:“西南百余里,上有石壁挂鼓,铁环尚在……”这便有了挂鼓楼之说。

我们从平沟村出发,一路西行,山势愈来愈高,地势愈来愈险,沟谷回环,层峦相叠,巍巍挂鼓楼奇峰兀立,虽近在咫尺,却峰回路转,远不可攀。沿山间小道,踩着如茵似毯的龙须草地,穿行于枝桠婆娑的树丛之中,看草尖饱满,芽眼硕大,一片新绿在酝酿,春的气息依稀领略。不会很久,漫山遍野的春色肯定会令人心醉。
中午11:00许,我们终于赶到了宿营地。河间芦苇丛丛,溪水哗哗,河畔桃花盛开,绿草青青,一个空旷宽阔的草地上,横七竖八的丢了一堆气罐,似乎在告诉我们,来这里宿营的人很多。
挂鼓楼就在眼前,看起来像是硕大的馒头,突兀而起,高耸入云,
绝壁林立,陡峭惊人;朝阳的一面没有树木,白光光的岩石绝壁,在阳光下放着异彩,楚楚动人;背光的一面林木参天,密密匝匝;如果是花开季节,山上杜鹃花成林成片,密不透风,红如火,赛晚霞,蔚为壮观。山风吹来,万枝摇动,呼呼如雷声滚过,又似波涛翻涌;红日初照,枝丫匝地,阳光斑驳,如星儿闪烁;迷雾袭来,茫茫群山若隐若现,宛若置身海市蜃楼……
野餐,对于一群老驴来说,是件复杂的事情,又是包混沌,又是炒菜,比在家里吃的滋润多了;对我而言,简单多了,现成的饺子、面条,很快就做成入肚。
中午1:00,把行囊放在山下路口,几个人一起去登挂鼓楼。
从树丛的小道上山很容易,很快就登顶了。我一面拍照,一面努力寻找当年白莲教的遗迹,很遗憾,除了可以看到几个白莲教当年屯兵的平坦小片之外,没有什么新发现。几米见方的小片,据说有26个,每个小片可以站20人左右,唉,白莲教几百个教徒站在山上,肯定十分壮观和气派!
由于山势陡峭,又加之乔木高大,灌木从生,找个观景的地方实在太难,只好手拨荆条,向下府望,对面的山峰尽收眼底,山下的那片营地依稀可见。
在遥远的西方,可以清晰的看到圣人朵和摩天岭等诸峰,蜿蜒起伏,巍巍峨峨,恰似一副壮美的水墨画卷。

正在欣赏美景之时,一曲嘹亮的歌声响起,清清脆脆,优雅动听,一看才知道,是一个禹州女驴,登顶之后,情不自禁的扬起了歌喉,“山丹丹那个花开红艳艳,
……。”我的情绪突然回到了战争年代,是呀,此地无疑是当年革命军打游击的好地方!

下山,轻松多了。我边走边拍照,很快就到达了放背包的岔路口。此时是下午2:30,重新背起行囊,踏上了通往圣人朵的小道。
三、圣人朵的夜晚
去圣人朵的人肯定很少,一路小道逐渐模糊不清,如果没有向导,肯定会迷路的。
又是上山下河,又是六七个山岭,不过,
迈进深山的景色原始程度高多了,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古树的世界、落叶的海洋。望着满山遍野金黄的落叶,和枝枝桠桠峥嵘的黑色树影,我们不禁惊呆,“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感慨油然而生。
踩在松软的树叶地毯上,我们在茂密的林中已失去了方向感。无论目光落到哪里都是一样的山,一样的树,一样的落叶……向导不断的纠正着我们的路线。翻过一道又一道山岭,绕过一个又一个山弯,走累了,就坐下来喘口气、喝点水,缓过劲来,还是艰苦的跋涉,疲累在渐渐地袭来,圣人朵在一步步地靠近。

总是喜欢当领队的“花蝴蝶”,被我们不断的赶上和超越,每当有人走到她前方的时候,不时可以听到“你们慢点好不好,我得走在最前面,不然,我走不动”,嘿,真逗!
远路没轻重。背着大包走时间长了,也就那么回事,除了肩疼,别的没啥反应。由于听了“飞鹰”的建议,我用上了护膝和登山杖,上山下沟都轻松多了,腿脚的反应很淡。

圣人朵离我们越来越近,有关圣人朵的传说在我的脑海里泛起。
相传,在远古时候,人类的祖师爷在如今的圣人朵上修炼。祖师爷修炼得道后,为人类的进化和生存开创了许多良好的环境。百姓们为了怀念他的功德,自发在山顶建造一座道观,可是山高壁峭,建筑材料很难运上山来。祖师爷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感动,便差六只伸羊,昼夜不停,驮运砖瓦、木材、灰沙等材料,才使道观得以建成,六羊山也因此得名。这里是一座大自然的王国,到目前为止,依然处于半封闭状态,尤其在花开时节,山清水秀,凉爽宜人,峰回路转,鸟语花香。真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从挂鼓楼一路走来,十几里的山路,我们大约用了3个多小时,才到达圣人垛山脚下的宿营地。

这里地势平坦,万籁俱寂,漫山遍野都是知名不知名的野花野草。极目远眺,高山野林,连绵起伏,苍劲挺拔。仰天躺卧,但见蓝天白云,纯净的让人心醉,大家不由得感叹:好美的世外桃源呀!
安营、扎帐、野炊、吃饭。
时值枯水季节,小河的溪水已经干枯,只有两潭清水可以食用,大家相约只准取水,不能洗刷。唉,如果有一条溪水在哗哗歌唱,该多好呀!
我选的营地不太理想,是个斜坡,没办法,这地方背风呀!扎好帐篷,契下地钉,还是觉得不够牢固,山里的夜晚如果起大风,帐篷就危险了。看看老驴“心路”,用绳子把帐篷固定在石头上,我也如法炮制,且用石块把帐篷周围压紧,这才算放了心。
夕阳西下,夜色降临,微风荡漾,群山失色,深山峡谷的夜晚,显得那么静谧和幽雅,几分惊悸,几分渴望,几分憧憬,几分欣喜,这该是一个怎样的难忘之夜呢?

因为“混帐”问题,向导老陈生了气,下到峡谷下面,在一窝树叶里落了铺。几个驴友都去劝他上来,也无济于事,山里人真倔!
我坐在老陈的旁边,规劝之余与他拉起了家常,他们平沟村人都姓陈,一家子的,这几年搞旅游,经济宽裕多了,他也翻修了房子,盖起了农家宾馆,小日子过的红红火火。我向他说明了我们驴友的一些情况,劝他不要生气,并向他要了手机号码,表示如果再来,一定住他家。
从老陈处回来,又到心路的帐篷里闲谈,天南地北的胡侃一番,大约8时回帐休息。
走了一天真有点累,一躺下就呼呼的睡着了。睡梦中只觉得双肩有点痛,梦里似乎还有点什么,已经记不清了。大约夜里2时左右,峡谷起风了,吹得帐篷呼呼作响,心里怕怕的,还好,风不是很大,5时左右风就停了。
6时,天气开始放朗,起床。呼吸一下山里的新鲜空气,真爽!喝点水,吃点食品,在草坪上转了一会儿,看看其他驴友都还睡的正香,也不敢高呼低唤,悄悄地叫了一下“心路”,相约上圣人朵吧!
7时,我和“心路”开始向圣人朵进军。
四、登上圣人朵
因为向导生了气,早上6时起来回家了,所以攀登圣人朵,只能靠我们自己探路了。也好,探路自有探路的乐趣!
“心路”前面开路,我在后面跟随。一路走来,一路拍照,晨光生辉的峡谷,连亘纵横的远山,曙光初照的森林,身披彩霞的圣人朵,
……
这里的一切,与我的心灵反应相同,一个字:美!
我们是从山的北面上山的,因为脚下隐隐约约有人走过,想来近在咫尺的圣人朵上起来不会太难,其实大错特错,上山之难使我们所始料未及的。

先是在一块巨石下面,有一个很深的悬崖,要绕过一个U型弯,才能到达对面,对面峭石后面能否上去,还是未知数。“心路”在前面小心翼翼攀行,我在后面给他指路,几番周折,几次心惊,总算顺利过关。绕过峭石,“心路”告诉我,从此可以上去,我心里才有了数,沿他走过的路,在他的拉扯下,我也顺利过去。
绕过峭石之后,脚下可踩的地方很小。接下来是一个一人多高的竖石,光光的,上没啥可揪,下无处可踩,咋上呢?还是“心路”得门,左查右瞧,一蹴身上去了,再上行一看,豁然开朗,人已在圣人朵背后,路也好多了,他高兴的告诉我能上去的。
他是上去了,我可做了难,下深渊上竖石,咋弄都上不去,只好叫他重下来,接住我的相机,挂在脖子里真不方便。按着他说的方法,左脚登在石半腰,右脚蹬在石缝上,一手按石,一手他拉住,总算颤颤巍巍上去了。回首再看,有点后怕哩!
惊心之处过去后,心境好的很哩!山的正西是一个扇形斜坡,密密匝匝、绵绵延延的一大片原始森林,煞是漂亮!来时向导就说过,山后的林子很美,此时才真正领略到,真的很气派!

从
山峰西面原始森林的上缘,通往峰南有一条清晰的小路,自峰南登上主峰的山路很好走,“心路”一路小跑就登上了山顶,我一边欣赏美景,一边拍照,登顶比他要晚十多分钟。

山顶上的“心路”很兴奋,一边向山下宿营地的驴友呼唤,一边挥舞着一根旗杆,呼呼生风的舞了起来,好酷!
登顶的我也激动万分,接过“心路”的旗杆,也秀了一把,爽吧!也许,驴行在外,最大的喜悦莫过于登顶之时吧!

一脚踏上海拔1600多米的圣人朵峰顶,顿觉视野豁然开朗,“会当凌绝顶,一览群山小”,抬头望望蓝天,红日高悬,白云飘飘,朗朗乾坤似乎也在为我们鼓掌叫好;环顾周围的群山,青烟袅袅,此起彼伏,宛若一幅藏青色的画卷在一页页向我们缓缓展开;俯身鸟撖宿营地上,绿草青青,帐色鲜艳,仰望我们的驴友好似蚁般走来走去。
圣人朵上有两个庙观,一前一后,庙墙红色,光彩夺目;庙顶勾心斗角,别具韵味。后庙旁边有间木屋,里面还有张旧床,看来曾经有人住过。前庙门前竖有一块石碑,碑上记载着刘贵臣先生捐款2万元重修庙观的事。
我正在照相之际,“心路”不知从哪里弄来一根大梁,扛在肩上又秀起来,怪得,还真够味,气派呀!当然,由他做榜样,我也玩心大起,高山之上的二人游戏很开心的!




疯够了,也该
下山了。从峰南下山,有一条清晰的道路,很好走的。当然,还是
“心路”在前驰行,我在后面赏景、拍照、跟随。绕过一个山峰,就该下深沟了,好玩的“心路”,又在一个歪把子树上秀了一把,如雄鹰展翅,很是精彩!
下到谷底,再爬过一个山梁,在一个山坳里,我们忽然发现有一片平坦诱人的绿地,还有一张破旧的床,看来,导游老陈对这里的情况也不很熟,昨晚如果宿营在此,该多惬意呀!

再越过一个山梁,就到了我们的宿营地。此时是上午9:30左右。
五、归途
没能上山的驴友,已经吃饱、喝足、收帐、清垃圾,准备启程了。本来今天的目标是鬼窝——一个人迹罕至的大峡谷,可是,向导走了,没人知道去哪里的路线,只好放弃这个计划了,原路返回。
驴友们都走了,我和“心路”也匆匆收帐。喝点开水,吃点干粮,又喝了一碗“心路”做的鸡蛋汤,之后就打点行装往回赶。
从圣人朵到挂鼓楼,我们用了两个多小时,比来时快多了。因为走的快,累得很,除了双肩疼外,腿脚也有点疲,没有办法,只有坚持,坚持,再坚持,跋涉,跋涉,再跋涉,大约11:40,我们顺利到达挂鼓楼宿营地。
吃饭。中午1:30开始出发,从挂鼓楼到农家,又是两个多小时,走走歇歇,歇歇走走,来时似乎很轻松的路,此时走起来真有点吃力,当走到向导老陈家的时候,已经疲惫不堪,喝点水,一番闲谈,又到住宿老陈家,洗个头,真爽!
下午4:50上车回家。
在车上,我用相机拍下了一组照片,很不错的!
坐在后面的驴友,喝起了啤酒,热闹的很!
同行的有个小藏胞,一高兴唱起了藏歌,悠悠扬扬,很是好听哩!
在小藏胞动听的歌声中,清明佳节的驴途结束了,我的文章也该杀青了。正是:
清明佳节驴伏牛,挂鼓楼上走一走,
白莲鼓声今不再,幽雅清秀倩影留。
爬山涉水深山处,夜宿野谷心啁啾,
圣人朵上无圣人,高山之巅我风流。
偃城浪子
2008.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