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一首古老的童谣,让乡音回响在孩子的成长路上
(2023-06-25 16:07:45)“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一首《回乡偶书》道出多少离家的乡愁。
离乡背井的你在他乡偶然听到一声方言,会不会顿感亲切?而每到农历新年,从外地回到家乡,虽然耳边是熟悉的方言,你一开口,发觉还是讲普通话更顺畅。一时想用方言和小孩逗趣,他却笑话你口音不纯。渐渐地,我们发现身边会说家乡话的人越来越少。
我们要眼见着方言消失吗?
方言联结着我们和故乡,可再独特的乡音也抵不过全球化的浪潮。
2010年,在孟加拉湾安达曼群岛,随着最后一名精通阿卡博语(Aka- Bo)的人——Boa Sr的离世,世上从此再没有这种语言的流传。而早在几十年前,当Boa失去父母的时候,她也失去了这种部族语言的最后两个交流者。她感到异常孤独,且不得不花几年的时间学习印地语,以便和当地人交流。
像Boa一样,类似的现象越发频繁地出现。语言消失并非新现象,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据语言学家们估计,公元前,全世界约有十五万种语言,到了中世纪,还有七八万种,到了二十世纪,只剩下现有的六七千种。而据预测,在二十一世纪,其中的百分之七八十将陆续失去其交际功能而让位于国家或地区的官方语言。
不仅如此,联合国相关研究表示,现存语言中至少约百分之四十濒临灭绝,只有几百种语言在教育系统和公共领域获得了真正的地位,在数字世界中,人们使用的语言不到百种。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语言的消失率急剧上升,几乎每两周就有一门语言消失,随着而来的是文化多样性、传统、独特的思维和表达方式的失去。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一百三十多种少数民族语言和十种主要汉语方言的国家,同样面临语言资源流失的问题。
人们忽视或放弃使用母语的原因是多方面且复杂的。一方面,一些人的母语只存在于小群体中,且语言环境及文化都不够友善,难以传播;另一方面,人们接触到一种侵略性或经济上更强大的语言和文化。于是,人们忽视甚至放弃自己的语言,并鼓励儿童学习更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和文化,以求未来获得竞争力和社会地位。然而,这样做的后果之一是全球百分之四十的人口无法使用自己能说或能听懂的语言接受教育,让语言濒危的状况愈发难以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