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式变革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11年版和2022年版,对学习方式变革均有明确要求。21世纪以来,经过二十余年的探索,小学语文课堂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可喜的变化,如不少教师逐渐改变过去以自己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满堂灌的现象少了;教师能有意识地设计学习活动,更加注重同桌、小组合作学习以及生生互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课前的预学、课中的共学以及学习单的设计和使用较为广泛地得到实践。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对学习方式的认识依然存在一些误区,主要表现为只关注外在形式,忽视学习方式变革的核心要义是让学习真实发生。无论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是“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其目的都是促进学生真正学起来。只有牢牢把握这一根本,学习方式变革才不会舍本逐末,偏离方向。
一、明晰目标,在研读教材中找准学的基点
如果问学习方式变革的主体是谁,重点难点是什么,有人一定会果断回答:主体是学生,重点难点在于新的学习方式跟传统的学习方式不一样,有转变,有创新。其实不尽然,学习方式变革的主体自然在学生,但主导在教师,教师对教材的正确解读、对教学目标的精准定位决定了学习的方向和质量。没有明晰的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变革必将成为一句空话。而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教师必须要确定清晰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以学习的视角研读教材,从中找到学习的基点。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适教利学,通过单元页、课后题、“语文园地”、“泡泡”等教学资源为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了显性提示。尤其是“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栏目,用学习伙伴对话的形式、简洁易懂的语言阐释了单元教学的重难点。教师认真品读教材、分析教材,便能明确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从而为准确定位学生的学习目标奠定基础。
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观潮》的课后题: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2.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选择印象最深的和同学交流;3.读下面这首诗(《浪淘沙(其七)》),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对应课后题,教师为学生制订的学习目标为: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潮、据”等15个字,会写“奇观、农历”等14个词语;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第3~4自然段;3.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4.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5.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到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对比课后题和学习目标,我们不难发现,学习目标1对应课后要识、写的字,学习目标2对应课后题1设置,学习目标3和4对应课后题2设置,学习目标5对应课后题3设置。可见,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课后题编排为教师设定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提供参考和依据,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搭设支架。教师在备课时,要研读教材,用好单元页、课后题、交流平台等资源,这些板块的内容都是教科书基于学生视角设置的,以此为基点确立目标,才能找准学习的方向。
二、选取内容,以适切的方式打通学的路径
明确了学习目标,真实有效的学习才有基础保证。让学习真实发生,精心选取学习内容很关键。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打着自主学习旗号的学习活动,由于学习内容定位不准,表面看似有新学习方式的外观,教师少讲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了,但实际上小组学习虚设、学习讨论盲目,浪费时间,效率低下,学习并没有真实发生。
学习方式的变革必须以适宜学生学习的内容为依托。教师首先应厘清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的关系,根据学习目标确定对应的学习内容,再根据学习内容选取适合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完成的学习活动,在要求中一般既包括了学习内容的布置,也包括了学习方式的描述。
如“第五次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林通老师执教的《北京的春节》,在初读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作者笔下老北京的习俗,设计了学习活动“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哪些时间点和主要习俗,勾画出来,再照样子填写表格”。在这个要求中,“读课文,想课文写了哪些时间点和主要习俗,填表”是学习内容的设计,而“默读,边读边想,勾画,照样子填表”是学习方式的呈现。在突破教学重难点环节,教师为学生预设了学习任务一“分清内容主次,体会详略安排的好处”,为完成这一学习任务,教师出示“学习提示”:“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在详写的时间点旁边标上‘’,再想一想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在这个学习提示中,“找出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了解这样安排的好处”是学习内容,而“快速浏览课文,在详写的时间点旁边标上标记,再进行问题思考”是学习方式的描述。不难发现,与内容相适切的学习方式,打通了学生学习的路径,让学的过程清晰可见。让学习真实发生,教师应认真思考学什么和怎么学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到学科教学规律与学生学习心理的关联。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证学习过程是真实有效的。
三、巧设评价,在导向激励中增加学的动力
学习方式的变革,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进行了沉浸、体验式学习。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教和学是不够的,评价也必须跟进。语文课堂学习中,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交替进行,有利于帮助学生有意识地反思学习过程和方法,建构知识与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第一,同学互助评价。生生互评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形成性评价,一般发生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形式有同桌两人互评、前后桌四人互评或六人组评。互助评价,体现了同学间的相互鼓励和帮助,经常开展此项学习活动,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互助品质,还能较好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第二,师生交流评价。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之后,教师应组织全班范围内的师生交流评价。这种学习形式能发挥教师助力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还能有效地遏制部分低效的自主学习、生生合作学习。如“第五次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史小玉老师执教《爬山虎的脚》,在学习活动“细读课文,探秘爬山虎的脚”进行过程中,学生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找一找、画一画具体描写爬山虎脚的语句,并在班上进行了汇报,之后同桌进行互读、交流,最后教师出示4幅爬山虎的脚的手绘图,引导学生集体交流,讨论哪幅图画得对。师生交流评价,使得学习难点得以突破,也切实体现出教师在学生真实学习过程中应发挥的导引作用。
第三,即时习题评价。语文学习过程中,适当的指向教学重难点的习题评价既能检测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还能培养学生自我检测的意识,激发学习积极性。比如,三年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课文《搭船的鸟》后,教师发放如下习题单(见图1)。
这样的即时习题设计,安排了理解动词表达效果的内容,指向语言理解,还安排了联系生活运用动词的小练笔,指向语言运用,对学生巩固学习内容、提升学习效果大有裨益。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查漏补缺、巧妙激励,将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向深入。围绕学习效果,引发师生对话和多个维度的生生对话,不仅能让学生的学习有反馈、有反思,还能有效激发学生从学习过程中获得稳定的良好情绪,持续获得学习的动力。
(作者徐承芸系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教材研究室语文教研员,江西省特级教师。)
本文节选自《小学语文》2024年第10期。
|学习方式变革的核心要义:让学习真实发生
学习方式变革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11年版和2022年版,对学习方式变革均有明确要求。21世纪以来,经过二十余年的探索,小学语文课堂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可喜的变化,如不少教师逐渐改变过去以自己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满堂灌的现象少了;教师能有意识地设计学习活动,更加注重同桌、小组合作学习以及生生互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课前的预学、课中的共学以及学习单的设计和使用较为广泛地得到实践。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对学习方式的认识依然存在一些误区,主要表现为只关注外在形式,忽视学习方式变革的核心要义是让学习真实发生。无论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是“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其目的都是促进学生真正学起来。只有牢牢把握这一根本,学习方式变革才不会舍本逐末,偏离方向。
一、明晰目标,在研读教材中找准学的基点
如果问学习方式变革的主体是谁,重点难点是什么,有人一定会果断回答:主体是学生,重点难点在于新的学习方式跟传统的学习方式不一样,有转变,有创新。其实不尽然,学习方式变革的主体自然在学生,但主导在教师,教师对教材的正确解读、对教学目标的精准定位决定了学习的方向和质量。没有明晰的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变革必将成为一句空话。而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教师必须要确定清晰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以学习的视角研读教材,从中找到学习的基点。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适教利学,通过单元页、课后题、“语文园地”、“泡泡”等教学资源为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了显性提示。尤其是“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栏目,用学习伙伴对话的形式、简洁易懂的语言阐释了单元教学的重难点。教师认真品读教材、分析教材,便能明确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从而为准确定位学生的学习目标奠定基础。
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观潮》的课后题: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2.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选择印象最深的和同学交流;3.读下面这首诗(《浪淘沙(其七)》),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对应课后题,教师为学生制订的学习目标为: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潮、据”等15个字,会写“奇观、农历”等14个词语;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第3~4自然段;3.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4.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5.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到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对比课后题和学习目标,我们不难发现,学习目标1对应课后要识、写的字,学习目标2对应课后题1设置,学习目标3和4对应课后题2设置,学习目标5对应课后题3设置。可见,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课后题编排为教师设定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提供参考和依据,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搭设支架。教师在备课时,要研读教材,用好单元页、课后题、交流平台等资源,这些板块的内容都是教科书基于学生视角设置的,以此为基点确立目标,才能找准学习的方向。
二、选取内容,以适切的方式打通学的路径
明确了学习目标,真实有效的学习才有基础保证。让学习真实发生,精心选取学习内容很关键。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打着自主学习旗号的学习活动,由于学习内容定位不准,表面看似有新学习方式的外观,教师少讲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了,但实际上小组学习虚设、学习讨论盲目,浪费时间,效率低下,学习并没有真实发生。
学习方式的变革必须以适宜学生学习的内容为依托。教师首先应厘清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的关系,根据学习目标确定对应的学习内容,再根据学习内容选取适合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完成的学习活动,在要求中一般既包括了学习内容的布置,也包括了学习方式的描述。
如“第五次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林通老师执教的《北京的春节》,在初读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作者笔下老北京的习俗,设计了学习活动“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哪些时间点和主要习俗,勾画出来,再照样子填写表格”。在这个要求中,“读课文,想课文写了哪些时间点和主要习俗,填表”是学习内容的设计,而“默读,边读边想,勾画,照样子填表”是学习方式的呈现。在突破教学重难点环节,教师为学生预设了学习任务一“分清内容主次,体会详略安排的好处”,为完成这一学习任务,教师出示“学习提示”:“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在详写的时间点旁边标上‘’,再想一想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在这个学习提示中,“找出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了解这样安排的好处”是学习内容,而“快速浏览课文,在详写的时间点旁边标上标记,再进行问题思考”是学习方式的描述。不难发现,与内容相适切的学习方式,打通了学生学习的路径,让学的过程清晰可见。让学习真实发生,教师应认真思考学什么和怎么学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到学科教学规律与学生学习心理的关联。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证学习过程是真实有效的。
三、巧设评价,在导向激励中增加学的动力
学习方式的变革,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进行了沉浸、体验式学习。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教和学是不够的,评价也必须跟进。语文课堂学习中,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交替进行,有利于帮助学生有意识地反思学习过程和方法,建构知识与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第一,同学互助评价。生生互评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形成性评价,一般发生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形式有同桌两人互评、前后桌四人互评或六人组评。互助评价,体现了同学间的相互鼓励和帮助,经常开展此项学习活动,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互助品质,还能较好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第二,师生交流评价。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之后,教师应组织全班范围内的师生交流评价。这种学习形式能发挥教师助力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还能有效地遏制部分低效的自主学习、生生合作学习。如“第五次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史小玉老师执教《爬山虎的脚》,在学习活动“细读课文,探秘爬山虎的脚”进行过程中,学生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找一找、画一画具体描写爬山虎脚的语句,并在班上进行了汇报,之后同桌进行互读、交流,最后教师出示4幅爬山虎的脚的手绘图,引导学生集体交流,讨论哪幅图画得对。师生交流评价,使得学习难点得以突破,也切实体现出教师在学生真实学习过程中应发挥的导引作用。
第三,即时习题评价。语文学习过程中,适当的指向教学重难点的习题评价既能检测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还能培养学生自我检测的意识,激发学习积极性。比如,三年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课文《搭船的鸟》后,教师发放如下习题单(见图1)。
这样的即时习题设计,安排了理解动词表达效果的内容,指向语言理解,还安排了联系生活运用动词的小练笔,指向语言运用,对学生巩固学习内容、提升学习效果大有裨益。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查漏补缺、巧妙激励,将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向深入。围绕学习效果,引发师生对话和多个维度的生生对话,不仅能让学生的学习有反馈、有反思,还能有效激发学生从学习过程中获得稳定的良好情绪,持续获得学习的动力。
(作者徐承芸系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教材研究室语文教研员,江西省特级教师。)
本文节选自《小学语文》202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