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印象中,聪明的孩子应该学什么都很快,都会学得很好,但是湖南的歌老师却认为:学习语文恰恰不能过于“聪明”了,得下一点“笨”功夫。
不少老师和家长发现,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了,明明平时辅导孩子的时间很长,甚至还会利用周末单独辅导,为什么一到考试就败下阵来,学习成绩,尤其是语文成绩很难有起色?
孩子们都很聪明,家长和老师深信不疑。普遍认为,只要不谈学习,干什么都成;假设孩子稍稍放点心思在学习上,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关键是对学习没兴趣,不愿意学习。
学习语文恰恰不能过于“聪明”了,得下一点“笨”功夫。
教育越来越现代化,五光十色的动图,眼花缭乱的视频,动不动一个微电影,学生见识本来就广,理解能力并不差。偏偏是该读的课文读不通顺,该背的知识背不下来,该默写的词语默不出来,该写的作文写不出来。为什么呢?
原因有很多,我认为罪魁祸首恐怕是奉行“快乐教育”信条的家长越来越多。
快乐学习是一个谎言。
“刻意练习”创始人、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对体育、国际象棋、音乐、医学等领域的杰出人物做了长期的调查研究。他发现,“最杰出的人,练习的时间最长”。
他曾在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对小提琴专业的学生抽样调查,学院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研究将演奏者分为优秀、优异和杰出的几个层次开展调查,要求他们在一周内写日记,记录持续时间超过15分钟的活动。所有的调查者一致认为,独奏练习是提高演奏水平的最重要的因素。充足的睡眠也必不可少。
同时,学生们也认为所有对提高演奏水平起到重要作用的因素,恰好需要艰辛的劳动,并非那么有趣的因素;听音乐和睡觉是例外。从每一位顶尖的学生到未来很可能成为音乐教师的学生一致认为,提高水平很难,而且他们不喜欢为提高水平而付出艰辛的劳动。换言之,练习毫无快乐可言。
安德斯得出结论,这些青春期前和青春期的孩子,如果能在这些年里保持甚至增强他们的训练强度,最后可能跻身学院中最杰出的小提琴家行列。
如果你要区分优秀、优异和最杰出的人,你会发现,最杰出的人是那些在各种有目的的练习钟花了最多时间的人。
学习语文,也是需要有目的地大量练习的。“笨”功夫应该下在字、词、句、段、篇上。
低年级刚入学,拼音关得过,没过得了还得后期回炉,为识字打基础。最基本的字要会写,接着学组词、一课课生字听写过关。没走好这两步,之后的语文学习定会摇摇晃晃,走不稳、走不久。语文学习“笨”功夫先从字词抓起,没下好这一步棋,之后要补缺还从这一步往回走。
中年级“笨”功夫下在句、段上。理解文章从重要的句子着手,写文章从写片段开始。现在我们的教学范了急功近利的毛病。三年级刚习作,就要求300、400字地写,人为的拔高了要求。
管建刚老师在《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中提到:“我看到老师们教作文,都太急躁,恨不得一个学期里,把作文的应用技巧全部教完,没有一个长远打算,没有一个长远规划。”他在此书中恰好提到让学生增加字数的方法,每次只要求比上次多20个字,这么一来,学生心理负担轻了,教学效果自然好。
家长在后面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刚学写作,家长恨不得自己的孩子篇篇习作都是范文。家长们最爱给孩子买的课外书是作文书,孩子平时不爱看,要写作文的时候就依葫芦画瓢。教育的完美主义最需警惕,防止孩子写出的东西压根不是自己创造,滋生抄袭的因子。
高年级对篇章整体的认识,应该来源于下过的“笨”功夫。平淡一点没关系,朴素一点没关系,真情实感最可贵啊。
“笨”功夫还应该下在读、背、写、练上。
说了多少年的也和“课文分析式的教学”说再见?仍在盛行,仿佛老师不说,孩子就学不会。根据学习理论,讲授型的教学方式是效果最差的。还不如把这点时间还给学生自由朗读。
笔者回想学生时期早自习读语文书的情景,课文读得烂熟不必说,书上小注释在哪一页也清清楚楚。能成为一名语文教师,自读领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现在的学生自由读的时间少了,换成了花样朗读,他人觉得舒服了,自己体验却少了。
在说说被现在的人诟病的“死记硬背”的功夫。死记硬背已然成了一个贬义词。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大家已经瞧不起死记硬背了,好像所有的知识点都能巧记似的。当然有条件巧记固然很好,但所有知识点都想用聪明办法记下来,那是天方夜谭。
AI时代,搜索信息那叫快捷,这个时候大脑能储存一些“硬货”反倒成了较为困难的事情了,不是吗?反向推一下,背记的过程中,大脑同时在总结自身记忆密码。有没有发现,背记的东西越多,大脑运转得也越灵活?内存足而已。
我想起高中一位政治老师。这位老师教学有个特别之处,就是每节课都给一半的时间让学生背诵一些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然后统一默写。这种教法看似很笨拙,但是确很实在。因为每到考试,并不需要花多少时间去背记这门学科,考试成绩却比较理想。甚至大考中的论述题,也只需选择默写过的一些知识点,结合时事和案例分析即可。
背记的是知识骨架、文字的血肉、沟通情感的神经末梢。我以前带低年级的时候,要求学生篇篇课文能够背诵。往往背功好的学生语文学习不会太差,落后了也容易追赶。
至于习作,当然是语文学习中最难的部分,也是最具创造力的环节。写作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多少名作家都深有同感。对于学习写作的小孩来讲,更是如此。那怎么提高呢?唯有写、写、写,练、练、练。要学会开车,就要练习开车,要学会写作,怎么能光学不练呢?
所以,我认为语文学习不要让花里胡哨的教法迷惑,还得让学生实实在在练点“笨”功夫。
学习语文要下点“笨”功夫
在我们印象中,聪明的孩子应该学什么都很快,都会学得很好,但是湖南的歌老师却认为:学习语文恰恰不能过于“聪明”了,得下一点“笨”功夫。
不少老师和家长发现,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了,明明平时辅导孩子的时间很长,甚至还会利用周末单独辅导,为什么一到考试就败下阵来,学习成绩,尤其是语文成绩很难有起色?
孩子们都很聪明,家长和老师深信不疑。普遍认为,只要不谈学习,干什么都成;假设孩子稍稍放点心思在学习上,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关键是对学习没兴趣,不愿意学习。
学习语文恰恰不能过于“聪明”了,得下一点“笨”功夫。
教育越来越现代化,五光十色的动图,眼花缭乱的视频,动不动一个微电影,学生见识本来就广,理解能力并不差。偏偏是该读的课文读不通顺,该背的知识背不下来,该默写的词语默不出来,该写的作文写不出来。为什么呢?
原因有很多,我认为罪魁祸首恐怕是奉行“快乐教育”信条的家长越来越多。
快乐学习是一个谎言。
“刻意练习”创始人、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对体育、国际象棋、音乐、医学等领域的杰出人物做了长期的调查研究。他发现,“最杰出的人,练习的时间最长”。
他曾在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对小提琴专业的学生抽样调查,学院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研究将演奏者分为优秀、优异和杰出的几个层次开展调查,要求他们在一周内写日记,记录持续时间超过15分钟的活动。所有的调查者一致认为,独奏练习是提高演奏水平的最重要的因素。充足的睡眠也必不可少。
同时,学生们也认为所有对提高演奏水平起到重要作用的因素,恰好需要艰辛的劳动,并非那么有趣的因素;听音乐和睡觉是例外。从每一位顶尖的学生到未来很可能成为音乐教师的学生一致认为,提高水平很难,而且他们不喜欢为提高水平而付出艰辛的劳动。换言之,练习毫无快乐可言。
安德斯得出结论,这些青春期前和青春期的孩子,如果能在这些年里保持甚至增强他们的训练强度,最后可能跻身学院中最杰出的小提琴家行列。
如果你要区分优秀、优异和最杰出的人,你会发现,最杰出的人是那些在各种有目的的练习钟花了最多时间的人。
学习语文,也是需要有目的地大量练习的。“笨”功夫应该下在字、词、句、段、篇上。
低年级刚入学,拼音关得过,没过得了还得后期回炉,为识字打基础。最基本的字要会写,接着学组词、一课课生字听写过关。没走好这两步,之后的语文学习定会摇摇晃晃,走不稳、走不久。语文学习“笨”功夫先从字词抓起,没下好这一步棋,之后要补缺还从这一步往回走。
中年级“笨”功夫下在句、段上。理解文章从重要的句子着手,写文章从写片段开始。现在我们的教学范了急功近利的毛病。三年级刚习作,就要求300、400字地写,人为的拔高了要求。
管建刚老师在《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中提到:“我看到老师们教作文,都太急躁,恨不得一个学期里,把作文的应用技巧全部教完,没有一个长远打算,没有一个长远规划。”他在此书中恰好提到让学生增加字数的方法,每次只要求比上次多20个字,这么一来,学生心理负担轻了,教学效果自然好。
家长在后面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刚学写作,家长恨不得自己的孩子篇篇习作都是范文。家长们最爱给孩子买的课外书是作文书,孩子平时不爱看,要写作文的时候就依葫芦画瓢。教育的完美主义最需警惕,防止孩子写出的东西压根不是自己创造,滋生抄袭的因子。
高年级对篇章整体的认识,应该来源于下过的“笨”功夫。平淡一点没关系,朴素一点没关系,真情实感最可贵啊。
“笨”功夫还应该下在读、背、写、练上。
说了多少年的也和“课文分析式的教学”说再见?仍在盛行,仿佛老师不说,孩子就学不会。根据学习理论,讲授型的教学方式是效果最差的。还不如把这点时间还给学生自由朗读。
笔者回想学生时期早自习读语文书的情景,课文读得烂熟不必说,书上小注释在哪一页也清清楚楚。能成为一名语文教师,自读领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现在的学生自由读的时间少了,换成了花样朗读,他人觉得舒服了,自己体验却少了。
在说说被现在的人诟病的“死记硬背”的功夫。死记硬背已然成了一个贬义词。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大家已经瞧不起死记硬背了,好像所有的知识点都能巧记似的。当然有条件巧记固然很好,但所有知识点都想用聪明办法记下来,那是天方夜谭。
AI时代,搜索信息那叫快捷,这个时候大脑能储存一些“硬货”反倒成了较为困难的事情了,不是吗?反向推一下,背记的过程中,大脑同时在总结自身记忆密码。有没有发现,背记的东西越多,大脑运转得也越灵活?内存足而已。
我想起高中一位政治老师。这位老师教学有个特别之处,就是每节课都给一半的时间让学生背诵一些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然后统一默写。这种教法看似很笨拙,但是确很实在。因为每到考试,并不需要花多少时间去背记这门学科,考试成绩却比较理想。甚至大考中的论述题,也只需选择默写过的一些知识点,结合时事和案例分析即可。
背记的是知识骨架、文字的血肉、沟通情感的神经末梢。我以前带低年级的时候,要求学生篇篇课文能够背诵。往往背功好的学生语文学习不会太差,落后了也容易追赶。
至于习作,当然是语文学习中最难的部分,也是最具创造力的环节。写作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多少名作家都深有同感。对于学习写作的小孩来讲,更是如此。那怎么提高呢?唯有写、写、写,练、练、练。要学会开车,就要练习开车,要学会写作,怎么能光学不练呢?
所以,我认为语文学习不要让花里胡哨的教法迷惑,还得让学生实实在在练点“笨”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