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从万里长城第一楼到北京结(怀柔箭扣长城驴行记)

标签:
九孔楼箭扣北京结西大墙鹰飞倒仰 |
分类: 京华风云MomentinPeking |
箭扣长城是唐代、明代万里长城最著名、最经典的险段之一,成为近年来各种长城摄影中上镜率最高的一段,被誉为国内十大最佳徒步地点之一,颇受中外探险者和驴友的青睐。
箭扣长城位于北京近郊怀柔区西北八道河乡境内,距怀柔县城约30 千米,山势极富变化。箭扣长城因整段长城蜿蜒呈W 状,形如满弓扣箭而得名。
http://s10/mw690/003aD0TVzy6VqOjkjWNd9&690
箭扣长城海拔大约1140米,分为北段、南段,呈L 形,断断续续,自然风化严重,没有任何人工修饰。下图中C点即为“涧口”。图中左侧L 形路线的南北方向一段(九眼楼-北京结-鹰飞倒仰-擦边过),就是箭扣北线。从箭扣长城段之“擦边过”向东,依次经天梯、将军守关、小布达拉宫、镇北楼,进入慕田峪长城,称为箭扣南线。下图箭扣长城路径中的蓝色路段,表明长城墙体连续,难度不大。而下图中的红色路段,则为畏途、塌路、险要、断崖。它们是箭扣长城险峻难走的一段,不少山势极其陡峭,几乎是直上直下,四肢并用攀爬是攀登箭扣长城红色路段部分的常态。正是这些红色路段,其间的景致体现了箭扣长城的精髓——惊、险、奇、特、绝。
9月12日,我们驴队一行16人,早7:40从北京城内自驾出发,经京承高速、范琦路进入箭扣村,再次登上了九眼楼。全天的行程类似一个“三角形”:从箭扣村停车场出发,沿一条西北方向的山间小路(即上图中箭扣村到九眼楼的西北“对角线”),到达箭扣长城165楼北侧的长城脚下,向北到达九眼楼;然后从九眼楼向南往回走,依次过165楼、154楼,上“北京结”,再过三个敌楼,在到达“鹰飞倒仰”之前下山向西,经赵氏山居,回到停车场。
雨后的京郊,蓝天白云,微风和煦。大约十点钟,全队从箭扣村停车场东边进村,到达箭扣村北端,从一条山间小路沿西北方向向九眼楼出发。夏末秋初的这条山间小路,密密的灌木丛足有一人高,入口并不好找,前行需要不断拨开荆棘。小路看来没有什么人走,路旁的植物几乎没有倒伏的痕迹,地上也没有新近走过驴友的登山杖留下的新孔。
过了一刻钟,翻过一个山梁的垭口,进入一片森林。类似原始森林的样子,遮天蔽日的,树林里很是凉爽。穿过这片森林,在再度上山之前,看到国际长城之友协会立的两块宣传牌,大的宣传牌上面用中英文书写着“除了照片什么都不要带走,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保持长城古朴的魅力。”在这块宣传牌下,放着两大筐满满的蘑菇,还有一个橘黄色的塑料袋也装满了蘑菇。看似无主的蘑菇,相必是早起农民暂时存放在这里。看来前两天的雨水催得山里的蘑菇疯长,今早的收获远远超过了预期。我们一行举起农民的新鲜蘑菇,留下了今天的第一张合影。
http://s14/mw690/003aD0TVzy6VqOsXiQl9d&690
在偶有几束阳光筛近来的密林里穿行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空气中弥散着泥土和植物混杂的芬芳,树林中只有我们一行的笑语。大约一个小时,我们到达了165楼北侧的长城脚下。向北望去,这一段长城风化的相当严重,昔日抗御外敌的城墙已经分崩离析,只留下砖砾遍地,令人唏嘘不断。
http://s6/mw690/003aD0TVzy6VqOxbzFz15&690
雨后秋风之后的北京,又是一个“阅兵蓝”的天气,PM2.5达到前所未有的个位数。登上残存的167楼,南望箭扣,蓝天白云之下, “北京结” 清晰可见。下图正中远端有一个“Y” 型的长城结点,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三条长城的交汇点,这就是万里长城著名的“北京结’,这是宣镇长城(今之河北宣化,有“京西第一府”之美誉)、蓟镇(蓟州,今之北京)长城和昌镇(昌平,今之北京)长城的结合部,是内外长城的交汇处。图中左上方最高处为北京长城最险处“鹰飞倒仰”。
http://s2/mw690/003aD0TVzy6VqOAKftvf1&690
从断壁残垣上行,大部分都是坍塌的石头,间杂有些残砖,提醒我们脚下是明长城的遗迹。图中还有残存的城墙,只有靠西的半面犹存,我们从残墙的东面一步一步攀向九眼楼。
http://s13/mw690/003aD0TVzy6VqOEJ8ssdc&690
从我们到达165楼北侧算起,快的半个小时,慢的五六十分钟,就可以登上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楼”的九眼楼。
九眼楼是俗称,正名 “九孔楼” ,为长城重要关口之一。位于怀柔县与延庆县交界火焰山顶部。因敌楼每面有9个箭窗,故名。又因山势高峻,晴天可望到北京城,故也称“望京楼”(只是长城上被称为“望京楼”的敌楼不止一处,驴友圈里还是不常用此名称)。九眼楼果然名不虚传,高大、俊美、古老、沧桑,是长城敌楼中的极品。
http://s16/mw690/003aD0TVzy6VqOVI03lbf&690
上图:2014年起修缮、2015年完工的九眼楼。
不过,当九眼楼映入眼帘时,修缮一新的敌楼,每面整齐划一、完好无损的9个箭窗加上四个角落的避雷针,总是让人有些别扭。我还是怀念更加苍凉、原汁原味的九眼楼。。当时的“九眼楼”早已因风吹雨淋和坍塌损毁而面目全非,已经没剩几个“孔”了,最多的一面墙也只剩下了6个半孔。我更愿意从断壁残垣上,添几分怀古思绪,去感受九眼楼的巍峨之势。站在九眼楼前,我徒生感触:要是修旧如旧,或者用九眼楼附近的旧砖修缮九眼楼,也比现在看到的九眼楼状况要强!
http://s12/mw690/003aD0TVzy6VqOXQjvtbb&690
建九眼楼的目的,依然是保卫皇陵。此地古时称四海冶(现为延庆县四海镇四海村),防务属宣化东路,正在明皇陵之北,因此成为防守要地。当时北面沿线,如岔道、柳沟、四海冶等地都有军事城堡,屯军防守。关键之地仅有一城堡尚显不足。据明嘉靖《隆庆志》记载: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巡抚都御史王仪奏……欲于金陵之后筑墙修墩为拱护计……自红门东至四海冶,西至羊头山,红门左右修墩十四座,墩墙相连。”。《宣镇图说》记载:“火焰山在永宁东九十里,多奇峰峻岭,形如火焰,故名。与海字口、岔(擦)石口俱系极冲。邻东路大边,山势孤悬,为南山第一要地。”《北京市延庆县地名志》记载:“九眼楼为明嘉靖二十(公元1543年)巡抚都御使王仪建,中间有大小红门,西至岔道羊头山,东至四海冶,长160华里,设五口,红门左右修墩14座。九眼楼在该边垣最东端四海乡石窑村南5里火焰山,高7.8米,有九个瞭望孔连接三道边墙,四海若有警,南山边垣举炮火,顷刻可以达居庸关。”这样,城墩相连,烽火相望,形成严密的防御体系。这条记述也告诉我们,九眼楼距今已有470多年了。
http://s7/mw690/003aD0TVzy6VqP36ONM76&690
九眼楼现存一层,高度为7.8米,每边为13米,了望孔高1.65 米,宽0.5米,内有军士来往巡视宽1.2米的环行步道。
http://s11/mw690/003aD0TVzy6VqP7vvfA5a&690
对比一下,修缮之前的九眼楼内景。
http://s6/mw690/003aD0TVzy6VqPbj0I565&690
楼顶为砖砌券拱式结构,楼内宽大,可住兵、储器,向北开两窗,四面各有一门,门高两米,阔1.2米,出入极便利。原来楼内的灶炕、居室遗迹,已经“焕然一新”。近处原有马场、晾马场、军营(营城)遗迹。
http://s16/mw690/003aD0TVzy6VqPeX1xlbf&690
中国长城协会的专家考察了九眼楼之后,充分肯定了九眼楼“万里长城第一楼”的地位。九眼楼之所以称为“第一楼”,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因为其地势高,九眼楼海拔 1141米,是北京外长城段中地势最高的一个敌楼,比司马台的望京楼还高155米。遇上晴天,登上九眼楼,箭扣长城的北京结、慕田峪长城尽收眼底。二是九眼楼是万里长城之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瞭望孔最多的敌楼,四面各有九个眼孔。三是九眼楼所处的地理位置险要,是内外长城的交汇处,在军事防御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这样重要的位置,是万里长城其它敌楼无可比拟的。
http://s5/mw690/003aD0TVzy6VqPht4k4b4&690
除了以上三个与众不同的特点之外,九眼楼还有一个独有的优点:九眼楼上留下的碑刻有24通之多,其中大多是赞美它的雄姿,抒发作者壮烈胸怀的诗作。作为一个敌楼写下如此多诗文,也是绝无仅有的。这些诗文,大多不是文人墨客登高之作,而是巡抚大臣、戍边将官所作,洋溢着阳刚之气和英雄主义精神。军事要防与人文情怀聚敛于一座敌楼,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九眼楼的地位与众不同。
乾隆年间《延庆州志》记载:此地“名人诗刻甚夥”(
huǒ,音“伙”,意为“多”)。华夏子((中国长城学会董耀会、吴德玉、张元华三人联合的笔名))《明长城实考》记载:“从山海关到嘉峪关,万里长城沿线所见古代长城记功碑很多处,而题诗碑,惟此一处。”据中国长城网《九眼楼上的诗碑》一文介绍,
http://s12/mw690/003aD0TVzy6VqPlnYBd2b&690
原来的诗刻存放如上图。延庆县2014年起修缮九眼楼,为保护诗刻起见,将诗刻嵌入九眼楼北侧台阶两侧。
离九眼楼最近的一通诗刻还能辨认出来。从碑身首处序言“万历乙酉予巡行上谷兼叨视师抵东偏六月望日同工总戎丁宪副刘少参登火焰山漫题二首”和尾处“姑苏徐申题”,可知这是明代巡按宣大御史徐申于1585年(明神宗朱翊钧即位的第13年)巡行到此地留下的七律两首。《咏延庆诗词选》记载:徐申,苏州人,万历十二年(1584)巡按宣大御史,万历十三年登火焰山,留下的第一首七律是:
天际丹梯拱帝州,高台插汗眺燕幽。
风云北极凭栏处,星斗西垂倚剑流。
龙啸层巅朝雨霁,虹垂大漠夕阳收。
辜簪白笔巡行暇,暂向青山纪胜游。
http://s8/mw690/003aD0TVzy6VqPr7FaL57&690
其二是:
晓雾扬兵紫气重,振衣一上最高峰。
树从碣石晴霞绕,酒近华阳采雾封。
双阙去凤吹薜荔,九陵明日挂芙蓉。
群公鸣佩山云起,仿佛相携尘外纵。
紧邻徐申诗刻的是吴礼嘉《登火焰山楼》碑,2000年6月在九眼楼下一层台上出土。吴礼嘉,浙江鄞县人,万历十九年(1591)任巡按直隶监察御史。其诗云:
白云层里插危台,俯首穷荒亦壮哉。
万叠关山皆北向,九天灵采自东来。
风清鼓角龙沙净,光闪旌旗海曙开。
仗剑登高霜气肃,欲凭火焰暖霞怀。
http://s1/mw690/003aD0TVzy6VqPvMNqw40&690
徐申和吴礼嘉都是御史。明清两代的监察御史均为正七品官,品级虽然不高,但奉命巡按地方时职权和责任却非常重大。明代巡按御史“代天子巡狩”,即“钦差大臣”,可见其位高;“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可见其权重;“凡政事得失,军民利病,皆得直言无避”,可见其职宽;“御史犯罪,加三等”,可见其责严。明代洪武年间开始设巡按御史。全国巡按御史的分派是:“北直隶二人,南直隶三人,宣大一人,辽东一人,甘肃一人,十三省各一人。”徐申是巡按宣大御史,吴礼嘉是巡按直隶御史。
紧邻吴礼嘉《登火焰山楼》碑的是一块残碑,面积不及原碑四分之一。从从残碑上苍劲的字体辨认出若干字迹,再对照宋国熹先生在新浪博客上发表的《中国长城史》,还原出这是明代张佳胤的《同郭西圃侍御登火焰山》其中一首:
青春做伴好行边,与客扪萝万仞巅。
玉案近凭千障供,沧溟遥借一杯传。
东来龙气山陵报,独立天门日月悬。
此地太平聊受简,摩崖全胜勒燕然。
张佳胤(1526—1588年),字肖甫,重庆府铜梁县(今重庆市铜梁区)人,号居来山人。嘉靖进士,任右副都御史。嘉靖七子之一一。万历七年(1579年)复职,先后巡抚保定、陕西、宣府(今河北宣化)。万历八年(1580年),修长城万六千九百四十尺(约合十余里),升兵部右侍郎,授太子太保衔。其作《同郭西圃侍御登火焰山》共有两首,明代蒋一葵《长安客话》录有原诗其二,其一失传。这块碎碑的发现,弥补了中国长城网《九眼楼上的诗碑》(作于2005年)“九眼楼上至今未发现他(张佳胤)题诗的碑”的缺憾。
http://s16/mw690/003aD0TVzy6VqPHG4px3f&690
九眼楼台阶里镶嵌的其他诗刻更加难以辨认。待有时日,我再一一核对,容日后补正。
据2014年1月13日《北京日报》记者于丽爽的报道《长城望京楼今年修复》,延庆九眼楼长城“望京楼”将启动修复工程。目前,延庆县相关部门正在进行工程的招投标,预计四五月份天气转暖时可动工,工期一年。延庆县从2014年开始翻修九眼楼,在九眼楼延庆县界开发“九眼楼长城自然风景区”,准备对游人开放。
一年半以后,我们站在九眼楼上,放眼北望,目前景区基本开发完毕,还没有开始收费(看来征收门票的日子不会遥远)。景区内的长城基本修缮完毕,两三处新修的亭子或观景平台孤零零立在山头。景区内山高谷深,面积阔大,植被丰茂,环境幽静,风光壮丽。
http://s4/mw690/003aD0TVzy6VqPSD7Yn83&690
再放眼南望,因为怀柔地界的残长城近期尚没有修缮的计划,结果是九眼楼两边的长城状态迥异!
从11:30先头部队登上九眼楼,到全队汇合,吃完自带的午餐,大约12:40全队陆续沿原路下撤,向“北京结”进军。
从九眼楼到165楼是重复路线,确实是“上山容易下山难”。我们小心翼翼地踩在碎石残砖上,最快的队友大概用了半小时就回到楼165楼前。
从165楼道163楼之间,是“红色”危险地段。敌楼城墙塌毁严重,有的敌楼只剩下半面残墙,有摇摇欲坠之感。加上坡度较大,非常难走。
http://s4/mw690/003aD0TVzy6VqQ1tyV503&690
过164楼,前面的163楼更加险峻。大概有个十几米几乎垂直的爬升,需要拿出攀岩的功夫。一般人都是从敌楼右边(西边)绕过,我们几个直取163楼。登上163楼,回望正北方向山顶上的九眼楼仍是那样亲切。
http://s8/mw690/003aD0TVzy6VqQ3pCaH17&690
163楼的完整程度强过即将崩塌的164楼。过了突兀孤耸的163楼,前面就没有太大的难度了。
http://s16/mw690/003aD0TVzy6VqQ7zSTZ3f&690
向前望去,“北京结”就在不远处。向东望去,“鹰飞倒仰”在巨龙般盘桓的箭扣长城之巅,非常醒目;山洼之处,箭扣村新修了不少旅游设施。向西望去,庄户村的农家院也是“旧貌换新颜”。
http://s1/mw690/003aD0TVzy6VqQjYHJK90&690
从163楼开始向南,一口气过了七八个敌楼。这一带长城的保存状况还可以,只是长城城墙之间的步道,原来是兵士和兵器通行的地方,由于荒废多年,飞鸟衔来各种植物的种子,步道中间渐渐地长满了树木和灌木,我们反而只能沿着边墙拨开荆棘前行。
http://s16/mw690/003aD0TVzy6VqQB8ZBl8f&690
大约下午两点半左右,全队陆续到达156楼和155楼之间,开始短暂的休整。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从“北京结”下来的多名驴友,其中还有几名来自英国的驴友。彼此兴奋地攀谈起来,其中一位英国驴友听说我是《驴行北京》的作者,还掏出自己草绘的当天箭扣驴行线路图请我签名。我爽快地签上了“子游”的名字。
回首就是著名的“西大墙”。今天的能见度较好,耸立在火焰山上九眼楼仍然很清晰——由于九眼楼修缮一新,它倒是像山顶的“白楼”。
http://s15/mw690/003aD0TVzy6VqQDqOaq6e&690
眼前就是“北京结”。上还是不上?全队16人分成楼两队,9人从156楼和155楼之间下撤,沿小路直接返回箭扣村停车场,其他7人则攀上“北京结”,过三个敌楼后下撤到箭扣村。
从156楼登上“北京结”,其坡度之陡、难度之大、路途之险,均要超过前面需要使用攀岩招数的163楼。登上“北京结”,原来只是一段五六十米长、近乎垂直坡度的爬升,需要自己控制重心紧贴岩石,手脚并用,才能登上去这段悬崖。近年来,难度陡然增加:在“北京结”崖北、西大墙南端出现了一处严重的崩塌,原本上去垫脚的一处15层砖墙完全塌掉了,两侧形成悬空,只能沿着平衡木宽的城墙跨过去。而城墙毁损后碎石极易松动,随时可能发生墙体整体滑坡、坍塌和重大人员伤亡。所以,在本文开头的路线图中这一段标为更加危险的“红色”路段。
http://s12/mw690/003aD0TVzy6VqQGTsgzdb&690
尽管如此危险,也没有阻挡住我们登上北京结的步伐。只用20多分钟,我们登上了箭扣上的这道险关。
“北京结”,海拔958米。1985年,中国地质矿产部地质遥感中心采用航空遥感技术,对北京地区长城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全面勘查,发现了北京地区长城总的走向主要分为东西、北西两个体系,这两个体系在怀柔县八道河乡西栅子村旧水坑西南的分水岭上会合,其南会合点位于东经119度29分38.9秒和北纬40度27分45秒之间,这个会合点被命名为“北京结点”,简称“北京结”。
http://s4/mw690/003aD0TVzy6VqQIErE723&690
“北京结”是长城上罕见的三处长城的交汇点,同时也是所谓的“内长城”与“外长城”的分界处。三条巨龙般的长城沿着起伏不定的山脉汇集到此,这种磅礴气势恐怕也只有站在“北京结”上才能真正领略到。
http://s16/mw690/003aD0TVzy6VqQWcxxZ7f&690
“北京结”上的标志是一棵松树,可惜它已经枯死。
http://s13/mw690/003aD0TVzy6VqQUJx7uec&690
想起两年前登上“北京结”的情形,我为这棵枯死的生命伤感。是驴友经常爬升松树造成的?还是天上的滚雷劈死了“北京结”的标志物?
http://s16/mw690/003aD0TVzy6VqQsvGfZcf&690
在“北京结”上欣赏了箭扣的雄伟险峻景色,向“鹰飞倒仰”方向前行三个敌楼,我们在下午五点前回到了箭扣村。与先前下撤的队伍汇合,结束了难忘的九眼楼-“北京结”驴行。
【附注】怀柔箭扣长城的其它路段,从邻接慕田峪长城的牛犄角边、南大楼、鬼门关、东西缩脖楼、东西油篓顶,到箭扣梁、将军守关、天梯、“鹰飞倒仰”、“北京结”、西大墙,我们驴队都已经走过。博主的旧作《一生值得去一次的箭扣长城——惊、险、奇、特、绝、美》(http://blog.sina.com.cn/s/blog_ad2dcd930101o44e.html)和《北京箭扣长城北线驴行记:无限风光在险峰》(http://blog.sina.com.cn/s/blog_ad2dcd930101pn6a.html),分别记载了这两次穿越的经历。
【交通攻略】北京市内没有高铁或公交车直达箭扣长城。一般是驾车前往。从北三/四/五环上G45京承高速公路,沿京承高速公路,从怀柔14号出口出,进入京密路,沿高架桥一路到底,往神堂峪方向,继续沿范琦路进山,相继过不夜谷、清凉谷、智慧谷,一过八道河桥即左转,按指示牌走就可以到箭扣村了。从北京城内开车上京承高速后算起,大约两个小时到达箭扣村。乘公交车路线,到东直门乘916路到怀柔,或在怀柔于家园汽车站,换乘怀柔—西栅子的班车(一天两班,上午时间11:30;下午时间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