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初识红螺三险:美在即将消逝的原生态

(2014-11-16 22:36:54)
标签:

竹园寺

极乐寺

泗马沟

杏黄

房山

分类: 京华风云MomentinPeking

   在北京的驴界,新驴的试金石是去没去过“香巴拉”(香山-八大处拉练,参见旧博《北京香山到八大处徒步拉练》);再要考察下去的话,红螺三险则是“中级班”的敲门砖。

  对于红螺三险,虽然早就听说过,但只有在2014年北京APEC会议赏赐的假期里,我才第一次完成红螺三险的一日穿越。

http://s7/mw690/003aD0TVty6NK26T5oy6e&690

  2014119日(周日),“驴游天下”俱乐部的八名驴友(4M4F)租了一辆面包车,早七点从北四环出发。北京城里的APEC蓝虽没有出现,但假期的交通一点不拥塞,车子跑得很快,不到九点就到达房山驷马沟村。

http://s3/mw690/003aD0TVgy6NEbHHEbwe2&690

  驷马沟村的村民架起了栏杆,对来到这里登野山的汽车每辆征收个五块、十块的,就不需要买什么门票了。

  十一月初的北京已是秋末,秋风已经把树上的叶子吹落了大半,只见黄橙橙的柿子一个一个在没有枝叶的陪伴下悬在枝头,在蓝天白云之下非常漂亮。

http://s3/mw690/003aD0TVgy6NEcxF3Gi12&690

  今天的驴程是逆时针方向,从下图的进山口开始,沿泗马沟村-自由石-红螺三险-不掩门-杏黄-断崖羊圈,到涞沥水村结束,形成近似于一个大写的C字。http://s1/mw690/003aD0TVgy6NEcFoZ0se0&690

  进山口就是泗马沟村村前2百米左右公路左边的一条小路,路旁有个简陋公厕可以作为记号。这里海拔大约240米。今天穿越红螺三险的驴友可不是我们八人,在进山口就遇到了一位精神矍铄的老驴。

  我们沿着山脊一直向上,一路都是在灌木丛中穿行。虽然是暮秋时节,还是有不少树木上还挂有红叶。更多的红叶则已经飘落,山间小路上的红叶不得不任凭驴友的踩踏,有些已经“零落成泥碾作尘”了。

       太阳照在身上暖洋洋的,大家不一会就开始出汗了。大约经过四十分钟,估计经过300多米的连续上升,就是山脊。到达山脊后回头看,山洼里的驷马沟村正在升起炊烟。

http://s14/mw690/003aD0TVgy6NEdpZCq16d&690

  远处最高的山就是猫耳山,只不过从这个角度看不到猫耳朵的。

  山脊上有一块著名的自由石(因为上面描有大红的“自由”二字),是从驷马沟村去红螺三险的必经之处。

http://s5/mw690/003aD0TVgy6NEfNlrUM34&690

  我们在这里追上了QQ群“中国户外”的一大队驴友,大约有二三十位。两支驴队的成员逐一与自由石合影,到向沟底出发时已经用掉了一个小时。

  我们八人拍下了第一张合影。自左至右依次为He JinglinJennifer、格根塔拉、本人、水手森巴、苏扩善、球球和飞凌渡。

http://s6/mw690/003aD0TVzy6NQixopal75&690

  经过自由石,我们自右手下到沟底(海拔290米)。沟底没有一点水,干涸很久了,只有一大片裸露的巨大的鹅卵石,从山上远远望去是以为是霜或者雪什么的。

http://s2/mw690/003aD0TVgy6NEfPJHwJ01&690

  大家以石为椅就地休息了几分钟。一个半小时的样子,我们已经翻过了一座山。

  从沟底右拐,按照地面红漆标明的红螺三险方向,我们踏着沟里的石块,沿沟底缓慢上行。沟底不时遇到硕大无比的巨石。

http://s12/mw690/003aD0TVgy6NEg4c5Wr9b&690

  沟旁高大的柿子挂在枝头,地上有熟透的摔烂在石头上的柿子的痕迹,也有被驴友击打下来的柿子摆放在石块上,好像是一块供奉的石桌,以敬拜山神。这里无人居住,那些自然生长的柿子树在每条长长的山沟里时而都会遇到,孤独吊挂在枝头的黄灿灿的柿子在瑟瑟秋风中涂染着房山的最后一抹秋色。

  大约在沟底走了半个小时,行进途中便见一巨大的岩石斜刺冷地卡住山沟的去路,在大石的左边与沟壁岩石间形成一个洞,胜似山门,尚够一人弯腰通过。在巨大的岩石上刻有30公分见方“云会门”三个大字,落款为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5年)十二月。目前,“云会门”等字体在下图左边之间矩形之中,已经很难辨认,倒是如今驴队涂鸦的漆字清晰可见。

http://s1/mw690/003aD0TVgy6NEgeQtz2b0&690

  经过著名的云会门继续向前,在沟底尽头爬升时就要见到红螺三险的第一险了。

http://s2/mw690/003aD0TVgy6NEgtbXBD01&690

  要说红螺三险,先要说说红螺山。

  红螺山,又称幽岚山,是指当年在山岭上的红螺洞里有红螺出现且释放红光,故此得名。据传,在十多万年前,这一带是一片汪洋,这里有个海眼。有一天,人们忽然发现一个巨大的海螺堵在海眼上,它遍体是鲜红的鳞,被阳光一照,放射出红彤彤的光彩,映红了半个天,染红了这一带的海水。不久轰隆一声巨响,地壳变动,海水没了,红色的海螺变成了一座奇妙的山峦,像个大海螺的盖子,分上、中、下三层,摞在一起,一险高于一险,因此得名“红螺三险”。

http://s6/mw690/003aD0TVgy6NEgPOL2J85&690

  自明代起,房山一代人来人往,风水极好。人们在红螺下险建有竹园寺,中险建有极乐寺(又名无极寺),上险除小庵之外每一洞穴就是一座庙宇。这三处建筑就成为红螺三险的标志。

    红螺三险是明清时作为房山八景之一而名闻遐迩的。当时,房山有“八景”之说:“大房耸翠、西天胜概、上方山寺、云水奇观、红螺三险、孔水仙舟、金山香水、白水异浆”。 考证这“八景”的遗迹倒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值得驴队今后逐步挖掘。

     只是到如今,这里奇特的地质现象犹存,房山世界地质公园2006917日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并授牌。但遗憾的是,红螺三险不在其中,这一带也没有纳入保护范围。数百年风雨过后,竹园寺、极乐寺几乎已经灰飞烟灭。

  从云会门开始是一段之字形上升,上去以后是一条横切路,往右拐,会经过一堵中空的残墙,不认真辨认和推测,很难想象这就是竹园寺遗址——也就是红螺三险之下险。当年人烟鼎盛的竹园寺,附近而且还有个小村庄称竹子园,如今只有残壁遗基,估计用不了几年连这点遗迹也看不到了。

http://s2/mw690/003aD0TVgy6NErnVsg921&690

  我们在此处遇到了另一支户外队伍(“追梦户外”),几位驴友大妈兴奋地在竹园寺遗址左侧的平地上跳起了小苹果。我们相互打趣了一番,便向红螺三险之中险进发。

  从红螺下险向中险前行的地段,路渐渐地难走起来,脚下杂草丛生,林木更加茂密,分林拨木,时钻时爬。由于大家都是第一次走红螺三险,一不小心就走了段岔路,只有头驴水手森巴的GPS显示出与下载的驴程有了偏差之后,头驴才醒悟过来。这种情况在红螺三险驴行过程中最容易发生,因为小路很多,极易迷失,而且各条小路都是相通的,一不小心可能走不出来。

  经过一番折返、回头路之后,我们八人终于回到了正确的道路上。那条走上正路的岔路口湮没在杂草和荆棘之中,太难发现了。路越走越高、越窄、越险,头上脚下皆为悬崖绝壁,最狭小路宽不足一米,拐几道弯,过几条沟,穿过茂密的林木,向右就会发现在极陡的崖壁中有一平台,其上东西并立两块汉白玉石碑很是醒目,这便是红螺三险之中险——极乐寺遗址。

http://s11/mw690/003aD0TVgy6NEs0MI30ea&690

  两碑的后边是已坍塌只剩残垣断壁的寺址。两碑的规格相同,螭首方座,汉白玉质,通高3.5米,宽0.8米、厚0.2米。两碑立于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5年)五月,东边一碑为重修极乐寺碑,详载了该寺所处的位置及重修的起因,捐资发起人太监的姓名及职位。

http://s1/mw690/003aD0TVgy6NErVEHyo70&690
  西边一块为功德碑,记录了其他捐资物料人的官职、姓名等等。从该寺的规制及所立碑的文字来看,中险极乐寺在当时是相当有名气的,其规模、等级亦属上乘。

http://s1/mw690/003aD0TVgy6NEsoN5Mkc0&690

   从极乐寺遗址向右已经路断,我们从极乐寺遗址折回来,只能上行。路突然终断,举头上望,一条宽不足一米的山缝由石条砌成石梯,近似垂直,被称为“天梯”。

      在天梯下面,我们追上了北京理工大学为主的二三十名大学生组成的驴队。由于这条天梯只容一人通过,造成了“交通”拥塞。

http://s10/mw690/003aD0TVgy6NEsy7ReV59&690
  在到达上险之前,就属这一路段最为险要,是一个几乎90度垂直(大约85度)的爬升,有十米多高。石阶宽不足二十公分,梯顶一块重以吨计的巨石由20公分粗的几根柏木横向撑住,与岩壁形成一洞。十多米高的“天梯”看上去令人倒吸一口凉气。天梯倒是有很多蹬踏的地方,只要手脚有力、不恐高问题不大。由石梯而上,要将胸与脸紧贴石阶,呼口气都会将尘土吹到脸上。登“天梯”不能有丝毫的失误和大意:下面是深不见底的山涧;上面,见石不见天。

  虽然有大学生驴队已经布好的登山绳,但还是要特别注意上面人踢下来的落石,我向上爬的时候前面就有刚上去的大学生踢下来两三块儿鹅蛋大小的石头,被我闪过了,还差点砸到我下面的女驴。这里我登上天梯之后拍摄的后面女驴利用登山绳爬升的镜头。

http://s3/mw690/003aD0TVgy6NEsRXEFc12&690

  待到钻过石洞到巨石之上,一般人早已冷汗浸透衣服。上了这个陡坡后拐一个弯来到一个小平台,站不了多少人,周围是笔直的悬崖,前方还有一个小的断崖要爬,掌握好落脚点,利用好臂力就可以爬上去,女驴可能需要指导和保护一下。上去以后,可站的地方也不大,是沿着悬崖开凿的一条小路,注意低头弯腰通过,不要让背包或插在包上的登山杖碰到头顶的石头,不然栽下悬崖就小命不保了。

http://s15/mw690/003aD0TVgy6NF8zngCOde&690
  站在悬崖边,俯瞰对面的山势,活像两只驮着的蟾蜍。远处的高压线塔就是我们就要绕行过去的地方。

http://s6/mw690/003aD0TVgy6NF8DlTXDd5&690

  回首刚刚走过的两山之间的狭缝,活似“一线天”。

http://s6/mw690/003aD0TVgy6NFbZav6le5&690

  我们在悬崖边和荆棘中穿行,深山里已是秋意阑珊,树上的落叶基本上已经飘落,偶或有几颗柿子树枝头挂着熟透了的柿子,厚厚的落叶遮住了红螺三险的斑斑遗迹。前方的小路上说不清是藤缠路、还是路缠藤。

http://s12/mw690/003aD0TVty6NQjBFh4n7b&690

  过了中险极乐寺旁天桥这一最危险的地段,左转右转来到一个开口很大但是不深的山洞,过了山洞还有一些爬升,来到一个垭口。残缺的屋顶早已遗失,空框的小窗洞穿风雨。石碾、台阶、硕大的古树、地上遗落的瓦片,还有在秋风中卷起的落叶…手抚残垣断壁,目睹先辈留下的遗痕,顿有远隔时空、岁月沧桑的感觉。

http://s16/mw690/003aD0TVgy6NFcsJMw71f&690

  我们在崖边一处背风处吃完了自带的午餐。继续往前走,就是红螺三险之上险了。

http://s13/mw690/003aD0TVgy6NFcyHW562c&690

  山崖下,眼前突现一个山洞,可以遮风避雨,里面残存木头的支架像一张张床,但已摇摇欲坠,落满历史的尘埃。

http://s6/mw690/003aD0TVgy6NFcCWxBX85&690

  洞中还有一个土炕,墙上写着两行红字“学佛念佛必定成佛生死自在,持戒苦行正法久住普度群生”。正中间一个石碑,写着六个看不懂的字,不知是不是“南无阿弥陀佛”。

http://s12/mw690/003aD0TVgy6NFcGka1lbb&690

    再往前走,还有一处比较险要,需要贴着半脚宽的崖壁行走几步,左侧下面就是万丈深渊,谁也帮不了忙,只有自己把握重心紧贴右侧崖壁才能过去。图为我队女驴正在通过这一天堑,已经通过的头驴水手森巴正在看护女驴。作为这一段尾驴的我拍下了如下这张照片。

http://s10/mw690/003aD0TVgy6NFcPhkeZd9&690

     至此,我们全部安全通过了红螺三险,从沟底的海拔290米爬升到大约990米。

  全队继续沿山脊横切,下到谷底,在一座高压线塔下稍事休息,完成了当天第二座山的翻越。这里好像有近路绕过三险,从沟底西侧的山沟直接回到涞沥水村(参见前面Google地图)。

  我们还是按原定的计划向前,这样还有五分之三的驴程要走。

  对面山峦像一道屏障挡住了去路。有的山峰看上去很像一队骆驼。诸位看到斜下方有高压线塔,我们沿图中右侧高压线塔翻过垭口,开始第三座山的翻越。

http://s5/mw690/003aD0TVgy6NFcUnAQk44&690    垭口看上去落差不大,待我们爬上去一看,才知道垭口也是相当的雄伟。图为垭口一侧的山崖,可惜博主地理知识贫乏,不知其地质特点。

http://s15/mw690/003aD0TVgy6NFdglAL46e&690

  过了垭口,应该就是地图上标明的不掩门(海拔850米)。不掩门即有两岩对峙,如开一门,无论有无访客,它永远敞开着,无人能闭,遂得名。只是不知道这座山石砌成的大门,已经在这里坚守了多少万年。

http://s14/mw690/003aD0TVgy6NFdmhQyV3d&690

  一过不掩门,视野大为开阔,眼前的风光与之前截然不同,层峦叠嶂,壁立千仞,虽然比不上景色秀丽俊美的安徽黄山,但风韵至少不会输给河北的白石山。

http://s15/mw690/003aD0TVgy6NFdreFs2ce&690

  午后的阳光站在山峦,巨大的阴影覆盖山涧,秋风徐来,令人心旷神怡。

  环望四周的山峦,千奇百怪,各有特点,一下子点燃了我们的想象力。

  这座山好像还不会直立行走的北京猿人,眼睛盯住右前方。水手则认为它更像狮身人面像。

http://s10/mw690/003aD0TVgy6NFdCRtsB39&690

  对面的这座小山,像不像站起来的黑熊?(下图)

http://s5/mw690/003aD0TVgy6NFdKuvAw64&690

  对面难道不是站立起来、露出肚皮的神龟,正在给我们行注目礼?(下图)

http://s7/mw690/003aD0TVgy6NFdNeoC256&690

  从不掩门下来,走到沟底(海拔600米),完成了第三座山的翻越。

  沿着沟底,是一段比较长的平路。柿子树又多了起来,渐渐地有了人烟。

  这里就是地图上标出的杏黄(海拔610米),是一个自然村落。只是大部分房屋已经废弃,只有一户人家在这里坚守。

http://s16/mw690/003aD0TVgy6NFdUzaaj2f&690

  事先做过红螺三险功课的驴友都知道,杏黄有个许皇帝,两个女儿一个在市里、一个在良乡,只留下皇帝和皇后在一起,两口子在深山里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许皇帝非常好客,非常厚道,喜欢大自然,心态特别好。目前整个杏黄只剩许皇帝一家,用皇帝自己的话说:从不掩门至杏黄垭口,就连路上的每一只蚂蚁都姓许。

  在杏黄,我们与大学生驴队在这里汇合了,他们兴致勃勃地合影留念。这时已是下午两点。

  漫山遍野都是许皇帝散养的猪和羊,数也数不过来。迎面过来一位面目有些可怕的村民,应该就是许皇帝了。他告诉我们,散养的猪可以专门为我们屠宰,每斤35元。我和水手等人约定春节前到这里杀一头猪,拉回家过年。

  大学生队伍的一位领队告诫我们,只有一点钟从这里走,才能在天黑之前出山,现在已经不太可能了。大学生们分成了两拨队伍,体能较好的飞快下山,赶在天黑之前从涞沥水村出去;体能弱一些的,包车从杏黄直接出山。

  我们原来就做好了走夜路的准备,八个人都备好了头灯。即使这样,也不敢在杏黄久留,抓紧时间向下一个垭口出发。

  大约一个小时,我们就穿过了海拔970米的这个垭口,其中遇到一处断树横在路中央,必须绕过它才能前行。

http://s14/mw690/003aD0TVgy6NFe358Pb8d&690

  从这个垭口,没有太长的下降,就完成了第四座山的翻越。又经过一处海拔950米的垭口,下降到断崖羊圈(海拔770米)。

  这时候已经是下午五点左右。山里黑得很快,温度下降得更快。我们在一处平缓的三岔口换上冲锋衣,戴上头灯,补充一点干粮,准备走夜路了。

  在这里我们又偏离了GPS指引的路线,好在头驴水手很快发觉。

  一过五点,天很快就黑了下来。刚开始,天边有一抹夕阳,为山峦点亮着血色的轮廓。渐渐地,这道轮廓越来越窄,颜色也变成了酒红色。再往下,山里就漆黑一片了。整个山里,只有我们驴队的几盏头灯在山腰闪着,尾驴可以看到前队在前面山腰活动的亮光。

  驴队集体走夜路,速度立即放缓了。大体上两人一组,一前一后,相互照应,切忌一人独行。夜行的危险性是显而易见的,但也有一个好处,身旁的悬崖常常一无所知,因为关注点都集中在脚下了。偶尔被山路上的石头或树木疙瘩拌一下是难免的,只要不摔下悬崖的方向就好办。

  偶尔仰望夜空,发现满天繁星,这是北京城内见不到的夜景。转过一座山,忽然发现白里透黄、黄里泛白的一轮圆月就在枝头那么高,星星到时不那么晶莹闪亮了。

  就这样,我们不知不觉爬上了海拔1050米的棺材山。这是一处奇特的景观,可惜在夜幕中我们浑然不觉。图为驴友炒鸡蛋在博客《红螺三险小走》中拍摄的棺材山。

http://s4/mw690/003aD0TVty6NIxU2r4a3e&690

  然后还是无休无止的下降,终于在精疲力竭之前看到了红螺谷的灯光,这是明月已经高悬在夜空。那是夜行五个小时左右才见到的人烟,大家一下子精神振奋,疲劳感在欢声笑语中灰飞烟灭了!

  远远望去,出山的公路上曲折为两层,路上间隔的路灯十几米一个,好像两层窑洞。

到了将近晚上十点,我们终于下到了红螺谷。在涞沥水村头等我们的司机只靠面包果腹,已经等了将近13个小时。泗马沟-自由石-红螺三险-不掩门-杏黄-大断崖-涞沥水的一天穿越,累计徒步26公里,其中累计爬升1300余米,累计下降1500余米,数不清翻越了五座还是六座山

  我此行最深刻的感触是:房山并不简单,我们尚未读懂房山;要想理解房山,先走红螺三险!

 

  交通攻略:乘公交的话,在广安门内坐917836到周口店,可坐郊区车房32路到泗马沟。只是房32路不好等,高峰期都要半个个小时一趟(收车还挺早),还是坐黑车或包车快一些。包当地黑车的话,泗马沟到周口店大概40块钱。由于红螺三险全程比较消耗体力,博主不推荐自驾前往(但两天穿越、扎营一晚的话,还是可以自驾前往的)。

  扎营攻略:如果走两天的,建议在三险或者不掩门下山后到杏黄这段扎营,其他地方没有合适的营地。不掩门下山后有一口水井,如果选择在这里扎营,可以少背水。博主建议在杏黄扎营,这里不少废弃的房屋可资利用,晚上烤个篝火甚至来场篝火晚会非常合适。

  安全提示:一路上悬崖不少,崖边切忌打闹,万一掉下去基本上小命呜呼;沿途虽有驴友留下的路标,但岔路很多,虽然每条路都可以走通,但极容易迷路,晚上容易出现“鬼打墙”现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