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福建南靖土楼之二:塔下村的故事

(2014-05-31 06:30:30)
标签:

塔下村

田螺坑

土楼

德远堂

福建

分类: 南行记JourneytoS.China

    http://s11/mw690/003aD0TVzy6GRnlJGAOda&690
    从田螺坑“四菜一汤”土楼出来,天色已晚,我们来不及仔细欣赏裕昌楼,便坐景区班车来到塔下村,在村尾和兴楼旁边茂源客栈住下了。

http://s15/mw690/003aD0TVzy6GRnbDqrkde&690

当天晚上和第二天早上,我们都是塔下村慢游,得以一览这一被誉为闽南周庄的古村全貌。

塔下村的历史悠久。该村建于1426年,现有300多户人家,均为张姓家人。塔下村其实无塔,只是张氏子孙为了纪念开基祖华太婆从原住地马头背踏下山来到此地。在客家话里,踏下塔下谐音,所以就有了后来的塔下村这个名字。那时塔下还是荒山野岭、荆棘遍地,张氏家族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劳作,家族逐渐兴旺,原来居住的土茅屋已不适应聚居需要,于是在沟谷两边建造土楼。

http://s7/mw690/003aD0TVzy6GTlHGS9wa6&690

最早的福兴楼建于明代崇祯四年(即1631年),后来又陆续建造了42座土楼,有方形、圆形、围裙形、曲尺形等,这些土楼沿山溪呈长形遍布,千姿百态,气势恢宏。清朝末年,由于地理环境限制,塔下没有土地继续建造大型土楼,张姓族人便因地制宜,在沿溪两岸的空地上,又建起了一座座单院式土木、砖木结构的吊脚楼,形成大楼带小楼、高低错落的奇妙景观。

http://s4/mw690/003aD0TVzy6GRXTc96Hb3&690

在塔下土楼群里,最具特色的应该是裕德楼。前半楼高四层,一个楼厅,两部楼梯,跟一般土楼没什么不同。

http://s3/mw690/003aD0TVzy6GRY3wpG282&690

奇怪的是后半楼,有三层楼那么高,却只有一堵半月形的夯墙,上面盖着护墙瓦,其余什么也没有,人们形象地把它叫作围裙楼

http://s10/mw690/003aD0TVzy6GRXXoEvD19&690
    现在的裕德楼,已经改造为围裙楼客栈,客人与村民同住,可以体验难得的闽南风情。住一晚一般也就150元左右,可能洗澡不是很方便。下图为围裙楼外景。

http://s5/mw690/003aD0TVzy6GRYiSn0Uc4&690

村中那条奔流不息的溪流,每天都把清澈的泉水送到家家户户。这条与村民息息相关的溪流,建国前从村头到村尾只有三座木桥。若遇山洪暴发,木桥被冲毁,只相隔30多米宽的两岸村人便中断过往,后来在热爱家乡的侨胞资助下,溪流上相继建造了11座石拱、钢筋水泥桥,使两岸村庄衣带相连。

http://s10/mw690/003aD0TVzy6GRYph0Kdf9&690

小桥流水、土楼人家,把塔下村装点得分外妖娆。阳光灿烂的清晨,村妇们提着木桶,领着孩子,到溪边洗衣,把鲜艳的色彩和款款的谈笑声一起流进水里,闪闪烁烁。

http://s9/mw690/003aD0TVzy6GRXKYz0Ya8&690

塔下村尾桥上的荣汀亭”(下图),旁有立碑,纪念的是塔下村名人张荣汀(18961973年),是南靖华侨企业家、南靖县茶叶生产奠基人、曲江中学创建者。

http://s14/mw690/003aD0TVzy6GTlxc7F3dd&690

塔下村是漳州著名的侨乡,也是首批15个中国景观村落之一,还是南靖县第一长寿村。这个山明水秀的世外桃源犹如一片清净乐土,民风淳朴,孝敬、供养老人蔚然成风。村里设有老人协会,经常组织老人开展吹拉弹唱、下棋垂钓等活动。海外乡亲回来探亲也向全村老人发红包,并设立敬老基金和福利基金,定期向70岁老人赠送长寿金。全村现1600个人口中,60岁以上的就有220多人,其中80—89岁的30多人,90岁以上的3人。近20年中全村出过6位百岁以上人瑞。

早上六点,我们还没起床,就被村里的鞭炮声惊醒。当天是正月初五,也许村里有活动,我们连早饭都没吃,拿起相机就来到村中。

果不其然,村里今天举行游行。 http://s11/mw690/003aD0TVzy6GRYzOq1A2a&690

 倚南楼前整队待发的游戏队伍。

http://s14/mw690/003aD0TVzy6GRYMlz9X0d&690
    出发之前,要小心翼翼地把一对木质佛像放进轿子里。在游行中两台大红轿子放在队尾。

http://s8/mw690/003aD0TVzy6GRYBgsJ1e7&690
    上图。走在前面的村民举着“合境平安”的牌子,祈祷在新的一年里全村上下平平安安。

塔下还有一处奇观,就是张氏祖祠的德远堂,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德远堂坐落在塔下村东面的山腰上,沿着石头台阶的村道,拾级而上,映入眼帘的是张氏家庙的大门,大门开在家庙的左侧,从右至左是繁体的“张氏家庙”四字。

http://s15/mw690/003aD0TVzy6GRZ9uuceae&690
    大门背面是“派衍西来”四个大字。

http://s14/mw690/003aD0TVzy6GRZyde0Jbd&690

德远堂前是一口半月形的池塘,塘中鱼儿遨游,庙宇疏影,给人增添了幽美的意境。池塘前边两侧石坪上耸立24根高过10米的石龙旗杆,杆柱浮雕蟠龙,腾云驾雾,势欲腾飞。石龙旗杆分文武,文科顶端是笔,武科顶端便是刀。石旗杆高耸入云,庄严肃穆。如此密集的石旗杆,在闽西南土楼乡村中首推塔下村,可见塔下确是人杰地灵。

 http://s2/mw690/003aD0TVzy6GRZ5XuZX91&690

德远堂前,有24根石龙旗杆,全国最多,而且保存得相当完好,如今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ttp://s2/mw690/003aD0TVzy6GRZecLTP61&690

24根石龙旗杆就耸立在德远堂前的半月形泮池。

 http://s5/mw690/003aD0TVzy6IS97d22E14&690

 

石龙旗杆经历数百年风雨,矗立不倒。 仔细一看,这旗杆也是分文武的:文官的石龙旗杆顶端饰物多雕毛笔锋,武官则镌坐狮。

 http://s15/mw690/003aD0TVzy6IS93zoIu9e&690

德远堂的看护者老张热情地给我们两个外地人介绍着。 http://s16/mw690/003aD0TVzy6IS8zgIBFff&690

从明朝宣德年间(公元1426年)张家肇基塔下村,在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60年)至光绪年间一个半世纪的岁月里,这个家族人文蔚起,国内有进士及第的人才,海外又有富甲一方的富翁。矗立在家庙前的24根石龙旗杆,就记录下了其中一小部分杰出人才。 

http://s11/mw690/003aD0TVzy6JeAyhHfA8a&690

      上图仅仅记录了23根石龙旗杆。

  24根石龙旗杆呈半月形分散矗立,拱卫着家庙前的半圆形泮池。10米多高的石龙旗杆,分底座和柱身,底座方形、六角形,柱身中段镌刻立旗的年代,立旗人的身份、辈序、姓名,并雕刻蟠龙浮雕,顶端有的雕笔峰,有的则镌坐狮。有的单人立一杆,有的两人同立一杆,甚至还有三人同立一杆。这些象征着个人成就、家族荣耀的石龙旗杆群,在240年的岁月里,一直默默耸立至今,迎接着游客注视的目光。旗杆中段,写着立杆人的身份、辈分等。

http://s14/mw690/003aD0TVzy6GRZj7lwNdd&690

 依古时候张氏族规,要在祖庙前立石龙旗杆的,必须是取得一定学术和官职的家族男性,并有一定社会威望,能为家族光宗耀祖的。

  1772年至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张氏家庙前共竖起了14根石龙旗杆,立杆者有取得相当学位的举人、进士,出仕的县正、道台、府书院院长,及捐纳的恩授岁进士。1904年立下第十四根石龙旗杆后,随着清朝的覆灭,科举制度的废除。在长达74年的时间里,德远堂再没有立过一根旗杆。直到1978年,侨胞张德朗兄弟为母亲张江运金百岁纪念,立下第十五根石龙旗杆。石龙旗杆变迁,从为举人立,到为寿者立,到现在为贤达立。

  文革时,张氏家庙面临被拆的危险。据说是当时的村支书,将家庙改为工场才保存下来。

    据说在台湾台南,也有一座德远堂,是塔下村第十三代世祖张石敢的后裔,仿造塔下德远堂所建。关于两岸德远堂的故事, 201242 日的《海峡都市报》闽南版刊有《漳州:南靖县塔下村德远堂 24根有故事的石龙旗杆》一文,参见链接:http://zz.mnw.cn/news/97231.html

     端详完石龙旗,我们走进德远堂。德远堂坐北朝南,背靠青山,面向溪流,设计精致,古朴典雅,属于“二进建筑”。这座祠堂是目前中国可见到的最完整的古代姓氏祠堂建筑之一。正面古式牌楼书写着“张氏家庙”四个大字,上有彩色瓷片剪接镶嵌的双龙戏珠,形象栩栩如生。步入牌楼,穿过庭院,便是主殿,正中悬挂一块大横匾,上书“德远堂”三个镏金大字。

http://s9/mw690/003aD0TVzy6JeAcGYfm98&690

     前厅屋檐下两侧浮雕出传统名戏人物。大门两边各摆着一个大石鼓,石鼓屏风穿凿雕刻着二十四孝传统人物塑像。屋脊上的各色瓷片剪黏的浮雕,有三国志、八仙、封神榜等历史流传人物,有龙、虎、狮、麒麟、凤凰、雉鸡等珍禽名兽;有牡丹花、山茶花、兰花、菊花等花草。百兽争鸣,百花争艳,构图精巧,形神兼备。殿内雕龙画凤,木石装饰富丽堂皇,别具风格。

http://s7/mw690/003aD0TVzy6JeAlz7Ia86&690

     大殿横梁上镌刻着宋代朱熹的警世名言:“子孙虽愚,诗书不可不读;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http://s3/mw690/003aD0TVzy6JezWW1Me22&690

    大厅两边红柱上写着清太宗张翱作的取材于张姓家族历史名仕的一对长联:“得姓由轩辕大儒一人铭垂二篇扶汉三杰功高四相敕封五虎博物六史貂冠七叶犹是清河旅派,扬名显奕祀位列八仙鼎甲九成平兴十策忍书百字金鉴千秋青钱万选道灵亿尊依然文献宗支。”

http://s9/mw690/003aD0TVzy6JezZ8g9aa8&690

    上下联78个字,嵌入“一至十百千万亿”数列,含14个典故,其中“忍书百字”是唐代张公艺九世同居的家范。大殿正中镂着精致的大神龛,排列自开基始祖起列祖列宗的神位。 

    德远堂后面,则是一片葱郁的风景林,随着山峰向上延伸,直入云天,风吹林涛,气势磅礴。

    总之,漫步在塔下村,有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最难忘的就是“塔下村鸟瞰神话般的山区建筑”和独特的客家风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