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智,笔名石然,为中国当代著名山水画家,斋号野山堂主,57年生于内蒙古,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内蒙古分会会员、内蒙古阴山山水研究院院士、世纪经典书画艺术委员会副会长、虎啸山庄书画院副院长、包头九原书画院院长。中国年鉴“中华一支梅”十大品牌人物。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级书画大展(赛)并获奖,被人民日报、世界和平慈善总会杂志等多家媒体刊发,并被人民大会堂、天安门、故宫及国旗卫队、国家领导、国内国际等友人收藏。山水、梅花作品被2008年奥运组委会收藏。其代表作有:《郁郁葱葱》、《黄河在咆哮》、《绿色回报》、《走进阴山》、《阴山深处有清音》、《翠谷》、《大山写照》、《静静的大山》、《阴山叠翠》、《秋山欲醉》、《塞上秋韵》、《阴山牧趣图》、《清泉响脆谷》、《阴山晨晓》、《秋韵牧趣》等。
古今为书画者,极重人品学问,凡献身书画事业者,进德修业,人格高尚,方可达到书品、画品与人品的完美统一,书画家成功与否,当视其能否奉献杰出或优秀的作品;而作品之质量,则取决于作者自身的修养水准。
唯有高尚品德、宏远抱负、超越见识、厚重渊博的学问,广泛深入生活,方能登峰造极。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早在唐宋时代,山水画已渐渐取代人物画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
并出现李思训、王维、董源、范宽、李成、李唐、郭熙、米芾等代表性名家;近现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局面,出现了黄宾虹、张大千、钱松岩、傅抱石、李可染、陆俨少、黎雄才、关山月和吴冠中等一代名师,他们继承了传统山水画最重要的散点透视法构图法则,并溶入了时代的变革精神,以各自的才华和本领掀开了中国山水画新的一页。
如今,山水已成为中国文人寄托情感陶冶情操的对象,汶川地震后,张文智画家抗震救灾捐赠的和现场创作的作品被企业家们争相高价购买,多年来,张文智在慈善事业中捐赠的画作价值不下百万,以一个艺术家的风范在慈善事业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当我们观张文智的作品之时,颇有“远观其势,近收其致”之妙,其作品笔墨纤秀、泼辣兼而有之。张文智喜作大画,构思严谨,笔墨不苟,青绿设色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为识者称赏。
文智先生数十年来遍游北方阴山山脉。阴山屹立于北疆,为中国西北屏障,东西绵延千余公里,南临黄河,北乃内蒙古草原。古时北方少数民族诸如匈奴、突厥、西夏、契丹、女真、蒙古等均曾为阴山主人。阴山山脉山势嶙峋,古木蓊郁,后童秃裸、沧海桑田,几经变迁,其峰、岩、洞、瀑美不胜收。登绝顶揽众峰,烟云缭绕,光景斑驳。文智先生研究阴山石骨岩势,其皱褶皴法,笔法精湛,石骨上覆盖灌木,用其积累点簇,并吸收西方印象派点彩画法,七彩缤纷,秋树斑谰,可算是对山水画的一种尝试和开拓。
淡墨写远山,咫尺相与看。他的画作,散发着一种幽思的情味。水墨波澜荡漾,粗豪的落墨格调,徜徉于烟云懵懂的山色,迷恋于雾合烟围的隽永脱俗,看久了,觉得满身的尘嚣都为之涤荡扫除。
张文智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画风。笔墨洒脱精湛,气韵生动,抒情而浪漫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机盎然、古朴、浑厚的艺术效果。
人品高丹青则呈中正之气,学问深笔墨则有文雅之致。张文智在登峰造极的努力途中,面对自然的山水,以独特的艺术感知发展了独具东方气质的山水画,他游遍自然山川,将自身体验与世界万物融为一体,“浑万象以冥观,兀同体乎自然”以心中之象抒写万物之象。
看画能看出一个画家的"内修"。画境就是心境,画是心画,心正则画正,这是张文智画有中正之气的根本原因。而 “观山亦如读书,随其见趣之高下。”
张文智善于从山水中得到审美愉悦,并且将山水之美与主体人格塑造和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统一起来。而他对书法,对古典文学有一定程度的实践和浸染,是体悟山水画的基础。否则就很难真正理解中国绘画的笔墨韵味和精神境界。
中国的山水画是哲学的产物,是中国哲学派生出的心灵的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完整、规范、成熟的认知体系,并被整个民族所认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深植于国人血脉之中。
张文智在对中国哲学和美学精神深刻体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创作,表现天地山川的自然之美和他秉赋、襟抱和人格境界之美,从而让人们在山水画面前产生感动,产生震撼,产生共鸣,感受到艺术之美,进而感受到山水之美以及中国人生生不息感天悟地的人文精神之美,重新建立与山水自然的亲近与和谐的同构关系,实现人格和人生境界的自我超越。
张文智说,当代山水画家不仅要有画人的功力,文人的情怀,还要有士夫的使命。传统是当代山水画发展的“源头活水”,笔墨的世界则是一个无限广阔和自由空间,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气”,体味到“韵”,从而使得整个画面混沦灵动,
而山水画家更要有一种“养吾浩然之气”的精神自觉
,需要的是汉唐的豪气、猛气、大气、厚气、健气,需要阳刚的正气。有了这种“大家之气”,山水画创作上方能不落俗套。
当代著名美术教育理论家穆家琪、戴泽两位先生观其画后有感而评:“文智先生所作山水画雄伟秀真,其画作从写生的生活中来,既有传统的功力,又有现代派的技法,是传统与现代的美妙结合,实为优秀之作。”
本文曾刊发在《中华风采杂志》名家书画专刊2012年2月号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