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又名黑色现实主义)

(2012-10-05 14:09:15)
标签:

电影

流派

分类: 名词解释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又名黑色现实主义)

   20世纪30年代 (高峰时期:1934 —— 1939)

   继承20年代先锋派的创新,苏联社会现实主义影响,在自然主义美学原则影响下,用诗意的镜头表现人和社会的电影流派,进行社会批判,分析,促使法国电影的复新。

   代表人物:  雷内克莱尔《自由属于我们》

                 让维果     《零分操行》

                 让雷诺阿   《大幻灭》&《游戏规则》

   独特的“现实主义”观念

    取材源自生活   

    关注小人物命运

    并非复制现实,仅仅保留最具生活特色的方面。

    表达生活“本质意义上的真理”

   艺术手法上追求诗情画意的场面

    如 :《零分操行》 “枕头大战”形式美。诗意

  “诗意”的目光,发挥了电影中的文学力量(社会分析,批判)

   景深镜头的确立与使用(归功于 让雷诺阿)

    电影本体论做出极大贡献

   给崛起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理论实践上以巨大的影响

   代表人物

   让雷诺阿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象征与真正的领袖

      自然主义,写实主义的态度

      系统的运用了“景深镜头” (被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尊为先驱

      利用移动摄影,把外部蒙太奇 ——> 内部蒙太奇。揭示复杂的人物关系

      突破了传统的剪辑方式,尽可能少动剪子。

    1937   《大幻灭》  著名的反战影片,揭露了战争的荒谬的代表作品

    1939   《游戏规则》焦点:对贵族阶级,以及走向衰弱的社会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和批判

     首部有声作品  《母狗》

    1935    《托尼》 标志诗意现实主义风格的初步形成,预示意大利现实主义产生,标志其独立制作开始,系统的运用了“景深镜头”

10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误识

      忽视电影艺术的试听性过于强调文学的作用(对白,编剧等的作用)

      艺术群体对个体的冲击 

               基本都是普莱卫等人的剧作,都差不多,作品相似,平庸.

               由于诗意现实主义时期的电影剧本通常出自于普莱卫、斯派克和让松等几位大编剧之手,因此,作品往往显现出某种近似性。他们都是依据同样的戏剧模式而构筑的,即一种搬到当代平民社会现实中的悲剧的模式。普莱卫、帕涅尔的门徒们一拥而起,这些平庸的模仿者匠气十足,抹平了电影艺术创作的独特性与个性。这一状况一直持续了多年,直到“新浪潮”电影运动的出现,才宣告结束

               11    当时其它一些导演的作品:

     马塞尔卡内   1936《珍妮》,《雾码头》 1938 《北方旅居》 1939 《太阳升起》(《天色破晓》)

     叙利恩杜威维尔   1936 《同心协力》  1938 《翠堤春晓》

     让格里米庸     血腥战争  道德沦丧   1944《天空属于我们》

     雅克贝盖尔    从商业中拯救电影      1943《古比红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