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的结构
(2012-07-31 19:29:01)
标签:
穴位经络针灸中医健康 |
分类: 中医、中药、养生类博文 |
通过对穴位部位进行多方面的解剖学和组织学观察,有学者提出穴位是由神经、血管、淋巴、肌肉、肌腱等多种组织构成的一个多层次
“立体构筑”;与非穴位处相比,在这些组织的配布上存在着某些方面的相对特异性。
一、穴位的大体解剖结构
(1)穴位与周围神经的关系
众多研究表明,穴位与周围神经的关系甚为密切。
|
原上海第一 |
徐州医学院 |
上海中医药大学 |
穴位与非穴位 |
|
十二经324个穴位中,323个穴位(占99.6%)均与周围神经有关。 |
全身361个穴位中,靠近神经主干者205穴(占56.8%),靠近皮神经主干者104穴,靠近深部神经主干者122穴。 |
十二经309个穴位解剖观察表明,针刺进穴位后,直接刺中神经干者152穴(占49.19%),针旁0.5cm内有神经干者157穴 (占50.81%),说明十二经穴与周围神经有密切关系。 |
非穴位区神经干分支较少。穴位大多数是位于神经干或神经周围,大部分穴位都有细小神经分支通过。 |
(2)穴位与血管的关系
穴位与血管的关系也很密切,仅次于周围神经。
|
学校 |
靠近动脉主干 |
浅静脉干 |
|
徐州医学院 |
58/361(16.1%) |
81/361(24.7%) |
(3)穴位与肌肉、肌腱的关系
穴位的断层解剖发现,穴位处肌肉、筋膜较肥厚且集中。
|
穴位与肌肉反应点 |
穴位与肌肉、肌腱的关系 |
|
人体55%穴位正位于肌肉群上,肌肉外包裹着深、浅筋膜,针刺必须穿过筋膜到肌肉组织中,因而有人提出穴位即肌肉反应点。 |
占经穴总数62.5%的穴位在肌肉分界处有神经干支进入的部位,符合古人认为“经脉伏行于分肉之间”的观点,还有37.5%的穴位则多位于肌肉、肌腱之中或其起止点上。 |
二、穴位的组织学结构
(1)穴位与神经末梢的关系
(2)穴位与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关系
由于无所不在的血管也分布于穴位组织中,因此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也是构成穴位的组织结构之一。
|
Rabischong和Coabt(参考王本显等) |
文琛等 |
|
根据对动物和人类经穴部位的组织学研究表明,真皮内有螺旋状的血管网,在血管网的周围分布着无髓胆碱能神经纤维,它们相互交织成网状。 |
用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人及动物某些经穴部位的小血管壁,在这些小动脉树周围有肾上腺素能神经和胆碱能神经形成的动脉周丛和毛细血管前动脉旁丛。实验证明,这两种末梢都是交感神经节的节后纤维,有控制外周循环总阻力和局部组织血流的作用。 |
(3)穴位与神经-肥大细胞
|
穴位与神经-肥大细胞 |
针刺对穴位肥大细胞的影响 |
|
穴位肥大细胞数量明显高于相应的非穴区,穴位真皮组织中有大量的肥大细胞,呈弥散的成群分布,且在小血管、小神经束、神经末梢处较多,穴位是神经末梢、神经束、血管及肥大细胞相对集中的地方。 |
针刺或电刺激可观察到大鼠穴位局部以及同经线上远隔部位肥大细胞呈脱颗粒反应;电镜也发现肥大细胞以胞吐方式分泌活性物质;肥大细胞释放的物质主要是组胺类物质,作用于血管及结缔组织中的植物神经末梢及间质细胞,有扩张毛细血管及静脉作用,并有可能使血管内皮基底膜通透性增加,组织液渗出,导致经穴皮丘带出现。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