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群体的理性
(2016-04-09 09:24:20)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段鑫星译著 |
我们不能武断地说:群体没有理性,群体不受理性的影响。
可是,我们又不得不实事求是地说:从逻辑上看,群体所接受的论证过程较为拙劣,我们只好以比喻的方式将其称之为推理。
像高级推理一样,群体的推理能力也需要借助于一些观念;但是,这种帮助推理的各种观念之间,只存在表面的相似性或连续性。群体的推理方式有点儿类似于爱斯基摩人的方式。他们根据经验,认为冰放在口中会融化,就想当然认为所有像冰一样透明的物质放在口中都会融化,比如:玻璃;他们时而又像野蛮人一样,认为吃下骁勇善战的对手的心脏,就会获得他的勇气和力量;或是像一些遭受雇主剥削的苦力,想当然的认为全天下的雇主都会剥削他们的工人。
由此不难得出,群体的推理特点是把彼此不同、表面相似的事物混为一谈,并且立刻把具体的事物普遍化。如此看来,只要能为群体提供类似的论证——这是唯一能够影响群体的论证——便可轻而易举地操控群体。因此换言之,群体完全不能理解逻辑性推理,可以说,群体不会推理或是只会错误地推理,推理过程并不影响最终结果。重读某些演讲稿,我们会对原稿中的漏洞和谬论惊讶不已,这样的文字居然也能对听众产生巨大的影响。或许我们忽略了一点,那样的说辞并非是讲给哲学家听,仅仅是用来说服群众的。但凡是和群体有过接触的演说家,统统都具备这样一种能力,即:塑造对群体有诱惑力的英雄形象,煽起群体的激情。只要能顺利地完成这一点,他便如愿以偿地达成了自己的目的,大功告成。哪怕是20本真知灼见、妙语连珠的著作也抵不过几句能够号召群体激情的话语。
显而易见,群体不具备推理的能力,因此也不可能具备批判的精神,即:群体不可能去伪存真地对事物进行正确的判断。群体最终接受的判断,并非是经过集体讨论后的结果,而是外力强加的结果。在这方面,无数的个体也不见得比群体的水平高明多少。有些意见轻而易举的就能得到普遍支持,这并不意味着意见非常明智,而是因为更多的人认为群体不可能根据自己的推理形成独特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