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个性还是享受生活?
(2015-12-13 09:11:23)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段鑫星译著 |
从这些不同文化对待害羞的观点中,我们能够学到些什么呢?当害羞出现的比例变得越来越高的时候,我们发现:孩子们希望通过自己的优秀得到大人的爱和接纳。他们必须证明自己应该活在这个世界上,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这是一个认可成功并给予奖赏,放大失败为羞耻的世界,这是一个让孩子产生害羞的社会。公开表达想法和感受不被鼓励,缺少与成人接触的机会,不能与同伴自由地玩耍,孩子们过早地学到生活在自我的世界中并且缺乏行动力。
相反,在那些害羞不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如在中国、以色列以及包含在美国内部的锡南浓村的亚文化,他们的文化重心都放在共同的目标上,这就超越了只关注自我的个人利己主义。孩子们被认为是应该特别提出并奖励的一代,他们是对未来的承诺。父母无条件地爱孩子,并记得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组织纪律性。人们可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但不被打上永久的烙印。这就为人们彼此交流提供了机遇,大家可以实践社会技能,共享亚文化,这种文化看重集体的行动力,并不会把任何一个人放在人际的孤岛上,或许这也是矫正害羞社会病的另一种方法。
通常,当我论述如何在我们自己的文化中消除害羞时,我听到一个声音:“我宁愿自己的孩子害羞,也不愿让他象机器人一样没有个性只会服从。”毕竟,害羞者是有着自我个性的人,他们宁愿服从权威,也不愿意让自己孤独地活着,他们愿意享受人际交往的快乐!
我不赞成在社会中泯灭个性而寻找解决害羞之道。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害羞是现存文化价值的一种外在表征,克服害羞有助于我们提高生活质量。我们可以修正引起害羞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结构,创造一种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我们既可以保持个性又能接纳多样性,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重视审视我们的文化优越感,从借鉴别的文化入手,改良我们的文化,防止害羞在出现在我们下一代身上。
我强烈支持用各种方式表达人类潜能。我愿意随着佐巴歌曲起舞,我更热爱生活。我愿意自由地爱与跳舞,因为我是社会动物,我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一员,他们是我活着的意义。克服害羞,我们赞美生活,我们有爱的能力和力量,只是以前我们不敢承认罢了。我们自己、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同伴以及我们的朋友,值得尽自己的一切努力去读懂他们!就从此时此地开始吧,让我们自己成为克服害羞的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