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人类经历层面讨论预感

(2015-06-30 21:06:54)
标签:

文化

分类: 段鑫星译著

就在不久之前,拥有西方文化背景的人仍对逼真的梦境持怀疑态度。在启蒙运动前期,西方背景下的人的梦经常被认为是来自超自然的力量,不管这种超自然力量来自上帝还是魔鬼。记得梦的人,被称作“梦想家”;而没有梦境被认为是心理健康和意识清晰的标志。

现在,我们再不会那么容易对梦中的画面感到害怕或者念念不忘了。启蒙运动时期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梦的全新的、理性的、科学的故事,它深深地驻扎在人们心中,限制着一种神圣力量。关于是否过多地限制了自己对梦的青睐的问题,在过去的三十年,我们已经开始一场全新的全民欢迎的谈话,但没有一个人会说“梦想家”对自己生活的社区产生了危害。

今天的预感和启蒙时代的梦有着同样的意蕴。预感因为太过于强烈和朦胧而显得不那么安全。我们害怕强烈的预感会让自己彻底失去理性,去接受毫无心理依据的预感的事实。我们从没有在不存在害怕和争论的情况下好好审视预感。

但当我们仔细观察的时候,却发现预感和梦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我们现在都知道,预感出现得很频繁,而且出现的范围远比我们预测得要广。而且和梦一样,预感需要我们去关注它,去理解它,这同时也告诉我们到底该如何对待预感。我们可以接受这样的观念:预感——伴随预感发生的所有超心灵感应事件——它们都在我们日常生活的范畴中。

这似乎是我在预感方面讲的最后一个故事,一个能唤起我激情和引发我思考的故事,一个我整本书都在讲述的故事。从根本上来说,预感就是一种人来经历,因为只有经历过之后,我们才能更理解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预感也与我们密不可分。它们不能脱离我们的生活而存在,正如我们的情感和想法不能脱离我们的感觉和思考一样。

是的,预感是独特而神秘的,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份神秘拉回到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处理我们自己的超心灵感应事件还是朋友的超心灵感应事件,都不必害怕或者焦虑,因为多年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自身培养的能力、养成的习惯以及积累的知识足够帮助我们理解它们。超心灵感应事件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无论它们看起来有多与众不同,我们都可以接受,因为生活在继续,而它们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作为人类生活事件,它们与我们的恐惧、希望、错误、价值观、习惯甚至人际关系技巧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也许不能为所有的预感找一个共同的解释,但我们可以不断探索预感对于我们的意义,就像我们必须得弄清楚梦对于我们的意义一样。我们可以用智力、道德、精神信仰、工作、家庭义务和常识来平衡我们的预感,因为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处理的事情。

预感是神秘的,但是我们在面对神秘的预感时,不能像面对梦境一样不知所措。通过文中讲述的故事,我们得学会信任预感的指引,学会在工作中合理地使用它,学会对抗它们的反复无常和不确定,或者研究它们的深层涵义。我们可以通过悲剧让预感抓住我们的眼球,也可能可以通过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来困住自己。

不管预感本身有多神秘,当我们向别人倾诉发生的故事时,总能理解它。在我们的故事中,预感如何美丽、尴尬、危险、让人满足、令人心碎、净化心灵、令人激动,还是灾难巨大,或是温文尔雅的——这都取决于我们怎样讲述发生的故事。我们的选择,总能给我们一种足以面对预感时超能力和安全感,而不是面对低等恐怖电影时的习惯性恐惧。

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像赢得乐透数字一样方向明确地控制我们的预感,但能说出预感对我们来说意味,如何控制它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但如何对预感做出回应,对谁讲述,我们有充分的发言权。

对于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预感告诉我们的比我们想象的更多。预感告诉我们,世界上有许多事情值得我们去探索,然后向我们轻描淡写地传达着,宇宙中的“在那里”真正在于“在这里”——在我们的想象和记忆里,在我们与他人的情感联系中。

如果对预感“咬文嚼字”地追随,或者弃之不理,我们都将会犯错误。但我们能从这些错误中受益匪浅,就像从其它错误中学到很多一样。现在我们知道,关于能不能从这种能力中有所收获,我们甚至可以一笔带过。预感不会让我们变成超人,也回答不了生活中非常深奥的问题。我们仍需要受预感和生活中其它方面的限制。

听了本章讲述的故事,我们将发现自己能够运用自如,处理好预感带来的突发巨变。有时候,当我们对预感故事知道得太多或者不够了解时,并不需要责备自己,要学会尝试处理;有时候,我们也要向别人倾诉自己的故事,不断更新对它们的理解,从而让自己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