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钥匙
(2014-06-28 07:50:10)
标签:
情感 |
分类: 情绪管理 |
人类往往少年老成,青年迷茫,中年喜欢将别人的成就与自己相比较,因而觉得受挫,好不容易活到老年仍是一个没有成长的笨孩子。我们一直粗糙的活着,而人的一生,便也这样过去了。
——【三毛】
段老师:
您好!
不知您是否记得,今年上半年您曾给我们化工学院女生做了一次讲座,谈了一些关于大学女生的话题,也就是从那时起,我知道了您并记住了您,而且喜欢上了您,特别是您的讲话。听了您的讲话,我会学到很多,也会给我的心灵以很大震撼。
在生活中,我觉得我心理上很不成熟,老是对这种学习和生活的改变不适应,而且还是停留在高中那种学习阶段,总希望老师能够一直跟着我们进行教育和引导。以前上高中时,我的学习成绩一直都比较好,而且在与人交流上很是自信,因为这个老师和校长都认识我,知道我,而且对我也特别好,把我当作是他们的得意门生。那个时候,只要我心里有什么不高兴的或者解决不了的事情,我都会去找老师。这个时候他们就会开导我,帮我解决。
以前非常向往大学那种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和老师的关系也不像高中那样有距离感。那个时候就想,到了大学肯定能够找到很多朋友,遇到问题也会有好多人和我一块面对。可如今真的来到了大学,感觉就不如想象的一样了。所说高中的学习和大学一样,都是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努力,但是总感觉大学没有高中那股紧张感,没有老师和父母的“唠叨”,对自己目标的追求也就少了以前的压力。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适应没有人管的感觉,不过好在时间长了,现在也有点适应了。每个人都是有惰性的,我也不例外,但是少了老师和父母这个压力,对学习的热情也就少了许多。所以心里很希望能够听到老师和父母的训斥教育,自从上您的课,听您讲的那些话,我就觉得好像是在教育我,同时我也体会到了好多的道理。事物都是在变化的,所以目前我们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在以后步入社会中能够很快的适应。
我自己常常会觉得很苦闷,做什么都情绪不高,常常会发脾气,让自己和同学跟着一起生气,我不喜欢这样的自己。请问,怎么样才能更快地将自己的心态转变过来,适应现在的生活,做回快乐的自己?
宁静
2002.11.20
宁静:
你好。
你一定会记得这样一个故事,把一只青蛙放进装有沸水的杯子时,青蛙马上跳出来,但把一只青蛙放在另一个温水的杯子中,并慢慢加热至沸腾,青蛙刚开始时会很舒适地在杯中游来游去,到它发现太热时,已失去力量跳不出来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你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你所处的大环境的随时都在发生改变,能否适应这样的改变,将决定你的成功与失败,甚至是生死存亡。
进入大学以后,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人际关系和管理制度都发生了变化,如何在这些变化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而言,是一个全新而复杂的课题。刚从熟悉的环境进入陌生的环境,大学生们的心理状态是非常复杂的,在适应的过程中,大家会不同程度的表现出不同方面的心理矛盾,比如说你所说的失望、孤独等等,他们都是正常的,需要你一一去克服。我想给你以下几点建议供你参考:
1、树立足够的信心。要融入一个新的群体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还需要心灵的不断成长和完善。因此,刚进入大学要树立足够的信心,让自己能够全心地投入到大学生活中
去。
2、反思自我的成长过程。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把家庭的相处模式或者是过去的生活模式搬到现在的群体中,这些潜在的相处模式平时不被我们发现察觉,当问题爆发的时候,正好是群体给我们机会去正视过去的自我。过去,一朵鲜花,开在花盆里,一支独秀。现在,它被移进花圃里,周围都是同样美丽的花朵,如何呈现自己的风采,和过去应该有所不同。
3、学习交往技巧。我们还需要抱着友善的心态学习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学会如何在不同阶段与不同的人群交往,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不能老是指望着像过去一样什么事情都有老师和长者来主动的关心你照顾你“管”你,你需要很好地倾诉你的心情。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钥匙回答说:“因为只有我是适应他的。”只有你适应了生活,融洽相处,你才能打开生活的锁,才能获得成功。
段老师
2002.11.21
【温馨小贴士】
我不知道我现在做的哪些是对的,那些是错的,而当我终于老死的时候我才知道这些。
所以我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尽力做好待着老死。
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心灵咖啡屋】
自己创造生活
有个老木匠准备退休,他告诉老板,说要离开建筑行业,回家与妻子儿女享受天伦之乐。老板舍不得他的好工人走,问他是否能帮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说可以。但是大家后来都看得出来,他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他用的是软料,出的是粗活。房子建好的时候,老板把大门的钥匙递给他。
“这是你的房子,”他说,“我送给你的礼物。”他震惊得目瞪口呆,羞愧得无地自容。如果他早知道是在给自己建房子,他怎么会这样呢?现在他得住在一幢粗制滥造的房子里!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漫不经心地“建造”自己的生活,不是积极行动,而是消极应付,凡事不肯精益求精,在关键时刻不能尽最大努力。等我们惊觉自己的处境,早已深困在自己建造的“房子”里了。把你当成那个木匠吧,想想你的房子,每天你敲进去一颗钉,加上去一块板,或者竖起一面墙,用你的智慧好好建造吧!你的生活是你一生唯一的创造,不能抹平重建,即使只有一天可活,那一天也要活得优美、高贵,墙上的铭牌上写着:“生活是自己创造的。”
(转引自http://blog.csdn.net/andylin02/archive/2007/05/13/1606634.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