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为了谁
(2013-07-25 09:22:41)
标签:
亲子教育教育 |
分类: 亲子教育 |
学习为了谁
事例描述
老谢的家境一般,生活条件不是很好,因此在村里的地位很低,所以对儿子的期望很高,希望儿子可以成为自己的骄傲,可以光宗耀祖,因此他把家里最好的都给儿子,自己省吃俭用从不委屈儿子。他要求孩子在学习上一定要名列全班前三名,这样才有希望考上好的大学。小学的时候孩子能达到这个要求,他很开心,并且总是在乡里乡亲间称赞儿子。但上中学后,由于课业难度增加,同学们各个都很优秀,儿子渐渐就做不到名列前茅了,老谢因此很失望、生气。为此总是训斥儿子,说他不争气,有几次还动手打了孩子。而儿子近来也越来越低落,老谢觉得不太对劲儿。于是,老谢偷偷的看了儿子的日记,居然在儿子的日记本里发现这样一段话:“学习太辛苦,没有意思,我很讨厌父母,我想自杀。”当时就看得老谢触目惊心,手足无措。
“过来人”支招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既不是父母的复制品,也不是父母梦想的实施者。因此当父母把家庭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时,孩子无法感受父母无条件的爱是可以理解的。当父母过于看重孩子的外部条件(学习好)时,孩子就会感觉父母爱的是他的好分数,爱他的出类拔萃;而当孩子的学习变得普通时,家长便不再爱他,因此孩子会因为父母有条件的爱而“讨厌父母”。
此时家长可以做的就是要慢慢降低与放下期待,与孩子共同成长。当孩子成绩没有获得三甲时,家长可以这样说:“儿子,成绩并不那么重要,我们看到了你的努力,而且只要你快乐上进,健康成长,父母就非常开心”,“不管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什么样的困难,父母都愿意和你一起,共同面对”,这样充满爱意而温暖的话语会帮孩子看到自己被接纳。尽量避免对孩子说“看你们班某某,人家是怎么学的?”、“你现在都考不了前三,将来上不了好高中,好大学,不会有好前途”,这些消极心理暗示,会对青春期的孩子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心理师和你聊
当学习不再是孩子的内在需求,而成为家长的面子与家庭的期待时,对孩子而言学习就变得不再有意思。此时家长就应该进行反思了,要学着从关注成绩到关注变化,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首先,父母可以先学着处理自己的情绪。要学着耐心的倾听孩子在学习中、学校里发生了什么,听听孩子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为了你,我们牺牲了自己的一切”,“我们家境一般,将来家庭的责任全部在你身上”等等。
其次,允许孩子表露自己的想法与情感。充满爱的家庭中,情感表达是顺畅而且自由的,如“妈妈,这段时间学习真的好累”,“我好害怕学习数学”等,至孩子可以说:“每天就是学习,活着都觉得没有意思”……当家长了解到孩子内心的情绪时,才能够理解孩子的想法与感受。
第三,当孩子表露真实的想法时,父母要耐心询问,给予正面的鼓励。当孩子表露一些消极的真实想法时,父母尽量不要做评论家如“你怎么可以这么想呢”、“你这样想怎么对得起我们呢”。而是可以给予更多的关心,如可以询问孩子“发生了什么让你有这样的想法”,还可以对孩子说“爸妈都看到了学习数学的辛苦,好心疼你”这样的话。同时可以给予孩子一些鼓励“我们的儿子是一个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孩子,我们为你骄傲”等。
当孩子能够自由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家庭流动的爱与温暖,就会让孩子自然顺畅的成长,而学习也会逐渐成为孩子自己的内在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