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
分类: 大学生 |
把爱好变为兴趣
青年期完全是探索的大好时光。
——【史蒂文森】
段老师:
您好!
我是大二的男生,想和您谈谈我的困惑。
在过去的两年里,我读了众多心理学、公共关系学、教育学、经济学类的书籍。为什么要读这么多种类的书呢?当初读心理学是为了自救,因为刚入学时压力很大,想找个可以排解的方式。读教育学是为了实现自我的培养。这学期,我又常常觉得人生观还缺点什么,于是开始读和哲学有关的书籍。可以说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我觉得很充实,而且读完后,确实比其他同学对这些学科有了更深的了解。但当面对现实时,又感到迷茫,我是读了不少书,但仅仅是了解而已,还没有达到“学有所长”的程度。有时我在想,如果“钉耙原理”在竞争中仍然适用,那么我最长的一根齿是什么?我最擅长什么?……没有!读了这么多书,我还没培养出一技之长!
想来想去,觉得还是没有发现最大的兴趣。就拿英语来说吧,我挺喜欢学英语,但一直是把它当成工具来学的,在我看来没有必要把兴趣投到这块。对于经济学我有些兴趣,但也只是“有些”而已,我不会花很多时间在这方面。那我最大的兴趣究竟在哪?不知道是不是野心太大,总觉得大学的学习兴趣不应仅仅停留在一门或两门学科上,但人又总是受到现实的约束和限制,如果不能明确自己的兴趣,就不可能在某个领域投入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就不可能将这个领域变为专长,就不可能使它成为我以后参与社会竞争的利器。
我该何去何从呢?是继续探索,还是尽快明确一个方向,望段老师给我一些建议。
小强
2006年5月5日
小强:
你好!
老师理解你的心情,的确,涉猎了大量书籍后却找不到自己的兴趣,是继续寻找还是停止探索,矛盾的心理让你很困惑。老师在咨询中也经常遇到类似的问题,可以说这个问题带有普遍性,因为大学生一般具有热情、好奇、多变的特点,兴趣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不够稳定和持久,这是正常的,不必过于担忧。
职业生涯理论认为,在解决生涯问题和制定生涯决策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自我认知包括对自我价值观、兴趣和技能的认知,其中,对兴趣的认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兴趣是在需要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积极探索事物的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可以为职业生涯选择提供有效信息,引导我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之路。心理学家舒伯把职业生涯划分为五个阶段:14岁以前是成长期,15岁至24岁是探索期,25岁至44岁是建立阶段,45岁到60岁是维持阶段,而60岁以后就是退出阶段了。在校大学生基本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期。在国外,对职业生涯的探索需要经过很长一个时期,而在国内,由于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给予自我探索的时间也比较短,所以我们需要尽快明确自己的兴趣和方向。
从来信可以看到,你的兴趣很多,但都不是最主要的、最稳定而持久的兴趣。在众多兴趣当中,如何明确中心兴趣呢?我觉得可以这样着手:一是进行霍兰德“表达式”兴趣测量,即按照顺序把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全部罗列下来,然后一个个进行分析,找出其中最让你感兴趣的一项,这是快速而有效地测量兴趣的方法;二是观察你在各种情景或者参加各种活动中的不同感受,问问自己,哪种情况或哪项活动最让你感到高兴或舒服;三是兴趣测验。兴趣测验是根据被试对一系列问题(包括学习、娱乐、职业)的回答结果(喜欢或不喜欢的程度)进行分析,最后确定被试的兴趣类型或兴趣倾向。它具有科学化和标准化的特点,在职业生涯指导中被广泛地应用,目前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兴趣测验主要有斯特郎兴趣量表和库德职业兴趣量表。可以按照上面的方法对自己进行测量,尽快明确兴趣和方向。需要注意的是,明确兴趣不是问题的结束,还需要根据兴趣设计生涯目标,并锲而不舍地去实现目标。老师还想提醒你的是,兴趣并不等于能力,也就是说,你对某个专业或领域感兴趣,并不代表着你在这个专业或领域内就一定能游刃有余,只有对这个专业或领域感兴趣同时又具备相应的能力时,才能取得生涯的成功。
小强,祝愿你早日明确自己的兴趣,并在兴趣领域内充分发挥潜能!
段老师
2006年5月6日
【温馨小贴士】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探索不是盲目的,要有一定的目标。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