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是“别人家的”好
(2013-05-27 09:13:10)
标签:
亲子教育 |
分类: 亲子教育 |
孩子总是“别人家的”好
事例描述
张春的儿子奇奇今年上小学三年级,学习成绩一般。张春的姐姐也有一个儿子,名叫壮壮,和奇奇一样大,今年也上小学三年级,学习成绩非常好。张春和姐姐家住的很近,经常带着儿子去姐姐家玩。大人们在一起,经常拿两个孩子作比较。奇奇学习不好,自然每次比较完,都会挨骂。
张春经常对儿子说:“你看看哥哥,和你一样大,每次考试都考双百,你大姨多省心。”每次奇奇考试回来,张春不管儿子有没有进步,先要问问姐姐家的儿子壮壮考得怎么样,如果奇奇比壮壮考得少,肯定会挨骂。期中考试的时候,奇奇只考了六十几分,张春气坏了,冲着奇奇发火:“你怎么这么笨呢,你看看壮壮,再看看你,你又不比他少点什么,怎么就学不过他呢?”奇奇一听妈妈提到壮壮,伤心的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对妈妈说:“我就是没有壮壮好,你去当壮壮的妈妈吧!”听到儿子这样说,张春沉默了。
“过来人”支招
父母总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作比较,在农村,邻里之间来往的也多,碰到年龄相仿的孩子,总要比较一下,看看谁家的孩子学习好。学习差的孩子也总要受到数落。长此以往,必然给孩子带来很多不好的影响。这样比较下去,很有可能让孩子没有上进的动力,破罐子破摔。
案例中张春总是拿奇奇和壮壮比,一味的指责奇奇,却不去寻找奇奇学习不好的原因。这种做法,不仅适得其反,还伤害了奇奇的自尊心。张春应该意识到这一点,不要再拿奇奇跟其他孩子作比较了。而是要帮助奇奇一起找到学习的兴趣,帮助奇奇热爱学习,保护奇奇的自尊心,不再让奇奇受到伤害。
心理师和你聊
小学阶段的孩子,内心是比较脆弱敏感的,如果家长总是拿自己孩子的弱项与“别人孩子”的强项相比,无疑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在此案例中,张春没有看到儿子奇奇取得的进步,只是看到他与壮壮的差距,这种方法是存在问题的。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张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改变:
第一,学着欣赏孩子的优点。
①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孩子,而不是盯着某一个方面。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外,孩子的性格、文明礼貌、劳动表现、交往情况、文体才能、兴趣爱好、动手能力、卫生习惯等等,都是评价孩子的因素。这样,就不难找到表扬孩子的内容。
②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而不是一成不变看孩子。善于拿孩子的今天比昨天、比前天,而不是跟别的孩子比。比如某次作业或者考试有进步,某天表现得较好,某次显得大方,某次想出了新点子……都应及时肯定,也许这些细微的优点便会是“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
第二,善于用夸奖,帮助孩子树立自信。
①夸孩子要真诚,语言适度。对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孩子可以用不同的语言语气进行表扬。对低幼的孩子和有自卑感的孩子,语言可以夸张些,以增强激励性;而对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用平和一些的语气进行实事求是的肯定,使他们从这些随和的情感反馈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感激家长的赞扬。
②夸孩子要表现出热情,语态适度。特别是低幼年龄的孩子,在口头表扬的同时,可配合使用举举大拇指、摸摸头、拍拍肩、鼓鼓掌、抱一抱等身体语言强化夸的效果;而对高年级和性格腼腆的孩子就可以配合使用亲切的眼神,适当的手势交流,同样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对他们的赞赏。
③夸与奖相结合。通过经常性的表扬,使孩子受到精神上的鼓舞。如果将表扬和奖励结合起来,就能使教育效果更佳。奖励可以以精神奖励为主,但适当的物质奖励也必不可少。虽然,给予孩子的物质奖励从数量上看是微不足道的,但对孩子来说,却是一种需要,一种满足,甚至可以转化成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