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成蝶的痛
(2013-05-18 08:45:45)
标签: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
分类: 大学生 |
破茧成蝶的痛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
——【费孝通】
段老师:
您好!
我是您忠实的“听众”,因为听过您的很多讲座,今天,请您做一次听众,倾听一下我的心事,好吗?
长这么大,我觉得自己从来没为自己活过。上大学之前,无论干什么事都是父母安排好的。穿什么衣服、交什么朋友、看什么书、上什么样的兴趣辅导班……事无巨细都由父母安排。我知道这些是他们对我的爱,但我除了是他们的女儿之外,我还是我自己,我也有想做的事情,有喜欢的东西,可是却没有去接触它们的自由。一直以为高考填报志愿是一个体现自我的机会,但我错了,他们两人为了我的高考志愿商量了半个月,打遍了所有可以打的电话,咨询了所有可以咨询的人,可惟独没有听我的意见,最后他们帮我决定了现在读的专业,在他们看来学会计很有前途,可天知道,我对这个专业一点都不感兴趣!
正因为这样,刚上大一时我很迷茫,面对这个专业我不知如何下手,这种感觉让我很郁闷。现在虽然适应了不少,可还是很消极,不知道该往哪走,我很想去探索未来,可父母是绝对不会同意的,现在即便我身处异地,他们还每周打上两三个电话告诉我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估计过不了多久他们就该盘算毕业了该把我安到哪个单位,想到这些我真不甘心。我很想在学校做些叛逆的事情,比如说考试不及格、旷课等等,来满足一下反叛的心理,可发现真的要尝试时,我却没有了勇气,我自嘲是被“奴役”久了,连反叛的力量都没有了。
我厌倦了这种毫无自主权的生活,干什么事都没有热情,我想要自己的生活!可却找不到可以摆脱它的方法,段老师,您给我出出主意吧。
2005年11月21日
小玉:
你好!
老师理解你的心情,自己的人生无法把握,希望过上想要的生活,但却找不到办法,你很苦恼。
心理学认为,逆反是子女对父母的依赖与自主之间的纠葛,以及由对立而造成的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冲突。行为主义认为,任何一种行为的固化必定是从中获得了某种好处。从小到大,父母无微不至的精心呵护使你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躲在父母温暖的羽翼下可以免去独自探索要承受的风风雨雨,所以在同龄人开始独立探索时,你没有学会争取独立自主的权力,步入大学后,自我意识的逐步完善使你感觉父母的爱成了一种束缚,希望彻底摆脱,但惯性的力量并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在高考填报志愿这样重要的事情面前你也没有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今天的局面你是负有一定责任的,并不能全部怪罪于父母。
你谈到,想在学校做些叛逆的事情满足一下反叛心理,这是一种非建设性的解决问题策略,要学习建设性地解决问题,找个合适的机会告诉父母你长大了,未来的路需要自己去走,你希望做个有主见的人,独自去面对人生。在生活中也要有意识地锻炼独立自主的能力,不盲从,也不自负,遇事多同父母商量,让他们感觉仍然被尊重、被需要,这样他们才会放心地让你去独立成长。处理好了与父母的关系,学业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可以通过转专业或辅修其他专业等改善学业状况。
还记得鹰的故事吗?当小鹰长到几个月大时,老鹰一定要把小鹰推出温暖的小窝,雏鹰要么展翅飞翔,要么摔下万丈悬崖……小玉,你要快快用自己的青春飞起来!
段老师
2005年11月22日
【温馨小贴士】
母亲是第一个影响子女职业兴趣发展的人。
父母普遍的缺点,就是要孩子替他们争气。
父母对子女应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