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情感教育 |
分类: 农民生活 |
事例描述:
彤刚满20岁,通过传统的相亲方式认识了龙。相亲那天双方家里都去了十几人,对彤而言,那是常见的阵势的非常体验。第一次见面,彤对龙并无好感,可亲戚们都说龙的家庭条件好,人长得可以,彤的父母也压制彤接受龙。亲人朋友七嘴八舌地说龙的各种好,媒婆也催促彤赶紧给男方回话,彤瞬时没了主见,当天只能稀里糊涂地接受龙家的礼金,然后稀里糊涂地跟着龙回家摆定亲酒,又稀里糊涂地把龙带回自己家摆定亲酒。
就这样,彤和龙的关系在短短的一周内就定下了。彤觉得整个过程中自己都像是一颗棋子,双方的父母搬出一堆礼节风俗,她和龙走完了各种仪式流程关系也就定下了。现在彤心里毛毛的,感觉自己稀里糊涂地就找了个男朋友,心里很不踏实。
过来人支招:
在农村,年轻人20岁左右就有热心人张罗着介绍对象。相亲过程到定亲这个过程比较仓促,见了第一面就得决定是否愿意交往,如果双方愿意,女方就得接受男方的定情礼金。随后双方家人就开始准备定亲酒,喝了定亲酒关系也就确定了。
很多人因为太年轻,并不了解哪种类型的人适合自己,基本上是根据家人的意愿仓促地进行选择。彤在相亲过程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注意:相亲前如果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谈恋爱,那就果断拒绝家人的相亲安排。如果觉得自己可以试着谈一段感情,那做好拒绝对方和被对方拒绝的两种准备。彤在相亲过程中要关注自己的想法,设法给自己预留一段时间考察对方,可以向媒人表示希望和对方接触一段时间再做决定。
此外,要巧妙应对相亲礼节带来的牵绊,各种礼节让定亲变得十分仓促,相亲时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我们是在选对象,不是在走程序,过风俗。彤的这个情况很普遍,她可以利用一段时间考察龙,如果两人不合适,要果断拒绝,不能因为外界压力委屈自己的想法。
心理师和你聊:
在彤相亲的短暂过程中极容易出现从众心理效应。“从众”通俗的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一般而言,大多数人的意见比少数的更有科学性,少数服从多数,也有可取之处,但是,不能不假思索的盲目服从多数意见。彤的亲戚朋友均对初次见面的龙及其家人欣赏有加,这很大程度上是从众心理在作怪,当一个人说龙好时,另一个人若没看出有什么不好,就会自动选择附和前者。
实际上,现在很多青年人已经开始对农村相亲进行变革,他们不再遵守那种仓促接受礼金、仓促确定婚恋关系的传统相亲方式。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调整:
1. 首先,彤可以求得家人的配合,与父母做好沟通,告诉父母自己需要时间去观察对方,需要时间去适应新的角色。进而要求家人不要急着操办各种仪式,相关的仪式程序随着双方的相处进展变更。
2. 其次,彤要有考察对方的想法,开始与对方“练爱”。彤要给彼此时间和机会,在具体生活在中了解彼此是否合适,并做好拒绝对方与被拒绝的双重准备,“给自己留有回旋的余地”。
3. 第三,彤可以通过网络等媒介不断接受新知识、新理念,不要过多被传统观念束缚,试着接受“定亲并不代表一定要结婚”这种观念。相处过程中如果发现对方真的不适合自己,可以做出终止定亲关系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