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总想“自己来”时
(2013-02-27 20:34:42)
标签:
教育 |
分类: 亲子教育 |
当孩子总想“自己来”时
事例描述:
小陆的儿子豆豆今年1岁多了,一直以来都是个听话的孩子,不过最近豆豆有些“不太安分”了,什么事都爱自己“参与一下”。原来吃饭的时候很乖,坐在那等着父母喂,现在却不这样了,总吱吱呀呀的要自己吃饭,想学着大人的样子用筷子;脱衣服的时候也要自己脱,不让大人帮忙……尽管豆豆每次自己吃饭的时候都会把饭洒得到处都是,脱衣服的时候自己也很费劲、还把衣服拽的乱七八糟,但小陆觉得这样能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并且孩子自己又愿意这样也没什么不好,就由着孩子了,可是丈夫不这样觉得,每次吃饭的时候都得让小陆喂孩子,他怕孩子自己吃会烫着、噎着,害怕孩子吃不饱……总之,他们夫妻俩在这方面有了分歧,小陆也不知道到底哪种方法对孩子好……
“过来人”支招
我觉得孩子到了一岁这个年龄是可以让他自己学着吃饭了,这样确实能提高孩子的独立性。我的儿子在一岁的时候就总想自己动手,我看只要在他的能力范围内,我一般都由着他,比如他想自己脱衣,我就会先教他解扣子,让他跟着我学,我先把上面的扣子给他解开,留下一两个让他自己解,然后让他自己脱衣服,在他实在够不到、弄不好的时候就帮助他一下。这样几年下来,到上小学的时候儿子的独立性确实比其他的小朋友要强一些。不过要注意的是,做家长的不能一味的由着孩子,要给孩子适当的指导,教会他们自立,而不能放任孩子乱来。
心理师和你聊
遇到事情,成人想要帮助孩子,孩子却愿意“自己来”,这并非坏事。从心理发展的角度讲,“自己来”标志着孩子自我意识及独立意识的萌发和增强;从教育的角度讲,“自己来”有益于孩子独立自理能力的培养及自信心的培养。那么,如何因势利导把孩子“自己来”的意向变成正向的力量促进其更好地成长发展呢?
第一,确定适当范围,支持孩子“自己来”。凡是孩子能自己做的事,就可以支持他自己做,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扩大“自己来”的范围。如1岁的孩子吃饭时要自己来,便可满足其要求,不要怕他把饭洒到桌上;2岁左右的孩子要自己洗手洗脸,自己爬楼梯、穿脱鞋子等等,均应支持,允许他自己做。这样既可锻炼孩子动作的灵活性、准确性,又可增强孩子的自理能力。
第二,耐心指导,教会技能。由于孩子年龄小,能力差,在尝试“自己来”时往往搞得一塌糊涂,这时就需要父母格外有耐心,不厌其烦的一步一步教孩子。可以在孩子身边做示范,手把手地教孩子技能,并且在孩子总是做不好时也切忌苛求斥责,否则可能会导致孩子胆怯、消极、缺乏自信的不良心理。
第三,经常提醒,持之以恒。许多事情孩子要自己来只是凭一时的兴趣。而孩子的兴趣广泛却不稳定,往往今天要自己做的事情明天就不感兴趣了。因此父母要经常提醒孩子按时去做该做的事,如“该洗脸了”“该洗手了”等。若孩子不愿自己做时则可说:“妈妈知道宝宝很能干,一定会做的。”或说:“宝宝上次做得那么好,今天一定可以做得更好。”以此来强化爸爸妈妈的指令,激励孩子持之以恒,以便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
最后,当孩子在自己的事情“自己来”做时,父母可以看着他做完这件事,不要让其他事情分散他的注意力,防止他半途而废或不负责任地乱做一气。事情做完后可以及时评价,特别要多给正面的赞扬鼓励,以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形成良好的习惯。
如果孩子愿意自己来做的事情确属其力不能及时,要耐心讲清道理,让孩子明白那件事情不能让他自己做的原因,或者让孩子做些其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而不能只是简单的制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