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亲子教育之一:面对孩子坏脾气

(2013-02-20 10:51:54)
标签:

育儿

亲子

脾气坏

教育

分类: 亲子教育

             面对孩子坏脾气

段老师:

我有一个聪明儿子,他什么都好,就是脾气不好。

孩子在家里脾气暴躁,爱摔东西,爱打人(主要是打妈妈);在学校,老师评价胆子并不大,和其他的小孩都能和平相处,对外攻击性不强,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情绪。请问,我们现在应该怎么样去教育他呢?

                                                                                           ——读者 瑞瑞爸

 

瑞瑞父母,你们好!

你的孩子就是百姓常常说的“家里的老虎外面的兔子”,这类孩子的典型特点是在家很凶,在外很胆怯。这样的孩子一般都相对内向,没有很好表达自己情绪的方法。

为何孩子“内强外弱”?

孩子成为家中之王外面之兔,有很多原因,一般而言:

1.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大人对孩子照顾过多,包办的事情多,对孩子的要求答应得多,因此养成了孩子执拗和任性的坏脾气,特别是孩子发脾气时,家长的“没有办法”会助长孩子的“坏脾气”。因此,孩子脾气暴躁,背后有一个接受这种暴躁脾气的家长,或者不知所措,或者以大脾气制服小脾气,要么听之任之,久而久之,孩子的“发脾气”成为表达情绪的重要渠道。

2.家庭中缺乏“界限”,对孩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事绝对不能做没有明确的界限,孩子发脾气没有后果,没有约束,慢慢地就习惯成自然了。

3. 这类孩子发脾气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缺乏表达情绪的渠道和方法,在学校的小同学,没有人会让着他,自然也没有人会接受他的脾气,为了获得与同学玩的机会,他甚至需要迁就别的孩子的脾气。这样,孩子的负性情绪没有出口,家庭成为他情绪的宣泄口,因为在家庭中发脾气,打妈妈、摔东西是没有后果的。

4. 这类孩子更需要教会他们表达情绪、社会交往的技能,他们害怕被拒绝,害怕被孤立,却往往在学校玩伴相对少,不敢在同伴面前表达自己的情绪,把所有的负性情绪都积压在心中,到家中一并爆发,让妈妈和家中的物品为自己的情绪买单。

 

情绪是孩子最好的朋友,情绪表达123

1.懂得你孩子特有的“情绪语言”,每个孩子的情绪语言是不同的,有的孩子是沉默,而你的孩子的情绪语言是“打人”和“摔东西”,他的情绪是指向爱他的人而且更容易接纳他的人(母亲),他的情绪指向是“惹得起”的如妈妈和家里的物品。此刻,对家长的耐心是巨大的考验,能够在情绪的背后听到孩子的声音,如蹲下身来轻声的问孩子,你愿意告诉妈妈什么事情让你生气?

2.和孩子一起面对情绪,切忌在孩子愤怒的时候去掌控他,这类孩子一般都是吃软不吃硬,当他发泄完情绪时,亲亲他,抱抱他,并问孩子:“愿不愿意告诉妈妈发生了什么,让我们家的兔免变老虎啊”,切忌责备与训斥,更忌惩罚性的如“你天天发脾气,妈妈就不爱你了!”也不能好象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等孩子平静下来和他一起讨论,发脾气有什么坏处,还有没有什么比发脾气更好的办法,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如“告诉妈妈,你想说什么,可以用什么样的好方法说出来,大家都喜欢听”,这样孩子可以学习到处理情绪的技能。

3.培养家庭幽默感。当孩子发脾气时,家长可以幽默地说:“我家的小兔子要发老虎威了!”妈妈可以装做吓倒了的样子,我被宝宝吓倒了,宝宝发威,我们照相了!这样轻松幽默的气氛使孩子放松下来,而且使脾气在春风化雨中化解了。

4.教会孩子与人相处的办法,这类孩子往往缺乏与人相处的好方法,家长要鼓励孩子积极交往,尽可能为孩子提供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如同龄子女家庭的结伴活动,可以观察孩子处理情绪的策略,也可以让孩子在轻松与自然中慢慢学习交往技能。当然,如果孩子过于腼腆不能强求他去和别的小朋友玩。更不能指责他胆子小,而要先陪伴他使他逐渐适应。例如:“我家宝宝是主人”活动,让孩子在家招待小客人等,使孩子在安全自然的环境中学习交往。

5.建立家庭界限,让孩子在家庭中懂得必要的限制。他的行为如果超过某种界限,则是绝对不允许的。同时留有余地,如好宝宝计划,一是当孩子不发脾气时的即时奖励,可以划星星,以星星兑换孩子喜欢的物品;二是提出两种以上的方法,让孩子选择。例如:当孩子摔东西时,可以问问孩子是愿意把东西摔坏没有了呢,还是把东西放在手上打两下,小发点呢,这样孩子更容易接受。

         2011年4月婚姻家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