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信科技(300088):windows8来了,大尺寸触摸屏的盛宴起动!

标签:
股票 |
这个星球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桌面OS开发商---微软!在即将正式发行的Windows8中,融入了触摸操作,一切又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大尺寸触摸屏的盛宴华丽开启!
http://res.tougu168.com/aosuws/upload/FinancialEditor/Images/fc/ab64bf-4bfa-489c-a603-75cacbc1d9c6.jpgwin8的看点是大尺寸触摸屏,试想一下,将来不仅仅是超级本,任何笔记本,甚至台式电脑都可以采用触摸屏,这个市场有多大?如果多个一两百块,甚至更低的钱,就可以在电脑屏幕上指手画脚,你能拒绝吗?intel新一代超级本样机采用的就是长信科技(300088)的大尺寸触摸屏,可以看出长信在大尺寸触摸屏上已经处于行业领先位置。随着Windows8的推出,公司未来将成为Ultrabook、All-in-one等大尺寸触摸屏市场放量的重要赢家。
8月未的半年报显示,公司2012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9524万元,同比增长16.74%,EPS=0.29元(2季度EPS=0.19),已经说明了长信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是值得持有的!而9月份的两条消息将会将长信的股价推高!一是超极本的推出,必然要分得一份天下,将会打破苹果在触摸屏上的优势。二是长信已经进入超极本的供应商,再发布其订单的时候,你还会想到其它的字吗?只有一个字了,涨!
Win8未来值得期待 All-in-one渗透率逐步提升
微软将在今年10月26日推出Windows8操作系统,Wind8大幅改变以往的操作逻辑,提供更佳的屏幕触控支持。在Win8正式上市之后,Intel将会发布40款配备触摸屏的Win8超极本,将极大地促进触控屏的普及;明年中期Haswell处理器上市后,市场上将有140款Ultrabook产品问世,且绝大多数产品都会搭载触控界面。Intel根据他们自己对22万名消费者进行调研测试后得出的结论是,80%的PC用户更喜欢用触摸屏来进行上网等日常任务。
随着技术成熟以及价格下降,Ultrabook有望在2012年开始占据显著的市场份额。iSuppli预测2012-2015年其出货量将从2900万台增长至1.36亿台,年复合增长率超过42%,占笔记本出货量的份额从12%增长至42%。Intel计划2012年将部分Ultrabook配备触摸屏,并采用Touch-on-lens(OGS)方案。
一体式电脑对于消费者的吸引力正在逐渐提高,它不仅具备传统台式机的强大功能,而且还增添了新特点,比如灵活的外形、大屏幕,部分机型已经具备了触控屏功能,为用户带来了新的体验。一体机最大限度地追求薄感风格,未来触控功能将成为趋势,摄像头100%集成,具有快速响应敏感度。随着微软在今年推出Windows8,一体机届时将可能实现多点触控或滑动屏幕,获得更类似于平板电脑的体验。IHSiSuppli预计2012年All-in-one一体机出货量将达到1640万台,比2011年的1370万台大幅增长20%。一体机未来几年将保持稳健增长,到2016年,预计出货量将达到2480万台左右,五年复合年度增长率接近13%。
大尺寸5代线具备不可替代的优势
公司2011年8月投资5代TP-SENSOR项目,参股设立上海昊信光电,长信科技目前持有其43%股权。设立上海昊信之后,长信科技成为目前国内唯一拥有5代线的上市公司,也是国内唯一涵盖小、中、大尺寸全系列触摸屏产品的公司,目前产品包括13.3、18.5、21.6寸三种尺寸。
9月初,上海昊信目前小批量生产的产品良率和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或超过预期目标,产品已发往客户进行试用。公司目前已完全具备大规模量化的条件,技术、设备、人员均已完全到位,并且较台湾厂商具有良品率和毛利率的优势。随着大尺寸产品的逐步量产和良率爬坡,上海昊信的技术和产能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5代线具备月产2万大片(1100mm*1300mm)SENSOR的产能,对于未来可能出现爆发性增长的具备触控功能的Ultrabook以及All-in-one产品,公司5代TP-SENSOR生产线将具备不可替代的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在上海昊信的合作方剑度投资实际控制人为凌安海,凌安海为台湾剑度(2003年被友达收购,现改名达虹科技,Cando)创始人,人脉遍及台湾、日本、韩国和中国大陆,是台湾、亚太地区彩色滤光片和ITO导电玻璃行业的元老级人物。上海昊信管理和运营团队来自于台湾,均具备多年的LCD和触摸屏行业经验,生产线设备也均为国际一流水平。
上海昊信目前拥有国内唯一的5代线,台湾有两家公司具备4.5代线和5代线。由于台湾公司受制于产能和切割效率的限制,目前在5代线产能和供货能力上与上海昊信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由于5代线的设备投资成本十分高昂,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这一市场对于新进入者的资金门槛。
公司与台湾冠捷(AOC)以及国内的联想、海尔等客户均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全球每年显示器出货量约为1.2-1.5亿台,冠捷是全球第一大显示器生产厂商,全球市场占有率在30-40%,在中国市场占有率达到40-50%。由于添加触控功能对于传统All-in-one产品具有全新的用户体验,并且使用者对于增加触控功能后的价格并不过于敏感,随着触控面板成本的逐渐下降,All-in-one产品在传统台式机和显示器市场中的渗透率得以不断提升,预计未来2-3年渗透率有望达到8-10%。上海昊信的18.5寸、21.5寸产品将受益于触控All-in-one市场的快速增长。
公司的大尺寸OGS产品已通过Intel认证,并已和部分国际一线厂商达成了合作意向。公司不仅可以直接销售sensor,并且可以通过在台湾和亚太地区的广泛人脉和资源,为客户寻找最合适的配套厂商(如贴合、模组等),为客户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未来随着Win8的推出以及Ultrabook市场的快速放量,公司业绩有望快速提升。
预计2012年5代线产品销量在2万大片以上,今年年底产品良率达到82-85%;预计明年销量超过15万大片,良率超过90%。随着大尺寸触摸屏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预计公司有望后续继续扩充产能,到2015年可能实现产能翻番。
很多人有疑问,iphone5采用的是in-cell触控技术,长信采用OGS技术会否被取代?
触控显示方案上演“三国杀”
触控领域近年来的技术变迁非常快,为追求最优的触控体验,触控技术从最早的红外式、表面声波,演化到电阻式,再到当前主流的投射式电容式,而电容式又细分成膜-玻璃(F/G)和玻璃-玻璃(G/G)。随着面板轻薄化的不断诉求,OGS(oneglasssolution)的概念被提了出来,即将触控传感器集成到保护玻璃上,触控感应层这层就此去掉。不过随后,这一概念再度分化成了TOL、on-cell、in-cell这三个概念。
TOL与此前OGS最初的设想差不多,即舍弃原有的触控感应层,将触控传感器直接制作在保护玻璃上,与传统相比,TOL(业界习惯称其为OGS,下文统一采用这一称谓)少了一层玻璃并减少了一次贴合;in-cell也是将中间的触控感应层舍弃,但却是将触控传感器做到了下面的液晶屏中;而on-cell也是将触控传感器向下方的液晶屏去集成,其与in-cell的区别在于触控传感器的位置有些许不同,前者在滤光片的上面,介于滤光片和偏光片之间,后者则是在滤光片的下面。
广州某券商分析师透露,之所以有技术有分流,主要是主导厂商的不同。以触控屏为主营的厂商倾向于OGS,因为不愿从技术更新的洪流中被淘汰,也不希望主动权被剥夺,所以触控屏厂商更倾向于自己主导的OGS技术。目前来看,胜华、宸鸿等厂商推广得最为积极,而胜华和宸鸿都曾是苹果公司触摸屏供应商。on-cell和in-cell的主导方,则是比触控屏厂商更具实力的显示屏厂商,所以我们看到了给iPhone5供货in-cell的夏普、LG,以及主导on-cell的三星,而方案的选择同样是为了把控主动权。
In-Cell定位小尺寸 大尺寸仍是OGS天下
http://res.tougu168.com/aosuws/upload/FinancialEditor/Images/c3/30a353-4709-4b58-a9c9-906e62b670be.jpg对比OGS、on-cell、in-cell三种触控方案:
首先看厚度,较传统方案,OGS、in-cel、on-cel技术下的触摸屏都将大幅变薄,这也为具备更佳续航能力的电池提供了更多空间。理论上,in-cel能做到最薄,on-cel和OGS相当。
其次看尺寸,OGS主要采用的是SHEET方案,这种工艺存在边缘强度低的瑕疵,但在大尺寸方面有优势。on-cel和in-cel主要应用于液晶屏,做iPhone5那种4寸的小尺寸可能没问题,尺寸大了对玻璃结构要求更高、难度太大。
再看透光率,由于没有中间的触控感应层,三种新技术下的透光率都将明显提升。另据悉,in-cel因技术差异,其透光率或欠佳,OGS和on-cel表现或更好。
良品率方面,in-cel最难,因为in-cel做坏后损失的不仅仅是触摸层,连TFT也一起报废。市场上流传的说法是,in-cel的良品率如果做到90%才能赚钱的话,其他方案做到70%就可以盈利了。
最后看抗噪情况,由于in-cel的结构限制,LCD与触控传感器之间极易出现干扰,这也是in-cel很早就被提出来、但一直难有进展的瓶颈之一。LG和夏普现在的解决办法是:配合一些触控芯片厂,利用软件抗噪。根据招商证券(600999)分析师与LG工作人员交流后得出的结论,目前LG的噪音问题已能很好解决。on-cel主要用在OLED上,OLED又是有机物自发光,并不存在干扰。OGS也存在干扰的难题,但由于结构的关系,这方面的表现应该比in-cel要好。
研究中心认为,短期不必担心in-cell替代,该技术很难在三年内成为主流。
其一,对Ultrabook来说,超的设计导致面板易碎,因此coverlens保护玻璃不可或缺,in-cell难以省掉coverlens,做in-cell就失去意义。
其二,目前号称在in-cell进展最快的LG未能量产,良品率更无从谈起。
其三,in-cell的良率概念和触摸屏的良率概念是不一样的,如果做触摸屏厂商70%良率能盈利,那么做in-cell必须良率90%以上才能盈利,因为in-cell做坏后损失的不仅仅是触摸屏,连TFT也将一起报废,因此对in-cell良率要求很高,LG工程师认为,in-cell良率只有到90%它们才会量产。
其四,做in-cell的目的无非是降低成本、降低厚度,如果touch-on-lens能实现部分效果,in-cell带来的边际效果就不会那么明显,特别是在成本上不会带来明显的成本节约。
小张也表示,In-Cell由于其自身技术良率问题,目前在大尺寸上应用的概率不大,主要市场定位是在小尺寸上。在这个意义上来说,In-Cell技术的进一步推进,对OGS影响相对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