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比较阅读"教学预设
(2013-11-20 11:12:29)
标签: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比较阅读教学预设 |
分类: 教学日记 |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比较阅读”教学预设
学科 语文 授课年级
九年级
章节名称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比较阅读 |
计划 学时 |
一课时 |
||||
学习内容 分析 |
本单元的课文以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为主。不论是表达旷达胸襟、自得之乐,还是抒发闲适之情,都是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篇。《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是散文艺苑中明艳绚丽的奇葩。两文作者范仲淹与欧阳修是同一时期的人,且身居高位,文章写于两人被贬之后,都是寄情于山水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 |
||||||
学习者 分析 |
九年级的学生开始接触有些难度的文言文,但苦于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往往只停留于诵读和翻译,无法深入学习。本次教学尝试教学生以纵的方式比读经典文章,用另一种方式学习文言文。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1.通过比读复习学习两文的相同及不同之处。 2.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两文的知识点。 3.通过自主学习、同伴互助完成课后练习。 |
||||||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文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从不同的层面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陶冶学生的情操;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再次感受《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及以天下为己任的高风亮节和《醉翁亭记》中欧阳修追求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操。通过赞扬崇高的思想境界给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力量。 |
|||||||
教学重点 及 解决措施 |
教学重点:两文在主题、构思、表达方式等方面的比读。 解决措施: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温故而知新,在品析的同时学习借鉴这些写法。 |
||||||
教学难点 及 解决措施 |
教学难点:分析《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及以天下为己任的高风亮节和《醉翁亭记》中欧阳修追求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操。并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
||||||
教学设计 思路 |
文言文比较阅读已经成为中考文言文阅读的特色大餐。其具体形式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在内容或形式上有联系的文章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在求同存异中深化学生对选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 本文教学课时为 1个课时。教学设计内容主要分为 六 部分: 1、 2、 3、 4、 5、 6、 |
||||||
教学过程 |
|||||||
教学 环节 |
教学 内容 |
教师 活动 |
学生 活动 |
设计 意图 |
|||
导入 |
了解学习目标 |
展示学习目标 提出学习要求 |
记录 学习目标 |
能强化学生的目标意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明确学生任务,有目标,才有方向,才会调动自己的潜能。 |
|||
知 人 论 世 |
1.简介两文作者 2.了解两文的写作背景 |
1.归纳学生的回答 2.借助PPT介绍作者及文学成就 3.通过故事,叙述写作背景 |
1.学生说说已知的文学常识2.做笔记记录关键点 |
帮助学生梳理相关背景知识,做到知人论世,为深入分析两篇文章的内涵做好铺垫。 |
|||
字 词 复 习 |
1.分类归纳文言词语义 2.攻破文意难点 |
1. 具、属 观、和、或、一、极、归
2. 先、后、守、乐
3. 字词 |
1.学习一词多义、词类活动等文言知识 2.运用已学过的文言词语理解句意 3.集体交流,解决疑问 |
分类整理归纳法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 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培养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
|||
分 析 文 章 结 构 |
1.梳理文章 结构 2.找出文章 关键句
|
1.与学生一起梳理文章结构 2.分析两文的重点句 政通和人,百废具兴。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醉翁之间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这酒也。 人不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1.让两位学生板书两文结构 2.品读文章的主旨句 |
学生通过回忆,梳理文章脉络,在鉴赏的同时,再次体味作者精妙的构思。通过品读体悟文章的立意美,学习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及以天下为己任的高风亮节和欧阳修追求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操。通过赞扬崇高的思想境界给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力量。 |
|||
深 度 比 较 两 文 |
1.比较两文的相同点 2.比较两文的不同点 |
帮助学生归纳整理两文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两文的相同点:体裁、写作背景、表现手法 2.两文的不同点:表达方式、语言表述、主题深刻程度 |
1.找两文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学生在温故而知新的同时做好笔记 |
比较阅读就是把内容相关而又有所不同的课文联系起来进行阅读,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阅读,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帮助识记,提高学生的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
|||
中 考 零 距 离 |
学生完成各地中考试卷中有关这两文的题目及拓展练习 |
教师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
1.学生提出练习中的需要帮助的问题 2.同伴互助答疑解惑 |
1.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研讨,共同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也有利于教师有的放矢的教学。 2.拓展练习是在学生充分解读文本,研讨文本,走进文本的基础上,尊重个体分层次地走出文本,使课程资源得以拓展,有效地开发教学资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