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一节公开课―――《大道之行也》

(2012-11-22 17:54:54)
标签:

评课

八年级上

第五单元

大道之行

分类: 教学日记

(一)教学设计

题目

大道之行也

总课时

2

学校

 

教者

 

年级

八年级

学科

语文

设计来源

自我设计

教学时间

2012年10月16日-17日

《大道之行也》是初中语文八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在本单元中的课文,大多讲述了博大情怀、积极向上的情操,编者将它安排于此类文章中,同时读者体会其中的不同之处。这篇文章描述了理想社会,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为人类造福的人。

1.主要运用点拨法、读书指导、探究法,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2.对文言文的教学要对学生进行点拨,才有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

3.读书指导是对朗读所提出的要求。

4.本文的一些开放性探讨题目,可运用这种方法,同时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思维。

知识与技能: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1.    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章,最好当堂成诵。

2.    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1.    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

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

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多媒体CAI课件、练习册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教         学       流      

分课时

环节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第一课时

导入3

 

 

 

 

 

检查预习5

 

 

 

 

精讲新知15

 

 

 

 

 

 

 

巩固新知20

 

 

 

 

 

 

 

作业布置2

 

 

 

板书设计

 

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

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

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

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

(板书文题)

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

文意。

2.          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

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

如有疑难,小组自行解答。

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①         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

②         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③         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④         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

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⑤         全班齐读课文。

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

指导学生背诵。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   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

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   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

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

同”社会吗?

3、   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

想社会。

大道之行

          礼记

解释加粗的词。

①选   贤   与  

⑥         讲信修睦

⑦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⑧         男有分,女有归

全班同学齐背

《桃花源记》

 

 

 

 

 

 

 

学生明确: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大道

之行也,天下

为公,选贤与

能,讲信修

睦。”概述大

同社会的根本

特征;

第二层“故人

不独亲其亲

……不必为

已。”详述

“大同”社会

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

谋闭而不兴

……是谓大

同。”

总结全文

 

 

 

 

 

 

 

 

 

 

 

 

 

 

以小组为单位,

讨论交流,要求

人人发言。然后

选小组长为本组

代言人,阐述本

组看法,全班交

流。锻炼学生的合

作探究能力。

 

 

教       学       流      

2课时

环节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第二课时

1复习翻译

 

 

 

 

 

 

2检查背诵

 

 

 

 

 

 

 

3精讲新知

 

 

 

 

 

 

4巩固新知

 

 

 

 

 

 

 

 

5作业布置

 

 

 

 

 

重点字词句翻译提问

抽查背诵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怎样

实施“大道”,实现“大同”?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

“大同”社会的特征?

3、   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

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

相似的地方?

4、   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

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

“大同”社会吗?

5、   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

想社会。

 

 

 

 

板书设计

大道路之行也

实现条件: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物尽其用,人尽其力

1、   同学抢答词句意义

2、   齐读全文翻译

3、   全班同学齐背全文

4、   抽查背诵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交流,要求人人发言。

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

代言人,阐述本组看

法,全班交流。锻炼

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二)评课

这篇文言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天下为公”的思想。文章紧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作者追求的是安定、和平、幸福、平等的生活。因为作者是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所以对人类美好的社会生活充满了向往,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

初中生学习本文不宜要求过高,能粗知内容大意即可,但一定要熟练地背诵全文,为将来进一步消化它创造条件。学习本文要理清:“大道”和“大同”两个概念。“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本课重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注重温故知新,从学过的《桃花源记》一文理解新课。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东晋诗人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让人无限憧憬,那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界人人渴望,其实它只不过是《礼记》中“大同”社会的艺术再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其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及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可以推知“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社会的关爱。

本课的教学目标,可定为初步学习议论文的写作方法,如何在议论中做到有理有据;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背诵并默写全文。

本课是自读课,因此关于文意的理解,可以采用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可稍作点拨引导。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如“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

     这节公开课,教学设计详细、清晰,教案很完美。但过于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摸清学情,教学设计没有落实到位,再完美也形同虚设;课堂上较多地使用诵读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朗诵积极性。但有些重点句子,句读没有指导到位,如“货/恶其/弃于地也”“力/恶其/不出于身也”“故/外户/而不闭”等这些句子要重点指出;合作学习中小组有合作,但小组讨论之后没有在全班交流,回答问题时又归回到个人身份而不是请小组的发言人发言,希望执教者在教学中能真正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