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一节公开课―――《大道之行也》
(2012-11-22 17:54:54)
标签:
评课八年级上第五单元大道之行 |
分类: 教学日记 |
(一)教学设计
题目 |
大道之行也 |
总课时 |
2 |
||||
学校 |
|
教者 |
|
年级 |
八年级 |
学科 |
语文 |
设计来源 |
自我设计 |
教学时间 |
2012年10月16日-17日 |
||||
教 材 分 析 |
《大道之行也》是初中语文八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在本单元中的课文,大多讲述了博大情怀、积极向上的情操,编者将它安排于此类文章中,同时读者体会其中的不同之处。这篇文章描述了理想社会,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为人类造福的人。 |
||||||
学 情 分 析 |
1.主要运用点拨法、读书指导、探究法,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2.对文言文的教学要对学生进行点拨,才有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 3.读书指导是对朗读所提出的要求。 4.本文的一些开放性探讨题目,可运用这种方法,同时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思维。 |
||||||
教 学 目 标 |
知识与技能: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
||||||
重 点 |
1. 2. |
||||||
难 点 |
1. 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 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
||||||
课 前 准 备 |
多媒体CAI课件、练习册 |
||||||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教 |
||||
分课时 |
环节与时间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
第一课时 |
导入3 检查预习5 精讲新知15 巩固新知20 作业布置2 板书设计 |
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 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 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 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 (板书文题) 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 文意。
2. 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 如有疑难,小组自行解答。 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①
②
③
④ 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⑤ 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 指导学生背诵。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 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 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 同”社会吗? 3、 想社会。 大道之行
礼 解释加粗的词。 ①选
⑥
⑦
⑧ |
全班同学齐背 《桃花源记》 学生明确: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大道 之行也,天下 为公,选贤与 能,讲信修 睦。”概述大 同社会的根本 特征; 第二层“故人 不独亲其亲 ……不必为 已。”详述 “大同”社会 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 谋闭而不兴 ……是谓大 同。” 总结全文 |
△以小组为单位, 讨论交流,要求 人人发言。然后 选小组长为本组 代言人,阐述本 组看法,全班交 流。锻炼学生的合 作探究能力。 |
教 |
||||
2课时 |
环节时间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
第二课时 |
1复习翻译 2检查背诵 3精讲新知 4巩固新知 5作业布置 |
重点字词句翻译提问 抽查背诵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怎样 实施“大道”,实现“大同”?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 “大同”社会的特征? 3、 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 相似的地方? 4、 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 “大同”社会吗? 5、 想社会。 板书设计 大道路之行也 实现条件:天下为公
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
|
1、 2、 3、 4、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交流,要求人人发言。 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 代言人,阐述本组看 法,全班交流。锻炼 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
|
(二)评课
这篇文言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天下为公”的思想。文章紧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作者追求的是安定、和平、幸福、平等的生活。因为作者是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所以对人类美好的社会生活充满了向往,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
初中生学习本文不宜要求过高,能粗知内容大意即可,但一定要熟练地背诵全文,为将来进一步消化它创造条件。学习本文要理清:“大道”和“大同”两个概念。“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本课重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注重温故知新,从学过的《桃花源记》一文理解新课。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东晋诗人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让人无限憧憬,那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界人人渴望,其实它只不过是《礼记》中“大同”社会的艺术再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其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及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可以推知“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社会的关爱。
本课的教学目标,可定为初步学习议论文的写作方法,如何在议论中做到有理有据;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背诵并默写全文。
本课是自读课,因此关于文意的理解,可以采用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可稍作点拨引导。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如“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