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与实验证据*
莫 雷 1 王瑞明 1 冷 英 1,2
(1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 广州 510631) (2 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南通 226007)
摘要 文本阅读信息加工过程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心理学界高度重视和关注的领域, 形成了建构主义理
论、最低限度假设理论和记忆基础文本加工理论等派别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些理论争议的焦点在于自然阅
读是主动的、积极的、目标策略驱动的过程, 还是被动的、消极的、自动的过程。在全面总结国内外心理学
界有关文本阅读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提出并对文本阅读的主要争议进行了整合。该理
论的核心观点是文本的自然阅读过程是连贯阅读与焦点阅读的双加工过程。文本阅读中读者所阅读的材料
特点不同, 引发的阅读信息加工活动也不同, 而不同性质的阅读过程, 又会引发不同的推理整合, 从而会建
构不同类型的文本表征。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 并获得了很多实验证据的支
持。当然, 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作为一个新的理论, 其中的有些观点还需要进一步检验。在未来的文本阅读
研究领域, 有很多问题还需要研究者进一步关注。
关键词 文本阅读; 信息加工; 连贯阅读; 焦点阅读
分类号 B842
阅读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而独特的活动,
阅读研究一直是语言学家、心理学家与心理语言学家研究的重要内容。20 世纪70 年代以来, 心理语言学关于阅读的研究形成了“句子加工”
(sentenceprocessing)和“文本加工” (text processing)或“语篇加工”(discourse
processing)这两个最大的分支领域(McKoon&Ratcliff, 1998)。特别是80
年代以来, 文本加工成为阅读研究的热点。Kintsch 和van
Dijk提出了文本表征理(Kintsch& van Dijk, 1978; vanDijk
& Kintsch, 1983), 该理论认为, 在文本阅读理解过程中, 读者会建立起三种层次的表征,
分别是字词水平的表层表征(surface code)、语义水平的课文基础表征(textbase)
与语篇水平的情境模型(situational model)。表层表征是指对文章中字、词、句法进行的表征;
课文基础表征则指对文章所提供的语义及等级层次结构关系所形成的表征, 它表征句子和文章意义的一系列命题, 而非准确字词和句法;
情境模型指读者根据自己的背景知识对文章的信息进行整合而形成的文章整体的、连贯的表征,它表征关于文章的内容或由课文明确陈述的信息与背景知识相互作用而建立的微观世界,
是比表层表征和课文基础表征更深层次的表征。Kintsch 和van Dijk 认为,
文本阅读理解就是要形成心理表征,最应该引起注意的是课文基础表征和情境模型。
Kintsch 和van
Dijk 的文本表征理论在文本阅读研究领域具有里程碑的作用, 该理论提出的文本阅读理解过程实质上就是文本表征的建立过程的观点,
引领了文本阅读认知过程研究的总方向, 自此, 关于文本阅读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Kintsch
的文本表征理论展开的。多数研究者都认同Kintsch等的语篇表征三层次理论, 然而,
阅读过程中读者如何进行加工活动形成这三层次的表征, 研究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并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不同的观点与理论,
展开了激烈的论争(Mo, Liu, Jin, Ng, &Lin, 2006; Wang, Mo,
He, Smythe, & Wang, 2010)。
当前, 文本阅读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最有影响的派别是:建构主义理论(The Constructionist
Theory)、最低限度假设理论(The Minimalist Hypothesis)与记忆基础文本加工理论(The
Memory-Based TextProcessingView), 不同的理论派别对文本阅读信息加工过程本质的看法有根本性的分歧,
导致了文本阅读信息加工不同派别在若干重大问题上展开激烈论争。
1 当前文本阅读信息加工过程的理论与论争
自然阅读是主动的、积极的、目标策略驱动的过程, 还是被动的、消极的、自动的过程,
这是当前心理学界不同阅读加工理论派别分歧的焦点或争论的核心问题, 关于阅读信息加工过程许多重大问题的论争,
都是这个分歧焦点的体现。
最低限度假设理论和记忆基础文本加工理论都认为, 整个理解过程就是自动、被动、消极地维持文本贯,
建立文本连贯表征的过程。最低限度假设理论认为, 在自然阅读情况下,
读者不会随着阅读过程即时地对信息进行整合或推理以形成文章的整体表征, 阅读的信息加工主要属自动化加工,读者的角色是相当消极的,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会主动地进行精加工推理或整体连贯推理(Mckoon &Ratcliff,
1992)。记忆基础文本加工理论也强调阅读是一种被动的、消极的、以维持连贯为主的过程, 但是,
它不赞同最低限度假设理论关于阅读过程只需要维持局部连贯的观点, 而是认为, 在阅读过程中,即使在局部连贯不中断的情况下,
读者也会非策略地、被动地、快速地通过“共振”的方式激活长时记忆中的文本信息, 并与当前的信息进行整合, 维持整体连贯性(Mckoon
& Ratcliff, 1998; O’Brien,Rizzella, Albrecht,
& Halleran, 1998)。
相反,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信息整合过程的主动性和策略性, 主张阅读过程是一个随阅读句子的不断进入,
结合读者背景知识(包括已经进入长时记忆中的先前阅读过的信息)不断地形成文章的情境模型的过程(Graesser, Singer,
& Trabasso, 1994;Graesser, Millis,
& Zwaan, 1997)。较极端的建构主义观点认为, 读者总是不停地对当前信息的意义寻求解释,
并努力将当前信息与先前所有相关的信息进行完全的整合。更多的建构主义研究者则认为,阅读时读者会构建一个关于主人公完整而又不断更新的模型,
当读到指向主人公特征的信息时, 读者只用当前的、更新后的模型来检查这一信息, 在这一过程中,
更新前的背景知识不会得到自动的、消极的重新激活, 这一观点被称为更新追随假设(Bower &
Morrow, 1990)。
围绕以上的焦点争论,
展开为三大问题的论争:
第一, 阅读过程进行推理的性质—— 自动推理与策略推理之争
阅读过程中读者需要进行何种推理,
最低限度假设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持不同意见。最低限度假设理论认为推理可能是自动进行的也可能是策略进行的,
在自然阅读缺乏专门的、目标指向的策略加工条件下, 阅读中只有最低限度的自动加工推理,没有策略推理(McKoon
& Ratcliff, 1992)。
记忆基础文本加工理论扩展了最低限度假设理论观点, 认为即使局部连贯没有中断, 读者也会进行推理; 他们承认读者会形成整体连贯,
会即时产生很多推理, 甚至包括精加工推理, 但他们认为绝大部分推理都是通过自动激活就可以完成的(Myers
& O'Brien, 1998)。这与建构主义理论的主动建构观有本质的差别。
而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读者理解文本的过程是一个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过程, 是一个目标驱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会努力地实现局部连贯和整体连贯, 读者会有解释课文的普遍动机, 他们试图解释课文中提到的行为、事件和状态, 因此,
建构主义理论相信在阅读中会产生大量的自动推理,为了维持整体连贯与建立情境模型, 也会产生策略推理,
建构主义理论把阅读看成基本的目标指向和高策略加工的过程(Graesser, Lang, &
Roberts,1991)。
第二, 阅读过程建立文本连贯表征的水平——局部连贯与整体连贯之争
根据最低限度假设理论,
文本只要维持局部连贯, 读者就会继续阅读下去, 而不管整体信息是否连贯, 读者头脑中保持的是文本局部水平的表征。只有局部连贯中断,
读者才会进行推理, 才会在有必要的情况下通达文本先前的信息。根据建构主义理论,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把文本的大部分内容整合成一个连贯的整体, 读者既需要维持局部连贯信息的支持, 又需要维持整体连贯的支持,
即使在局部连贯不中断的情况下, 读者也会自动使用整体推理监控文本先前的和当前的信息, 特别是文本因果链上信息,
读者头脑中保持的既有文本局部水平的表
征也有文本整体水平的表征。
(未完)
加载中,请稍候......